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隋末阴雄-第1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世家,传到现在的嫡系子孙乃是现任唐国公的李渊。

    而李昙的另一个儿子李矶,则迁回了父亲的故国赵国,居赵郡,就成了赵郡李氏的始祖,他的三个儿子里最有名的一个是号称战国四大将之一的赵国大将李牧,李牧的曾孙李左车是汉初名将韩信的智囊军师,此后赵郡李氏代代有人出来做官,经历两汉魏晋,成了北方顶级的大家族,而嫡流长房,则一直留在赵郡。

    历史的大潮浩浩荡荡,几百年过去了,中原经历了五胡乱华后,进入了南北朝时期,鲜卑拓跋氏入主中原地区,建立了北魏,而此时的赵郡李世已经传到了李左车的十七世孙李楷,他的五个儿子全都身居州太守以上的高官,分茅列土。又分出了东。西。南三个祖房,自此开枝散叶,让赵郡李氏进一步在北中国扩散。

    南北朝的二百多年以来,北朝一直承接着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度,文官往往是由州郡里的汉人豪族举荐产生,由于赵郡李氏家大业大,子孙遍及河北地区,因此族人大量担任州郡一级的官员。入北周北齐两朝的朝堂中为官的也不在少数。

    李密的曾祖父,就是当年西魏建国时就追随了宇文泰入关中的大将李弼,因此大功,被封为西魏开国时的八大柱国之一,而这八柱国家族也正是关陇军事集团的核心,陇西李氏和赵郡李氏同时既身为柱国家族,又是五姓七望之一,横跨胡将和汉人世家两大派系之间,实在是当下第一等的超级世家。

    只是李弼的孙子,也就是李密的父亲。蒲山郡公李宽,却只有李密这么一个独子。人丁显得单薄了一些,当年王华强随杨素平定江南叛乱时,杨素后来进军闽越后,皇甫绩上书将来护儿留在了闽地当泉州总管,而身为上柱国的李宽也作为第二批援军的主帅率军协助,与来护儿共同平定了闽地的残余叛军。

    由于李宽年事已高,在闽地有些水土不服,染上了疾疫,回大兴后不久便撒手西去,只留下了年幼的李密袭爵,本来开国的国公传一代后如果子孙无大功,则降为郡公,再传一代继续无大功则降为县公,而李宽为国而死,也荫及子孙,蒲山郡公的职务没有削,继续传到了李密的身上。

    王华强在心中飞快地回顾了一下赵郡李氏和蒲山郡公家族的悠久历史与光荣传统,也仔细看了李密两眼,与他印象中那种将门虎子实在差距甚远,在他的脑海里,只有象杨玄感那样壮得象小老虎一样的,才配得上柱国家族嫡子的优秀传统,而不是面前的这个文弱书生。

    李密看着王华强的表情,也猜到了大半,平静地说道:“王仪同可是看在下文弱,有些不太相信在下刚才所言?”

    王华强笑着摆了摆手:“哪里哪里,越国公与李郡公这样驻足攀谈许久,显然就已经验证了您的身份啦,实不相瞒,在下久闻李柱国的虎名,也曾在朝堂上见过李柱国,实在是威风八面,威武雄壮,而李郡公看着象位才高八斗的世家公子,与在下心目中的少年英雄有些不符,故而一时失礼,还请见谅。”

    李密微微一笑:“在下年幼时曾生过一场重病,所以幼年时缺乏锻炼,没象越国公世子那样自幼便弓马娴熟,所以现在也是这副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模样,实在是惭愧得紧。”

    王华强看了一眼李密骑的那头牛,只见牛角上的布囊里,放满了卷轴和竹简书,从李密手中的这卷看来,显然都是些史书,他的嘴角微微勾了勾,笑道:“蒲山郡公,请问你这是要往何处去?这一路走还要一路读书吗?”

    李密的眼中光芒转瞬即没:“在下这就准备前往国子监助教,当世大儒包恺处,向包先生求学问道,在下自幼没别的爱好,就是喜欢读书看史,今天去见包先生,怕自己学问粗浅,到时候让先生见笑,所以抓紧这点时间再看看书。”

    王华强“哦”了一声:“这么说李郡公还是和越国公偶遇的,对吗?”

    李密点了点头:“正是,本来是杨世子来城外跑马,可能越国公怕杨世子新驯那匹黑马,会有什么闪失,所以急匆匆地带着几个护卫就赶过来了。”

    王华强一下子对李密的话产生了兴趣:“李郡公又是如何得知杨世子是新驯那黑马的呢?”

    李密哈哈一笑:“王仪同,你不是也知道杨世子新驯服这黑马,才会一路跟过来的吗?前一阵子杨世子在城中跑马,坠马受伤,这件事在大兴内外传得沸沸扬扬,尽人皆知,今天杨世子又骑了那匹神骏异常的宝马,还没有配上鞍鞯辔头,显然是还在驯服之中,不过我刚才看杨世子已经把那马给驯得差不多了,下次再见到那黑云马时,应该已经是披挂完整,成为杨世子的坐骑了。”

    李密说到这里时,眼神变得黯淡起来,叹了口气:“杨世子当真是厉害,在下就自问做不到这一点。”

    王华强笑着摆了摆手:“我看未必,李郡公满腹经纶,自有别的长处,所谓上马治军,下马治国,现在是太平年代,我朝更需要的,还是李郡公这样饱读诗书,学富五车的文人才是。”

    李密的眼神变得深邃,透出一股难言的落寞:“王仪同,你误会我的意思了,我不是说杨世子的武艺高强,骑术绝伦,只凭这两点,不足以让在下佩服,杨世子十几天前驯马不成,给当街摔下,几乎连命都没了,看他今天这样子伤还没有完全好,可是他仍然会在这种情况下再次驯马,只冲这一点,无论他驯马是否成功,他都是一个真正的勇士,因为他战胜了自己的恐惧,有坚强的意志。”

    李密看了一眼若有所思的王华强,突然笑了起来:“王仪同,其实你的勇气也不比杨世子差啊,你也很让在下佩服。”

    王华强微微一愣,心中突然生出了一丝不安,听李密这意思,好象对自己的底细很了解,这个只有十四五岁的孩子实在让人高深莫测,甚至连裴世矩也没有给过他这种压迫感,只有高熲和杨素让他有过这种被人掌握所有心思和盘算,透不过气的压力。

    李密抬头看了一眼天色,对着王华强拱了拱手:“王仪同,在下与包先生约定的时间快到了,今天恕我不能在此与您长谈,改日再会吧。”

    王华强脸上堆着阳光灿烂的笑容,冲着李密一拱手:“李郡公,改日再会。”

    李密的身影伴随着牛铃声渐渐地消失在了远处,王华强看着他的身影,面沉如水,良久,才对着身边的张金称轻声说道:“金称,这两天多盯着越国公府和蒲山郡公府,我料这李密很快就会到越国公府上拜访的。”(未完待续。。)

    ps:  下一更,12点。

第二百八十一章 高知圈子(二更)

    回到了极乐山庄后,王华强一直把自己关在逍遥楼的小屋里,躺在一张躺椅 上,脑子里却始终想着白天的事情。

    李密看起来显然拥有一个高效的情报网络,对自己的底细摸得一清二楚,甚至很可能知道自己和高熲的关系,这个人应该是早就存了结交越国公的心思,今天正好有一个在杨素面前展现自己才华的一面,想必不会放过。如果自己所料不错的话,这一两天李密就会回访越国公府,正式建立两大家族间的联系。

    杨素现在如日中天,位高权重,但弘农杨氏作为一个家族来说,在北方还是略逊于五姓七望这样的超级世家,而杨家虽然在南北朝时期也是世代武将,但象杨素的祖父,父亲,也只是做到州刺史,开府将军之类的中级武将,远远不能和柱国家族相比。

    虽然李密这一支赵郡李氏的嫡流长房因为人丁单薄而显得有些过气,但毕竟底蕴尚在,从李密的小小年纪就能有一流的情报系统来看,其几百年世家的威力远远不是自己这样的暴发户能望其项背的,而杨素应该也不会放过这个结交蒲山郡公的机会。

    王华强这两年几次想去求见杨素,奈何官职低微,每天在杨素家排队求见的都要排上长龙,加上杨素眼界极高,基本上非世家子弟不愿意结交,王华强让麦铁杖去过四五次,都是连门都没进就让送出来了,杨素的意思很明确:自己还没入他的眼,或者是因为高熲的原因。现在还不便正式结交。

    王华强想到了封伦的那张阴沉的脸。自从当了杨素的侄女婿后。由于杨家的诸子尚年幼,精通土木工程的封伦那阵子又正好要为杨素督办仁寿宫的事情,干脆就住进了越国公府,王华强能感觉得到封伦对自已的敌意与防备,可能自己几次求见杨素未成,也跟此人从中作梗有关系,因为至少在江南平叛的时候,杨素对自己还是挺欣赏的。

    至于今天白天见到的李密。倒是挺熟悉自己的情况,听他的言外之意,对自己的能力也是颇为赞赏,虽然他只是个十几岁的孩子,但毕竟代表着赵郡李氏,柱国家族,影响力远非自己可比,再加上杨素的那个儿子杨玄感,看起来也是个少年英雄,趁着他们两个见面的机会。想办法邀请他们来自己的跑马射猎场作客,再趁机结交。也许这样能打开一扇通向杨素的大门。

    王华强的心里盘算着,脸上不自觉地露出了微笑,现在在外人的眼里,自己是高熲举荐的,但他实在不愿意和高熲就此捆绑在一起,夺储之争是不能碰的死线,即使是高熲,也不能保证自己能全身而退,更不用说自己这样的小角色了,杨素看起来是一根足够粗的大腿,至少也让自己不至于一棵树上吊死,就算高熲倒台了,自己已经建立起的商业帝国也不至于给人抄家充公。

    一阵香风飘过,王华强睁开了眼睛,却看到安遂玉那双美丽的大眼睛正带着盈盈的笑意,一动不动地盯着自己,一看到自己睁开了眼,就端过来一杯酸梅饮子:“出去跑了大半天,渴了吧,也不叫下人倒点饮子来喝。”

    王华强这才觉得口干舌燥,端过了那杯青花瓷做的茶碗,一饮而尽,冰凉而酸甜的酸梅汤一下子灌进了肚子,格外地惬意,王华强笑着把空茶碗递了回去:“阿玉,还是你调的饮子好喝。”

    安遂玉的嘴边现出一个好看的小酒窝,嫣然一笑,接过了那个茶碗:“你若是喜欢,以后出门时带个竹筒,玉儿给你灌满了饮子,这样随时能喝,也不渴。行满,你要知道,人怕出名猪怕壮,虽然你现在还算低调,但是已经有不少人知道你是有钱人了,在外面想害你的人以后也会越来越多,陌生地方的东西,最好还是少碰,尤其是吃的喝的,最好自备,实在不行也找人先试试。”

    王华强坐直了身子,眼神中现出一丝感激,抓着安遂玉的柔荑:“还是你对我好,阿玉。”

    安遂玉的粉脸微微一红,抽出了手,搬过一张绣墩,在王华强对面坐了下来:“今天你没带金称回来,是不是有什么事情需要查探?”

    王华强点了点头:“蒲山郡公李密,还有国子监助教包恺,这两个人你熟吗?”

    安遂玉笑了笑:“我认识他们,李密是城中有名的才子,而包恺更是天下大儒,他是东海人(今江苏连云港),东汉的鸿胪卿包咸的后人,字和乐,号梅庄先生,由他的兄长包愉教他《五经》,又跟随名师学习了《史记》,现在是我大隋首屈一指的大儒,尤其是精通《汉书》。行满,你一向不怎么对这些文人感兴趣的,今天怎么会问这个?”

    王华强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他在穿越前就不是太喜欢读书,虽然多年混社会,有了丰富的与人相处的经验,但对于历史典故却谈不上有多熟悉,在这个世界混得开还是主要靠了后世积累的商业知识,而不是才学本身。

    穿越之后,王华强也尝试着多去看四书五经,史书列传之类的古籍,但实在是看这些连标点符号都没有的文言文太痛苦了,最后为了能在这个时代里入朝为官,逼着自己学了四书五经,《史记》,《汉书》,《北史》,《南史》这些必备的东西,至于楚辞汉赋,魏晋风流这些高端玩意,实在是有心无力了。

    也正是因为自己的才学不算一流,王华强在内心里有种对这种文人大儒的自卑,对于这些公知大v,文坛领袖一向敬而远之,而对他们的一些情况,也并不是太熟悉,加上自己这些年走南闯北,做生意的时间都是按时辰计算的,根本歇不下来,而自己这个极乐山庄也不受那些道学先生们的待见,基本和他们就是两个世界的人,老死不相往来。

    但这一次,王华强有意要通过李密打开局面,这个以前自己从不涉足的文人圈子,看来也要闯上一闯了,他看着安遂玉,问道:“你刚才说这包恺精通《汉书》,是我大隋首屈一指的汉史学家吗?我今天看到那李密骑牛去见他,穿着最普通的丝绸衣服,还在牛背上看着《汉书》,这是为了准备和包恺的会面吧。”

    安遂玉虽然是突厥人,对汉学也不是太熟,但极重情报,这些年在大兴城内的情报搜集工作一大半是由她来进行的,她听到王华强的问题,笑了笑:“包恺的俸禄不高,只是个国子学的助教,而且他的藏书很多,所以他在城内也租不起房子,只能在城东十里处的一处庄园寄居。

    李密是堂堂的柱国家族,蒲山郡公,在包恺面前自然是不能锦衣玉食,那样只会让这些文人反感,没准直接打出门呢。”

    王华强有些明白了,他笑道:“那个骑牛看书的事,我看八成也是做给别人看的吧,他要是在路上才开始看《汉书》,那再怎么也不可能应付即将到来的见面,文人么,很多就是求个名,这李密也应该是沽名吊誉,谋一个好学上进的好名声罢了。此人小小年纪,却有如此的心机,真是不得了。”

    安遂玉的秀眉蹙了蹙:“行满,你怎么突然对李密和包恺感兴趣了?难不成你也想走清流的这条路线?我劝你还是省省吧,文人最是清高,看不上我们这些做生意的人,你就是主动去示好,他们也未必肯理会咱们。”(未完待续。。)

    ps:  下一更,17点。

第二百八十二章 太学的前世今生(三更)

    王华强一时间没有说话,他想到了在这个时代的学术环境,穿越之后他才明白,隋朝这时候还是没有科举制度的,做官完全是要靠拼爹,袭承了三国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度,由地方上的名门望族推荐州县里的长史,司马,县尉之类的官员,而州刺史则是由朝廷派员担任,如此一来,由中央委派的官和代表着地方利益的吏就初步形成了分离。

    象李密这样的高级世家子弟,成年之后(文帝时期二十岁男子成丁,行冠礼)往往会被选拔入宫担任宿卫,替皇家站岗放哨,比如唐国公李渊,级别比李靖稍稍高一点,身为国公,就进了专门负责皇宫守卫的左翊卫,担任了八品的宿卫官,站了十年岗之后,被外放到下州直接当了四品的刺史。

    至于蒲山郡公李密,应该也是年满二十以后就要走这条路,在他正式走上仕官之路前,云游天下,结交名士,是当下不少世家子弟的流行做法。

    但有些汉人世家的子弟,不象这些关陇军事贵族那样,自幼让子弟习武射猎,或者是象李密这样体质羸弱,无法骑射,所以除了入宫站岗外,他们还有另一条上升通道,就是进太学和国子监。

    自从汉武帝接受了大儒董仲舒的建议,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也相应地设立了太学和国子监,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最早的太学设博士五人,博士弟子五十人,以讲五经明义为主。一直到了西汉末的王莽时。太学的规模前所未有地扩大。博士弟子高达一万多人,这些博士弟子还可以在地方官职出现空缺时入选补官,可见此时的太学已经不仅仅是个学术机构了,而成为职业官僚的预备队。

    东汉一代,太学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汉光武帝刘秀在洛阳城外新建了太学,历经几任皇帝,数十万民伕的不断扩建。汉末时的太学规模扩展到了二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余室,所招收的太学生数目达到三万余人。

    和后世的大学生们一样,太学生由年轻人构成,怀有着对社会不公,政治黑暗的天生愤慨和理想主义,东汉时期的太学生也多次聚集议论时政,甚至上街游…行,在汉末的党锢之祸里起了重要作用,也正因此。太学一度被东汉皇帝废弃。

    到了三国时期,战乱不休。洛阳残破不堪,直到曹丕代汉后,才恢复了太学,当时只有博士十九人,一直到魏明帝曹睿时才恢复到了千余人的规模。依汉制实行五经策试,考试通过后可以担任一些低级文官职务,如掌固,太子舍人,郎中等。

    西晋建立后,承继了魏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在太学制度上也相应地作了重大改变,分设国子学与太学,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弟入国子学,通过考试者可以直接候补任官,而太学则成为普通士子们的求学场所,毕业后不包分配,如此一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