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将军烈-第25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开垦早、播种早的田地已经长出了禾苗,而刚刚开垦出来并才播种的田地还没有动静,赵子良在长了禾苗的田间转了很久,回到守捉府后他又找来郑三,说:“已经长出禾苗的田地我已经大致都看了一遍,我一再强调要精耕细作,禾苗之间的距离要相同,每一片地上的禾苗密集度要均匀,播种时一定要注意间隔距离,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以前我们在河西和河东时都有开垦过荒地,这些你又不是不知道,按理说耕作经验应该很丰富才对,为何这次差了很多!”

    郑三马上认错:“老大,这事是我的错,我这些天实在是太忙了,兵士们耕作时我没有耐心地详细指点他们,只是匆匆示范一番就去干别的了,负责监督的人也不是太懂,只是知道越早干完越好,这事怪我!”

    赵子良听了郑三这么一说,也知道不能全怪他,毕竟他一个人需要负责的事情太多了,实在是分身乏术,而且这个时代的农夫根本不懂精耕细作的作用,只要郑三这种一直跟在赵子良身边并且见识过精耕细作好处的人才知道。

    “算了,此事也不能全怪你,播种已经完毕,再想补救也不行了,只能在除草、松土、施肥和除虫方面多下点功夫!”

    郑三连忙答应:“好的,此事我会派专人负责督促,并且对这些监督之人进行一些培训和教导!”

    农作物方面,除了主要作物小麦之外,还有大豆、青稞、蓿苜和小米,上等田种小麦,中等田种青稞,下等田种蓿苜和小米。不但可以收到将士们足够的口粮,而且还能为牲口们收割很多草料,其中大豆就是战马的精料,吃了大豆的战马不但体力恢复快,而且耐力和冲刺爆发力都有大幅度提升。

    赵子良不论是在哪里任职,只要是独挡一面,都历来重视屯垦,在这个时代粮食是第一重要的战略物资,手里有粮,心中不慌!无论是在安西、河西还是在河东,由他主持的开荒而得良田数不胜数,继任者基本上都沾了他的光,那些继任者们其实什么都不需要做,只要按照赵子良以前在任时的做法继续下去就行了,但是很多人都自以为了不起,想要做出改变,但是实际上到最后越弄越糟糕。

    如今碎叶都督府辖下的屯垦田地几乎都是当年赵子良在任时期开荒出来的田地,不但数目没有增加,而且还有些减少,一方面是负责屯垦的人懒惰了,又荒废了很多田地,另一方面是很多田地在庄稼收割完毕之后没有及时进行施肥,以至于有些田地在种了几年之后肥力就没有了,收成年年下降,到最后索性废弃不再耕作。

    这种情况在赵子良手里当然不能允许,在耕地时,他都要求施肥一遍,而庄稼在生长过程中还要再施肥两至三遍,桔杆不能烧,尽量都留在田地内做再生肥料,如果有条件的话,还要把桔杆切碎了再撒在田间,这样容易让它能以最快的速度变成肥料。

    能做肥料的东西很多,例如大豆榨油之后留下的饼渣就是很好的肥料,作物有这种饼渣做肥料生长很快。还有菜籽,榨油之后剩下的菜籽饼也是极好的肥料,只是菜籽这种作物必须要在冬天播种,来年春季才能收割,现在种植是来不及了,而且种植油菜不需要太肥的田地,下等田种植油菜都能有很好的收成。

    现在木匠和铁匠们正在制作各种农具,当然也包括榨油的器具,除了机械性动力无法得到之外,其实唐朝的农具在封建社会已经很发达了,很多农具都沿用到二十一世纪,这个时候西方世界的农耕水平比唐朝落后好几个世纪。

    这天赵子良巡视到铁器制作作坊,几十个铁匠正在打造一个圆圆的凹凸型的铁器,铁匠们看见赵子良来了,都停下来。

    赵子良摆手道:“别停下,继续!”

    铁匠们于是继续打造铁器。

    赵子良来到一处观看一个铁匠用小铁锤不断地捶打一个凹凸型铁器,忍不住问道:“这打造的是何物?”

    铁匠回答道:“将军,这东西是扣在石碾子两端内侧的,用木架套在石碾子上,方形木架上的两个橼头就扣在这东西内,然后在木架上套上绳索,由牛或马拉着走,就能把麦子碾下来!”

    “哦?原来是这东西!”赵子良点点头,问道:“现如今把庄稼收割起来之后只能用这种方法脱粒?”

    铁匠答道:“是的,大唐大部分农夫都是用这种办法脱粒的,这样是最快的,也有少部分农夫收割的麦子少,就用竹镰架,一下一下的去拍,太耗时耗力!”

    赵子良想了想,对身边一个扈从说道:“拿笔墨纸砚过来!”

    “诺!”

    没多大工夫,扈从就拿来笔墨纸砚,一大张白纸铺在一张桌面上,赵子良用毛笔沾了墨汁在白纸上画起来,画得很认真。

    郑三、高适、岑参等官吏都站在旁边观看,赵子良很快画完,众人看去,只见这白纸上画着一个方形船一样的物事,看上面的尺寸标注应该不是很大,而且上面还有大小相连的带齿的铁器、木制滚轮,滚轮上插着密密麻麻的铁三角,这是什么?

    高适忍不住问道:“将军,这是何物?”

    赵子良丢下毛笔笑道:“我叫它脱粒机!你们看这里,这是踏板,人站在这里,一只脚放在踏板上用力踩,力量会通过这左右两侧的铁杆传递到齿轮上,大齿轮带动小齿轮,小齿轮连在滚轮上,这滚轮就会快速转动,如果人的手里拿着麦穗放在滚轮上,麦穗上的麦子颗粒是不是会被这些小铁三角打下来掉进谷仓内?这东西一个人可以操作,也可以多人操作,最多四个人,否则这东西太大了不容易移动,有了这东西,脱粒就变得很容易了!”

    众人听了赵子良这么一解说,顿时恍然大悟,郑三十分激动,他一直负责赵子良的后勤和屯垦事务,对脱粒的事情当然很清楚,这东西看上去脱粒确实很方便,就是不知道实际效率和效果如何,是否比用牛拉石碾子快,又是否能够脱粒干净?这些都不得而知,需要实际操作才能得知效果。

    郑三把自己的想法一说,众人纷纷点头。

    高适这时说道:“将军,咱们这里因去年被踏实力部突袭,因此田地荒废,没有种冬小麦,但是东边的东林守捉却有种植啊,下官听说他们这些天正在收割麦子,不如让木匠和铁匠这两天尽快制作一个样品出来,然后派人去东林守捉买两亩地的麦穗回来试试不就行了?”

    赵子良一听觉得可行,于是当场下令让几个几个铁匠和几个木匠动手制作,木匠负责制作方形木制船体、轮滚、踏板部分,而铁匠们则负责打造铁制零件,打造完成之后再进行组装,而这期间则派人去东林守捉购买两亩地的麦穗用马车拉回来进行比赛。

    铁匠和木匠们只用了不到一个时辰就把所有零部件制作打造并且完成了组装,但是派人去东林守捉购买两亩地的麦穗却不是一时半会可以拉回来的。

    两天后,一队兵士押运着装着两亩地的麦穗的车队回到了西林守捉,赵子良和官员们得到消息后全部赶到了打谷场上准备进行试验比赛。

    “将军,两亩地的麦穗运到了,现在如何进行?”郑三问道。

    这种脱粒机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民们用过的,赵子良没穿越过来时家中因为是山区,还在使用这种人力脱粒机,当然知道如何使用。于是他走到人力脱粒机前对一个扈从招了招手,扈从立即拿来一大把麦穗,赵子良接过后对身边三个扈从说道:“本将军给你们三个做一个示范,你们看清楚如何操作!”

    “诺!”

    赵子良用脚连续不停地踩着踏板,脱粒机内的滚轮便飞速滚动起来,手上的麦穗送到滚轮上,只听见“滋滋滋·······”的声响,麦穗上的麦子颗粒便哗啦啦被打落下去,一个呼吸之间,麦穗上就只剩下光秃秃的桔杆了,麦子颗粒全部被打干净。

    “哦——”众人忍不住发出一声惊呼,这玩意脱粒竟然又快又干净!

    赵子良当即下令把两亩地的麦穗一分为二,一亩地麦穗用人力脱粒机进行脱粒,而另外一亩地的麦穗则摊开平铺在打谷场上用马拉着石碾子进行脱粒。

    随着两方准备完毕,比赛正式开始,只见人力脱粒机这边三个人分成两组,两个人一组负责传递麦穗,另外一个人负责接过麦穗在脱粒机上脱粒,分工明确;而另一边则是一个壮汉赶着马匹拉着石碾子不断在平铺在地上的麦穗上转圈。

    半个小时过去,人力脱粒机这边已经全部脱粒完成,而马拉石碾子这边才刚刚把碾过的麦穗翻了一遍,还要连续翻两遍才行,而且最后还要用竹镰架拍打完成最后的脱粒工作。

    两方比较下来,人力脱粒机的效率快了好多倍,尽管是三个人,不过平均下来,工作效率依然比单个人赶着马拉石碾子脱粒要高两倍!

    比赛完成后,一阵欢呼声响彻了打谷场!(未完待续。)

第492章 拉人拉人才

    经过比较,人力脱粒机的工作效率明显要比石碾子高得多,众官吏们于是对赵子良的才能心服口服,尽管制造技艺在这个封建时代被人统治者们普遍认为是奇淫巧技,但是能够提高生产速度的技术无论是在任何时代都会受到重视。

    于是赵子良下令,让木匠和铁匠们联手进行制造,先制作出一千个人力脱粒机,只等庄稼成熟了之后就收割进行脱粒。

    除了人力脱粒机之外,赵子良还画出了一种短小的镰刀的图纸,称之为短镰,这种短镰刀不但刀柄短,就连刀身也短且薄,刀刃部分全部是锋利的细齿,最适合用来收割水稻和、麦子、青稞和黍子这些谷物,因在收割时有一个拖拉的过程,而这些谷物的桔杆都是中空的软纤维,因此能很轻松地就把麦子和水稻的桔杆锯断,但是这短镰不能用来收割大豆这些作为,大豆这类作物的茎干在成熟后不仅干枯且坚硬,用短镰不容易割断,必须要用镰刀砍。

    除此之外,赵子良把后世的单人犁的图纸给画出来了,所谓单人犁,就是不需要借助牛马,只凭一个人就可以拉动的铁犁,人拉着单人犁以倒退的方式进行耕作,既然是单人犁,它的重量就不能太重,否则单人不好操作,但又不能太轻,太轻了耕不动土地,这种单人犁只能在土质比较疏松的田地耕作,而且只能进行浅耕,不能深耕,而且只能用于旱田,不能用于耕作水田,在这大西北地区,哪里有水田呢?而且这里风沙比较大,泥土中含沙量大,土质比较松软,因此最适合单人犁,不过相对的,它的工作效率不高,对于大规模种植田地的适用性不高,倒是适合大唐腹地,特别是中原和江南一带,但这种单人犁很适用于小片田地的耕作,特别是对于那些没有牛马且家中田地不多的农民最实用。

    尽管单人犁在西林守捉的适应性不是很高,但赵子良还是决定下令让铁匠们打造一百具以备不时之需,毕竟不是所有人都会赶着牛马耕田,到了农忙时节,特别是抢收和抢栽的时候,发动大批人手以最快的速度把成熟的庄稼收割起来,然后再把田地耕一遍,施肥以后立即进行播种,只要把第二季的种子在特定的时节播下去以后才不会耽搁播种时间,这期间还得进行脱粒晒粮的工作,粮食晒干之后要打包入库,把粮仓装满了才让人放心。

    赵子良下令打造单人铁犁之后,铁匠作坊的匠作监大匠苦着脸汇报道:“将军,不是下官等人不愿意打造,我们的生铁全部用完了,没有铁打造这种铁犁了,只能想办法去从庭州购买铁矿石炼铁,不过下官等人只会打铁,不会炼铁!如今没有了生铁,就不能再打造刀枪等兵器了,如果兵士们的兵器遗失或甲胄损坏了,想要再补充和修补就很困难”。

    唐朝的炼铁炼钢技术远远超过前朝,这也是为何唐朝能够锻造出横刀和磨刀这两种杀伤力极大的兵器的原因。

    赵子良听了匠作监大匠的话后有些愁眉苦脸了,兵器装备是军队能够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基础,如果兵器装备箭矢不能补充和修补,只会越耗越少,这里远离唐朝中枢,想要找朝廷补充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想了很久,赵子良对匠作大匠吩咐道:“既然如此,铁犁就不要打造了,另外你去找郑大人,让他派人把兵器库房清理一遍,把那些损坏严重的兵器、甲胄、弓弩和箭矢都交给你,你把这些没用的铁器重新回炉,再锻造一批兵器出来!”

    匠作大匠立马答应:“诺!”

    次日,赵子良又派人找来郑三、高适等人,说道:“高先生,如今我们这里人虽然多,但都是军人,那些铁匠、木匠和裁缝们都是以前干过的,技艺不怎么好,也就是我们这里还急需生产的人才啊,特别是冶炼、锻造、寻矿等这些人才,你能不能想想办法?”

    高适听了赵子良的话,不由苦笑道:“将军,我们这里天寒地冻的,风沙又大,什么都没有,想要让您需要的这些人从大唐腹地来这里,只怕不容易,人家不愿意啊!”

    赵子良叹道:“没有这些人才,我军的兵器装备只会越来越差,兵器总会要生锈、磨损、缺口的,甲胄也有被虫蚁啃烂的时候,如果我们不找来能够锻造横刀、陌刀、枪头,制作弓弩的匠人,大军没有兵器补充就会逐渐丧失战斗力啊!而且我们没有生铁了,就算是庭州只怕也难道搞到大量的生铁或铁矿石,所以铁器来源又是一个大问题!”

    众官员听了赵子良说这番话,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北庭不比安西,安西物资丰富很多,有山有水,而北庭管辖的地域虽然辽阔,但发现的资源却少,而且大多还是在蛮族手里,想要从那些蛮族手里抢资源,只怕人家也不会答应。

    这时岑参提出一个建议:“将军,各位达人,下官有一个建议,我们不如向朝廷上书,就说我们这里缺人屯垦和戍边,请求朝廷把要充军的犯人或死刑犯全部发配到我们这里来,由我们接收和管理,那些充军的犯人和死刑犯当中肯定有不少人才,对于这些有一技之长的犯人,我们可以区别对待,而对于那些没有一技之长的犯人就让他们屯垦或者从军,只是这样一来,我们就需要养活更多人了,压力会更大一些!”

    这个办法以前赵子良在碎叶都督府的时候也用过,只是朝廷发配过来的犯人太少,作用不是很大,如今岑参提起,他也觉得这个办法可以一试。

    于是,赵子良对高适吩咐道:“高先生,本将觉得这个办法可行,别的边疆驻军不要的充军犯人和死囚犯都可以给我们送过来,有多少要多少!你给朝廷、安西、河西、朔方、河东和陇右的节度使府分别去一封信,如果他们不要充军犯人和死囚犯,可以发配到偶们这里来,我们会全部接收,甚至可以用钱买,送到这里被我们正式接收之后,每个犯人支付两贯钱,他们既得了钱财又甩掉了包袱,我想应该会有人乐意的!”

    行军司马陈青忍不住问道:“将军,我接收充军的犯人倒是没什么,但是您要死刑犯干什么?那些人可不好管理,弄不好就会逃走啊!”

    赵子良说道:“本将军准备组建一支敢死军,那些死刑犯反正是要死的人了,如果能够活命下去,我想他们应该会很愿意加入敢死军!”

    高尚说道:“此时只怕不好办,朝廷会不会允许,难说啊!”

    “那就试一试吧!”赵子良摆了摆手,又道:“还有一事,如今我们这里地广人稀,除了粮食之外,又没有人为我们提供生活物资,我们想要买到布匹、灯油、打火石及其其他的生活物资都很困难,我的想法是派人去大唐腹地招募那些无地的农民过来开荒种地、养蚕、种麻,如果这里百姓多了,我们所需要的生活物资就会丰富起来,百姓们除了耕作之外还会种麻养蚕,这些都是可以织布的,有的百姓之后,他们就会创造更多的生活物资!”

    众人听了都纷纷点头,表示这个办法好。

    “好的,将军!”高适答应一声,又问道:“只是这招募的条件是什么?没有好处,那些无地的农民只怕不会前来,这一路上数千里,路途遥远,盘缠都要花费不少,而且经过沙漠时还会有危险······”。

    确实,没有足够的好处,谁愿意跋山涉水过沙漠走数千里来到这鸟不拉屎的地方?赵子良想了想说道:“这样吧,路上所有花费由官府负责,如果有人愿意,集齐上百户人家一起,由专人护送前来,所以你要派一些人过去。只要来这里,每一户人家可以得到一百亩田地,并且永久性归他们所有,前三年不用交田赋,而且官府还给每一户人家送种子、农具、两头牛和两匹马,并派兵帮助他们修建房屋,不过牛马如果下了崽,必须交给官府,直到交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