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将军烈-第5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哦?”赵子良听了之后心中冷笑起来,问道:“除了这六千党项兵之外,党项人还有多少?”

    “不到两万人,都是一些老弱了,老人那一块年级最轻的都是有五十琐碎,小的在这一块年龄最大的也才十二岁,另外这六千党项兵当中还有两千多女人呢!”

    “这党项人还真是全面皆兵啊,女人都打仗?”赵子良思索了片刻,说道:“好,告诉马,让这些党项兵投降!要把男人和女人分开,把他们的兵器先收缴,等本王的大军到了再说!”

    “是,大王!”

    四月二十五,赵子良率大军抵达大非川,与东路军马部、白孝德部成功会师,随后马遂也率军赶来,各路人马终于在大非川彻底解决了吐蕃问题,终于平息了数百年来吐蕃与中原的时而交战、时而对峙的局面,吐蕃从此再也不能对周边地区造成威胁。

    大非川,二十万大军云集,七彩旌旗遍地都是,延绵数十里都是军营。西秦军本部人马不到六万人,大部分都是吐蕃仆从军、雇佣军,天竺兵不到两万人,泥婆罗军只有五千人,另外还有三万唐军,一部分唐军都是被蛮族叛军打散之后被马和白孝德收拢起来的,另外一部分是漠北张守瑜部。

    在赵子良宽大的大帐内,数十员打将领和随军大臣们分列两旁。

    赵子良对众将和随军大臣们说道:“这次征讨吐蕃之战从去年正月开始,一直到如今,整整过去了一年又三个多月,总算彻底征服了吐蕃各部,全赖诸卿家排除万难、誓死效命才有今日这番局面!”

    众将和大臣们齐声道:“此乃臣等本分!”

    赵子良又道:“吐蕃诸部和蛮族叛军虽然全部铲除消灭,但依然还有不少被打散和逃跑的散兵游勇流窜道西海周围地区,而且这些人还不少,据说蛮族叛军刚开始还有五万人,等到马和白孝德率军进攻的时候只有不到三万人了,可见至少逃跑了五万,这些人逃去了哪儿?无非是附近的山林和吐谷浑村落之中,留下这些人必然会再次让他们成为祸患,必须要坚决予以全部消灭!本王主意已定,明日开始就派人前往周边吐谷浑、羌人的村落去张贴告示,让这些人限期出来投降,若十五日之内不出来投降,我军就挥兵追剿,抓住之后全部杀头,若他们出来投降,可免死罪!杜甫,你组织军中文书们抄录一些告示,再派人去各地吐谷浑部落和村落去张贴!”

    杜甫答应道:“是,微臣遵命!”

    赵子良又说:“本王相信有人看见或听说过告示的内容之后会走出山林投降,但也肯定有人心存侥幸不肯出来投降的!玄十八,派出侦骑探哨收集所有与这些逃入山林、隐藏在附近部落村落的叛军逃兵有关的消息,找到他们的藏身位置、打探他们的实力,大军追剿之前需要知道这些情报!”

    “是,大王!”玄十八答应一声之后退回原位。

    赵子良问道:“姚知同的叛军呢?”

    马站出来抱拳回答道:“大王,姚知同原本是要跟蛮族叛军联合起来抵挡我军进攻的,不过后来泾州节度使田希鉴派人告诉他,说想跟他合兵再共长安,田希鉴手中兵力雄厚,实力强大,姚知同信以为真,于是率军前往,他却不知这是田希鉴诱敌之计,两人一见面,田希鉴便下令埋伏在左右的刀斧手将其砍死,枭兽送往长安,姚知同麾下叛军也投降了!”

    赵子良问道:“灵武军只有几千人,而当时长安的兵马怕不有禁军就有数万之众吧?为何叛军能够成功?难道长安那些大将们一个个都是酒囊饭袋不成?”

第978章 群臣劝谏

    马苦笑,说道:“大王也知道朝廷在平定安史之乱之后国库已然空虚,新任皇帝想要有一番作为,就必须要稳定军队,但是军费开支庞大,每个月就需要一百五十万贯的军费开支以维持军队的军费需求,皇帝跟大臣们商量之后决定改革税法,施行两税法!原本改革税法是好事,但朝廷为了省去麻烦,大大简化了这个操作的过程,把矛盾推向了百姓。而当时有好些个节度使已经不听从皇帝和朝廷号令,皇帝不得不决定提前进行武力削藩,但事情不机密,被淮西节度使李忠臣得到消息率先造反,皇帝想要立即出兵平乱,但缺少军费,心急之下采纳了度支判官赵赞的建议借商。即规定财产高于一万贯的商人,只准留一万贯作为经营产业之用,其余的一律借给朝廷充作军费。待朝廷讨贼成功后归还。这不是要明抢吗?历朝历代哪有这么干的?”

    “于是,在皇帝的圣旨下达之后,京兆少尹韦桢和长安尉薛萃亲自驾车,每天一路搜刮财货,不亦乐乎。一旦怀疑对方没有如实申报财产,当场大棒伺候。所有富户的田宅一律封存估价,奴婢尽数抓走出售。一时间长安城内鸡飞狗跳,商人百姓叫苦不迭,这样一场混乱之后,却只筹到八十八万贯,那些热衷于执行圣旨的官员们,自己的口袋却全都鼓了起来。终于,横征暴敛与**裸的掠夺,酿成了长安罢市商人上街请愿的**!”

    “长安城内已然是群情激奋、到处乱成一团。恰逢灵武军又在城外驻扎,京兆府尹竟给他们吃粗糠猪食,数千兵士当即发生了叛乱,挥兵攻打金光门,原本金光门哪能那么容易被攻下来?那些被朝廷抢夺了财物的商人们有冤不能伸,愤怒之下组织人手从背面袭击了金关门守军,城外叛军成绩攻占城门杀进了城内,皇帝得到消息之后大惊失色,立即派官员送去三十车财物慰问,但那时叛军已经陈兵丹凤楼下,皇帝当心被堵在宫中,当天就逃往奉天,长安的禁军本就不满那些贪官污吏们收刮百姓,一个个中饱私囊,而他们却吃糠咽菜,因此竟有一万多人跟着反叛,其他禁军淬不及防之下被打得大败溃散!叛军声势越来越大,得到皇帝已经逃往奉天的消息之后,当即追到奉天,围困一月有余,如果不是郭子仪及时带兵前往,只怕就要改朝换代了!”

    赵子良听完马说的整个事情的经过之后脸色变得极为难看,“陛下和朝廷怎么能这么干?怎么能这么干?这是完全不顾脸面了呀!自作孽,不可活,不可活啊!”

    帐中大将和随军官员们一个个面面相觑,都为皇帝和朝廷的所作所为震惊不已,自古以来只听说过敢光明正大抢劫的只有土匪强盗,从没有听说过有哪个朝廷和皇帝会不顾脸面去明着抢劫百姓的!

    “报”一骑快马在大帐前停下,一个骑士快步走入帐内向赵子良下拜行礼道:“禀报大王,我方在金城负责与朝廷联络的官员吴大人派小人送来皇帝的罪己诏!”

    “罪己诏?”赵子良脸色一变,立即指着杜甫:“快,给本王念一遍!”

    “是,大王!”杜甫答应一声,从兵士手中接过抄录的诏书开始念起来:“长于深宫之中,暗于经国之务。积习易溺,居安忘危,不知稼穑之艰难,不察征戍之劳苦……天谴于上而朕不悟,人怨于下而朕不知……罪实在予,永言愧悼。”

    在诏书里,皇帝除了历数自己罪状之外,还赦免了反叛的李忠臣、田悦、王武俊、李正己等人,并承认叛乱是因为自己的失误所致。

    这份罪己诏念完后,大帐之内群臣和大将们人人震恐,赵子良脸色惨白,喃喃自语道:“完了、完了,皇帝糊涂啊,这份罪己诏一出,就等于朝廷和皇帝承认了藩镇割据的合法性,后世皇帝只怕再也无力改变藩镇割据的局面了!”

    大帐内所有人都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为大唐演变到如今这种不堪的局面而悲痛,曾经大好江山、繁华盛世,居然在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内一落千丈。

    良久,赵子良从悲痛中回过神来,睁开眼睛说道:“待完成追剿叛军逃兵事宜之后,大军班师返回新京吧!”

    赵子良话音刚落,杜甫普通一声跪下,大哭道:“大王不可啊,中原乱成这样,大王不能不管啊,若大王不管,朝廷和皇室的威信必然会逐渐散失,对各地藩镇的约束也会逐渐减弱,届时各藩镇之间互相征伐,弄得民不聊生,山河变色!大唐曾经是世间最强大强盛的王朝,它不应该是这种结局啊!”

    随军大臣们纷纷下跪,这些人都多少对大唐有着很深的感情,毕竟大家都是中原出来的,都曾经是大唐之臣,又怎么忍心看着大唐变得四分五裂呢?

    一个大臣哭道:“大王,普天之下只有大王能够挽救大唐之危局,请大王担此重任,力挽狂澜,重现大唐盛世!”

    赵子良痛苦地吼道:“本王有什么本事能力挽狂澜?本王只是西秦国王,不是大唐皇帝!好,就算本王有心出一把力,但本王以什么名义出手?皇帝都已经昏聩成这样了,本王这样做值得吗?只怕到头来还会被猜忌,落不下什么好下场!”

    另一个大臣跪在地上哭道:“大王,您也是承认自己永远是大唐之臣,您明明知道这样下去大唐就完了,明知道大唐有难,您却不尽自己的所能护驾勤王、匡扶社稷、安抚黎民,难道您这就是为臣之道吗?您这是明哲保身、胆小怕事!”

    赵子良闻言大怒,猛的一拍案桌:“大胆,您竟然如此说本王?来人,把他拖下去斩了!”

    群臣和大将们纷纷求情,“大王,不可啊,范大人只是心直口快,并无冒犯大王旨意,请大王饶恕他的罪过吧!”

    面对大部分人的求情,赵子良冷静了一些,但对于这人敢当面骂他骂得这么难听,他实在无法忍受,“范无尘,你狗胆包天,竟然如此辱骂本王,虽然有诸卿家替你求情,但本王绝不会轻饶你!来人,把他拖出去重打三十军棍,官降三级,罚俸一年!再敢如此辱骂君王,定斩不饶!”

    几个兵士快步走进来拖着范无尘就走,众大臣还要求情,人却转眼之间就被拖了出去。

    赵子良冷冷道:“好了,再有敢求情者,一并处罚!”

    众臣这才不敢再出声。

    杜甫又道:“大王,当今皇帝如此昏聩确实不值得辅佐,但请大王看在我等都曾身为大唐之臣、看在天下千万黎民的份挽救大唐的危局吧!臣等必将尽心竭力辅佐大王,替大王分忧”。

    高尚也走出来下拜道:“微臣认为大王不是不想管中原之事,大王的心思,微臣明白,大王的顾虑无非有三点,第一是师出无名!第二,当年玄宗皇帝有遗诏在先,不得朝廷诏令,大王不得擅自返回中原;第三,大王若插手朝廷军政事务,又担心被皇帝猜忌,遭到不公正之待遇!若是大王使用超出为人臣子的手段,又担心惹人非议!”

    赵子良叹了一口气,没有出声,显然是默认了高尚的说辞。

    高尚见状于是说道:“其实大王大可不必担心,第一和第二点根本就不是问题,要知道东路军出发之前,皇帝是派人送来圣旨请大王出兵平叛的,大王来到中原怎么是师出无名呢?”

    赵子良道:“但是蛮族叛军如今已经全部歼灭,就剩下一些逃入山林的散兵游勇而已,如果消灭了这些蛮族叛军的逃兵,本王还有什么理由留下?”

    “大王啊,蛮族叛乱是平定了,还解决了吐蕃这个大难题,但是中原的叛乱并未结束,而且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啊!”

    高尚说到这里偷偷看了看赵子良的脸色,见他脸色平静,马上继续说道:“所以说第一点和第二点,大王根本不需要考虑了。大王担心被皇帝猜忌,遭到不公正待遇,这一点大王完全可以放心,臣等难道还能眼睁睁看着大王遭到迫害不成?若当今皇帝真正是扶不起的阿斗,大王就算废了他,再另立新君又如何?大王效忠的是大唐王朝,而并非是某一个皇帝,臣等心中留恋的也只是大唐,而不是某一个皇帝!再者说了,如今大唐的局势恶化成这样,如果大王不出手,难道不怕被世人说大王太爱惜自己的羽毛?”

    众臣见赵子良被高尚说动,都纷纷齐声说道:“请大王出手挽救大唐危局,臣等必将誓死忠于大王、替大王分忧!”

    赵子良叹道:“你们呐,这是要把本王架在火上烤啊!”

    说完,赵子良沉默良久,才下定决心说道:“好吧,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本王也只能是赶着鸭子上架了,等处理完吐蕃事宜,就挥师前往长安!”

    众臣大喜,纷纷跪伏道:“大王圣明!”

第979章 统一思想

    黄昏,黄河河畔。

    一缕残阳照射在浑浊的河面上,赵子良和聂三娘两人携手并肩在河面慢慢走着,聂三娘注意到赵子良有些心不在焉,问道:“大王还在想着去长安的事情?”

    每次在外征战,赵子良身边并不缺少女人服侍,但真正能在思想和精神上进行交流的女子并不多,而聂三娘无疑是最懂他的女人之一。

    赵子良看着滚滚流动的河水,叹道:“是啊!去了长安,如果真要整顿朝纲、实行削藩之策,让大唐恢复国力,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不是一两年之内就可以做好的!另外,皇帝、皇室、大臣们和那些世家大族们欢迎我去吗?这可真不好说啊!”

    聂三娘笑着安慰道:“夫君不必担心,现在朝中一团乱麻,以当今皇帝的能力根本无法稳住局面,否则他也不会不顾群臣的强烈反对发下罪己诏了,如果夫君前去收拾乱局,我以为皇帝应该是欢迎你的,至于其他皇室成员、群臣们以及世家大族们欢不欢迎,难道夫君很在意他们的想法吗?夫君做事什么时候变得这么畏首畏尾了,这可不是你的风格啊!”

    赵子良摇头道:“我不是畏首畏尾,我当然也不会在意那些人的态度,我既然决定这么做了,自然要全力以赴。但是你也明白,这连续几任皇帝的耳朵根子都有些软,经不起身边之人的蛊惑、挑拨、蒙蔽,我此去想要有所作为,必然要采取一些非常规的手段,我可以不必在乎皇帝和朝廷大臣们的感受,但是我不能不考虑我西秦大臣和大将们的感受啊,如果我对皇帝和皇室做得太过分了,西秦的官员们和大将们会不会有什么其他的想法?”

    聂三娘想了想,停了下来转身说道:“你的顾虑也不是没有道理,不过我还是觉得你低估了他们的忠诚度,他们虽然都是出身于中原,甚至很多人从前都是朝廷官员和将领,但是他们现在是西秦的大臣和大将,他们拿的是西秦的俸禄,做的是西秦的官!大臣们和大将们之所以强烈请求你插手中原朝廷之事,挽救大唐的危局,那是因为大唐是我们的母国啊,我们在这里出生,在这里长大,我们身上流淌的血脉来源于这里,我们骨子里永远都有大唐的印记,我们身体内永远有着大唐的魂,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这份情感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割舍的,他们割舍不了,难道你能割舍得了吗?大唐是我们的母亲,现在她生病了,只有你才能救她,如果你不救她,她的病情就会加重,最后就会死去,你能忍心吗?你是她的儿子,虽然你现在成家了,搬出去住了,但你永远是她的儿子,她是有史载以来最伟大的一位母亲,她的疆域之辽阔空前绝后、她创造的文明旷古烁今,她用无比宽阔的胸怀温暖了数百个民族和亿万万生灵,而你就是在她最辉煌和最强盛时孕育出来的儿子,我们曾经都以身为她的子女而为荣”

    “别说了”赵子良扭过头去,眼泪不可控制地滴落下来。

    聂三娘掏出手帕递过去,赵子良接过手帕擦干眼泪,转身沿着河滩继续向前走去,对跟上来的聂三娘说道:“三娘,你说得对,这位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母亲不能死,我要治好她,让她永远健康、强健、长寿!无论是谁,想要阻挡我去救她,想要害她,都是我的敌人!”

    聂三娘鼓励道:“我相信我的夫君一定能够做到!”

    回到军营,赵子良派人通知随军大臣和大将们,让他们吃过晚饭之后赶来军中大帐议事。

    入夜,油灯在大帐内烧得噼啪作响,中间燃烧的柴堆让大帐内变得暖和起来,赵子良和聂三娘吃过晚饭,聂三娘起身说道;“你还有与大臣们议事,我就先回去了!”

    “嗯,议事完毕你再过来吧!”

    聂三娘离开之时吩咐帐外兵士把帐内收拾一遍,整理干净。

    不久,大臣们和大将们先后陆续赶来,一个个走进大帐看见赵子良正靠着座椅看书,都拱手行礼后站在一旁。

    酉时,杜甫站出来拱手行礼道:“大王,官员们和大将们都到齐了,议事是否可以开始了?”

    赵子良放下书,身体坐正,说道:“那就开始吧!玄十八,你先说说这些天探哨们对那些蛮族叛军逃兵的藏身之地追查得如何了?”

    玄十八站出来走到地图旁边,指着地图上说道:“大王,各位大人、将军,诸位请看,经过我们探哨这近半月一来的明察暗访,可以基本确定蛮族叛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