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蝴蝶效應之穿越甲午-第1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旦俄人来攻,英人可就近助我。大人还可以从英人那里获得技术帮助,”江穆齐说道,“坏处是,他日不免有受制于英人之患,但只要处置得宜,当无大碍。”
    “英国人会同意吗?”孙纲想了想,问道,
    “朝廷那里不准,他们退而求其次。可能性是很大的。”江穆齐说道,“他们现在最担心的是俄国人势力的进一步扩张。而他们又不愿意和俄国人直接发生冲突,我们在这个时候和他们合作,正好是个机会。”
    “可朝廷那里如果知道了的话,那麻烦可就大了。”孙纲有些担心地说道,
    “只要严格保密,问题不大,”江穆齐说道,“朝廷目前自顾不暇,恐怕没有功夫来注意我们了。”
    “这话怎么说?你不是又干什么别地了吧?”孙纲有些紧张地看着他。生怕他又弄出来什么可怕的事情,上次那个军舰爆炸事件“德国版”可是让他记忆犹新的说。
    江穆齐一愣,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不由得微微一笑。说道,“大人说到哪里去了,孝乌可什么都没做,孝乌指的是康南海最近又上书皇上,请求合并衙门裁减冗员,大人还不知道吧?”
    “是不知道。”孙纲一听又吓了一跳,“维新派”的这个“新政”的涉及面,已经变得越来越广了。
    江穆齐告诉他。康有为这次上书的内容主要是精简国家行政机构和办事人员。目的是为了给国家节省经费,他在奏折中要求“裁并詹事府、通政司、光禄寺、鸿胪寺、太常寺、太仆寺、大理寺等衙门。③Z中文网外省裁撤湖广、广东、云南三省巡抚(这三个地方好象又有总督又有巡抚,所以他们觉得是多余地)。在京及外省所有事无专责之衙门,均可并可撤,免为贪墨之油水地。”
    听了江穆齐的详情,孙纲不由得叹息了一声,康有为地作法的最终目的没有错,可这个采取的方式,实在是没法讲。
    官冗之患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所留下来的一个赘瘤,由此造成的贪污腐化是一个十分可怕的问题(后世有学者说过,“一部中国二十四史,简直就是贪污史”),其危害性历朝历代都有深刻认识,但问题似乎从来就没有真正被解决过,直到后世,关于如何避免政府机构和职能部门的重复设置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比如那个人人痛恨地腐败问题)仍然不时困扰着领导者们,想要有效处理这个问题,不经过深入的研究和谨慎的决策就贸然采取行动,其后果必然是灾难性的。
    可康有为们仍然秉承他们行事地一贯“风格”,又开始了
    别的先不说,一省之长的巡抚你说撤就撤,还一下子撤三个!这也太狠了吧?
    幸亏罗丰禄去了法国、伍廷芳去了俄国当公使去了(东京会谈结束后,李鸿章得知已经自杀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居然是他们俩的同学,深感他们俩太屈才了,正好龚照瑗和许景澄都一人兼任两国公使,忙不过来,好多事情不能兼顾,于是就上奏朝廷,改龚照瑗专驻英国,罗丰禄专驻法国,许景澄专驻德国,伍廷芳专驻俄国,光绪皇帝同意了)不然,太仆寺一撤,他们俩也都得失业!
    “皇上诏书尚未下达,然风声已经传遍京城,闻者无不莫名骇异,颇有民不聊生之感,”江穆齐说道,“各处衙门现在一片混乱,诸事皆废,我们和英国人谈什么,朝廷应该是不会也不想知道了。”
    “中堂大人知道了是什么反应?”孙纲问道,各个衙门现在因此都不能正常工作了,可见造成的震动之大。
    “中堂大人没有就此表态,皇太后曾单独召见中堂大人,孙大人和翁师傅,听宫里的人说,皇太后问的就是关于这件事他们地看法,中堂大人表示冗衙该撤,孙大人没有表态,而翁师傅表示反对。”
    “什么什么?”听了江穆齐地回答,孙纲又吃了一惊,
    李鸿章怎么成了康有为的帮手了?孙毓汶地模棱两可倒也好说,可在史书上被康有为誉为“维新第一导师”的翁师傅怎么反对起变法来了?
    被后世历史教科书“熏陶”出来的孙纲听了江穆齐的话,此时有了一种彻底找不着北了的感觉。
    “你没听错吧?翁师傅表示反对?”孙纲有些不放心地问道,“不是翁师傅把康有为举荐给皇上的吗?”
    “绝对没有错。”江穆齐好象很奇怪孙纲会这么问,“但现在翁师傅开始反对康南海了,”他接着说道,“有一次皇上向翁师傅索要康南海最近写的一些书,翁师傅居然回答说:臣已不与康有为相往来。皇上怪而问之,翁师傅回答:此人居心叵测。皇上问翁师傅:前此为何不说?翁师傅说:臣近见《孔子改制考》知之。这是皇上和翁师傅的原话。”
    孙纲登时明白了过来,不由得点了点头。
    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因为牵强附会的地方太多,而且和当前占主导地位的正统儒学思想是极为冲突的,他的书自来就写的不严密,中心思想又太过激进,翁师傅好歹也是儒学正统出身,看了他写的这种主题太过“离经叛道”的书不“难受”都怪了,由此转变态度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而翁师傅那句说康有为“居心叵测”的话也让孙纲心里暗自一“激灵”。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后世的好多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都应该重写了。
    照现在的发展来看:
    袁世凯是“真维新派”!?
    李鸿章是“变法”的同情者和支持者!?
    翁师傅对“变法”的态度是由支持变反对!?
    事情变得全都不一样了。
    这和历史教科书上写的,反差也太大了吧?
    他现在已经搞不清楚了,这些是因为他弄的这些个“蝴蝶效应”才发生的变化,还是事情本来就是这个样子?
    “大人就不必为此操心了,我们不用在这些事情上耗费时间,我已经安排下去了,密切注意朝中近期的动向,”江穆齐看他愣神的样子,说道,“只要我们这里不乱,就没有解决不了的事。”
    “别把话说得太死,孝乌,”孙纲摇摇头说道,“山东水灾,一片汪洋,百姓苦不堪言,我每每想起,心就堵的慌,而朝廷现在内外皆一片乱象,没有及时顾及,时间一长恐有巨变,这个问题,恐怕就不是你我能够解决的了。”   

(二百四十五)一举数得
    “大人悲天悯人,心忧国事,纵使与我们利害关系不大的事,只要涉及国计民生,大人都会予以关注,这是大人最令孝乌佩服的地方,”江穆齐看着孙纲,平静地说道,“孝乌不才,敢不为大人分忧。”
    “哦?”孙纲听了他的话,感动之余不由得一愣,立刻问道,“我听你说这话的意思就是有解决办法了,是吗?”
    “咸丰十年(1860年),朝廷以下令东北三省驰禁放荒,即为山东流民因水旱频仍,衣食无着而偷入东北龙兴之地谋生,虽屡禁而不能止之故,”江穆齐说道,“因俄人在侧,虎视东北,去年朝廷已经正式开禁,山东流民因此迁入关辽者甚众,后因倭寇两犯于我而止。今辽东及朝鲜历经兵火,人口大减,而山东受灾之民无地可耕,若迁入东北,不但可解山东民变之虞,且可增东北三省及朝鲜人口,此为两全之策,大人以为如何?”
    孙纲恍然大悟,他猛地想起来了,历史上著名的“闯关东”,不是就在这个时候开始的吧?
    想到自己的祖上也是山东人,没准儿就是这会儿“闯关东”来到了东北安身的,孙纲不由得面露苦笑。
    “自北洋陆军裁撤后,因辽民人口骤减,刘大帅,不,是抚台刘大人将好多被裁士卒就地安置,为他们及山东流民谋衣食住所。奔波终日,已经病倒了,”江穆齐说道。“大人不如借探望之机,和刘大人商量一下此事,再同山东杨抚台计议一下。”
    刘铭传不愧为一位爱民好官,在台湾六年,政绩斐然,给中国留下了一个近代化地台湾,对国家和人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自从他调任奉天巡抚。又一心专于辽东军事民政,驱逐日军后又助朝鲜重新建国。“朝民视为再生父母”,此次虽然因为自己一手创建出来的北洋陆军被全部裁撤对他地打击很大,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仍然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善后安置工作,没有任何的怨言和牢骚,行事颇有李鸿章任劳任怨的风格,这样的官员,放眼整个大清国,也是不多见的。
    孙纲这才想起来。自朝鲜别后,他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见到刘铭传了,一方面是因为太忙,另一方面是因为北洋陆军被裁撤,刘铭传内心的难过可想而知,自己不是个会安慰别人的人,害怕哪一句话说错了,又得让刘铭传难受半天。
    现在江穆齐这么一提醒,他才想起来了,心中不由得暗生愧疚。
    江穆齐说地很有道理。如果大量的士卒和山东流民在地广人稀的东北安置下来,不但会解决山东将来可能会因天灾发生的民变(一体仇外、玉石俱焚的义和团运动也许将来就不会爆发了),还能促进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如果东北民众加上适当组织和训练。一旦爆发战争,兵源也可以保证,可以说一举而数得!
    朝鲜那边,也可以鼓励山东移民大量迁入,据金舜姬在那边给他发来的电报,朝鲜因为日本的两次大规模入侵的蹂躏,朝鲜人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浩劫,大量人口因战乱而死亡。据朝鲜政府官员统计上来地数据。朝鲜全国总人口几乎下降了近一半!“赤地千里,了无人烟”。由于劳动力的大量死亡,朝鲜的局面也面临着极度的困境(听说朝鲜的一品大员出门坐的是独轮车,和东北乡下的小媳妇回娘家差不多),为了发展经济,朝鲜政府已经同意和中国互相开放边境,让中朝两国边民能够自由出入,已经有部分中国移民开始迁入朝鲜,如果能鼓励山东移民也迁入朝鲜,不但可以恢复朝鲜的经济,同时也能够加强中国对朝鲜的控制和融合,让朝鲜成为中国稳定的侧翼!
    想到这里,他不自觉地又兴奋了起来。
    在安排完手里的事务后,他坐着火车,去了海城看望刘铭传。
    海城是刘铭传安置流民和被裁士兵的集中地之一,在甲午战争中海城曾经饱受战火摧残,但自从孙文把铁路修到了这里之后,因为交通的便利,带来了流动人口和资金,整个城市在很短地时间里就恢复了原来的面貌,丁酉战争时日军又向这里发动过一次进攻,但在当地军民的节节阻击之下,被迫退却,海城万幸地躲过了一场浩劫,现在的海城已经成为了辽东地区一座重要的城市,铁路在这方面起的作用,可以说是相当大的。
    现在,从旅顺经大连、海城、鞍山、辽阳、盛京、长春直至哈尔滨的铁路通车后,大量外省(山东和河南地居多)移民地到来,使沿途新的村镇如同雨后春笋一样地出现在了东北大地的平原上,原本人烟稀少的东北地区变得迅速繁荣起来,据不完全统计,到现在为止,东北的总人口应该已经突破了1000万人(1840年时还不到400万人)!东省铁路的修建使东北地区和中国内地的联系更加紧密,不但缓解了内地的人口压力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矛盾,东北地区经济的兴盛在某种程度上也带动了全国经济的发展。
    如果从京城到盛京的“京奉铁路”能够通车,这种经济效应就会进一步得到放大,富绕的东北地区很可能会成为中国的又一个经济重心!
    如果能修建起遍及全国的铁路网,那么中华大地其它的地方会不会也象东北一样,繁荣兴盛起来?
    只要再有一段和平的发展时间,中国有了自己的铁路网,很快就会真正的获得新生!
    可他头上的那个鸟朝廷,还会给他足够的时间吗?
    也许,中国获得新生的同时,也是这个已经腐朽没落雄风不在的满清封建王朝寿终正寝的时候!
    到了海城,当他见到刘铭传的时候,刘铭传的样子还是吓了他一大跳。
    昔日威风赫赫的百战宿将、治世能臣现在完全是一副黑瘦憔悴的样子,尽管刘铭传看见孙纲来看他,露出了难得的笑容,可在这时看来却显得让人说不出的心酸。
    “就知道你要来,”刘铭传笑道,“看你急惶惶的样子,以为我不行了,是吗?”
    虽然两人年岁相差很大,可刘铭传始终待他向平辈的兄弟一样,私下里总以你我来称呼,让孙纲一直都感觉和他十分亲近,就象是兄长一样。
    孙纲看他并没有倒在床上,而是在地上来回地走着,略略定下了心,让随从把药品和礼物送了上来,“反正你现在的模样可是吓我一跳。”孙纲毫不隐瞒地把心里话说了出来,“这才几天没见,我都不敢认你了。”
    “不就是瘦了些嘛。”刘铭传不在意地摆了摆手,让下人接着,说道,“吾貌虽瘦,能肥此一方之民,心愿亦足矣!”
    孙纲看着身形瘦削的刘铭传,听了他刚才的话,心中激动,一时间竟说不出话来。
    自己自从穿越到了这里,一心想让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但常常觉得自己势单力孤,他从实施“炮弹换血”计划开始,根本没想过会取得现在的成就,可不知不觉的,他开始发现,在这个时代,还有好多的仁人志士、英雄豪杰在和他一道忧国忧民,上下求索,他们当中有很多都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国家!自己之所以现在能够取得如此的成绩,离不开他们的无私奉献和努力!
    邓世昌、林泰曾等英雄好汉前赴后继,血染山河,换来了国家宝贵的发展时机!
    裴荫森为了中国和造船工业,鞠躬尽瘁,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国家!
    自己身边还有那么多的象李鸿章、刘铭传、孙文一样的人在为国家百姓谋福址,说起来,自己并不是一个人在孤军奋战!
    只要尽自己的所有力量,把这些仁人志士、英雄豪杰全都团结起来,共同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奋斗,在不是太遥远的将来,必定会有一个崭新的中国出现在世界东方!
    刘铭传有些好笑地看着眼前这个年轻人,笑道,“现在看见我没事了吧?还在想什么?”
    孙纲收回了思绪,很“严肃”地对他说道,“只是希望你能够注意身体,留此有用之身,才能为国为民出力,大志方能得申,不然,人都没有了,一切终究是一场空。”
    “年纪轻轻,口气怎么跟中堂大人一样,还教训起我来了。”刘铭传笑道,“我会注意的,行了吧?你我之间就别说这个了,你不是还有什么别的事吧?”   

(二百四十六)地方协议?
    孙纲和刘铭传说了自己对山东水灾造成流民四起的问题的担忧(没敢说是怕义和团运动提前爆发),又担心民教相仇愈演愈烈,朝廷并无相应的措置,一旦双方矛盾彻底激化,酿成燎原之势,局面就将难以收拾了。
    “皇上一意锐进,盼行快刀斩乱麻之方略,以求国家骤兴,可现在当务之急并不仅仅是新政啊,”孙纲委婉地对他说道,“此等流民问题不早日解决的话,任由民教相仇势成水火,将来恐成大患。”
    “你的想法我也明白,”刘铭传叹息了一声,说道,“确实是个很好的解决办法,我前番担心被裁撤之兵引发变乱,和左冠廷(左宝贵)商议后,让一部分被撤之兵加入了奉军,孙总办又收了一些去铁路护路队,总算没出什么乱子。不然,此等受过训练之兵众若加入到流民一起。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孙纲听了也深以为然,流民逼急了最多只会抢抢粮食,杀几个大户或无赖教民和传教士什么的,可那些被裁撤的士兵要是加入进去的话,流民有了军事上的领导,那就变成了“流寇”,情形可就变得完全不一样了。
    “流寇”一旦起事,想再要平息下去,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事的。
    明亡即亡于流寇,史书昭然。
    清亡不亡于此孙纲其实不想知道。也不想管。
    他只是不想让中国走向近代化地脚步被内部的动乱所打断。
    “东三省练军和旗兵本也在裁撤之列,盛京增祺将军、吉林长顺将军、黑龙江寿山将军和宁古塔永山都统会同东省其它官员以防俄上奏朝廷请求保留,皇上已经准了。^^^^总算没有出什么事,”刘铭传又说道,“如果那里的兵一乱,俄国人趁虚而入,东省铁路一失,此等大好河山,将不复我有了。”
    “所以有些事情,得未雨绸缪才行。”孙纲点头说道,“如果等到朝廷令下,什么就都晚了,值此非常多事之秋,千百年未有之变局,也得用非常手段才行。”
    “可是朝廷会想过我们地苦心么?”刘铭传看着眼前的年轻人,叹息了一声,
    “纵使朝廷想不到,千载之后,这锦绣中华。万里河山,总有人会记得,有那么一些人,在一个特殊的时代,为了国家的振兴和富强,都做了什么。”孙纲一字一字地说道,
    刘铭传有些惊异地看着他,好半天点了点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