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远东1628-第37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这次大规模的流民安置工作,建委基建处的主要工作,并不是帮助流民建造木刻楞,而是组织大批员工下到各个基层中队,手把手的教授基层流民建造木刻楞的方法。各个流民中队会自行组织流民,自己动手建设家园。

即便如此,百余万间木刻楞的建造,也是一个极为庞大的工程。光是所有木刻楞所需的原木,就是一个天文数字。还有木刻楞建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附件,也是一个不小的数量。

但在这个非常时期,所有的东西只能一切从简。木刻楞的标准低得令人发指,每间木刻楞只有里外两间,两间房间加起来一共才不到十平方米。而且为了节省成本和加快建造的时间,所有流民的木刻楞都被设计成了联排式。

每个中队都是十个十户一排的长条木刻楞建筑,村子的形状也是方方正正的一个方块形状。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模范监狱呢。总之,基建处的主要任务是让流民在入冬之前住进去就算完成任务了。

方正木刻楞这东西建造简单,以后不喜欢了说拆就拆。等各个基层中队的流民日子好了,他们再拆了重建,反正这个时代的东北和外东北就是树多,连成片的老林子多得都成灾了。流民想要重建家园,需要原木随时可以自己进山砍伐。

就在公司为这次流民安置计划作积极准备的同时,大批来自朝鲜和日本的外籍劳工,也都纷纷坐火车和船只到达了目的地。开始进行着开荒前的最后准备工作。农林部按照之前的规划,为他们划分各自的工作区域,每天的工作量都有严格的规定,完不成任务的小队、中队会集体遭受惩罚。

基建处和林业处的员工,已经开始带领大批的外籍员工进山伐木,因为流民焦躁木刻楞所需的原木实在太多,只能利用外籍员工的数量优势,采用最原始的方式进行砍伐。大批外籍员工冒着东北初春的严寒,在各个山林里挥汗如雨。为了完成百余万间木刻楞所需木料的任务,外籍劳工的工作量极大,他们每天要在环境恶劣的深山老林里忙碌十几个小时。

原本荒无人烟的东北、外东北地区,突然热闹了起来。东北广袤的黑土地,到处都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而且每天都有一节节的车皮从辽东驶来,每节车皮都满载着来自朝鲜和日本的外籍劳工。

他们在东北铁路大动脉的沿线依次下车,前往各自划定好的工作区域。但大部分外籍劳工的目的地并不在铁路沿线,他们还要继续坐船,沿着东北和外东北的水路一路向东。

大批来自日本和朝鲜的外籍劳工,以每个小队五十人、中队二百人、大队一千人、支队五千人的编制进行整编,中队长都是从敢死军部队临时抽调来的。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各外籍劳工小队的小队长将由各中队长推荐。

未来还会逐步在外籍劳工中培养一批中层管理干部,待遇相当于外籍员工。所有的外籍劳工支队的基层中队、小队,以后都会从外籍劳工中的积极分子中提拔。(未完待续。)

第八百二十二章地狱般的旅程

自从春季辽东通航以来,朝鲜和日本沿海的各个港口之中,都聚集着大批的船只。船只的类型非常的杂乱,有东南海盗的福船、沙船、广船和鸟船,还有辽东开来的近海蒸汽甲板驳船,还有西式改装型风帆船。

此时的日本和朝鲜,各地都有大批的敢死军武士,如狼似虎的冲进一个个村镇,将男女青壮纷纷拖出屋子,不顾她们家人的哭嚎,被驱赶着向就近的码头走去。敢于反抗的马上就会被凶残的敢死军武士就地斩杀。

远东军驻扎在日本主力部队,已经纷纷坐船逐步前往锡兰岛集结。敢死军部队还要在朝鲜和日本呆上一段时间。高建国临走前,让藤田和建二分别驻守日本和朝鲜,希望他们俩在两地征集一些外籍劳工青壮,以及日本的单身女人。

他还特意对两人交代一番,征集劳工和妇女,一定要本着自愿的原则,不要强迫他们登船。可这两个家伙一顿鞠躬,满口答应着:“嗨……嗨……”

可是高建国前脚刚一离开,他们俩顿时就对手下的敢死军部队下达了命令,以最快的速度,在日本征集劳工和妇女。至于高建国交代的话,两个家伙根本就没提。因为高建国只下达了征集青壮和妇女的命令,后面的话只是交代一下,并不算是军事命令。

日本和朝鲜的敢死军部队接到他们俩的命令以后,结果可想而知。整个朝鲜和日本各岛到处都是一副生死离别、妻离子散的凄惨画面。

因为加入了大批的新训部队,敢死军部队的人数已经达到了十余万。藤田和建二也想让新训部队见点血,所以他们俩都刻意放纵手下的新训部队,导致各地的敢死军武士军纪极差,每天日本和朝鲜都上演着一幕幕惨绝人寰的暴行。

每天各个港口的码头上,都有一些凶神恶煞似的敢死军武士,挥舞着木棒和皮鞭,粗暴的驱赶着朝鲜和日本的青壮男女,登上前往辽东的船只,然后缓缓的驶离港口的码头。而各地还有一队队青壮男女,被驱赶着向各个港口蹒跚前行,慢慢在港口外面汇聚在一起。

妇女的待遇还好一些,毕竟她们会被分给远东公司各地的移民,以后要为远东的男人传宗接代,所以她们无论是伙食还是船只上的环境,公司都对她们还比较优待。

但是这些女人也都是被拆散了家庭的苦命人,背井离乡,被强迫着和家中的父母、丈夫和孩子分开,像牲口似的被赶上了船,然后送到辽东,最后辽东的移民用抓阄的方式,来决定她们的命运。

那些男人青壮的命运就比女人要悲惨多了,往往一艘百余多吨的船只,或是几十吨的近海甲板驳船上,都会塞的满满当当,那些朝鲜和日本的青壮连转身的余地都没有,十几天的航程,他们就只能在船舱里和甲板上苦熬,连拉屎撒尿都得落在自己的裤裆里。

船只到达辽东,她们又会被驱赶到内河甲板驳船上,赶到沈阳还要被野蛮的净化,再换乘火车向东呼啸而去,反正这一路简直就是一段地狱般的旅程。他们会被运往东北和外东北,未来将会成为公司开发外东北的主力,成为公司的农奴和矿奴,以后也会老死在这里,永远也回不到故乡。

随着公司人口的急剧暴增,未来几年,也将是远东公司自打来到这个时代后,最艰苦,最困难的一段时期。但是公司所有员工都坚信,只要熬过这段艰苦的岁月,远东公司未来的发展必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如果现在想象一下日后的远东公司,治下的人口超过千万,整个东北和外东北地区得到大规模开发,那时候远东公司将会是怎样的一派繁荣景象。

但未来就算再美好,目前也得先挺过这最艰难的几年吧。所以公司考察组从大明吕梁山根据地结束了考察工作,回到沈阳就召开了董事局委员会紧急会议。

会议进行了近一天的时间,会议的最后,由董事局委员会的全体委员,集体全票通过了一项决议,那就是在远东公司,深入开展学习吕梁山根据地先进事迹的活动。

公司董事局委员会责成公司宣教部,为深入学习宣传吕梁山根据地的先进事迹,在公司各地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号召公司所有的员工,学习和发扬吕梁山根据地“从我做起,艰苦奋斗”的工作精神。

宣教部新闻传媒中心,经过几年的建设,在传媒中心主任刘一斗的带领下,把远东广播电台、远东传媒、远东日报三个部门的工作,做的有声有色。

每个来自现代社会的人,都应该知道传媒的力量,甚至一个无比恶俗的人,却能凭借一个策划团队,利用网络传媒的力量,几天之内就能一夜爆红,成为网络上的红人。当然,前提是你得不要个逼脸,像凤姐、芙蓉姐姐那样节操无下限才行。

远东既然来到这个时代,当然要充分利用传媒的力量。这几年新闻传媒中心,也制作出了大批极具感染力,而且还深受公司广大移民员工喜爱的新闻和纪录片。

并建立了近百个放映小组,这些放映小组从最南面的南洋各岛的军委会的各个哨所到最北部的外东北土著村落,从最东面的库页岛石化基地到最西面的锡兰港,从公司各个企业的厂房到广大农村的田间地头,他们常年下到各地的基层单位进行巡回放映。

其中几部有代表性的片子深受好评,包括反应海参崴工业区和库页岛石化基地工人风采的纪录片“我们工人有力量”,反应辽东农户秋收喜悦的纪录片“希望的田野”,还有反应去年远东公司不惜一切代价拯救大明北方灾民的纪录片“血浓于水”。

这些制作精良的纪录片,都在远东各个控制区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远东控制区的移民,绝大多数都是远东公司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尤其是他们看了“血浓于水”这部感人至深的纪录片,瞬间就被画面中的那一幕幕情景代入了进去。

纪录片里讲述的故事,都是真实的,根本没有经过艺术加工。所以他们看了都有一种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感觉。看过这部纪录片的人,归属感更加的强烈,内心无不对远东公司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未完待续。)

第八百二十三章纪录片

公司宣教部传媒中心的员工经过几年的锻炼,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培养了一批有经验的传媒行业的人才。无论是广播、纸媒还是影像节目的制作,都制作出了很多精良的节目。

即便是现代社会的人,很多时候大家也会被网络上普通网友发布的一些制作粗糙的视频,感动得热泪盈眶。何况在这个资讯极度闭塞的时代,对远东移民造成的冲击力绝对是现代人难以想象的。

刘一斗和几名传媒中心的员工,在来这个时代之前,都在传媒行业混饭吃,虽然不是专业的人才,但都经常在网络上发表自己拍摄的视频节目,也有一定的影视制作基础。

他们来这个时代之前,准备了数量繁多的现代社会的制作素材,以及各种影视片、纪录片、背景音乐的资料,将海量的资源存储在闪存设备中,统统的带到了这个时代。

公司对宣教部提出了要求以后,刘一斗就召集了传媒中心三个部门的员工,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研究制定这次宣传吕梁山根据地的策划方案。

将他们在吕梁山根据地拍摄的素材,在最短的时间内,就精心编辑制作出了一部纪录片,名字起的很直观,就叫“吕梁山”。整部纪录片也一改以往以煽情为主题,宣传为目的制作思想,并运用大量的技术手段进行艺术加工的制作方式。

而是用极其平实的表现方式,画面粗糙而真实,几乎没有经过任何后期处理,讲述着吕梁山根据地的李明等远东员工,在荒无人烟的吕梁山根据地艰苦创业的故事。

故事也很简单,就是根据地在物资匮乏,条件极其艰苦的环境里,将六万多挣扎在死亡线上的流民从阎王爷的手中救了出来。他们在荒僻的吕梁山,带领广大流民,经过将根据地建设成了一个世外桃源。

传媒中心把样片拿到董事局委员会,高建国和王和马上召集了董事局委员会的各位常委和委员,在公司小放映室,首先对样片进行了观看。

当小放映室的灯光熄灭以后,随着“我的父亲母亲”的电影原声音乐响起,“吕梁山”纪录片也慢慢的开始播放。

片头的一幕刚一出现,瞬间就让人感到非常震撼。几个身着破旧的棉衣,胡子拉碴的汉子站在那里。他们的周围,到处都是一片触目惊心的苍黄,远处此起彼伏,隆起一丘丘黄土,一条条沟壑,层层叠叠,如同瘦骨嶙嶙的肋骨。

狂风呼啸着卷起漫天的黄沙烟尘,一股难以言述的苍凉,瞬间扑面而来。

镜头慢慢的推过去,在对面几个人的脸上一一扫过,平日里沉默如山的李明,此时已经有点让人认不出来了,双眼充满着血丝,眼神满是疲惫,头发也很久没有打理了,显得非常的凌乱。一套破旧臃肿的棉衣,身上、脸上和头发上尽是一层黄土。

那个曾经执掌数万远东虎贲,血洗南洋,横扫辽东,屠戮草原的远东次帅,当年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可如今画面中的他,却有点儿红军北上长征,刚刚到达陕北时的风采。

其他人也都差不多,都是一头灰头土脸的样子,就像来到了当年的延安。

马庆现在更像一个在大山里呆了多年的乡村民办教师。宋涛笑的最灿烂,依旧是混不吝的样子,现在那个熊样,就是一个乡痞二流子的做派。沉稳内敛的周林,满脸微笑,依然没有丝毫官威,像极了当年下放到农村,被关进牛棚的知识分子。

吕永仁的气质变化最大,原本低调羞涩的宅男,如今已经蜕变成了一个活脱脱的乡镇干部,好似焦裕禄附体。林菁华倒是没什么变化,满脸憨笑的往那一站,马上就能让人联想起土里刨食了多年的贫下中农,就算给他穿一套阿玛尼西装,也脱不去他身上那股子浓浓的乡土气息。

几个人静静的站在那里,好似用笨刀钝斧简单劈凿出的几个粗糙的雕像,竟然表现出了一股极其强烈的画面感,让人感受到一股安静的力量。

观看片子的一些没有参加考察组的常委和委员,看到这里的时候,顿时泛起一阵酸楚,心也好像被狠狠的揪了一下似的。

这个镜头很真实,当时一名拿着摄像机的宣教部员工,随考察组一同来到了吕梁山根据地。当飞艇缓缓降落的瞬间,他看到了李明他们站在那里迎接考察组的到来,当时的情景,让他内心震颤。

于是他下意识的拿起摄像机,拍下了这组珍贵的镜头,没有一丝的艺术加工,画面也没有经过处理。但是几个人站在那里,周围尘土飞扬,入目都是黏稠的黄色,那一派空旷辽远的景致,却极具视觉冲击力。

李明他们也不是故意打扮成这个样子,这里的条件确实非常艰苦。就算你天天不停的打理自己,可一会儿的功夫,就又变成了灰头土脸。久而久之,几个都不怎么勤快的大男人,干脆也懒得拾掇自己了。

随着纪录片的不断播放,用平白朴实的画面,缓缓的讲述着根据地的从无到有的建设过程,也让观看的众人深陷其中。

片中没有刻意煽情的画面,也没有矫揉造作的渲染。更多的是展现李明他们一帮人,在极其艰苦的环境里,带领大家克服各种困难,依靠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踏踏实实的努力工作,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把原本荒凉偏僻的吕梁山建设成了流民们心目中的世外桃源。

李明刚到根据地的时候,发现这里的条件比想象中还要艰苦,于是他就让吕永仁用相机和摄录机将根据地的原生态,都一一拍摄了下来。而且在根据地最艰苦的建设初期,吕永仁手中的摄录机和相机,也在不断记录下了根据地建设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跟随考察组的那名宣教部的员工,也把这些资源拷贝了带回沈阳,在制作纪录片的时候,这些资料都成了片子创作的素材。在那名宣教部员工在根据地期间拍摄的资料,经过精心的编辑,终于制作出了这部急剧感染力的片子。

当整部纪录片播放完毕以后,高建国、王和等董事局委员会所有的常委和委员都站了起来,对这部纪录片报以热烈的掌声。(未完待续。)

第八百二十四章宣传

“吕梁山”这部纪录片播放完了,公司董事局委员会的所有常委和委员,依然感觉有些意犹未尽。不得不说,虽然这部纪录片从头至尾,大都是采用平白朴实的叙述方式,并没有刻意的去渲染气氛,但大家的内心都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

片中充满了浓浓的正能量,极具感染力,每一个观看的人都深受触动。

吕梁山根据地虽然条件艰苦,但根据地的广大员工和流民,却都怀着饱满的激情和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大家以苦为乐,克服了重重的困难,踏踏实实的埋头苦干,在吕梁山的一片荒山野岭之中,逐步将根据地发展壮大了起来。

李明做为吕梁山根据地的带头人,不但提出了“以我做起,艰苦奋斗”的口号,他还以身作则,始终工作在第一线,为根据地所有的管理干部做出了表率。根据地的领导干部,都以这句口号做为自己的座右铭,严格的要求自己。

高建国转过头,看了一眼李明,欣慰的说道:“虽然我在吕梁山根据地呆了十几天,但是看完了这部片子,还是非常的激动啊。我们远东现在正处于最艰难的时期,未来几年我们都要做好过苦日子的准备,也是需要我们改变工作作风的时候了。”

王和也笑着道:“我们首先要感谢吕梁山根据地的所有员工,为我们好好的上了一课啊!我们也要感谢传媒中心的员工,制作出这么好的一部片子,让公司所有的员工都能看到吕梁山根据地的先进事迹。”

大家听了两人的话,都热烈的鼓起了掌。李明身后的几个人,还都纷纷拍了下他的肩膀。其他委员也都对他表达了敬意,毕竟他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面对着物资匮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