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远东1628-第5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时,底下人来报,外围警戒部队发现一帮穿着孝袍的大明官员,正向紫禁城方向走来。警戒部队马上向上级报告是否拦截。

李明听了笑了下道:“谁说大明官员都是趋炎附势之徒……哈哈……今天赶来给悼念崇祯皇帝的大臣,绝对是生着一身铮铮铁骨。”

宋涛翻身上马,冲大家笑了下说道:“我去看看,嘿嘿……看看大明到底还剩下多少气节。”(未完待续。)

第一千二百八十一章脸都不要了

东华门外的崇祯灵堂已经摆了两天,可除了紫禁城的部分太监和宫女,没有一个前朝的官员前来祭拜。

那些世代食朱明俸禄的大臣,因为受到了李明的接见,一个个欢欣鼓舞,瞬间与前朝划清了界线,他们经过崇祯先帝的灵堂,都是漠然视之,还都特意加快了脚步。

当年十几岁的崇祯皇帝,登基不久就铲除了大明的毒瘤,也就是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重用以东林党为首的文官集团,一时也是“众正盈朝”。

那时候大明朝堂的官员,甚至把崇祯比作尧舜禹汤,大明终于盼来了一位中兴大明的明君,反正当时是把崇祯忽悠的都找不到北了。

而崇祯也真的非常信任这些东林党,可这些只知空谈不干实事的清流,除了表面道貌岸然,嘴上夸夸其谈以外,崇祯在位的十几年,还真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治国纲领。

后来随着崇祯逐年亲政,也不再像他刚刚登基的时候那么天真了,慢慢的看透了东林的作为。

他曾好几次怒不可遏地当面斥责大臣:“你们每每上疏求举行召对文华商榷,犹然事事如故,召对俱属虚文,何曾做得一件实事来!朕自即位以来,孜孜以求,以为卿等当有嘉谋奇策,召对商榷时,朕有未及周知者,悉以入告。乃俱推诿不知,朕又何从知之?”

可已经为时已晚,因为东林党羽翼已丰满,没有制约平衡的文官集团,已经膨胀到了一个可怕的地步。

二十余名身穿孝服的大明官员,一路向东华门外的崇祯灵堂走去。说来可怜,前朝先帝崇祯的灵堂已经摆了两天,整个大明京城的士绅官僚、武将勋贵,最后只有这些人前去悼念。

为首一人是前朝内阁首辅蒋德璟,可是除了这一个算是大明重臣,其他跟在他身后的人,几乎都是混得不得志,或是一些冷水衙门的官员。

此时他们满脸的悲壮,一个个都是一副慷慨就义的表情。任谁都知道,如今大明已经完了,以后是远东的天下,谁还会在这个时候去悼念先帝。

“嘚嘚……嘚嘚……”

远处传来了一阵密集的马蹄声,百余远东铁骑呼啸着向他们冲了过来。为首的内阁首辅蒋德璟停下了脚步,满脸凝重的看着呼啸而来的远东骑兵。他身后一帮前明官员脸色都白了,身体也都吓得瑟瑟发抖。

面对百余名杀气腾腾的远东铁骑,这些人心中士大夫气节什么的,现在早就荡然无存,如果不是内阁首辅蒋德璟站在他们的前面,估计早就转身逃了。

百余名骑兵在他们对面十几米的地方,纷纷勒住了战马。为首一名远东军并没有说话,而是冷冷的看着他们。

双方僵持了一会儿,站在最前面的内阁首辅蒋德璟也挺不住了,虽然他的心里也是胆战心惊,但这个时候他也必须站出来。

他微微一拱手道:“这位将军,还请网开一面,让我们见先帝最后一面吧。事后要杀要刮,悉听尊便。”

内阁首辅蒋德璟一躬身,冲对面的远东军将施了一个礼。其他人听了首辅大人的话,也都跟着行了个大礼。

宋涛看着他们,虽然脸上一副冷酷的表情,但心里对这帮大明的官员还是挺佩服的。都这个时候了,其他人都避之不及,唯恐与前朝扯上关系,他们居然敢来为悼念先皇,肯定是抱了必死之心。同时他也为崇祯感到悲哀,整个北京城那么多的官员,只来了二十多个人。

他并没有说话,而是直接一挥手,让身后的马队让出了一条道路。

内阁首辅蒋德璟看到对方让开了道路,心里长出了一口气,他再次冲宋涛抱了下拳,然后率先迈步走出,身后的一帮大明官员也跟着他向前走去。

李明等人端坐在战马上,看着远处一帮大明官员在崇祯的灵前哭嚎。此时宋涛打马回到了他的身边,笑着道:“整个北京城的大明官员,也就剩下这些人,还算是有些士人风骨了。”

旁边的林华凑过来,笑着说道:“刚才我让人打听了一下,走在前面的那个人是大明内阁首辅蒋德璟,其他人都是一些清水衙门的小官。呵呵……大明这帮士大夫啊,满嘴的仁义道德,其实无耻至极,脸都不要了。”

李明苦笑了一下,如果不是身份敏感,他都想去崇祯的灵堂悼念一番。可如今他这样的地位,哪能随便行事,这么大的事情,必须要经过董事局委员会的通过。

摇了摇头道:“好了,我们还是管好我们自己的事情吧。老林,等城内的局势稳定下来以后,就让城外的民委会工作组迅速进城。”

林华点了点头道:“政委带着政治部的人已经去了城外,正在和民委会工作小组进行沟通,随时可以进城开展工作。”

这时,一名参谋跑了过来,大声的报告道:“司令员,公司董事局几个常委的飞艇已经飞临北京空域……”

李明一听,兴奋的对大家说道:“老高和王和他们这是等不及了,走……我们去机场迎接他们……”

一艘39A式大型飞艇缓缓的降落在北京城郊的飞艇起降场,高建国率先跳下了飞艇,他看到了李明和宋涛等人,就哈哈大笑的走过去与大家握手。

“哈哈……李明,你们进攻的速度可够快的,这才两天就拿下了整个北京城。”

李明握着高建国的手,使劲的摇了摇道:“其实我们几乎一枪没放,都是守城的明军主动打开城门引我们进城,基本算是和平接收。”

王和、胡伟他们也跳下了飞艇,纷纷过来和李明握手。当他们得知崇祯自尽的消息后,也都是唏嘘不已。

高建国沉声道:“他怎么也算是大明一国之君,不管怎么说,在位十几年也一直勤勤恳恳的操持朝政,可惜经验不足,能力一般,再加上百年不遇的连年自然灾害,他也算是有心无力了。”

旁边的王和听了高建国的话,想了下道:“我有个建议,想和大家商量一下。”

他看了大家一眼,然后沉声道:“我们远东董事局是不是考虑一下,派人去悼念一番。我觉得我们做一番姿态,对我们在中原开展工作比较有利。”(未完待续。)

第一千二百八十二章悼念

高建国想了下道:“既然老王提出了这个建议,正好今天大家都在,那我们就研究一下。我同意老王的意见,虽然远东结束了大明政权在中原的统治,但前去悼念崇祯这个亡国之君,我们还是有这个气度的。”

李明也笑着道:“就冲崇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一点,也值得我们敬重,我也同意老王的意见。”

大家看到李明和高建国都表达了支持的意见,其他几个常委也都没有什么反对的意见。反正远东高层做出这样的姿态没什么坏处,至少会在大明各地的百姓心里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

一直没有发表意见的胡伟,想了下道:“干脆我们远东董事局的常委来一次集体悼念吧,向大明各地百姓表达一下我们远东公司的态度,应该会有助于我们在基层工作。”

高建国看了眼大家,看到没有人提出早就的意见,就笑着说道:“那就这么定了,干脆我们现在就去吧。”

李明一听连忙向旁边的参谋长林华点了下头,对方心领神会的转身安排去了。看了眼林华的背影,李明转身冲大家笑着道:“我已经安排了午饭,大家还是先吃饭吧。”

“那也行,这几天可把我累坏了,连口热乎饭都没吃过。”

大家听了高建国的话,也都深有同感的笑了起来。这几天他们一直跟着南部兵团,累得跟什么似的,刚才在飞艇上大家还都补了一觉,现在也都饿了。

吃过了午饭,李明就领着高建国等人一路来到了紫禁城外面,此时林华已经在这里安排了几个营的参战部队,准备接受公司董事局委员会的几个常委对部队进行检阅。

高建国和王和等人看到了前方的受阅部队,就都翻身下马。然后满脸肃然的来到受阅部队的前面。中原战役司令部参谋长林华亲自向高建国等人进行了报告。随着激昂的音乐声响起,高建国和王和等人在东华门广场检阅了中原战役的参战部队。

检阅完参战部队,大家就步行来到了东华门崇祯灵堂所在地。此时这里依然冷冷清清,除了大明内阁首辅蒋德璟和二十几个官员,剩下的就是紫禁城内的大批太监和宫女了。

李明把这几天的情况向大家做了介绍,包括大军进城、接见大明官员、崇祯自尽等事情。还有为崇祯操办了后事,城内的百官就来了二十几个。

高建国听了李明的介绍,皱着眉头说道:“大明那些读了一辈子圣贤书的官僚,还不如一帮阉人,哪还有丝毫士大夫的风骨。大明走到今天落得这步田地,他们要负很大的责任。可如今大明倒了,远东军刚进北京,他们一个个就迫不及待的扑了上来。这些人哪个不是世受皇恩,最起码也应该来给前朝先帝磕一个头吧。”

王和摇了摇头,沉声说道:“虽然儒家始终把“惠民”、“富民”、“安人”作为管理的目标,把“善政”、“仁政”、“王道”、“大同”社会作为其政治理想,把企图营建一个祥和、协调、均平、公正的社会作为其努力的方向。

呵呵……可愿望是美好的,事实却是残酷的。历代封建统治者们为了把儒家思想当作统治阶级的工具,使得儒家思想精髓早就被歪曲的面目全非。虽然那些饱读圣贤书的士大夫们满嘴的圣人言论,可大都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崇祯灵堂前,前明内阁首辅蒋德璟等人看到先帝的灵堂如此的冷清,所以也都没有离开,一直跪在崇祯的灵柩前为先皇守灵。

那些凶悍的远东军骑兵,并未对他们怎么样,早就不知道去了哪里。这也让蒋德璟等人都长吁一口气,一直提溜的心也总算是放下了。

说实话,虽然他们今天都是抱着必死之心来悼念先帝,但是刚才面对百余远东铁骑的时候,腿都被吓软了,若是没有站在前面的内阁首辅蒋德璟,估计马上就会散去大半。

正在他们暗自庆幸的时候,数百名远东军骑兵从远处呼啸而来,瞬间包围了崇祯灵堂。原本守卫在这里的远东军官兵也都紧张了起来。

而且越来越多的凶悍的远东军官兵来到这里,把崇祯灵堂团团包围了起来。东华门广场上也是三步一哨五步一岗。

这一次就连内阁首辅蒋德璟都被吓得脸无人色,刹那间的功夫,他的后背都被冷汗湿透了。其他大明的官员更是不堪,有几个胆子小的,尿都被吓出来了,剩下的人也都纷纷瘫软在地上。

一直跪在崇祯灵堂的紫禁城的太监和宫女,也被这阵势吓得魂飞魄散,纷纷瑟瑟发抖的把头埋在地上,连头都不敢抬。

“嗡嗡……嗡嗡……”

这时,几艘近百丈的庞然大物也缓缓的飞了过来,满满的降到了距离地面百余米的地方。让崇祯灵堂旁边的大明官员和太监、宫女更加的害怕,满脸都是惊怖和恐惧。

而且整个东华门广场的气氛非常紧张,无数远东军官兵在东华门广场排列着整齐的队伍威严肃立,没有一丝喧哗,寂静的广场弥漫着一股冷冽肃杀的气息,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

来到东华门广场的远东军官兵,他们的心里非常激动。能不激动吗,为公司董事局的几个常委执勤站岗,那得是多大的荣幸。那可是远东军的大帅、次帅和公司的首辅、次辅等几个远东最高首长,可能他们这辈子也遇不到几次这样的任务。

各个部队接到命令以后,都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东华门。然后迅速的展开,在东华门广场组成了数个严密的警戒圈,就算苍蝇都飞不进来一只。

“立正……”

“轰……”

随着值班员的一声嘹亮的口令声,整个东华门广场参加警戒任务的远东军各部队官兵,近乎同时立正,近千人同时动作的声音,发出一声巨大的轰鸣。所有官兵都以标准的军姿肃立在广场上,等待着公司首长的到来。(未完待续。)

第一千二百八十三章怎么这么别扭呢

高建国和李明、王和等人来到东华门广场的时候,在这里执行警戒任务的远东军各部队,早已在这里组织了几道严密的警戒线。

大家一路来到了崇祯的灵堂进行了一番悼念,跪在灵堂最前面的内阁首辅蒋德璟和几名紫禁城内内廷老太监,也都是见多识广的人物。

他们当然能看得出来,今天来的这几位绝对不简单。为了保护这几个人,动员了千余远东军官兵进行警戒,如此大的排场,说明他们肯定是远东的大人物。

高建国和李明等人结束了悼念,转身离开前,分别冲蒋德璟和几名内廷的老太监说了句:“节哀……”然后就离开了崇祯的灵堂。

身穿孝服跪在崇祯灵柩前的蒋德璟,面色复杂的看着高建国和李明他们的背影。

旁边的一名老太监说道:“蒋大人,这几位应该就是远东内阁的阁老吧?看他们的年岁都不大,有几人还是远东军的将帅,看来和大明还是有所不同啊。”

蒋德璟苦笑道:“我也曾听人说起过远东的官制,可以说是闻所未闻。直到现在还未建国,而是以公司之名据守辽东,至今也未见封王,仅靠几人组成大明内阁的形式掌管国事。”

那名内廷的老太监听了一皱眉道:“胡闹……国不可一日无君,如此下去天下必乱。”

旁边的几个老太监也都是满脸震惊,如今远东实力强悍,或许天下会暂时平稳,可长久下去,天下必将四分五裂。

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有这样的想法当然无可厚非,千百年来一家一姓的家天下思想,早就深植于每个人的骨子里。

数千年来的中%央集权制度,一直实行的是高度集权的****型管理方式,在封建社会严重的宗法等级观念影响下,根本孕育不出民主的土壤。

即便在现代社会,受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常常表现为领导者的个人决策、家长制、一言堂。在这种绝对权威面前,“上有所好,下必慎言”。

整个社会任人唯亲的现象比较严重,人们的智慧和潜能受到压抑,权力的监督和约束机制难以形成,官僚主义、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更是难以杜绝。

究其原因,根源还是在思想上,这些东西已经深深的铭刻在我们骨子里,融合在我们的血脉里,不是从西方世界照搬几套先进制度就能彻底解决的。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虽然我们不能否认儒家细想的先进性,但也不能回避其中消极的一面,闭关锁国、夜郎自大、故步自封、因循守旧、****独裁、权力至上、官本位制等等现象,直到现代社会还依然存在。

欧洲的中世纪,比同时期的中国,更落后、更野蛮、更愚昧。可随着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使西方人摆脱了愚昧,有了********意识,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正受到君权神权压迫,于是他们拿起武器推翻封建王权。

这也使得西方世界在近代几百年一直称霸全球,成为了这个世界当之无愧的霸主。而我们这个领先世界数千年的中央帝国,从世界上最富裕的天堂,变成了世界上最贫穷的地狱。

中国近代数百年所遭受的屈辱,也使得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底,都有了一块难以抚平的伤疤。

远东公司来到了这个时代,虽然有着领先几百年的先进科技,有着两千多来自现代社会各行各业的精英,但是想要打破数千年来禁锢在中国人心里的那个封建枷锁,依然是任重道远。

如果无法转变人们根植在心中的旧有封建思维,哪怕具备再先进的硬件,也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民族的命运。为此,远东公司已经做好了一切的准备,不惜打破一切瓶瓶罐罐破而后立,也要彻底改变这个现状。

离开了崇祯的灵堂,李明领着大家参观了这个时代大明紫禁城,并在历代大明皇帝处理政务的乾清宫召开了远东公司董事局委员会在中原的第一次常委会议。

乾清宫是紫禁城的内廷正殿,殿的正中有宝座,两头有暖阁。乃明清十六个皇帝的寝宫,明朝的十四个皇帝和清代的顺治、康熙两个皇帝,都以乾清宫为寝宫。他们在这里居住,也在平时处理日常政务。

参谋长林华早已在董事局几个常委到来之前,就安排好了一切。乾清宫周围也布置了严密的岗哨,共有几道警戒线,显得极为森严。

会场就在乾清宫宫殿内部,在大明皇帝龙椅前的大厅里布置了一张黄花梨的长桌,还有几把紫檀的椅子。

李明和高建国他们先是分别在大明皇帝龙椅上坐一坐过了把瘾,然后才在长桌前做了下来。

高建国用手摸了摸桌子,又把身体使劲靠了靠椅背,颇为感慨的说道:“这个桌子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