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远东1628-第54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后扔给家里长辈,并喝骂他们一顿,让他们管好家里的娃。

整个官道上聚满了迁徙的老百姓,组成一条长长的队伍,连绵不绝一眼望不到边。队伍的旁边是荷枪实弹的武装警察部队和火枪民兵。

骑着战马的远东军官兵,则是不断的在队伍的周围来回巡视,随时处理突发事件。还有大批的马车跟着长长的人流随行,有的上面装满了各种物资,还有的挤满了老弱妇孺。

不时就有一队流民从某个路口加入进来,不断加入这个庞大的迁徙队伍,一路向前艰难的行进。

李山河骑在战马上,看着连绵不绝的迁徙队伍,心里也不免有些激动。

这段时间他带着部队执行了几次任务,在各地押送迁徙的老百姓。为了加快迁徙的速度,各部队采取的政策都极为粗暴。

虽然远东军大都是辽民和流民出身,也都经历过非人的苦难,当然了解这些底层百姓的艰难。但是他们越是了解,就越是希望尽快把这些底层的贫苦百姓救出苦海。

因为他们都在大明受过非人的磨难,也都在远东亲身经历了很多事情,当然知道在这个世上,只有跟着远东才能过上好日子。(未完待续。)

第一千三百章迁徙(二)

接下来的两天,迁徙的队伍不断有人离开长长的队伍,向着他们的目的地走去。长长的队伍一路走了五天才将所有的迁徙的农户分别安置在各地。

而这也仅仅是北直隶一个府的数万户农民而已,整个中原很多地区都是这样一副场景。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远东军在中原各地“劝离”的佃户和奴仆,人数甚至超过了千万。

这还是因为就近安置,远东军迁徙的各地佃户和奴仆最多只需走上几天,就能到达新安置地区,由当地的民委会工作组负责接收。

尤其是流贼肆虐最严重的山东、山西、陕西和河南等省,如今已经非常的萧条荒芜。已经是“千里无鸡鸣,白骨露於野”。

很多地区都是十室九空,最严重的地区甚至方圆几百里几乎没有了人迹。当时正值崇祯大旱,几年滴雨未下,大批百姓成了流民向江南地区逃荒。

即便留下的人,也都没什么好日子过。今天流贼过来祸害一遍,明天大明的官军又来祸害一遍,使得这些地区的百姓根本活不下去。原来很多人口稠密繁华的县城村镇,如今俨然成了一座死城。

公司只能从人口稠密的地区向这几个省大规模迁徙人口,充实这几个省。很多迁徙的百姓足足走了一个多月,才从邻省走到这些地区。

好在这些地区别的没有,就是荒芜的无主土地多。公司民委会工作组,可以组织新迁徙过来的百姓,趁着冬天来临之前进行大规模开荒秋翻,争取在明年春天,让这些地区的所有土地都能顺利进行春耕生产。

公司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把这些士绅地主家的佃户顺利的安置下去,然后还要保证他们的温饱,趁着这个冬天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培训。

这次迁徙的农户人数实在太多了,想要像在辽东那样进行大规模冬训,明显不现实。只能从中选择一些青壮男子,抽出一些时间进行简单的培训。

明年公司将在中原各个地区大规模推广现代社会的优良种子,以及先进的现代种植技术,所以这个冬天还要对所有的农户进行一番培训。

想要安置如此多的百姓,其中的工作可想而知。马上就要冬天了,光是为他们准备越冬的房屋,就是一项巨大的工程。

好在各地土地虽然荒芜了,但是各地村镇的房屋还都保留了下来。只是这些房子因为几年都没有人居住,如今都已经变为残垣断壁,显得破败不堪。

但再破败的房屋,总不缺房梁和土墙的框架,只要在入冬前修缮一番,完全可以度过这个冬天。毕竟中原各省虽然寒冷,可是和辽东、外东北相比那都真不算什么。

距离明年秋收还有将近一年的时间,虽然这些农户手中都或多或少的剩下一些余粮,可这些余粮只能让家人勒着肚子糊弄个半饱。

尤其是秋收前几个月,这些底层的百姓的余粮基本都已经见底儿,只能四处挖野菜、树根,熬过最后这两个月,等待着秋收粮食下来,等把收获的粮食的大半交了地租,然后守着仅剩下的一点余粮熬过下一年。

这些祖祖辈辈土里刨食的底层贫苦农民,年复一年起早天黑的忙碌,可一年到头依靠仅剩这点儿余粮度日,一年又一年的重复着,只要赶上年景不好的灾年,那就意味着家破人亡的窘境。

那些地主士绅可不管你什么灾不灾年,地租那是照收不误,而且还丝毫不能少交一粒粮食。这就是封建社会的写照,这种情况甚至一直持续到民国年间。

虽然士绅地主中也有品性仁慈的人,可在明末这个时期,土地兼并已经达到了极致,绝大多数地区的地主,残酷剥削佃户和奴仆是普遍现象。

而且士绅地主和当地官府的胥吏相互勾结,采用各种无耻的手段,把朝廷的各种税赋转嫁到了他们治下的佃户身上,使得这些无产无地的佃户还要替地主负担朝廷的各种税赋和徭役。

再加上接连几年的崇祯大旱,这也彻底绝了北方底层贫苦农民的活路,这才使得各地遍地饿殍,流贼四起的混乱局面。

这就是明末人吃人的社会写照,看看遍地的流民,再看看无数的流贼武装,只要有哪怕一丝活路,中原传统的底层农民也不会造反。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每个中原王朝的末年,都是土地兼并达到了极致。往往这个时期,传统的地方封建势力剥削底层农民得手段也都是令人发指。

再强大的王朝,末代的衰落,几乎都是因为传统封建势力无比贪婪的剥削,让底层农民没有了活路,才造成了一次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最后影响了统治的根基,然后纷纷轰然倒塌。

周通挑着扁担,旁边的女人背着儿子,手里还拉着二丫。一家人已经走了三天,都非常的疲惫,腿脚就像灌了铅似的,每走一步显得很沉重。

官道上原本长长的人流,已经变得稀疏了许多。大部分迁徙的百姓,已经离开了官道,向新安置地区进行分流。

好在远东给他们的炒面,几天来一家人都是省着吃,如今还剩下大半。这也让他们安心了不少,至少不用动家里的仅剩不多的余粮。

虽然这几年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连年干旱,但是年景也并不怎么样,地里的收成交完了地租,剩下的根本不够家里人吃饱肚子。

每到临近秋收前的两三个月,想扛过这段难熬的日子,家里都要想尽办法四处寻找吃食,草根、野菜、树皮,为了填饱肚子可以说无所不用其极。

终于,旁边的远东军官兵领着他们走下了官道,并让队伍在路边休息一会儿,这也使得所有精疲力竭的老百姓都暗自松了口气。

周通把沉重的扁担放了下来,然后揉了揉已经胀痛不已的肩膀,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呼呼的喘着粗气,总算是到地方了,若是再走下去,就算他可能都熬不住了。

(未完待续。)

第一千三百零一章都老实点儿

休息了大约半个小时,随着远东军的一阵阵呼喊,数千人的队伍又开始继续前进。虽然这些被迁徙的老百姓都已经筋疲力竭,但队伍里的老弱妇孺都坐在马车上,剩下的青壮男女咬咬牙也就挺过来了。

接下来队伍里的百姓不断分流,远东民委会驻各地的基层干部都等在各个路口,和押送的远东军官兵进行了简单的交接,然后领着部分迁徙的百姓离开了队伍。

周通他们村子的几百个村民也离开了大队人马,负责接收他们的是远东民委会的几个中队干部,带队的干部是中队长王虎和指导员高林,以及几个小队长。另外,还有一个排的火枪民兵,负责维护治安。

他们和大批公司的基层干部浩浩荡荡的入关,最后被分配到了一个破败的村落,两人之前还想准备大干一场,可是到了这里才知道,整个村子仅剩下几户人家。

就这几户人家还都是从别的地区逃过来的流民,原来村子里的人已经几年都没有回来了。不是身死客乡,就是从了流贼。当然,运气好的也可能会被远东接到辽东。

这段时间他们两人手下只有这几户流民,据说他们原本也不是一家人,是几户人家临时搭伙凑合在一起的。

不光是王虎和高林,整个支队都是这样的情况,除了附近的几个县城周围还有点人气,乡村基本都是十室九空,破败不堪,就连小地主都举家逃离做了流民,何况是普通的底层百姓。即便是府城县城也都是府城萧条,早就不复以往的繁华。

大明北方很多地区,都是这样一个样子,除了运河两岸等靠河地区,以及一些繁华的城镇,像一些靠天吃饭的偏僻地区,每逢大旱都是一场惨绝人寰的劫难。

虽然各地的基层干部现在都是光杆司令,但是支队还是下达了命令,让他们尽最大的努力,做好接收百姓的准备工作。

王虎和高林两人研究了一番,然后就带着一个班的火枪民兵,以及几乎流民组成的家庭,开始配合支队派来的员工丈量土地,尽可能的修复破败的房屋。

附近府城的民委会工作组,对各地基层单位也是不遗余力的支持。还动员地方的武装警察部队和火枪民兵组织了几次行动,在各地收拢了一批流民。

并筹集了大批的物资,还在各个县城雇佣了大批的劳工,极大的支援了各个基层单位的工作。

但毕竟时间太紧了,公司的支援还没有到位,支队只能就地解决,可这个地区的情况并不乐观,所以人员和物资筹集的并不多,使得村子里的房屋修缮工作进展非常慢。

随着远东军在各个人口稠密的地区,大肆“劝离”佃户的行动开展以来,大批从各地迁徙来的农户,被安置到了这里,也使得这片地区逐步恢复了一些人气。

于此同时,公司的物资也陆续运抵这里,包括种子余粮、棉衣铺盖和工具农具等各种生产生活物资。

还有大批的木料石料、砖头水泥等建筑材料。而且公司基建部门还派来了一些专业的建筑工人,帮助各地基层修缮房屋重建家园。

周通一路都在观察周围的情况,发现附近大片的耕地早就荒芜多年。他和所有迁徙的百姓,顿时心里就凉了半截。

以前的东家虽然吝啬,地租定的高不说,收租的时候也尽搞些小动作。可人家那可都是上田啊,如果赶上年景好的话,去了地租和朝廷的赋税,一家人省着点起码能挺到秋收都不成问题。

可这里都是旱田,虽说连年大旱的年景已经逐年恢复,可这地都荒芜了几年的时间,就算遇到再好的年景,这地也打不出多少粮食来。而且现在换了东家,若是再遇到一个黑心的人家,那日子可真的没法过了。

所以周通等迁徙的百姓,一个个都是满脸的愁容。他们心里都在担心,害怕以后的日子会比以往还要艰难。

等到他们来到那个破败的村子,大伙顿时感觉天都要塌了似的。看来这次他们遇到的东家,良心都让狗吃了,竟然让他们住在这么破的房子里。

以前老家的那几座茅草屋,起码可以遮风挡雨,到了冬天一家人将就着也能度过冬天。可是这里哪还是房子啊,说残垣断壁都不过分。

很多房子连房顶的茅草都没了,只留下一个房梁架子,有的房子就连土墙都跨了,而且院子里杂草丛生。

这样的房子根本住不了人,想要主人就必须修缮一番。可修缮这些房子得花上不少的银子,他们这些穷苦的农户,穷得叮当响,哪来的银子修房子。

王虎和高林两人看着他们面前的老百姓,然后相互苦笑的对视一眼。他们都看得出来,大伙的脸色都不好看,心里也都有怨气。

中队长王虎走到大家的面前,笑着道:“大伙走了几天的路,都辛苦了。这样吧,我们今天先登记,然后为大伙分房子。今晚大家先将就一下,从明天开始我们就领着大伙修房子,争取入冬前将房子都修好。”

周通阴沉着脸,冷冷的说道:“东家,我们可没有修房子的银子……”

一帮满肚子怨气的农民听了周通的话,也都开始鼓噪了起来。大伙心里本来就有怨气,所以这个时候也都变得有些激愤,语气也都很重,有人还试图冲上来理论。

“嘭……”

突然,旁边传来一阵沉闷的枪声,一名粗壮的汉子放下手中的前装火枪,满脸凶悍的呵斥道:“都老实点儿……”

周围的火枪民兵也都把前装火枪举了起来,对准对面的这些老百姓。听到枪响,这些刚刚迁徙过来的老百姓,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处境,纷纷满脸惊惧的退了回去。

指导员高林也走了过来,他回头对民兵排长摆了摆手,示意他们把枪放下。必要的威慑当然要有,但差不多就得了,毕竟从现在开始,他们就要真正的开展基层工作了,并不能在这些老百姓的心里留下恶劣的印象。(未完待续。)

第一千三百零二章地租

高林看了眼对面满脸惊惧的农户,然后笑着道:“没有为大伙准备好住房,确实是我们的责任。大伙先别急,我们中队会帮助大伙把房子修好的,也不用大伙出一文钱,你们只要出把子力气就成,而且在修房的这段时间,你们每户的一日三餐都由我们中队负责。”

高林的话音刚落,对面的数百名迁徙的老百姓顿时呆住了。他们做梦都没想到还有这样的好事,不用自己出银子修房,就已经不错了。

而且修房子的这段时间,还供大伙的一日三餐,看来这里的东家简直就是大善人啊。农户们过惯了苦日子,别说一日三餐,哪怕每天赏一碗稀粥,对他们都是了不得的事情了。

周通皱着眉头,感觉这事儿太蹊跷。他和村子里的那些苦逼农户不同,毕竟以前在外面算是见过世面,所以他可不信世上有天上掉馅饼的美事儿。

“东家,以后的地租是多少啊?明年的种地的种子、农具什么的租子,东家是不是少收点,大伙被东家弄到这里,家家户户也没剩下什么了。”

高林看了眼说话的周通,笑了下道:“这些土地是中华共和国的国有土地,你们以后会承包国有土地进行耕种,国家要和大伙签一份承包十年的协议。我们可不是你们的东家,算是这个村子的管理者,主要是平时为大家提供各种帮助。至于你们承包国有土地的地租吗……”

他说到这里顿了一下,周通他们也都把心提了起来,全都非常的紧张。他们以前东家非常吝啬,地租将近是他们收获的五成,而且他们刚来的时候,借给他们的农具、种子,当年都收了他们两成的粮食。

周林看着一帮人都是满脸紧张的望着他,也不免苦笑了下,然后大声说道:“大家承包中华国的土地,包括种子、农具,以及一些必要的生活用品,都由国家以信贷的形式向大家发放,贷款期和承包协议一样也是十年,大家可以用十年的时间慢慢的还清。你们每年要将所有收获的两成,上缴给国家的做为租种土地的租金。”

周通和众多迁徙过来的老百姓,听了高林的话,全都满脸的不可思议。他们几辈都是佃户出身,就算是再仁厚的地主家的地租也没听说过这么低的。

虽然地租如此便宜,但是种子、农具等东西却要贷款,这个又让他们紧张了起来,因为大伙都被地主家的高利贷的利息祸害苦了。

“东家,你们贷给大伙的种子和农具,利息是几分啊?”又是周通率先问了句,其他人也都粑耳朵竖了起来,紧张的等待着东家的答复。

“国家把东西贷给你们可不收利息,你们只要用你们每年收获的粮食拿出一部分还贷就行,估计最多不超过秋粮收获的一成。

他们听了高林的话,心里都感觉有些贵了,非常不要利息,可是每年多缴一成的粮食,那就意味着这十年有一年是白干了。

好在东家定的这个地租低,就算都加在一起,也才仅仅是三成地租,大家还是感觉划算。所以他们也都长出了一口气。

可周通依然有些不放心,他连忙大声的问了句道:“东家,除了缴纳的地租,是不是还要给朝廷缴纳赋税啊?缴纳赋税还是以银折粮吗?除了这些,大伙还要缴纳水脚钱,车脚钱,口食钱,还有库子钱,蒲篓钱,竹篓钱,沿江神佛钱和火耗吗?”

因为交粮的话运费较高,大明为了减轻农民负担,朝廷采取以钞折粮的举措,也就是每石米折钞两贯,农民可以缴钱折粮免除运费。

但是这样一来,那些地方官吏就没得捞了啊,原本运粮可以说河上起大风,部分粮食掉河里了,这一部分就收入各级地方官的腰包。

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于是他们就想出了各种明目的苛捐杂税。

水脚钱就是银钱水路和陆路的运费换个叫法,口食钱是运钱一路人吃马喂的费用,库子钱是收的仓库管理费,竹篓钱是收钱用的竹篓也要钱。

最扯淡的就是沿江神佛钱,意思是船在江河上,为了船能把钱安全运到,沿江的神佛都得拜,这香火钱也得抽税。

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