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远东1628-第66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玉坤已经在思南县坚守了半个多月,一直身临前线指挥协调。现在他心急如焚,一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脸色苍白,满眼的红血丝,嗓子已经哑的说不出话了。

军委会后勤部在工兵的带领下,准备打通两条水路盐道。一条是从泸州出发南下,通过叙永到达贵州毕节地区,称为永宁道。一条沿东南至合江,抵达贵州习水和仁怀茅台镇,称为合茅道。

这样一来,进入西南就有了几个方向的后勤运输补给线水道,但因为时间紧急,每一条新开辟的水道,因为地势险恶,运力都不大。

而重庆通往贵阳川黔古道上的几个吊索站,目前正在紧张的进行装配。由于施工环境非常恶劣,所以工程进度也很慢,至少还要十几天才能全部竣工。

好在武士集团军的各个敢死军部队,都是陆续赶到西南地区的。这也让军委会后勤部长出了一口气,这帮小鬼子幸亏没有一起涌过来,若是那样,参战部队的后勤物资非得断流不可。

蒋毅牵着一匹驮载着粮食的西南马,一路向贵阳城挺进。如今新朝的军爷,对各地都进行了紧急动员,准备向各地高价征收粮食。

但是任凭远东军如何动员,可各地收上来的粮食,数量依然无法满足前线的需要,有钱的人家不愿意卖粮,穷苦人家倒是想把粮食卖给远东军,可他们都穷得叮当响,自己吃饭都紧紧巴巴的,哪有余粮拿出来卖。

蒋毅得知了消息,就亲自在遵义城和周边各个城镇四处做工作,想向各地的地主富户化缘,希望帮着远东军弄点粮食。

在他的一番死缠烂打,满地打滚的手段之下,终于凑出了一个粮队,最后总算凑了一个数十匹马的商队,装着粮食先贵阳进发。

这段时间,他已经是遵义县的副县长了,天天忙得不可开交。虽然工作辛苦,但是蒋毅却忙得不可开交,天天起早天黑的忙碌。

这家伙就是个官迷,从小就羡慕家乡的县太爷。可他根本没读几天书,虽然不是大老粗,但是也算不得文化人。

就在他梦想即将破灭的时候,远东军横空出世,江北一夜之间落入敌国之手。这也给蒋毅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

所以他耗尽了家财,在总兵大人那里求了个县丞的差事。没曾他想刚刚上任几个月的时间,就赶上了这次西南叛乱,如今这里也被新朝占领了,反正也算是够悲哀的了。

但是蒋毅倒是感觉这次是一个机会,既然新朝渡江南下,那西南以后肯定会是新朝的。所以天天拼命的表现,生怕丢了这个官。

他带领马队来到了贵阳城下,他看着远处连绵不绝的帐篷,还有百余根高高的铁管子,正在呼呼的冒着黑烟,巨大的轰鸣声更是让人恐慌不已。

如今贵阳城由原来的知府潘驯负责,自从远东军拿下了贵阳。他就一直为远东军干活。主要负责管理贵阳城内的事情。

这些天,他干劲十足。他和蒋毅一心想当官不同。他是书生出身,一身想着修身,齐家,平天下。虽然也有一定的功利性,但是更多的却是想为百姓做些事,在历史上留下个好名声。

反正到了他们这个年龄,想要求他们无私的为人民服务,那就是扯几把蛋。要么为财,要么为名,要么为了当官,虽然出发点不同,但是殊途同归,谁也别笑话谁。

他这段时间过得非常舒心,真的感觉新朝军队确实不是明军可以相提并论的。光是不扰民这一项,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而且一旦涉及到老百姓的事情,这些新朝的军兵,都会尽可能的为他提供条件。就像高大帅说的,百姓的事情无小事,这也让潘驯越发的死心塌地了。

接到远东军筹粮的消息,潘驯仗着自己是贵阳城土著的关系,天天在城内和附近村镇,带着人挨家挨户的做工作,软的不行就来硬的,反正死皮赖脸的弄了几万石粮食。

为此,高建国和李明还专门接见了他,对他的工作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还对他进行了一番鼓励。

潘驯根本不认识他们俩,回去找人一问,差点没吓死。麻痹的,那两人竟然是新朝的阁老,这也太尼玛吓人了。要知道新朝可没有皇帝,新朝最高权力,就掌握在几个阁老的手中。

毕竟是没有在大明官场上摔打过的书生,自从被新朝的两位大佬接见了以后,他天天干劲就更足了,感觉自己日后起码能在新朝混口饭吃。

潘毅率领着马帮驮载着粮食,在贵阳们处停下来,他刚想去找人接收粮食,就见一个人急火火的在他们身边跑了过去。

看到这个人好像是官,所以潘毅一把拉住了对方,笑着问道:“大人,下官遵义县县丞,我们马队刚刚送来一批粮食,能否帮着接收一下。”

第一千六百四十五章答应下官一件事情

潘驯看了眼蒋毅,拱了下手道:“蒋大人,也是南明的官员吗?”

蒋毅笑了下道:“下官正是,在遵义县已经两年了。刚刚收集了一批粮草,我马上就将粮食送了过来,还请大人找人安置。”

潘驯又看了眼后面马匹上驮载的粮食,估计整个马帮驮载了数千石,不禁对这个遵义县的县丞有些刮目相看。

“那就随我来吧……”

两人一路聊着,领着马帮去了贵阳城外的西南野战军的仓储区。这里每天都有武士集团军的敢死军官兵不断赶到,各种物资不断的入库出库,显得非常忙碌。

蒋毅看着那些小个子的敢死军官兵,心里顿时疑惑不解。冲旁边的潘驯问道:“潘大人,这些军爷,好像不是我中原的兵马吧?”

潘驯听了蒋毅的话,点了点头道:“这都是新朝从海外调集过来的倭人,这几天足足来了好几万,据说还有十几万呢。”

蒋毅听了顿时慌了,连忙说道:“潘大人,海外倭人非常残暴吗,当年祸乱我东南沿海,都是杀人如麻的蛮夷。新朝的诸位大帅,难道不知道吗?我西南刚刚平定了土蛮,如今又来了东海的倭人,若是他们以后留在这里不走,不出十年又是一个祸患啊。”

潘驯叹了口气,然后苦笑道:“蒋大人,我已经和新朝的两位大帅说了数次,可他们都没有听进去,只是说这些倭人打完仗就走。但愿如此吧,如今西南满目苍夷,百姓民不聊生,再也不能乱了。”

两人来到了一座仓库门前,然后找到了仓库的管理人员,把马帮驮载的粮食交与远东军后勤部的人员。

然后他们唉声叹气的往回走,一路上都在担心新朝把这些倭人迁到西南。毕竟倭人残暴,曾经祸乱东南沿海百余年,土蛮刚刚被平复,若是再过来二十余万倭人,那日后西南必将重蹈土蛮今日覆辙。

这时,对面走来一队倭人,他们连忙让到路边,看着这些满血戾气的倭人从他们的身边走过,两人都从这些倭人的身上,明显感觉到一丝血腥的煞气,让他们的后背都湿透了。

两人相互对视一眼,心里都暗自叹道:“这可如何是好啊。”

高建国和藤田等人,正在军营各处视察,正好走到了这里看到了潘驯。高建国冲潘驯喊道:“潘大人,你怎么来这里了?”

潘驯听到有人呼喊他,转头一看,下意识的就要给高建国跪下,但马上想起来新朝不兴跪礼,于是连忙说道:“下官见过阁老大人。”

旁边的潘毅一听,吓得“噗通”一下就跪在了地上。这可是阁老啊,原来在大明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

而且新朝没有皇帝,那阁老就是万人之上的皇帝啊。

高建国走过去,把蒋毅扶了起来,冲旁边的潘驯问道:“潘大人,这位是?”

“阁老大人,这是遵义县的县丞蒋大人,听说大军缺少粮草,就在当地组织百姓收集了数千石粮草送到了贵阳。”

听了潘驯的话,高建国握住蒋毅的手,使劲的摇了摇,然后笑着说道:“蒋大人,谢谢你啊,你放心,我们远东军一定会按照高于当地粮价的一倍,来支付银两给你的,我们也可以用精盐结账,保证会高于市价一倍,绝对不会让老百姓吃亏。”

蒋毅握着阁老大人的手,激动的语无伦次:“阁老……阁老大人,不用……不用给银子。这都是我们遵义县百姓捐献给大军的,新朝大军救我遵义一城百姓的身家性命,大军所过之处秋毫无犯,我们遵义的百姓捐点粮食,也是义不容辞的事情。”

高建国听了哈哈大笑,他转过头冲旁边的藤田说道:“老藤,你看我们西南的老百姓,觉悟很高吧。”

藤田冲蒋毅猛的一鞠躬,大声喊道:“我代表武士集团军的全体敢死军官兵,感谢遵义百姓的大力支持,你们辛苦了。”

蒋毅被藤田的做派,下了一大跳,差点一屁股坐在地上。

他连忙笑着说道:“应该的……应该的……”

藤田他们说完,就离开了仓储区。高建国则是和潘驯、蒋毅两人一起向贵阳城下走去。

走着走着,高建国突然想起了什么,他转过头冲蒋毅问道:“我想起来了,蒋大人,当初是不是你,率领全县百姓死守遵义,护了遵义的一城百姓的性命?”

蒋毅被对面的阁老大人,弄得一愣,于是就懵逼似的点了点头。

高建国再一次握住了蒋毅的手,沉声说道:“蒋大人,遵义县的老百姓很幸运啊,如果不是你领着大家拼死抵抗土蛮,那城内的数万百姓必将遭到土蛮的残酷杀戮。而且我还听说,你当时为了帮助我们远东军,几乎散尽了家财,为我们筹集军粮。蒋大人,我代表中华国政府,代表远东军指战员,向你表示由衷的感谢。”

蒋毅被高建国的话,弄得眼泪都流出来了。虽然当初自己那么做,颇有些投机钻营的心里,可是他万万没想到,这件事竟然传到新朝的朝堂上了,就连阁老大人都听说了。

他感觉自己的嗓子眼都快着火了,身上的血液也快沸腾了。

“阁老大人,新朝大军救我西南百姓于水火,我们西南的百姓,虽然无法和大军进山剿灭土蛮,但也要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人出人,有力出力的帮把手吧。”

高建国笑着点了点头道:“蒋大人,若是西南都像你和潘大人这样,百姓就有福了。蒋大人,我们远东军不会占你的便宜,到时候肯定会重重的补偿你的。”

蒋毅感觉一股热水瞬间冲到头顶,他突然跪在高建国的面前,咣咣的磕了三个响头,然后大声喊道:“阁老大人,我蒋毅不要一点补偿,只想让阁老大人答应下官一件事情。”

高建国听了顿时笑了起来,然后问道:“你先说说什么事?”

蒋毅跪下以后就后悔了,可是现在已经到了这个时候,他只能硬着头皮说道:“阁老大人,我想请你答应下官的事情,是倭人打完仗不要留在西南。”

第一千六百四十六章川黔索道

高建国听了蒋毅的话,哈哈大笑了起来。他把蒋毅扶了起来,笑着道:“这个事情不算,武士集团军本来就是驻守在海外的部队,这次把他们调到西南,主要原因的我们在西南地区的兵力不足,而且西南是复杂的山地环境,武士集团军具备丰富的山地作战经验。”

说实话,蒋毅刚才肠子都悔青了。

西南百姓跟他有毛的关系,可刚才不知道为什么,脑袋一热就说了出来,幸亏新朝的阁老大人没有计较,要么自己在新朝的前途就黯淡了。

“你再换一个事情,我只要能办到,一定答应你。”

蒋毅哪里还敢玩火,他连忙摇手道:“阁老大人,其他的事情就没有了,我还是要银钱赏赐吧。”

听了蒋毅的话,高建国笑着道:“你若是真不说,那过了这个村,可就没这个店了。”

看到蒋毅一个劲的点头,高建国心里暗笑,这个蒋毅优点缺点并存,虽然圆滑世故,但工作能力挺强,以后还是可以用的。

其实远东公司用人,主要是看能力,至于人品性情什么的,虽然也看重,但只要不过分就好。首先想做事,然后是会做事,至于人品过得去就行。

这个世上哪有那么多大公无私的人,儒家最讲德行,历史把那帮文人都夸出花了,实际上那帮文人都是特么什么德行。

凡事都靠自身修养来约束人的欲望,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扯淡的事情。人有私心杂念,这特么有什么错,大公无私的人或许有,但肯定不多。

当然,大奸大恶的人同样不多,这个世上大部分还都是普通人,他们周围的环境和氛围,对他们影响很大。

所以只有在制度化的框架下,让完善的制度来约束人的欲念,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大明原有的文官系统,被远东公司录用的很少,那些习惯高高在上的官老爷和士绅大儒,根本放不下自己的身段,连起码的心态都摆不正,注定跟不上远东公司的节奏。

反而是一些极为现实的人,却在远东公司找到了他们的位置,而且混得还不错。因为他们能摆正自己的心态,知道在新的环境里该如何做。

蒋毅这个人就不错,虽然很多时候,他都是处于投机心理,但是他做成了很多事,而且非常想去做事,善于做事,这才是公司以后需要的人才。

相比蒋毅,潘驯相对差点。这个人也是个想做事的,就是有些书生气,所以还需继续磨练,也是可以用的人才。

毕竟公司入主中原,需要熟悉当地情况的官员胥吏,协助远东公司进行交接,在公司建国初期,他们还是能发挥一定作用的。

高建国和蒋毅、潘驯两人一路来到了贵阳城,如今城内已经恢复了秩序。目前西南还属于战区,所以公司民委会并没有向西南派遣干部,所以各地的民事工作,还是由潘驯和蒋毅这样的南明官员负责管理。

这些南明的官员,心里都明镜似的,这个天下迟早是远东的,所以他们做起事来,还都算尽心尽力,想在新朝找到自己的位置。

就连潘驯这样的读书人,也免不了要为自己的将来打算,就算不为自己,总得为家人家族考虑吧。所以这段时间他非常积极,主要改变的是,说话和做派已经越来越远东化了。

对于这个时代的书生来说,这个变化很说明问题。毕竟不是每个明朝的读书人,都能有范文程那个能耐。

西南很多难民失去了亲人和家园,远东军就把他们暂时组织起来,老弱妇孺在部队做一些洗洗涮涮、缝缝补补、生火做饭等力所能及的事情,青壮男子则是跟随远东军做民夫,暂时解决了他们的温饱。

以后西南战役结束后,公司将会对他们进行重新整编,按照中队大队和支队在西南各地进行妥善安置,未来还会从中原移民,尽量填补西南各地的汉族人口。

高建国和李明乘坐飞艇,在川黔古道的某个地段降落。川黔古道第一座索道竣工,今天开始运送物资,所以他们起了个大早,天蒙蒙亮的时候,就赶到了索道现场。

这条索道动用了远东军一个工兵营和十余艘飞艇,还有近千名当地民工,以及数十名远东公司建委的专家技术人员,经过所有人的努力,历时近一个月终于竣工。

这条索道采用往复式,全长数千米,在南北两个终端分别建造了一座蒸汽动力机组,为索道提供动力,索道上只有一对吊车,当其中一辆上山时,另一辆则下山。两辆车到达车站后,再各自向反方向行走。

这条索道抗风性比较强,安全性非常好,每次可以载运十吨货物,时速每秒八米。而且维护也非常简单,就算西南战役结束后,这条索道对川黔古道的交通运输,也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当蒸汽机组启动以后,顿时传出一阵阵剧烈的轰鸣声。第一批物资顺利的装在索道的大型吊车上,然后开始缓缓的向山上开去。于此同时,另一边的吊车也载满了人员,与装载货物的吊车同时运转。

当两座吊车同时达到终点后,所有参与建设索道的远东军工兵和当地劳工,以及建委的专家技术人员全都欢呼了起来。

尤其是西南当地的民工,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原本难以翻阅的大山,如今竟然如此轻松的跨越过去,而且还载满人员和各种物资,甚至马帮的马匹也可以直接登上索道吊车,连货物都不用卸,直接跨过以往需要耗费力气才能爬过去的高山峻岭。

接下来几天,川黔古道的十余座索道相继建成投入使用,西南野战军的后勤物资补给工作顿时得到了极大的缓解,也极大的减轻了军委会后勤部的压力。

紧接着又有好消息传来,经过远东军工兵部队和长江舰队的共同努力,成功打通了永宁道、合茅道这两条水路盐道。

至此,西南野战军后勤物资补给通道全部畅通,也彻底的解决了西南野战军三十余万官兵的后勤物资补给问题,使得西南战役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第一千六百四十七章我心里有数

部队在西南这种复杂的山地环境中,发动如此规模的战役,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三十万官兵的后勤补给问题。

其实山地作战,打得就是后勤,如果没有足够的后勤物资支援前线,前线官兵的战斗力根本无法保障。

西南野战军发动战役第二阶段战斗,已经将近一个多月了,可是战线始终维持在几个土蛮集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