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血沃轩辕-第18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不,我有个兄弟在小圆三酌楼在伙计,那天回来后就对我说。张溥和他的那个什么陵社,根本就不是人家地对手。这不,刚我听人在那读……对了,大明报,那上面可写得清清楚楚。连多少人参与,都是些谁。都记载了在了上面。要说,这大明报啊。还真是好东西。”
    酒楼里,茶馆里到处都是这样的议论。
    而坐在角落里,换上了一身便装和黄溪一起查访民情的朱斌,却笑吟吟地听着这些人的议论。报纸这一事物,其实从江南省开始就有了,只不过在京师民众的眼里还觉得特别新鲜而已。
    报纸是朱斌手里另一最有利地武器,他是朝廷地喉舌,是自己可以利用的庞大地舆论工具。类似于传单之类的东西已经被朝廷严令禁止私人张贴,就连陵社之类的组织想要张贴,也必须得到当地官府的允许。
    而这条禁令则让朱斌得以独自控制舆论的风向。用《大明报》这一犀利的武器,向保守派发起最凶猛的反击。
    要说侯方域和钱谦益这些人还是比较能干的,一场辩论的大胜让很多读书人的心理都出现了非常微妙的变化,而这样的变化也许现在并不明显,但一旦时机成熟,对于革新派和保守派的较量来说,将会是最致命的武器。
    “临江,张溥回去后都有些什么举动啊?”朱斌不紧不慢地问道。
    黄溪一下笑了出来:“听说张溥回去后闷闷不乐,闭门谢绝见一切门生客人,几天都没有能吃好睡好。这场辩论陵社的大败,让向来自视甚高的他引为毕生自辱。王爷,这次侯方域他们干得不错!”
    “的确做得不错。”朱斌微笑着道:“不过,明日你给我准备些礼物,去张溥那拜见他一下。就说朝廷和我都很牵挂他,朝廷不可一日无张溥。不过,要是他实在身体有恙的话,最近几日也不必再来上朝了。”
    黄溪应了下来:“王爷,根据可靠的情报,拥聚在京师们的读书人,听说张溥受辱,以及科举制度的重大变革,加上张溥的暗中挑唆,将会在三日后发难。属下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王爷还有什么吩咐没有?”
    “这事交给你和葛亨去办理我放心得很。”朱斌摇了摇头:“只是一点千万记得,这些读书人中有许多将来或许都是朝廷的人才,他们只是受人教唆这才这样,一定不许发生流血的事情,读书人人有一个受伤了,我就拿你和葛亨是问!”
    黄溪苦笑了下,这位大明的王爷吩咐下来的差使也着实难办。言语冲突之间,到了激动时自然难免会发生肢体冲突。王爷的这一道命令却很有点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味道了……
    “还有件事你也协助着岳谨元去办下。”朱斌看了看周围,压低了声音说道:“我已让岳谨元开始组织自愿迁移的人口,准备在几年后迁移到别处。而你们的任务,则是在两年内,必须给我动员一千五百万到两千万愿意迁移的百姓。”
    黄溪吓了一大跳,一千五百万到两千万人口的大迁移,王爷这是要做什么?
    “王爷吩咐的事情,属下照办就是。”黄溪犹豫着问道:“可要让百姓自愿迁移,总得有个具体的方向吧,还请王爷明示。”
    朱斌缓缓地道:“这是军事秘密,暂时不能和百姓们说。但是,你,还有岳谨元可以告诉百姓,这次大型迁移,朝廷将会最大的给他们优惠,甚至包括到了新地方后三年不上税的措施。临江,这是大事,一定要用心去办。”
    见黄溪迟迟疑疑的样子,朱斌低声说道:“其实不是百姓们想知道,是你想知道,对不对?好吧,我可以给你透露一点,要去的地方在这……”
    他在桌子上画了一个地形,黄溪看去,面上忽变:“王爷,你,你准备对这动手?”
    朱斌什么也没有回答他,但在脸上却露出了奇怪的笑。这笑,让黄溪不寒而栗,甚至有些颤抖。自从认识武英王以来,他从来也没有见过,从来从容镇定的武英王会有这样残忍的笑容!
    第三卷 大地风云 三百三十九 请愿
    本图书由aitxt(优乐美。“小果”)为您整理制作 ai txt。c om:2008…12…3 11:48:15 本章字数:4284
    通过《大明报》不遗余力地渲染,复社和陵社之间的矛盾,革新派和保守派之间的斗争,已经在最短的时间,传遍了京师各处,甚至传遍了大明各地。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耐心地等待着两种势力最后的角逐!
    其实除了当事人外,没有人意识到,不管是革新派和守旧派之间的斗争,还是复社和陵社之间的角力,在所有势力的身后,都有一个人活动的影子:武英王朱由斌。
    现在的朱由斌,已经再不是初来大明时的那个懵懂少年。为了自己心中的梦想,他可以牺牲任何一个人。为了他所追求的大明盛事,他可以放弃自己的
    在他的心目中,所有的人,所有的事情,都必须为大明服务,为了大明,为了这个汉人的江山,没有什么人是不能牺牲的。
    复社或者是陵社,在朱斌看来,只是他手中利用的工具而已。虽然这样说有些不人道,甚至显得有些残忍,但朱斌根本就不在乎这些。他所追求的,只是另一种和历史完全不同的轨道,另一种中国新的秩序。
    他比任何人都要清楚,在另一段历史上,从明末开始,中国便已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而后的时间便是被动和挨打,便是那数不清的屈辱,便是堕落的起源……
    我不要公道和公正,我不要夸奖和赞誉。我需要地,是铁血和刺刀,是用我们的钢铁神经,用我们强大的国力,来浇铸出中华民族的钢铁脊梁!哪怕是千夫所指,哪怕是史书上留下万载的骂名。但强大的中华对于我来说已经足够了!
    不知道为什么,每当朱斌地手触摸到那把铁血宝刀的时候,心里总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这一段话。这把刀或者真的充满了魔力,能够彻底地改变一个人。这话有人说过吗?朱斌并不知道。但他只时时刻刻想着一件事情:
    我在,我来了。所以一切都可以改变了!
    景平元年十月底,一万一千名读书人齐聚京师。十月二十九日,万余读书人于香山盟誓,发誓要恢复太祖皇帝留下的祖制,发誓要恢复大明的科举制度。为此,就算流血牺牲也在所不惜。这一天。史称“北京万人集会”。
    大明景平元年十一月一日,从一大清晨开始,大批大批地读书人,便从各个方向向紫禁城进发,沿途的百姓从来没有见到过如此多的读书人同时出现,都好奇地跟在后面想看个究竟。很快,在紫禁城外便聚集了读书人和百姓有数万人之众!
    让这些准备上书的读书人觉得吃惊的是,朝廷对这样的场面居然好像显得无动于衷。在京师里根本就看不到大明士兵地出现。甚至,连那些负责守卫紫禁城的士兵们。见到这些读书人也都报以了友好的微笑……
    历来,对于这些私自举行的大型聚会,以及对朝廷的上书请愿,朝廷都极为厌恶,以至于会派兵镇压。而这。却是读书人最愿意看到的。为自己心中的理想和信念而流血,而牺牲。在他们看来是最光荣的事情!
    读书人并不想和朝廷出现武力冲突,这在他们看来是可耻地。他们静静地坐在紫禁城的门口,上万人地队伍一眼看不到边。坐在队伍最前面的是归庄和吴炎这些张溥的得意门生,而那份请愿书,就放在他们的身前。
    一直都没有朝廷的官员出来见他们,一切好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一般。甚至上朝下朝地官员看见他们,处理报以微笑之外,也没有任何地反应。那位才下朝的张溥,根本不知道此刻地朱由斌在那动着什么脑筋。而并不想牵连到其中的他,只向自己的弟子点了点头,而后便匆匆离开了这里。可是回到府中的张溥,却还是牵挂着这里,不时地派出家丁前去探望,但每次的回报都让他觉得诧异,一切都还是显得那么安静,那上万的请愿队伍,好像朝廷根本就没有注意到一般。
    朱由斌,朱由斌,你究竟想要干什么?
    到了中午的时候,正当那些请愿的人群开始感觉到饥饿的时候,却有大批的太监,以及那些御林军的将士出现,他们将中饭默默地放在了请愿队伍的面前,虽然每人只分有两个馒头和一碗清水,但朝廷的这份心意,却让一些人心里微微产生了一分暖意!
    本来他们请愿到现在,朝廷根本没有人出来搭理,已经和他们所想的完全不一样了。他们想过官员会对他们严词责骂,想过会出动军队弹压,但这一切他们不光不觉得害怕,反而还会觉得自豪,因为,他们是为信仰而战。
    可是现实却是这样,这未免让他们心里出现了极大的失落。可偏偏就在这个时候,朝廷却适时地为他们送来了食物。不,这不是食物,而是朝廷对他们的关心,是朝廷的一份心意,大明的朝廷并没有忘记他们,大明的朝廷一直在注视着他们!
    夜间,依然没有官员出现,那些看热闹的百姓已经逐渐散去,请愿者却还在那坚持着,他们绝不相信,上万人的队伍朝廷真的能一直无动于衷。
    宫中为他们送来了毯子,要一下收罗齐一万多毯子绝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那位带队的太监归庄却认得,这人就是武英王朱由斌的心腹,秉笔司太监马登初。马登初亲手将一条毯子交到了归庄手上,叹息了一声说道:
    “何苦?何苦!你们不过是受到坏人利用而已。武英王为了收集这些为你们御寒地东西。已经几乎把所有官员家都给借遍了。武英王让我转告你,夜晚风寒,小心一些别感冒着凉了。要实在坚持不住就先回去,明天日里再来吧。”
    说着,他便大着那些太监们离开了这里。看着这个阉人离开的背影,归庄的心里泛出了一阵莫名的感动。武英王。武英王!那个看似不近人情的大明第一王爷,其实,却是那么地充满了人情味。
    也许,自己和武英王之间彼此的理念不同,信仰不同。但是,武英王却肯定不是老师嘴里所说地那个刻薄寡恩,残忍凶暴的人。有的时候一些不经意的小事,却总能反应出一个人最正式的胸襟……
    接连三天都是这样地情景。请愿者默默地坐在紫禁城门口,大臣们默默地上朝、下朝。到了吃饭的时候,宫里的人也总默默地把吃的放到他们的面前。然后默默地转身离开。这看起来是如此的古怪,如此地让人觉得好像请愿者本来就一直在这里一般。
    终于,开始有人受不住了。这一万多读书人本来就是报着向朝廷请愿,甚至为此而被捕,被杀头,从而博得个义士的名声而来,可面前的一切和他们想的完全不一样,他们不怕死。却受不了这份冷落、寂寞、和谁也说不清什么时候才能结束的折磨。
    开始有人悄悄地离开了人群,他们的想法都是一样的。胳膊还真的能拧过大腿?历来读书人上书请愿地事情,有几次是能够成功的?朝廷就这么和你耗着,你能怎么样?朝廷能耗得起,可他们耗不起啊。
    开科眼看在即,虽说朝廷改变了开科取士地办法。但他们突击几个月的话。凭他们的智慧,未必便没有机会中榜。未必便会名落孙山。可把光阴白白地消耗在这里,自己也就失去了最后的一线希望。
    实在坚持不住,走的人越来越多了。到了第六天地时候,上万人庞大地队伍,竟然只剩下了两千多人。而剩下的这些人,一个个也都因为长时间身体和精神地折磨,而变得面黄肌瘦,无精打采。更有甚者因为单薄的体质而昏厥了过去。
    归庄几乎快要崩溃了,朝廷到底想要做什么!浩浩荡荡的请愿,到了这个时候,更像是一场荒诞滑稽的闹剧。曾经雄心万丈的他们,现在看起来就是一群小丑。不,小丑好歹还有观众,可他们却连愿意和他们说话的人都没有。
    “实在不行,咱们先走吧。”吴炎竭力把身子向归庄这挪了挪,他本是富家子弟,又哪里曾受过这个苦?本以为上书请愿是件最浪漫,最豪迈的事,却不想竟然会发展成了这样。一脸苦色的吴炎,唉声叹气地抱怨了几句,说道:
    “朝廷这招实在太损了,就把咱们晾在这里,咱们一点办法也都没有。若是大声喧哗,强行要求官员出来的话,又正好给朝廷找到了弹压咱们的借口。老师也真是的,这都什么时候了,他也不和朝廷拒理强争!”
    “老师或许有他自己的安排吧。”归庄叹息了一声说道:“再等等,再等等。也许老师现在正在朝廷里为咱们请命呢。昨天老师下朝的时候,我还看到他对我笑了。我想,无论如何,老师都一定不会放弃咱们的。吴兄,自古而今,请愿都是件最光荣的事情,可是最忌讳的就是半途而废这四个字,朝廷越是这么冷落咱们,咱们就越要坚持下去,只有这样才能让朝廷看到咱们的团结和强大,咱们的意见也才能为朝廷所重视。我心里一直都有种预感,很快,朝廷里就会派官员出来和我们接洽了……”
    他们的老师张溥倒的确从第一天起就在为他们申辩,要求立即解决读书人请愿的事情。但支持他的人出乎意料的并不多,连朝廷里那些他的门生弟子也都像一个个变成了哑巴。而武英王朱由斌只是看着他,微笑着对他说道:
    “张大人如此不遗余力,莫非就因为他们有些人是陵社成员?还是真的为他们噶虐感到心疼?其实我比张大人还要心疼。但是,我可以告诉你,未经朝廷允许的非法机会,也是新的大明律中严厉禁止的一条。我之所以没有抓捕他们,也不过是爱惜他们而已……”
    其实张溥也知道,就算没有新的大明律,任何时候像这样的机会,都是朝廷所深恶痛绝的,武英王这么做,从某种程度来说也算是仁至义尽了。但他却不甘心,他精心策划了许久的行动难道就这么莫名其妙的泡汤了?
    现在的朝廷就像是一匹全速前进的快马,没有什么障碍能够阻挡到他们的前进。张溥越来越清楚地看清了朱由斌这个人,他绝不会因为自己的举动而分心。甚至,他还强烈地感觉到了一种深深的恐惧……
    而就在请愿者和读书人快要绝望的时候,大明忠勇武英王朱斌终于出手了!
    实际上朱斌早就已经行动起来了,把请愿者晾在那,不理他们,慢慢地消磨他们的耐心,瓦解他们的斗志,这些就是他的第一步。
    而第二步则是彻底解决掉请愿这件事情,为将来的一系列行动铺垫好最通畅的道路。
    当大学士岳谨元,科考主考官顾炎武和国子监祭酒葛亨出现在请愿者面前的时候,所有的人都长长地出了一口气,朝廷终于派人出来了,这么多天根本就无法承受的折磨,眼看着在这个时候就可以结束了。
    岳谨元看着他们,微笑着对这些读书人说道:
    “按照新的大明律法,像你们这样的请愿,是触犯到大明律的。但朝廷一来念你们读书不易,二来新大明律也还并没有正式公布,因为也就不追究了。现在朝廷派我,顾炎武顾大人,和葛亨葛大人为代表。有什么事情就对我们三个人说吧。”
    归庄揉了揉早就酸麻的腿,在旁人的协助下勉强站了起来,但才刚一起来,却满眼金星,差点又摔倒在地,他不禁在心里苦笑了声,这算得上是什么请愿,简直就是在丢自己的人!
    第三卷 大地风云 三百四十 收心
    本图书由aitxt(优乐美。“小果”)为您整理制作 ai txt。c om:2008…12…3 11:48:42 本章字数:4318
    “我们只想见到武英王,向他阐述自己的想法。大明科举制度由来已久,为太祖年间完善,岂可说废就废?历来祖宗之法不可轻变,祖宗之制不可轻便,否则那便有亡国的危险啊!”
    听着归庄声泪俱下,但却显得有气无力的辩驳,岳谨元同情地摇了摇头。这些天真的读书人,这些幼稚的读书人啊,到了这个时候居然还如此地执迷不悟。已经都发展成这个样子了,居然还看不出其实从一开始,他们就已经种下了失败的种子。
    “武英王政务繁忙,暂时没有空见你们。”岳谨元叹着气说道:“但我可以实话告诉你们,变法已经是不可改变的事,不变,大明便永无出路,不变,要不了几年,大明就又会有亡国的危险。至于科举制度,我想还是让新任的国子监祭酒葛亨葛大人来和诸位大人说吧……”
    那葛亨微笑着走来,看着这些读书人说道:“其实,说实话,我也反对改变科考制度。正如你们所说的那样,咱们的这套制度是太祖皇帝定下的,怎么可以轻易改变?”
    见这位国子监祭酒竟然支持自己的想法,请愿的读书人们不禁大喜。却又听葛亨说了下去:“我再三向武英王请命,终于得他允许,收回了改变科考制度的想法。当然,要么大变,要么就一样都不能变。太祖皇帝当初制定地国子监制度。也将重新启用,而下官正是朝廷新任命的国子监祭酒。诸位,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