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血沃轩辕-第20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斌笑道:“臣以为把他放在礼部比较好。臣准备在开春之后,与各西洋国家商议,互相派驻使节常驻对方京师。我看,咱大明的使节中还非得有这杨和不可。他既然喜欢地理之学,那就让他好好地到外面去看一看。”
    接着朱斌又叫上了冯成。问道:“冯成,你这次地治明之论中,说了治明先要治官,我以为这话很对。可是,你随后又说,要让老官员们让位。现在。你看看周围,上了年纪的官员可有不少啊,不怕得罪他们的话,就把心中的想法说出来吧。”
    那冯成却是不卑不亢:“学生不怕得罪谁,学生为的只是大明朝廷好。很多官员往往在一个职位上一坐就是几十年。做事只会搬循旧法,一成不变,却不给后进者以机会,那么他们还要继续坐在这张位置上做什么……”
    他一口气说了有小半个时辰,非常胆大的评击了大明地官员制度。这人说起话来也是毫不留情,把那些个老官员说得七窍生烟。要不是武英王和陛下正在那看着。只怕他们当时就会呼唤宫廷卫士把这狂妄之徒给轰了出去。
    朱斌听了却频频点头,在开春即将实行的官员退休制度中,冯成很快就能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不过面临巨大的压力时,这位才登上政治舞台的年轻人,能不能顶住却成了很大地问题。而自己要做的,则是在背后给予他全力地支持对那二十名考生一一问了话,朱斌道:“明日起,所有入榜的学子。都会有专门的官员安排好你们的工作。当然,不是说你们进了朝廷。就正式成为了朝廷的官员。咱们朝廷里现在有一个试用制,为期一年。在这一年之中,试用合格地,留下来,继续为朝廷效力。而那些明显不能适应的。只能很遗憾地离开这里。你们不用说朝廷心狠。就如同刚才冯成所说的那样,能者上。不能者下。能力强的,用不了几年就能成了一品、二品大员;没有能力的,朝廷绝对不会养活这样的人。”
    学子们这才知道,原来通过了科举考试,还不意味着就一定在朝廷里站稳了脚跟。天知道在一年的时间之后,九百多入榜者,会有多少人能留下来。
    不过朱斌也告诉他们,他们不会像过去那样,录取后还必须在朝廷里等待着有官员空缺,而后自己才能补上,从明日开始,他们便会走上各自的工作岗位。
    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好消息。过去地朝廷,要论资历,论人脉,论辈分,一个新进朝廷官员,没有强大的靠山,想要一步步升迁上去,不知得熬多少年才能轮到自己。
    此后,朱斌代景平帝,请这二十名学子在宫中用了饭。吃饭地时候朱斌告诉他们,大明各藩属国的国王将于新年过后在京师参拜皇上,他们这些新晋升的官员都可以随朝,学习一下在处理朝廷政务上的经验。
    等忙完了这一切,天色已黑,回到家中的朱斌只觉得腰酸背疼,可不想,前脚才进家门,后脚黄溪已经跟了进来。
    朱斌一脸地苦色,苦笑道:“临江啊临江,你就不能让我好好歇歇?我就想不通了,你地精力怎的如此旺盛?说吧,又有什么事了?”
    黄溪正色说道:“从盛京方面传来地消息,近日里女真人内部即将产生内斗。以多尔衮为首的两白旗,和以索尼为首的两黄旗,矛盾已经到了无法调和的地步。而汉军正红旗旗主吴三桂则成为了双方极力拉拢的力量!”
    吴三桂,吴三桂。
    朱斌心里叹息了一声,从山海关之战结束后,自己便再也没有见过这个昔日的“兄长”。
    他定了定神说道:“通知我们的满清那的探子,严密监视住盛京的动向。我看,金虏这次的动静不会小。而这,也正按着咱们过去的计划在进行着。还有一点,我估计这次动乱结束后,会有大量的失败者向硕托建立的朝廷那涌去,让硕托全部接纳……”
    黄溪应了下来,又道:“另外,洛莫果尔和固蒙赤尔热都组建的蒙古军队已经完成。我为他们挑选了一批我们淘汰的武器,并且在蒙军中安放了我们的将军指挥战斗。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开春后第一批军队就可以投放到蒙古战场。”
    朱斌点了点头:“可以,但一定要记住,必须在盛京内乱结束之后才可以进行这件事情。否则,宁可再耐着性子等上一段时候。绝对不能给金虏任何团结起来的机会……”
    过会他又想到了什么:“我听说索尼新收了两个养子,其中有个叫阿克顿的很有些本事。好像岁数不大,也就二十左右的样子吧。你帮我去调查一下,看看这人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如果有必要的话,除掉他。”
    黄溪有些迷惑,这个名字自己从来没有听说过,王爷又是从哪得到的消息?
    “还有什么事吗?”朱斌伸了个懒腰问道。
    黄溪犹豫了下,说道:“王爷,不知你还记得我们以前军粮被劫的事件不?属下以前始终都无法调查出来,后来我们扩大的范围,才得到了一些零星的线索。这次从盛京那又得到了一些情报。我们,我们已经初步把目标定在了这个人身上……”
    这事黄溪不说,朱斌都几乎已经忘记了。当初在军粮物资屡次遭劫之后,朱斌制定了严厉的保密计划,这样的事情很快就再也没有发生过,因此也渐渐被朱斌淡忘。但是,这样的一个间谍一直存在于明军中,早晚都会引起不必要的变乱来。
    接过黄溪递上来的的纸张,朱斌才看了一眼,面容已经大为改变:“你能确定是这人?这事可万万不能够搞错,万一要是弄错的话……”
    “是的,属下不敢虚报,的确这人的嫌疑最大。只是,一来这人的身份比较特殊,二来我们还拿不出确凿的证据。”
    “怎么会是这人?怎么会是这人?”朱斌喃喃不断地说道:
    “十五年,整整十五年了。这人跟着我们吃了多少的苦,受了多少的委屈?如果是这人的话,我都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临江,这事没有彻底弄清之前,不许泄露任何风声!”
    第三卷 大地风云 三百七十五 角力
    本图书由aitxt(优乐美。“小果”)为您整理制作 ai txt。c om:2008…12…3 13:58:05 本章字数:4256
    对于爱新觉罗•;济尔哈朗,这位和硕庄亲王爱新觉罗•;舒尔哈齐第六子来说,他从青年时代起就追随努尔哈赤南征北讨,因军功受封为和硕贝勒。是努尔哈赤时期共柄国政的八大和硕贝勒之一,也是皇太极时代四大亲王之一!
    在皇太极死后,他与多尔衮一起成为了清朝的摄政王之一。
    他尽心尽力辅助着多尔衮,一同处理朝政。福临即位时,济尔哈朗四十五岁,多尔衮三十二岁,济尔哈朗年长十三岁,两人同为辅政王。尽管拥有崇高的军功、威望和地位,但可能受父亲舒尔哈齐与哥哥阿敏命运的影响,济尔哈朗为人很是低调。
    因此,福临继位以后,他主动要求将自己排在多尔衮前面的名次放到多尔衮之下,并要求诸王大臣商讨国事时,只报告多尔衮即可,不必报告自己。他谕令部院各官,以后有事先启知睿亲王,把自己的名字放在后头。从此,多尔衮排名在前。
    济尔哈朗能力固然有限,但办起事来一向兢兢业业。担任辅政王后,他在盛京尽心辅佐幼帝,多尔衮则率领大军攻明,直到山海关战败为止。山海关之败后,为了安顿民心,并且拉拢济尔哈朗,多尔衮随后便代福临封济尔哈朗为信义辅政叔王。多尔衮为人专擅,权力欲极强。济尔哈朗却一事当前,首先考虑如何明哲保身。这种性情地差异,决定了济尔哈朗在处理与多尔衮的关系时,总是一味退让,心甘情愿的甘居下风。
    在被封为信义辅政叔王之后,他从中看出了多尔衮因为山海关之败而对自己产生的戒心。为最大程度地保住自己。他上书满清朝廷言道:
    虽然山海关清军战败,但却将国内的形式稳定住,将明军抵挡在了满清境外。而这一切都是由于蒙受皇叔父摄政王的福泽,考虑到摄政王素有风疾,跪拜不便。请求在皇上面前免于跪拜。对于这样地请求,多尔衮恬然受之。
    而在这个时候,盛京复杂多变的局势,一触即发的内乱,也让这位信义辅政叔王嗅到了其中巨大的危险。一方面济尔哈朗对大清是忠心耿耿的,他不愿意看到这样地事情发生。
    而在另外一个方面。他非常害怕牵扯到两白旗和两黄旗之间的争斗当中。明哲保身是他一贯的人生哲学。但是,面对两方的极力拉拢和诱惑,他又怎能真置身于世外?
    他曾经对自己的亲信泰木太固忧心忡忡地说过:
    “当年我等追随太祖、先帝用兵,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皆在于我满人上下一心,三军用命。而现在却仅仅因为一次战斗的失败,朝野上下钩心斗角。都想着要置对方于死地。我看这样下去不用明朝人打来,我们自己已经能把自己搞乱。搞死了。
    摄政王会用兵,能用兵,但为人却太刚愎自用,听不得意见,视两黄旗为水火不容之敌。非要除之而后心快。反观索尼这些人也是如此。索尼称病不肯上朝。就是在那提防着多尔衮加害他。哎,再这样下去怎么得了啊……”
    泰木太固也同样担心地说道:“七日后便是太后寿诞。摄政王言为振奋我满人士气,要在宫中大摆放宴席,他邀请了各旗旗主,索尼也在邀请地行列之中。我看,索尼没有借口不能来,到了那一天便是双方摊牌的时候了。”
    “太后妇人,皇帝幼小,其都无法脱离摄政王的摆布。我虽然一力奉承于多尔衮,可,可早晚有一天我也会成为他的眼中钉,肉中刺……”济尔哈朗苦笑着说道。
    “王爷何不联络索尼等人,以求自保之策?”泰木太固以言语试之道。
    济尔哈朗摇了摇头:“前几日,索尼派来的那个叫阿克顿的也曾经来找过我,但却被我拒绝了。我还是那个意思,能避免的就尽量避免,实在避免不了的想着办法也要避免。其他人可以为了权利大肆争夺,可是我却不行啊……”
    他并不是真地就那么淡薄名利,他只是实在不想看到大清内乱。当年努尔哈赤一手开创下来的这片江山,在皇太极地手中发扬光大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眼看着大明就要被打败,八旗军队即将入主中原的时候,却忽然发生了这样的事情。
    身为先帝的托孤重臣,他要维护住这片江山,尽力调和两派间地矛盾。可是现在他却觉得自己是如此地渺小,如此的无能为力。他根本无法阻止住什么,很多他一心想要避免地事情,却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发生!
    七天,还有七天,大清最大的内乱也许就要发生了。他不想去理会谁赢了,谁输了,他只想让这场动乱尽早结束。他只想让大清尽早走上以前的正规。可是,自己能做到吗?
    汉人的官员洪承畴和祖大寿在昨日也找到了自己,隐晦地告诉自己,汉军是支撑他来主持朝政,稳定大清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汉人希望自己来取代多尔衮的位置。
    对于汉人的态度,他秉承了皇太极的做法,要重用汉人,因为没有人比他们更加了解大明了,但是,多尔衮执政后却采取了截然相反的态度。他曾经劝说过多尔衮,但却被这位摄政王所蛮横的拒绝了。结果现在怎么样呢?
    吴三桂所指挥的汉军正红旗,势力一天比一天大了,甚至连盛京发生的叛乱都靠着吴三桂才能够平息。而这个时候多尔衮才想起要拉拢吴三桂。但对于羽翼渐渐丰满地吴三桂来说,这样的拉拢不显得稍微晚了些吗?
    在如此复杂的局面了,他不能直接拒绝洪承畴和祖大寿的好意,他只能委婉地告诉两人,不管大清发生了什么事情,都希望他们能稳住汉八旗。而且他向洪承畴和祖大寿保证。自己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保证汉八旗的利益。
    洪承畴听到这样地话,笑了,他笑着告诉济尔哈朗:
    “王爷,您真的认为您能够做到吗?置身事外。明哲保身的做法只能带给您伤害。有些必须立刻做出的决定,是无法迟疑半分的。等到刀架到了脖子上,再后悔就晚了。我们现在和大清地利益是联系在一起的,同样不想看到大清自己内部乱了起来。
    可是,一些事情却必须要去做,难道您到现在还认为多尔衮继续执政会让大清重新强盛起来吗?你取代他的位置。比任何人都要来得更加合适。只有您才能重振大清的声势。而我们,将永远站在您这一边。希望您能够仔细地考虑一下……”
    他的话的确让济尔哈朗为之心动。当然,他为地不是自己,而是整个大清的未来。明朝可以在走向末路的时候获得新生,大清又为什么不可以呢?也许,越来越不得人心的多尔衮真的不再适合继续坐在这个位置上了……
    洪承畴最后告诉他:“我们知道您的苦处,我们也完全和您现在的心态一样。其实,您不必做出任何样的举动。就让多尔衮和索尼去斗好了。等双方斗到精疲力竭地时候,再由您出来收拾残局。这样的结果难道不是所有人都愿意看到地吗?”
    恢复大清强大的想法。让济尔哈朗怦然心动,没有人比自己更加了解多尔衮这个人了。
    多尔衮对于皇位,实际上是非常向往的。由于他在诸王大会上首倡立福临,格局一成,便难以出尔反尔。再推翻前议了。虽然他高踞摄政王之位。掌握大清军政大权,只在一人之下。却在万人之上,但毕竟没有畅其所愿,还是一种缺憾。
    因此,在激烈动荡的戎马生涯之余,他的整个人便陷入一种,自相矛盾、懊悔愁苦自怨自责地痛苦之中。他地权力欲愈益炽烈,到后来,这种象火一样烤炙着他的心地欲望,竟使他做出种种大逆不道的举动,偷用御用器皿、私造皇帝龙袍等等。
    在这么任其发展下去,早晚有一天他会废除皇帝而自代之的。素来以忠臣自诩的济尔哈朗,不愿意,也害怕这样的事情在自己面前发生。否则,将来在自己死后,还怎么有脸去见地下的皇太极?
    “你们先回去吧,朝廷的事我自有分寸。”济尔哈朗一脸的痛苦之色:“洪大人,祖大人,你们虽然不是满人,但却和我们满人一般无二,我只希望要是盛京发生了什么变故的话,请你们千万让吴三桂约束好自己的军队。其余的,我会处理好的……”
    “济尔哈朗终于开始心动了。”当走出济尔哈朗的家中,洪承畴笑着对祖大寿说道:“一来是人的本性,对权利那种天生的渴望,二来就是他也严重不满多尔衮的作为。等到多尔衮和索尼的矛盾总爆发后,我相信他一定不会袖手旁观的。”
    祖大寿微笑着说道:“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一次最好的机会。既然多尔衮不拿我们当人看,我们当然也就反对他。我想等到盛京的这次变故结束,最大的获利者不是索尼或者多尔衮中的任何一个人,更加不是济尔哈朗,而是我们这些在清朝的汉人!”
    洪承畴笑得更是开心,他们等待这一天已经很久了。
    他有的时候会好奇地想到,在清朝的内部,出现汉人执政会是什么样的状况?看着那些过去从来看不起汉人的满人,听从着汉人的指挥,那岂不是一件最有意思的事情?
    而在这个时候的索尼处,接到了太后寿诞,让索尼赴宴的命令,也让正黄旗大大小小的头目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分歧,以勒克德浑、义子挞木格乐为首的,严重反对索尼去盛京,在那里,只怕多尔衮早就准备好了屠刀在等待着他。
    但是才从盛京回来的阿克顿可,却明确地表示义父可以去,而且必须要去。
    多尔衮和索尼之间的矛盾已经越来越表面化了。在这个当口,索尼一旦因为畏惧而不去盛京,只会让那些正处在观望中的旗主,对索尼的为人表示出失望。但去了,表示索尼根本就不害怕多尔衮,能够最大限度地拉拢到对多尔衮不满,但势力不够的中间派。
    他详细地给索尼分析了盛京的形势。目前只有阿济格等少数大臣,旗帜鲜明的继续支持多尔衮。而包括多尔衮的亲信多铎等人在内,已经愈发地对多尔衮不满,已经流露出了找更能干的大臣来取代多尔衮地位的想法。
    而做为新生的力量汉军正红旗吴三桂,已经和索尼结盟,一旦发生争斗,就算无法明着出来帮助索尼,但也同样不会站到多尔衮一方,在四面楚歌的情况下,失去了绝大多数人支持的多尔衮,即便是想借着这个机会干掉索尼,也根本不会得到朝廷上上下下的任何支持!
    相反,这对于索尼来说却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在阿克顿的构思里,正黄旗在索尼动身之后,秘密向盛京方向靠拢。镶黄旗则严密监视住两白旗的动作,与正黄旗起犄角之势。一旦盛京发生变故,立刻由镶黄旗牵制住两白旗,而以正红旗对盛京猛攻,迅速控制住整个大清朝廷……
    对于义子的建议,索尼考虑了很久,这才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