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宋武大帝-第10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上,臣以为可以在农闲时节加大上课量,还可以搞点突击培训。  ”李庭芝接着李隽地话进行发挥。
    李隽大加赞同,道:“对对对,就是要这样嘛。  我们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推行教育,绝不能浪费时间。  要给夫子们说清楚,他们教得好不好直接和他们的俸禄有关系,朝庭会进行统一考核,不合格者,就减薪俸。  优秀者,不仅可以多拿到薪俸,还可以升官,赐给他们爵位。  ”要是在平时,李隽肯定是说教师一词,现在心情大好,一口一个夫子,说得好不爽快。
    李庭芝充分表现了一个务实政治家的优良素质,道:“皇上,臣以为光凭夫子们可能难以把分散的老百姓集中起来,非得当地官员参与不可,推行教育就是他们的职责之一,教育不好,不能晋升。  还有,不去读夜校的老百姓,成绩不好的老百姓,他们的税收就要重些。  ”
    “完全同意!”这四个字李隽是差点唱出来的,道:“也要考虑到特殊情况,比如说身有残疾,生活困难,无法自理,还有年纪太大地,比如五十五岁以上,可以不参加。  ”
    李隽思虑周详,虑及细微之处,让李庭芝不得不服,道:“皇上圣明!”
    “这专业技术教育就从现在地熟练工人和技术人员,科技人员中抽调一批优秀者出来,进行统一培训后去教授。  学员就从工人中、聪惠的孩童中选出一批人就是,先给他们教授一些基础知识,再接受专业培训。  他们中地优秀者,可留下来一边从事教育,一边从事研究。  ”李隽信心十足地道:“朕敢断言,要不了多久,大宋朝必然迎来民智开启的新时代!”
    朕之一字李隽是很少出口,现在心中一高兴,居然脱口而出了。
    教育这事好是好,可是需要大笔大笔的银子,李庭芝现在最怕的就是和银子和关的事了,皱着眉头道:“皇上,可这银子到哪去找?”
    “这事简单!”李隽想也没有想,道:“我早就想好了,履善还在挖金矿,可以拨出一笔银子出来。  所有的官员、吏员都要捐出他们俸禄的一成支助教育。  这还是不够,我去给皇后说,要她带头把宫里的金银首饰全捐出来,这又是一大笔银子。  最后,宫里的生活从朕开始,每顿饭就实行三菜一汤,一荤两素一汤,若有违者,驱逐出宫。  ”
    听了李隽这话,李庭芝眼里涌现出了泪花,向李隽拜倒,哽咽着道:“皇上仁德!皇上是大宋朝,是华夏历史上的第一仁君!功德无量!仅此一件就会为后人千秋万代颂扬!”
第二卷 巴蜀篇 第二十五章 废除科举
    第二卷 巴蜀篇  第二十五章 废除科举
    (新年到了,祝朋友们新年快乐!来年大发!喜事不带!好事无尽!钞票大大的有,数到手抽筋!)
    战争时期属特别时期,大权在握,好多事情可以从权处理,再者战争能够转移人们的注意力,人们都去关注战争的输赢去了,只要打赢了,无论你做过什么,他们都会认可,都认为你是对的。
    有一条关于改革的历史规律,那就是任何一位改革家要想推行改革,必须要和守旧势力进行一场殊死搏斗。  人们都有一种习惯,那就是习惯于旧有的生活方式,很难一下子接受新的生活,无论你的改革主张是多么正确,可以说主张越正确,遇到的阻力越大,这是造成好多改革家总是为他同时人所不齿的原因,而历史却恰恰相反,认可他们的行为。
    对于那些既得利益者来说,他们更是不能容忍改革,那会损害他们的利益,这点在历史上表现得特别明显。
    商鞅变法就连秦国的太子,后来的秦惠文王也来反对。  当秦惠文王看到商鞅改革带来的巨大好处时,他又积极维护起来,并没有因为商鞅割了他老师的鼻子而废除“商君之法”。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李隽才决定趁这段时间对南宋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李隽相信等到战争不再吸引人的时候,人们把注意力转移到内政上来时,那时他们方才发现一切都已经改变了,他们已经适应了改革。  他们过上了更加幸福的生活,就不会有对改革地抵触,只有对改革的认可。
    现在,李隽不得不对改革阻力重新审视了,因为他遇到了空前的压力。  到现在为止,李隽对南宋的改革是全方位的,进展也还顺利。  阻力虽有却没有这么巨大。  唯有他对教育的改革却遇到了出乎想象的阻力,这阻力不是来自于其他。  而是来自于儒生们地反对。
    儒家自从汉武帝独尊之后,一家独大,儒生们更是自以为是,以为读了点“圣贤之言”就了不起了,就以为自己无所不能了,以为自己就才堪经国了,历来是不把其他学派、学说放在眼里。  对于别的声音往往扣上一顶异端邪说。  邪辟之言之类地大帽子,行打压之实。
    李隽推行全民教育,触动了儒家的神经中枢,照这样下去,儒家不再统治人们的思想,不能再束缚人们的头脑,他们的好处也就没有了。  李隽开办新学的圣旨一下,在儒生中引起了轩然大*。  不少“名儒”立即给李隽上书,疾言“新学之害,害无穷也!此邪辟之说,虚妄之言,不能经国,不利民。  不聚财,当禁而止之。  ”
    李隽一天不知道要收到多少类似的上书,堆在他地案头上足足有三尺之厚。  李隽估算了一下,要是他每本都读的话,没有十天半月的功夫根本就不可能做到,李隽现在是个国事缠身的大忙人,忙得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哪里还有心思去理睬他们。
    收到第一道上书时,李隽还有兴趣浏览了一下。  到后来,上书越来越多。  李隽理都懒得理。  把上书往案头一放,道:“看他们有多少。  等他们不说了用尺来量量,看有多厚。  ”以李隽想来,只要过一段时间,“时间会医治一切伤痛”这一真理就会发生作用,他们就不会再闹了。  历来算于遗策的李隽这次却失算了,儒生们闹得是越来越厉害了,原先只是上书疾言一通,也还罢了,可以当作愤激之言。  现在倒好,居然叩阙,三百多儒生跪在皇宫外的广场上,要求面圣陈意,请求李隽废除新学,还儒家正统之位。
    历朝历代对书生是没有办法,这些人是打不得,关不得,更杀不得。  要是一个不好,给历史让上一笔,就会留下污点。  秦始皇“焚书坑儒”就是最好的例子,留下千载骂名,是以历代君王对儒生们是小心翼翼,能不得罪最好不要惹。
    李隽深知其中地厉害,拍拍额头,嘀咕一句道:“真是吃了饭没事做,尽添乱。  ”重重一下拍在儒书们的上书上,一抹冷笑出现在嘴角,道:“我就去会会你们,要是给你们就把新学给废了,我就不叫李隽。  ”大步走出御书房。
    XXXXXXXXXXXXXXXXXXX
    广场上直挺挺地跪了三百多儒生,跪在最前面的儒生叫贺书仁,个头不小,足有七尺,要是用儒这自吹的笔调来描写他的长相的话,应该是“身长七尺,昂藏一丈夫,头戴儒冠,身着儒服,儒雅不凡”。
    贺仁书手里托着一封联名上书,这联名上书号称万人书,用现在地话来说就是至少是一万儒生签过名的,可以想象得到上书李隽要求废除新学他们是何等的热心。
    这些书生也真够厉害的,跪了三天三夜居然没有倒下,更难得的是他们还滴水未进,李隽派人送来的饭菜动都没有动,用现在的话来说,他们是以绝食的办法来向李隽施压。  其实,不是他们不想吃,而是吃多了的话,要上茅厕,就不一定再跪得下来。
    都知道吃多了,喝多了,拉撒问题也就频率高了,会给他们的行动带来负面影响。  那些自称绝食地人并不是绝欲,而是不得不为。
    段干木带着几个侍卫走了过来,对儒生们道:“皇上有旨,着儒生们到集英殿相见。  ”话一说完,转身说走,理都不理他们。
    李隽终于露面了,对于贺书仁他们来说,算得上是天大地喜事,忙站了起来,跟着段干木去了。  不少儒生跪的时间太长了,腿脚麻木。  站立不稳,摔倒不少,闹了不少笑话。
    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李隽对文天祥这些大臣是礼节周全,很是和气,对这些儒生却没有什么好感,坐在椅子上看着贺书仁他们。  脸上没有一点表情,好象跪得脸有菜色地贺书仁他们根本就不存在似的。
    贺书仁他们向李隽行礼。  跪下道:“草民参见皇上,万万岁,万万岁。  ”按照他们的想法,李隽应该是要他们平身,赐座,好言安抚一通,再给点吃给点喝。  儒生料事十算九不中。  这次也不例外,根本就不知道李隽的打算,还一个劲往好的方面想,可能是得了妄想症的缘故。
    李隽根本就没有要他们平身的意思,过了好半天才道:“把头抬起来。  ”
    看来平身赐座这些事没有希望了,贺书仁心里咯噔一下,依言抬起头来,不安地看着李隽。  李隽缓缓开口道:“你们疾言上书。  痛陈新学之害,陈述儒学主张,也不是没有道理。  儒学在华夏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地地位,为华夏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不少历史名臣都是儒家出身。  朝庭现在处在战争时期,与蒙古人这仗打得是很艰苦。  这种劳民伤财之事,谁也不愿意看到,朕决定接纳你们地主张,与蒙古人休战讲和。  ”
    休战讲和一说是儒生们上书中提到过的事,他们认为只要废除新学,大兴儒学,仁义大施,纲纪得张,蛮夷不战而退,就可以休战讲和。  李隽提到这事。  他们真以为李隽采纳他们的建议了。  无不是大喜,山呼万岁。
    李隽不动声色。  接着道:“要讲和嘛,总得要一个人去大都走一遭。  你们都是饱读诗书的鸿儒,博学多才,淹贯古今,朕想过了,就从你们当中挑选一批人去大都走上一遭,成功了裂土封王,失败了就不要回来了。  ”
    裂土封王,可是重赏中的重赏,儒生们因跪地时间过长而失去了光彩的眼睛一下子又亮起来了,跃跃欲试。  可是,李隽接下来的话一下子把他们地积极性打消了,李隽说的是:“朕的要求是蒙古人退回长城以北去,把华夏的土地全部归还给朝庭,向朝庭称臣。  朕的要求不过份吧?你们谁去?”
    李隽一点不过份,长城本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现在处在蒙古人的控制中,气煞多少志士,拿回长征,是多少仁人志士的心愿,李隽这话是百分百在理,谁也无法反驳。
    只要神经不是有问题,都想得到李隽提地要求是不可能实现的,谁也不敢接这差事。  李隽看着贺书仁,道:“贺先生可有意去大都走一遭?先说清楚,朝庭没时间等,给你两个月时间,你能不能完成?”
    这是撞枪口的倒霉事情,贺书仁就是再有十个胆子也是不敢接,忙找借口道:“皇上,为朝庭出力,是草民的本份。  只是,臣突患恶疾,难以行走,时有狂言,恐难如皇上之意。  ”他的心思也够细密,怕李隽说派人送他去就是了,才另加了一个时有狂言来打消李隽的意图。
    李隽眼光从一众儒生脸上扫过,看着谁谁就是一副胆颤心惊之状,好象李隽明亮地眼睛是阎王的化身似的,让人惊恐。
    “就这点胆色,还敢来疾言上书,连点书生意气都没有。  ”李隽在心里很是瞧不起他们,站起身来,道:“对了,朕现在要告诉你们,朝庭现在全力进行战争,没有时间,也没有银子来举行科考,科考之事就暂时中止。  至于什么时间恢复,看情况吧。  ”话一说完,也不等贺书仁他们有所反应,大步而去。
    贺书仁他们原本以为他们会挣回儒家的地位,万未想到居然连科考也没有了,一个个呆若木鸡,傻愣愣地跪着。  直到段干木带着一帮如狼似虎的侍卫过来,把他们象赶猪一样轰了出去。
    这一停止就再也没有恢复过,科考制度给封存在历史中了,新学大兴之后,百业兴旺,人们再也不记得科考一事了。
    李隽早有废除科考之意,新学办起来,考试制度只能有一种,要是有两种考试制度的话,对新学极为不利。  只是没有抓住机会。  科考制度要是明令废除地话,阻力会非常之大,大得超乎想象,别的不说恐怕连文天祥这一关都过不去。
    朝中的官员百分之九十九是从科考出身的,要是明废,影响实在是太大,李隽也不敢轻易冒险。  明废不行。  就来个暗废总行了,李隽只说不举行。  没说废除,实是务实地高明手段。
    XXXXXXXXXXXXXXXXXXXXX
    文天祥,李庭芝,陈宜中,黄永善,沈毕他们在座,敬聆李隽地高见。
    李隽看着他们道:“朝庭推行奖励科学。  技倡技术的新政策,这科学技术自然是会创新,朝庭还要成立一个专门地机构来处理技术问题,也就是技术专利局。  对于新技术,可以申请专利,科学家可以从中获取回报,可以有更大的精力和更好地条件来从事科学研究。  ”
    专利局是现代物事,已经为世界所认同。  可以想象一下。  在没有专利技术的古代,那些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是多么的困难,吃喝经费问题会占去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来研究科研的时间自然是少了。
    要是科学家可以从专利中获得回报的话,生活问题解决好了,就会有更多的精力去进行研究。  这实是一个不错地解决办法。
    李庭芝具有敏锐的洞察力,马上就明白其中的好处,赞道:“皇上所言,实是高明。  臣以为,就是那些祖传的秘方秘技,也可以申请专利,要他们明白这些都受朝庭律法的保护,可以安心地为老百姓造福。  ”
    在没有专利的古代,一旦有了新的发明,老百姓往往是秘技自珍。  一代一代相传。  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祖传”地由来。  祖传对于那些有秘技秘方的人来说,是一件非常值得自豪的事情。  可以吹牛“我的祖先如何如何牛”。  对于老百姓来说,可能有点悲哀,因为老百姓从中享受到的好处少得多了。
    现在的南宋对技术地需要已经是共识,只要能够促进技术的开发与革新,文天祥他们自然是会乐意去做,文天祥赞同道:“祥甫所言极是有理,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来保护技术也不行,会造成秘技自珍,造福老百姓也就谈不上了。  皇上,臣以为,朝庭应该加强立法,设立一部专门的法典来保护。  ”
    李隽还没有发表看法,陈宜中点头道:“皇上,履善之言正合臣意。  臣已经在着手起草保护技术的法典了。  ”
    “好啊。  ”李隽也未想到陈宜中这个原来的逃跑大王居然有这等见识,非常满意,道:“这立法是必然的。  朝庭还要制订出推广技术的措施,要使得开发出的技术能够适应需要,不能浪费过多的资源。  另外,朝庭也要出一笔银子,专门用来进行基础研究,对于那些有前途,影响广泛而又无法在短期内获利地技术进行开发。
    “化学就是其中地一个重要课题,朝庭一定要尽早把化学搞出来。  有了化学工业,好多事情就好办了,可以这么说,有了化学工业,大宋朝必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这是今天请来黄永善和沈毕两科学家地原因,我交给你们两人一个任务,就是马上组织一批人,对基础化学进行研究,务必成功。  ”
    李隽说得郑重,可以想象得到化学工业的重要性,黄永善和沈毕忍不住兴奋起来,道:“遵旨。  ”只是,他们不知道什么叫化学工业,有些为难地看着李隽。
    李隽明白他们有点迷糊,道:“你们要研究化学工业,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办法,就是找一批炼丹家,把他们集中起来进行研究就行了。  当然,不是交流他们长生不老之术,而是要交流他们如何炼丹以及在炼丹中发现的可贵现象。  另外,还可以找一批聪惠的孩童进行培养,培养成我们的化学家。  我这里有一个玻璃的配方,你们先把玻璃制出来,一切都好办了。  ”
    熟悉科技史的朋友们肯定知道化学的前身就是炼金术,这是西方的称谓,在中国的称谓就是炼丹家。  那些在炼丹术上取得重大成就的炼丹家们,其实就是优秀的化学家,只不过当时化学还没有发展起来,还在雏形期。  炼丹家发明的东西真的不少,火药就是炼丹家无意中发现的。
    在当时条件下,要想找到熟练的化学工人,除了炼丹家,再也不找不到了,李隽才把主意打到他们头上来了。
    古代的炼丹家都是隐居山林的“高士”,很受人尊重,清高自傲,不会下山的。  李隽这话着实有点让黄永善和沈毕为难,二人互望一眼,为难之极地道:“皇上,这能行吗?”意思是说,怎么把这些人请得到。
    李隽笑着道:“就说朝庭要举办一个炼丹大会,他们自己就会来。  ”这些隐居高人们一向自重,但是最想得到的就是如何提升炼丹技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