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宋武大帝-第1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鼎的人物,是蒙哥时期的名将,与术速忽里一样跟随蒙哥进攻四川。  攻陷成都,立下汗马功劳。  忽必烈继位后,把与蒙哥征战四川的一帮子人留在了四川,因为他们熟悉四川的情况。
    宋军要想北进到剑阁,实现攻打剑阁调动汉中关中之地蒙古军队地目的,钓鱼城必须要打下来。  原因不用说都明白,这是一个无法逾越的咽喉所在,不打不行。
    纽璘站在城头上以惊奇之极的眼神打量着源源不断开来的宋军,他之所以惊奇是因为现在的宋军与以前大不相同。  他和张珏交手多年,知道四川军队能征善战,但是装备不够好,士卒劳顿,人数就不用说了更少,象现在这样漫山遍野都是宋军在他的记忆中还是第一次。  他初步估计了一下,宋军不下六万之众。
    这且不说。  现在宋军的装备极其精良。  盔明甲亮,刀枪如林。  在日光照射下寒光闪闪。  这已经够惊人地了,更让他吃惊的是宋军士卒人人有求战之意,人人有必死之心,可以说人如龙,马如虎,是一支真正意义上的虎狼之师。
    在纽璘的记忆中,这样的精神风貌是存在的,那是存在于蒙古军队中,宋军虽有钓鱼城之战地胜利也是没有这样的精神与意志,实在是让人刮目相看。
    宋军的阵势列得严密厚重,牢不可破,纽璘这个名将也是不住点头,暗赞不已。  就在纽璘感叹之际,宋军中驰出三员大将,正是张珏,柳河子和郑静和三人。
    按理说,攻打钓鱼城有柳河子一人足矣,张珏和郑静和不用来,他们之所以赶到这里参与此战,不是因为他们想出风头,而是来凭吊,凭吊当年的钓鱼城之战的胜利。  蒙哥死于此城之下,他们要是不来那是不会甘心的,会觉得遗憾,才赶了来。
    看着熟悉的城墙,想起自己当年与王坚一起坚守此城的情景,张珏真的是百感交集。  在他的眼前,浮现出一个英雄熟悉地脸庞,那就是当年取得钓鱼城之战地名将王坚,宋军正是在他的指挥下坚守五个月,打退了蒙古人无数次进攻,还把蒙哥打死在这里,取得一个天大地胜利。
    可惜的是,城池依旧,名将已逝,这员名将已经泉下作古了。  想起与他一起征战的岁月,张珏激动万分,哽咽道:“王将军,王将军,你要是还在人世,今日必是你大展宏图的良机,可惜天不假年,让英雄早逝,实是让人痛惜。  ”
    他这话极是有理,李隽现在是举贤任能,良才得用,南宋实力蒸蒸日上,一日好甚一日,北伐之事已经是铁板上钉钉的事情,要是王坚这样的名将,这样的英雄还在话,不用说自然是象高达一样给重用。
    那么,以他的才干,自然会谱写出更加辉煌的篇章!
    在当年的钓鱼城之战中,王坚是主将,张珏是他的副手,两人携手抗战,九死一生,而如今,一个泉下作古,一个仍在为大宋朝的复兴征战不休,建功立业,不要说是张珏这个性情中人就是换作任何人也是激动难已。
    心神激荡之下,张珏再也控制不住。  一下从马上跌下来,趴在地上呜呜地哭起来道:“王将军!”
    这次准备攻打钓鱼城的宋军中就有不少当年参与钓鱼城之战地士卒,或者是他们的亲朋好友,早就对当年一战熟之于胸,对王坚这位名将很是佩服,听了张珏的呼喊,也是忍不住哭泣起来:“王将军!呜呜!”
    当年钓鱼城一战曾经传遍天下。  成为传奇故事,可以说家喻户晓。  王坚之名早就为人耳熟能详。  没有参与当年一战的宋军士卒也是熟知他的大名,感佩他的英雄事迹,今日来到他当年血战的地方,感慨万端,张珏他们一哭,也是激动难已,跟着哭泣起来。
    柳河子和郑静和也是跟着抹眼泪。
    一时间。  钓鱼城外一片哭声,悲哀之情感人肺腑,就是用光千言万语也是无法说得清。
    叛徒王立认为宋军哭泣,有损士气,是进攻地好机会,马上向纽璘献计道:“大帅,张珏士气低落,正是进攻的良机。  此千载难逢之机,还请大帅不要错过,马上出城决战,可以一战而胜。  ”
    听了他地话,纽璘真想抽他两个耳括子,狠狠地瞪了他一眼。  什么话也没有说,因为他想到了四个字“哀兵必胜”。  纽璘不愧是名将,他以敏锐的眼光发现宋军虽是在哭泣,士气不仅没有降低,反而心中升起一股怨愤之气,这怨愤之气当然是因为王坚之故。  宋军的士气本来就高昂,再有这股怨气,那么一旦开打,个个会舍生忘死,奋不顾身。  他要是真如王立所言出城去求战的话。  无异自己撞刀口,不恨死不识时务的王立才怪。
    纽璘的想法很快就得到验证。  张珏猛地一下从地上蹦起来,抹抹眼泪,大声问士卒道:“大宋朝的勇士们:你们为什么哭泣?”
    “王坚将军!”士卒一起高喊着这个英雄地名字。
    张珏右手一握拳,用力一挥,道:“你们知道王坚将军的英雄事迹吗?”
    “知道!”士卒以知道这位英雄的光辉事迹而自豪,眼睛都在放光。
    “就是在这里,大宋朝打了一个大胜仗!蒙哥鞑子就死于此城之下!”张珏很是兴奋地说起当年的得意事,问道:“这都是谁的功劳?”
    从历史角度来看,要打败一支军队容易,要打死一个优秀的统帅就困难多了,那需要好运气。  要打死一个国家的君主那就更难了,可以说比登天还要难上一万倍。  而蒙哥恰恰就死在这里,对于少有胜仗的南宋来说,这个消息实在是太好了,就是用光所有地言词来形容也不过。
    这一战不仅宋理宗高兴,就是南宋老百姓也是高兴不已,觉得扬眉吐气,很是振奋人心。
    士卒的血液开始沸腾了,大吼道:“王坚将军!”
    “对!”张珏深表赞同,道:“我当年与王坚将军一道在这里抗战,我亲眼见证了蒙哥鞑子在这里死去的一幕。  今天,王坚将军镌刻大宋英雄事迹的地方将会再次辉煌!我们的热血,我们的豪情都将在这里得到补偿!用鞑子地鲜血来回报大宋朝勇士们的热血!用鞑子的头颅来报偿我们的万丈豪情!”
    士卒本就给王坚的英雄事迹所激励,再给他这么一鼓劲,那还得了,人人眼里射出仇恨之光,好象看见食物的野兽之光一样贪婪,随时会把人吞噬。
    冲天的怨气,漫天的杀气一下子笼罩在钓鱼城这座名城上空!
    怨气、杀气汇成一声惊天动地的怒吼:“杀光鞑子!”
    听了这震耳欲聋的怒吼声,纽璘心里想到一句话“沉睡地狮子醒了!”在这一刻,他还想到一句话,那就是“此一时,彼一时!”
    叛徒王立方才明白为什么纽璘刚才瞪他地眼神是那样的凶狠,原来他是遇到了他从来没有遇到过地一头雄狮。
    今天这一战还没有打响,宋军已经在气势完全压倒了蒙古军队,结局是未打先定。
    张珏飞身上马,飞驰到火炮旁,一下跳下马。  跳到火炮旁,指着城头上的王立,道:“看见没有,就是这个叛徒,是他出卖了王坚将军镇守过地钓鱼城。  给我瞄准了,把这叛徒给我炸死。  要狠狠地炸,炸他个尸骨无存。  ”
    这话说得怨毒狠辣之极。  可见他心中对这个叛徒有多么的怨恨。  王立是张珏的部下,张珏驰援江南时。  把如此重任负托给他,他却投降了蒙古人,要张珏不恨他都不行(按:历史上,钓鱼城的陷落就是因为王立投降所致,要不是他投降,这座英雄的城池一定会坚持好长时间。  )
    “遵令!”炮手也是来劲,忙着把炮弹装进炮膛。  调整位置。
    张珏仍嫌不够,道:“多点,全部对准这叛徒,给我狠狠地打。  ”他一声命令,炮手马上执行,调到这里的数十门火炮全部对准了王立。
    “打!”张珏只说了一个字,然而这一个字的力量却是让人难以想象地,跟着就是数十门火炮齐发。  数十发炮弹拖着长长的尾巴,划着美妙地抛物线向城头飞去。
    王立这个叛徒根本就不知道大祸临头,等他发觉不妙时已是一片热浪扑面而来,很快就吞噬了他。  留给这个叛徒最后的记忆就是这热浪拂体的感觉真是美妙,一种飞的感觉让他很是舒畅,舒畅过后的感触就是肢离破碎。  一个完整的身体给撕裂成无数块。
    纽璘能够打下钓鱼城是沾了王立的光,要不是王立投降,还不知道他能不能打下这座英雄地城池。  现在,他再一次享受到了王立带给他的光荣,那就是飞起来,砸在地上,当他发觉疼痛的时候,左臂和左腿已经和他说再见了,如泉涌的血水**出来,溅得到处都是。
    “快。  一定要守住城池!”纽璘对飞奔而来的亲兵说完最后一句完。  头一歪,就此追随蒙哥可汗于钓鱼城下去也!
    就在火炮发威的同时。  停泊在江面上的舰队也发威了,无敌战舰上的炮火密集得好象冰雹,对着城头倾泄。
    在舰炮和陆地火炮地轮番轰击下,城头上的蒙古军队死伤不计其数,血肉横飞,肢离破碎,没有一个能在如此密集的炮火下生存的人,也没有一具完好的尸体,要是那时有魔幻小时的话,蒙古人肯会说那是恶魔魔法造成地结果。
    轰隆一声巨响,钓鱼城这座坚城垮塌了一大块,一个巨大的缺口出现了。
    这座英雄的城池没有给蒙古人攻下,反倒是给自己人打下,这是叛徒之罪也!
    望着这个缺口,张珏想想当年自己与王坚一道坚守这座城池的岁月,那是何等的艰难。  虽然艰难,但是凭着他们的才智和广大军民的支持,无数次打退了蒙古人的进攻,这座坚固的城市成了不落的神话,创下了打死蒙哥地光辉业绩。  而今,攻打这座自己坚守过地城池的人却是自己,上天何其作弄人!张珏地血液一下子沸腾起来,猛地拔出宝刀,大吼一声:“勇士们,冲啊!杀光鞑子!告慰王坚将军在天之灵!”
    一双虎目突然之间充血,成了血红色,一下蹿了出去,对着缺口冲了过去。
    “杀光鞑子!告慰王坚将军在天之灵!”士卒们呐喊着,跟着张珏冲进城去。  他们的眼睛和张珏一样,充血了,好象一个血球。
    从张珏和士卒的怨气中,柳河子和郑静和已经预知蒙古士卒的下场,不用说自然是幸存者廖廖。  二人虽是不愿杀戮太重,当此情势也是无可如何,对望一眼,微一点头,各自带着一队兵冲进城去。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有没有没断气的,好好找找,不要放过一个。  ”柳河子大声下令。
    一个军卒一脚踢在一个蒙古军卒身上,这个蒙古军卒哼了一声,宋军士卒马上道:“报告,这里发现一个没死的。  ”
    柳河子大步走了过来,看了一眼,果然这个倒在血泊中的蒙古士卒还在抽搐,没有断气。  对士卒道:“你处理一下。  ”右手向下一斩,转身离去。
    士卒会意,骂道:“你这臭鞑子,看你还不敢来侵犯我大宋疆土。  ”一刀捅下去,一篷血花闪现,还有一声惨叫响起。
    蒙哥当年率军进攻四川,身死钓鱼城下,钓鱼城成了蒙古人的一个忌讳,纽璘拿下这座城池后着实高兴了好一阵子。  象这样的城池要是给拿下来了,自然是奇功一件,要他不高兴都不行,忽必烈得报之后,也是开心万分。
    没想到,时间没隔多久,钓鱼城再次成了蒙古军队的恶梦,“钓鱼城”又一次成了一个犯忌的名字。  当宋军在李隽指挥下大举伐,节节胜利,蒙古军队一败再败之际,忽必烈在一次军事会议上非常动情地说“坚守钓鱼城的大元军队全部战死。  纽璘部是我大元军人的好榜样,千古楷模,将军们,你们应该要有纽璘那样的勇气,与城池同存共亡。  ”
    XXXXXXXXXXXX
    钓鱼城一字城墙上站满了不计其数的人,有老百姓,也有宋军士卒。
    张珏,柳河子和郑静和三人站在最前列。  三个对望一眼,微一点头,揭起红绸,露出一块石碑,石碑上写的是:“王坚将军败鞑子于此处!”
    这一字城墙在当年钓鱼城一战中曾经给蒙古人攻陷,正是王坚组织起一批勇士,亲冒矢石,血染征衣一场恶战又夺回来。
    因而,这一字城墙是悼念王坚将军以及他统领的英雄部队的最好地方!
第二卷 巴蜀篇 第四十一章 御驾亲征
    第二卷 巴蜀篇 第四十一章 御驾亲征
    “钓鱼城给打下来了。  ”李隽冲左脚刚进屋右脚还在门外的廖胜功说道,言来喜气洋洋,好象有天大的好事一般。
    这也难怪,李隽熟知历史,知道钓鱼城一战的影响有多大,钓鱼城一战打死蒙哥一事的影响非常之大,正是这一战的胜利,使得蒙古人第三次西征止步在埃及边境,给中亚地区留下了少量的未被蒙古人征服的土地。
    要不是钓鱼城之战的胜利,蒙古将领赶回国内参加国丧的话,以埃及人当时的力量是无法战胜蒙古人,那么埃及这个文明古国的前途就大是堪虞了。
    西方好多学者在谈到这事时总是含糊其词,说是因为蒙古的皇帝死了,而不说原因,估计是不想把这功劳记在中国人头上,而是记在他们的好运气上(按:他们叫皇帝,其实应该叫可汗,这就是西方学者一惯手法:含糊其词,不了解事实真相。  )
    南宋要是抓住那一段难得的平静期调整部署,加强江防的话,蒙古人会不会兵临临安就很难说了,即使他们能够到达临安,也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间去了。  然而,由于贾似道误国,谢道清辨事不明,宋度宗的昏庸错失了这一良机,常使人叹息。
    王坚领导的钓鱼城一战慧及异域外国,却没有给南宋产生积极的影响,实是让人哭笑不得。  错不在浴血奋战的将士们,而是南宋朝廷地无能。
    张珏他们重新攻占了钓鱼城。  其意义有多大,只要神经不是有问题都想象得到。  先不说作为重庆北面的战略咽喉,一旦给拿下,柳河子就可以北上川北,攻打剑阁,实现调动蒙古军队的战略意图。
    人们提到钓鱼城时只要说“蒙古的可汗死于此城之下”这点就足以说明钓鱼城的意义有多大了,对于这座历史名城。  李隽是早就神往不已,乍得这一好消息。  自然高兴得不得了。
    廖胜功得讯后急急忙忙地赶来,没想到还没给李隽行礼,李隽就喜滋滋地把战报递给他了,接过浏览了一遍,也是兴奋地道:“上一次钓鱼城之战,王坚将军打死了蒙哥这鞑子,这次钓鱼城之战张珏他们又全歼了鞑子守军。  实是天大之喜。  ”感慨万千道:“伟乎哉!钓鱼城!不落雄关!”
    正如如廖胜功所言,钓鱼城是不落的雄关,要不是叛徒王立出卖的话,还不知道坚守到什么时间去了。  钓鱼城其实是一座要塞,那一战是要塞防御战,对后世地影响很大,对后世建造要塞防御工事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正是考虑到这种影响,中**事博物馆古代战争馆才制作了钓鱼城之战地沙盘模型。
    真的是全歼了钓鱼城的蒙古守军吗?当然不是。  蒙古军队是给血性大发的宋军士卒活活砍死的,张珏就是带头人,他血红着双眼不知道杀了多少要投降的蒙古士卒。  有了他的表率作用,士卒们哪里会客气,自然是放开手脚大杀一场。
    王坚地英雄事迹激励了士卒们,无不是怨气冲天。  再加上蒙古人抢掠成性,种族仇恨很深,血性大发的宋军士卒不拿他们来“祭刀”才怪。
    柳河子和郑静和知道无法阻止张珏他们的砍杀,心想要是这事传出去了对宋军不利,会增加蒙古人的抵抗,与其传出去不如全部杀死来封口,各自率领一队士卒在后面“清场子”,找到没断气的蒙古士卒就让他们追随蒙哥于钓鱼城下。
    张珏是个勇于承担责任的人,在战报中写得明明白白,自承率军砍杀一事。  请求李隽处理。  对于这种事情。  李隽虽是不想发生,但是李隽能够理解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情。  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蒙古人过于残暴,种下的种族仇恨造成的。
    再说了,在那种情况下,士卒都杀红了眼,谁也阻止不了。  况且,他们杀地时候,蒙古军卒手里还拿着武器,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俘虏,算不得杀俘虏,比起蒙古人残杀无辜的老百姓、战俘,已经是好了不知多少倍。
    廖胜功如此说是为张珏开脱,李隽知道他的意思,笑道:“蒙古人的英勇的确没法说,他们都是血战到底,全部阵亡。  ”李隽也能瓣,这明显是假话嘛,还给他说得合情合理,和蒙古人地英勇善战挂钩。
    李隽如此说,张珏他们自然是没事了,廖胜功大是放心,就要向李隽行礼,李隽摇手阻止他道:“不用拘礼了,来,快坐下。  ”
    廖胜功放眼一放,才发现屋里已经有好几个人了,看来自己得到消息赶来还是迟了一步,落在李庭芝他们后面了。
    屋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