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宋武大帝-第1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计其数的旗帜在空中舒展如画,猎猎作响,发出悦耳地声响。  旗帜太多,日光都透不下来,只见地上一片阴影。
    黄罗伞盖下一个中年男子骑在一匹神骏的白马上,气度非凡,神态淡雅,瞧他的神态,好象他不是来打仗,而是来观光。  要不是他身边有不计其数杀气腾腾的军队,肯定会认为他是给松藩草原的美丽风光吸引来的游客。
    此人正是李隽。
    李隽现在可是大名鼎鼎,一提到南朝,蒙古人就会想起那个创造奇迹,力挽狂澜地南宋皇帝。  这个皇帝让他们难忘的不仅仅是他能够创造出一连串的辉煌,让蒙古人蒙羞,更神奇的是他以前是个只知道玩乐的昏君,没想到昏睡数月后醒来已成天人,有神鬼莫测之机。
    博尔忽打量着李隽这个近乎神话中的人物,点头赞道:“果然是气度不凡,一代人杰。  ”策马而出,一抱拳道:“赵先生请了。  ”
    李隽策微一颔首,道:“博尔忽,你也是一代豪杰,为何要屠杀手无寸铁的老百姓?两国交兵,老百姓有什么罪?你如此屠戮成性,真是禽兽不如。  ”
    博尔忽是一代名将之才,就是忽必烈和郭侃这些人都对他客客气气,以他想来以他的名气,李隽应该会对他至少有三分客气,没想到才一搭话,李隽就开始问罪了,愣了一下,道:“赵先生误也。  皇上仁德,以百姓之心为心,行仁义,布德泽,大元军纪严明,博尔忽绝不做这种事。  ”
    “亏你还是个人物,连自己做的事情都不敢承认。  ”李隽脸一沉,继续数落他的罪过,道:“你一路南来,派出斥候残杀了多少老百姓?你说。  两国交兵,保住机密,这无可厚非,你完全可以把他们抓获,等到打完仗之后再给他们补偿,用得着一定要置老百姓于死地吗?”
    字字千钧,掷地有声,正义之气自在其中。
    博尔忽为之气慑,想了想,道:“这些刁民,朝廷对他们不薄,他们却一心想着南朝,杀之正该。  ”
    “得民心者,方能得天下。  你们如此残暴,动轭杀戮老百姓,老百姓不心向大宋朝,还会向着残暴不仁地伪元朝?”李隽言词犀利,咄咄紧逼,道:“这个孩子叫卓,刚满十三岁,一生没有离开过松藩草原,他又有何罪?你派斥候杀了他。  ”李隽指着士卒抱到阵前地卓玛大声质问博尔忽。
    博尔忽气再短,愣了愣,狡辩道:“只有死人才能真正保守秘密,不能怨我,只能怨他命不好,生在乱世之中。  ”
    “好你个不体恤百姓的匪人,朕今天就让你知道残暴不仁者地下场。  ”李隽虎目含威盯着博尔忽,道:“来人。  把他们正法。  ”
    一队宋军士卒推出一队博尔忽派出的斥候。  这些斥候个个遍体是伤,一身血污,显然宋军对他们是很不客气,吃了不少苦头,完全没有了屠杀老百姓时的凶悍,一个个耷拉着脑袋。
    “伪元士卒听着:敢为害百姓者,这就是你们的下场。  ”李隽冲蒙古军队喝道,大手一挥,宋军士卒手起刀落,血光闪现,这些蒙古斥候身首异处。
    李隽这手具有夺人声气之威,蒙古军卒为之胆寒。
    博尔忽万万没有想到李隽以此法在两军之前立威,知道打嘴仗他完全不是对手,心想还是真刀真枪来说话,略一抱拳,道:“赵先生,多说无益,还是用鲜血来证明谁对谁错。  ”一拉马头,回到本阵,来到火炮前,吼道:“看见了没有,那就是南朝皇帝,对准了,给我狠狠地打。  打死南朝皇帝,重重有赏。  ”
    蒙古炮手调整火炮位置,炮口对准了骑在马上的李隽,一尊尊火炮好象贪婪的死神,随时会把李隽吞噬。
第二卷 巴蜀篇 第五十四章 围歼博尔忽(上)
    第二卷 巴蜀篇 第五十四章 围歼博尔忽(上)
    轰隆隆,一阵震耳欲聋的巨响从山岭上传来,山鸣谷应,震得地皮都在抖动,仿佛整个山道都要垮塌似的。
    山民从山岭上滚石头砸死砸伤蒙古军卒的事情就没有少发生,原本用不着不惊奇,木札礼有着敏锐的反应能力,一听就知道如此之大的动静绝不会是几个山民就能弄得出来,在心里大叫一声不好,抬头一望,只见不计其数的巨石从山岭上滚下来,瞬间就把山道给堵塞了。
    “真是废物,居然不报。  ”木札礼在心里把担任警戒的拜多和博赤烈给骂了个狗血淋头,要是两人在跟前的话,他肯定是毫不犹豫地拔出弯刀亲手砍下两人的脑袋。
    如此大的动静,不用想都知道不可能是山民干的,必然是宋军大部队埋伏在山岭上,等着他们。  两个千人队担任警戒任务,居然没有发出警告,自己数万大军中了埋伏,木札礼心中的郁闷可想而知。
    他根本就想不到不是两个千夫长不想报警,而是没有机会事先预警,因为他们已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了。  在塞断通道的同时,许光汉指挥特种部队对警戒的两个千人队发起进攻,一阵手弩射出来的箭矢密得象雨点,射倒了不少。  拜多长正要示警,只听砰的一声枪响,给火铳在胸口上轰出了一个血窟窿,胸部血肉模糊,仰面便倒,只能把示警的事情带到阴间给阎罗王用去了。
    另一边山道上地博赤烈也好不到哪里去,他虽然幸运地没有给火铳打中。  把信号发出去了,可是,等他惊觉过来时,只见一把在日光下闪着寒光的异样利器正一点一点插入他的胸膛,这利器正是在临安保卫战中让蒙古士卒胆落的三菱军刺。  等他感觉到疼痛时,三菱军刺已经离开他的身体,他的鲜血象水箭一样喷了出来。  射得老远。
    三菱军刺是为放血而设计,要他的血不喷得老远都不行。
    其他担任警戒地蒙古军卒不是给三菱军刺刺死。  就是给手弩射死,或者是给手掷式铸铁炸弹炸死,或者是给火铳轰死,战斗进行得非常顺利,前后不过一刻钟,这两千蒙古军队就给报销了。
    特种部队一直是李隽手里的一把利刃,拥有最先进地装备。  最严格的训练,隐藏在暗中,一发起进攻,无不是个个赛似南山猛虎,蒙古军卒猝不及防之下哪里抵挡得住,不给全歼就有愧这支部队从组建以来建立的赫赫声威了。
    “马后炮。  ”木札礼望着博赤烈发出的危险信号,如是评价。  他说得一点没错,山岭上打得火热。  特种部队的手掷式铸铁炸弹大显神威,到处都是砰砰的爆炸声,还有火铳的响声,还用得着他发信号吗?
    骂归骂,问题还是要处理,当前最急迫地任务就是设法冲出埋伏。  他有两条路可以选择。  一是后队变前队,从后路撤出去。  另一个办法就是出奇不意地发起进攻,攻占山岭,突出重围。  木札礼是一个才思不错的将领,微一沉思就知道当先最好的选择就是攻占山岭,拼死一搏,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至于向后退,想都别想,宋军能在山岭上埋伏,退路当然也会给塞断。  想突出重围根本就不可能。  再说了。  要是向后撤的话,军队太多。  很难在短时间内冲出险地,挤在一起,反倒成了活靶子,还不如向两边山岭进攻,要是打得好的话,只要攻占一个地方,就有了生机。
    木札礼的反应不能说不快,然而他的对手是反应只比他快不比他慢的柳河子,对于他可能做出地反应早就了然于胸。  柳河子站在山岭上,望着不计其数的蒙古军队为了求生象兔子一样快向山岭上冲来,冷笑道:“要是让你跑掉一个,我就不姓柳。  ”
    静静地看着蒙古军队向上冲,并没有下一步的动作。  直到蒙古军队离山头只有二三十丈时,柳河子大手一挥,沉喝道:“打。  ”
    他这一挥,仿佛在变魔法,不计其数的宋军一下子冒出来,把巨石向山下滚去。  大到磨盘大小,小到拳头大小的石头,不知道有多少,从山上滚下,可以想象得到在蒙古军卒心中产生的震憾力有多大,可以说让他们魂飞魄散。  原本为了求生鼓足地力气一下子全没了,眼睛瞪得老大,傻傻地看着石头砸在自己身上,或是砸在同伴身上,发出凄厉的惨叫声。
    一支军队无论多么勇悍,只要中了埋伏,都会感到害怕。  尤其是陷入这种绝地的埋伏,对士气的打击几乎是毁灭性的,中伏本身就够让蒙古军卒绝望的了,再有了这事,他们还有不怕得要死的。  不少军卒不是手脚发软,就是给石头砸中,从山上滚下去。  (按:我看过的战史中,能够在中了这种埋伏还能逃出去的人不多,古迦太基名将汉尼拔是其中的一个。  古罗马皇帝屋大维以小心谨慎出名,他地军队通过地形险要地地方,无论如何也要派出军队担任警戒,这让他多次免于中伏。  )
    秦岭本来就以险峻著称,山道离山岭有数十上百丈,这一滚下去,那还得了,不是全部给摔死的话,也是给摔死得七七八八了。
    这还不算完,柳河子仿佛是魔鬼地化身,成心不把蒙古军队全部弄死在这里不甘心似的,喝道:“扔炸药包。  ”宋军士卒点燃炸药包,或是手掷式铸铁炸弹朝山下扔去。
    这种伏击战,火炮是运不上来,占尽了地利的情况下,也用不着火炮,有手掷式铸铁炸弹和炸药包就够了,只需要把炸药包和手掷式铸铁炸弹的引信加长点就行了。
    一时间。  山道上不是砰砰地爆炸声,就是石头砸下来发出的轰然巨响。  当然,在这之外还有另一种声音,那就是蒙古军卒临死前的惨嗥。
    石头从山岭上滚下来,威力惊人,要是给砸中了的话,肯定是粉身碎骨。  或是变成一堆肉泥。  只片刻功夫,山道上不知道多出了多少肉泥。  红色的血水渗出来,把山道染成红色。
    木札礼一生征战,大风大浪经历过不少,就是没有见过近乎地狱似的打法,感到绝望,抬头望了一眼天上的太阳,拔出弯刀架在脖子上一抹。  一篷血花溅出来,仰面便倒,眼睛瞪得圆圆地,他是死不瞑目。
    柳河子根本就不知道木札礼已经自刎了,挥着大手,叫道:“打打打,统统给老子打死。  老子还要执行皇上的命令,没时间和他们磨。  不需要俘虏,全打死算了。  不要怨老子心狠,只能怨鞑子太残暴,天怒人怨,上天不保佑他们。  打呀。  ”点燃一个手掷式铸铁炸弹扔了出去,手掷式铸铁炸弹呼啸着从空中划过。  象死神一样直向山道上落去。
    XXXXXXXXXXXXXXXXXX
    从地缘来说,也就是从战略上考虑,西北地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向南可以进攻四川关中这些重要的地区,向东可以屏障北京,向北可以进入蒙古大草原,向西可以进入西域,向西南可以进入西藏,可以说这里是真正意义上的咽喉要地,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四战之地”。
    蒙哥推于大迂回战略。  正是在六盘山誓师伐宋。  由此可见西北地区在整个国家战略中的重要性。
    正是基于此点考虑,蒙古人一直在这里驻有重兵。  还在这里设有重要的兵器制造作坊。  郭侃从江南败退后,学到了不少东西,比如宋军的特种作战方式,火炮地使用,手掷式掷铁炸弹这些东西对于这位拥有神人称号的人来说,要学会,难度不大。
    蒙古人占领的是中原地区,中原地区一直是中华民族文明最为繁荣的地区,是中华民族民展的根基所在,用现在的话来说这里拥有大量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  郭侃败退之后,回到大都把他学到的东西高忽必烈一陈述,忽必烈雄材大略,敏锐地意识到火炮地巨大价值,决定大量制造火炮,以此来增强蒙古军队的战斗力。
    有了郭侃“亲身体验”的宝贵经验,再加上工程师们的努力,火炮很快就给造出来了。  手掷式铸铁炸弹根本就没有难度,郭侃给伯颜的火药就曾经用铸铁桶装过,只要稍加变化就可以制造出来。
    西北这样重要的地理要冲之地,自然是要生产火炮,以加强战斗力。  由于时间短,在西北生产地数量不是很多,有一百来门。  为了加强博尔忽的攻击力,忽必烈特旨把火炮和手掷式铸铁炸弹拨给他使用,这就是博尔忽寄予厚望的两种新式武器。
    郭侃败归,好好地检讨一番,以最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总结,对李隽实施过的斩首行动大加赞赏,直言不讳地向忽必烈说“这种行动与兵法相合,有了火炮这种利器,斩首行动就更容易成功,不失为我军研究的一个课题。  ”
    中国古代兵法就有“摧其坚,夺其魄,龙战于野,其道穷也”的说法,李隽在临安采取的斩首行动和古代兵法相符,这一点没错。  临安解围战,李隽就用十门火炮猛轰伯颜,虽然没有炸死他,也是重创了伯颜,打乱了蒙古军队的指挥系统,为宋军的这一战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
    博尔忽和李隽斗嘴输得不成样子,不仅没有赢,还给李隽阵前示威,当场斩杀蒙古斥候,给蒙古军队带来巨大地震憾效果。  博尔忽决定来个斩首行动,用火炮把李隽炸死,那样地话,好处之大大到难以想象的地步。  蒙哥之死使得蒙古人侵宋战争暂时终止了多年,直到忽必烈稳定了汗位才再次发动灭宋战争。
    李隽是南宋地灵魂,要是没有了李隽,可以想象得南宋会是什么样子。  至于继位者,根本就不可能如李隽一般神勇。  至少他们目前还不可能,因为他们还是小孩子。  如此一来,蒙古大军就可以趁此有利时机,再次兵临临安。
    火炮虽然笨重,移动不便,毕竟是攻城的利器,博尔忽非常高兴拥有这样地利器。  虽然他的行军路线上有很多山道。  更是不利于火炮推进,他还是决定带上火炮。
    想着即将到手的奇功。  博尔忽眼里都冒出美妙的小星星了,一个劲地在心里赞扬自己有先见之明,带上火炮,一来就派上大用场,大手一挥,喝道:“预备!放!”炮手点燃引信,上百发炮弹划着曲线。  好象一张大网一样向李隽罩去。
    博尔忽的打算很好,可惜的是,他的对手是李隽,是这个世界炮战地老祖宗,他用火炮来攻击李隽,真的是班门弄斧,注定不会成功。
    按照蒙古人惯有地作战风格,博尔忽退回本阵。  蒙古骑兵马上就要发起冲锋,制造混乱,把恐惧留给对手。  奇怪的是博尔忽回到本阵,蒙古军队并没有马上发起冲锋,好象在等待什么事情。
    要是换一个人,说不定就忽略了这短暂的反常现象。  让博尔忽美梦不能成真的是,发现这一反常的是拥有敏锐洞察力的李隽,感觉到危险的气息,马上要附近地宋军散开。李隽刚把命令传下去,一团火光出现,一片火网罩了过来。
    “原来博尔忽是想用火炮来对付我,只是不知道他这个学生学到我这个老师几成本领。  ”李隽在心里如是想,喝道:“快点散开。  ”一拉马缰,飞驰而去。
    对于宋军来说,火炮是他们的利器。  是他们的最爱。  对火炮很是了解,自然知道该如何应付。  就是李隽不说也知道跑,呼啦一下子,全跑开了。  等到炮弹着地时,当地已经没有人了,一阵爆炸过后,多了上百个弹坑而已。
    蒙古历史上首轮炮战取得的唯一战果,就是上百个弹坑,忽必烈要是知道了,不知道会作何想法?
    “博尔忽这个学生上课肯定在开小差,连个火炮都打不好。  ”李隽在心里帮博尔忽这个战绩太差的学生找原因,喝道:“朱瑞,博尔忽已经表演过了,他的战果为零,你好好露两手,让他瞧瞧,火炮该怎么打。  ”
    李隽再一次展示了面对蒙古百万大军笑谈自若的胆色,在这种时候居然把话说得这么幽默,让原本有些惊诧的士卒安下心来。
    火炮一直是宋军在用,蒙古军队还没有用过,乍一出现,在宋军心里还是会产生震憾力。  战争就是这样,都在战争中相互学习,技术装备落后地一方慢慢就会学到先进的技术,也许时间会很长,毕竟他们会学到,会进步。  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熟悉战史的朋友们肯定会赞同这一说法,我也就不多说了。
    朱瑞祥明白李隽的意思,是要他放开手脚,狠狠地打,说声接旨,对炮手吼道:“打起你们的精气神,把炮打好了。  目标:鞑子火炮。  准备!放!”
    松藩大草原利于骑兵作战,李隽的军队骑兵不多,和博尔忽地骑兵对上的话,困难大得多。  当然,并不是没有办法对付博尔忽的骑兵,那就是用火炮猛轰,炸他个人仰马翻,再乘机进攻,打败博尔忽也就不是问题了。
    因而,李隽把能调来的火炮全调来了,近千门之多。  朱瑞祥一声令下,上千火炮一齐怒吼起来,一阵惊天动地的巨响响起,上千发炮弹拖着长长的尾焰,直向博尔忽的火炮扑去,明亮的尾焰,映红了半边天空。
    博尔忽第一次面对如此壮观的火炮齐射,心里震惊不已,知道大事不妙,一拉马头飞驰而去。
    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