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宋武大帝-第16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珏对亲兵,道:“叫他进来吧。  ”
    亲兵出去,不一会儿带着一个看上去五六十岁的男子走了进来,这个男子一身锦袍,很是富态,单从容貌上看的话倒还不错,虽然年纪大了些,仍然颇有几分玉树临风之态,三绺长髯垂于胸前。  不过,他给人的感觉是一种阴鸷之感,让人一看见他就很不爽。
    来人向张珏他们行礼道:“大理亡臣高祥拜见张将军,黄将军,陈将军。  ”
    真的是大理权臣高祥。  张珏他们是说什么都想不到,不由得愣住了,过了一会儿,张珏才还礼道:“原来是高丞相,张珏失礼了。  ”在张珏地示意下,亲兵给高祥端过凳子,张珏道:“丞相请坐。  ”
    “谢将军。  ”高祥坐了下来。
    张珏目光炯炯地看着他不说话。  高祥也不是傻蛋,想了一下明白过来。  道:“高祥亡国之臣,本该死于二十年前,赖国主尚在,高祥身负重任,只好苟活于世。  ”
    他这话无异于一颗重磅炸弹,让张珏他们吃惊不已,众所周知。  忽必烈灭大理之战中,高祥被杀,国主段兴智被俘投降,以段氏两万兵力为前导,才扫荡了大理其余兵力。  而段兴智给押往大都,后死于大都。
    高祥却说国主尚在,这话任谁乍听之下都难以相信,不能不吃惊。  张珏惊奇之极地问道:“你说什么?段国主仍在?”
    “回将军,国主仍然健在。  ”高祥一脸诚惶诚恐地回答。
    黄汉一下从椅子上站起来,走到高祥跟前,一双虎目瞪得老大,看着高祥,双手一拍。  道:“你好大的胆子,居然敢冒充高丞相,还妄言国主的生死,饶你不得。  来啊,把这个骗子拿下了。  ”
    几个亲兵跑过来,就要动手。  高祥忙道:“慢,将军且慢,请容高某把话说完。  ”
    黄汉摆摆手,亲兵把高祥围在中间。  高祥知道他要是不说个明白,今天他肯定讨不了好去。  道:“将军。  高祥所言句句属实。  当年,鞑子追迫得紧。  高祥无法脱身,一个和高祥容貌相象的家臣代高祥去死,高祥才得以苟活至今。  ”
    “你如何证明你地话是真地?你如何证明你就是高祥?要是你的话是真,家臣与你容貌相似,难道你不会就是那个家臣?”黄汉无动于衷地反诘。
    黄汉这话并非多虑,要是真有人长相与高祥相近地话,在大理没有蒙古人的情况下,难保他不会心怀鬼胎来冒充高祥,从中捞取好处。
    高祥从怀里掏出一个用红绸包着地物事,道:“将军请看,这是我大理国的丞相大印。  ”
    黄汉看都懒得看,问道:“不是我不信你,大印只是一种信符,不会说话,拥有的人更可以凭他招摇撞骗。  ”这话有理,时隔二十多年,高祥就算当时没有死于蒙古人之手,这么多年过去了,也应该老死了。  此人自称是高祥,还拥有丞相之印,其中的曲折足以让任何人起疑。
    依高祥想来,只要他出示丞相大印,黄汉他们就不会再盘诘他了,没想到反而引得黄汉的疑心大起,不由得愣住了,想了一下,道:“将军有所不知,国主现仍在点苍山中隐居,将军可派人去点苍山迎接国主。  ”
    他的话音一落,三声质问声响起:“你说什么?段国主在点苍山?”正是张珏三人一齐质问他。  段兴智已死,天下周知之事,没想到他说还在点苍山中隐居,实是太出人意料,这事关系极大,张珏三人虽然经历过大世面的人物,也是不由得惊奇得差点掉下眼珠了。
    “高丞相,还请你说清楚。  ”陈兴道摆摆手,亲兵退开,道:“高丞相,请坐。  ”
    亲兵一退,这意味着自己地话已经使张珏他们相信了,高祥不由得松了口气,道:“国主当年不幸被俘受辱,做下让人痛心之事,后来国主幡然醒悟,愧悔莫及。  高祥得知之后,派人把国主救出来,国主才得以幸免于难。  ”
    “那你告诉我,死在大都的国主又是怎么一回事?”张珏紧跟着问道。
    高祥不慌不忙地道:“这是国主身边一个忠义侍卫代国主而死。  ”
    “你的意思是说这是偷梁换柱?”张珏有点难以置信地问道:“鞑子也不是吃素的,难道鞑子就这样相信你们了?”
    高祥嘴角挂着一抹得意的笑容,道:“将军有所不知,这个侍卫平日里喜欢模仿,模仿什么象什么,他跟随国主时间长了,模仿国主是形神韵皆俱,不要说鞑子,就是高祥也不一定能认得出来。  ”言来颇有些得意。
    黄汉浓眉一轩。  问道:“国主被俘,事出突然,你为什么处心积虑地要一个侍卫如此模仿国主?”双手一拍,原本退下的亲兵又围了上来,把高祥围在中间,虎视眈眈,他要是一个答对不好。  就会给拿下。
    模仿国主是杀头地死罪,一个小小的侍卫要模仿到如此相似地程度必非一朝一夕之功。  这里面肯定有问题。  高祥言来颇为得意,很明显此事与他有关系,黄汉虽然不太喜欢说话,但他的思虑极其周详,哪会听不出来的道理,才如此处理。
    “将军所言差也,不是高祥处心积虑。  这个侍卫性喜模仿,与高祥无关。  ”高祥仍然嘴硬,死撑着不说。
    张珏看着他道:“你是丞相,你不会不知道模仿国主者死,你既然知道为什么不治侍卫的罪?再说了,用一个侍卫去代替国主固然是不错的计策,但是这个侍卫就甘心为国主而死吗?要是国主没有做那些让人痛心地事,他在大理百姓心中拥有超然地位。  侍卫代他去死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国主以两万军队为前导,帮着鞑子扫灭自己地军队,把自己地江山拱手让给鞑子,在大理老百姓心目中,他的地位已经下降得太多了。  按理侍卫不会代他去死。  你是这事的策划人,你说,你用的是什么办法让侍卫甘心代国主赴难?”
    “国难见忠臣”这句话为人们所熟知,但是为什么会有这句话呢?那是因为在国家存亡之际,好多臣子都会作鸟兽散,那些近臣们得势的臣子们不把昔日的主子送给敌人去领功,已经是烧了高香,能忠于王事的忠臣就少之又少了。
    象段兴智这种做过有损大理地事情的国主,要侍卫甘心为他去死实是有点让人难以相信,不要说张珏起疑。  谁都会起疑。  要解开这个疑团。  只有问眼前之人了。
    高祥感到背上凉嗖嗖地,强作镇静道:“将军有所不知。  这个侍卫是个孝子,臣把他地老母供养在府上,他感恩图报,甘愿代国主而死。  ”
    “供养他人之父母,本无可厚非,但是你这是供养还是扣为人质?”陈兴道盯着高祥问道:“你给自己找了一个替身,再给国主找个替身,难道这是巧合?你究竟是何居心?”
    象高祥这种老奸巨猾的人要扣人为人质,他当然不会干得露骨,要是他发现这个侍卫有模仿才能,能够达成他地目的,他以供养其母为名,把侍卫的母亲接到府里来,行供养之名,实是扣为人质,陈兴道一语点破要害。
    高祥额头上渗出了汗水,一颗心怦怦直跳,强自镇定,道:“将军此言差也。  高祥生平最敬地就是孝子,哪会做出如此为人不耻的事。  ”
    “你这是养其母而杀其子,侍卫蹈不测之渊,他的母亲难道就不思念儿子?难道就不为儿子担心?难道就不会伤心?”黄汉紧接着质问。
    在这种情况下,高祥只有死撑到底一途了,反正这些事也是无人可以对质,他说是什么就是什么,道:“将军有所不知,侍卫之母也是一个懂得大义之人,她不仅不反对侍卫代国主而死,还很支持。  ”
    此人老奸巨猾,看样子他要在这上面死硬到底,要是与他在此事上纠缠下去,必然是没有结果,张珏心想该换个话题,说不定有收获,摆摆手让亲兵退下,道:“来啊,给丞相上茶,上好茶。  ”
    “谢将军。  ”高祥心相总算是把最难的一关过去了,放松了不少。  他给吓得出了不少冷汗,正是口渴,端起茶杯大大地喝了一口。
    张珏坐了下来,黄汉他们的心思也是敏捷,知道要想弄个明白,只有另想他法,也坐了下来。  “丞相此来,不知有何要事?”张珏叩问他的来意,道:“有事,丞相尽管开口,只要力所能及,自当尽力。  ”
    高祥很是高兴地道:“高祥此来不是为私,而是为公。  大理国本是大宋朝地藩属,先王蒙大宋朝皇帝赏识,赏赐有加,大理国臣民无不感念于心。  高祥此来,是送一件仁德之功给将军,还请将军为之。  ”
    “什么仁德之功?”张珏问道。
    高祥回答道:“高祥是想请将军上书给大宋朝皇上,请皇上下旨恢复大理国,大理国过去是大宋朝的藩属,现在依然是,将来也会是。  如此一来,大理百姓无不感念将军之功,将军不用尺寸之力却有恢复之仁,将军之功德,千秋万岁之后为人颂扬,岂不美哉?”
    他这是想恢复大理国,他能说会道,却说成是给张珏送上仁德美名,典型的说客之道。
    张珏哪会不明白他的意思,道:“你是想恢复大理国,那么你说,谁来当国主?谁来当丞相?”
    高祥模棱两可地道:“大理国是大宋朝的藩属之国,自然是一切听从皇上的旨意。  ”这种事情,他应该是一口回答要段兴智来当国主才对,他如此回答是因为另有玄机。
    黄汉站起来,道:“我看这国主让高丞相来当最是合适不过了。  ”
    高祥大喜,道:“谢将军!”
    然而,他的高兴之情只存在瞬间,张珏接下来的话让他如坠冰窖,张珏说的是:“高丞相,你知道张某在皇上面前是怎么说的吗?张某对皇上说了,凡是妄想复国地人,张某保证他后悔来到这个世上!现在,就让我兑现这一诺言吧!”
第三卷 汴京篇 第十七章 战争措施(上)
    第三卷 汴京篇 第十七章 战争措施(上)
    李隽带着李庭芝,文天祥,廖胜功,杜大用,陆秀夫,黄永善他们大步而来。  他们一个个喜笑颜开,好象他们人人拥有金山银山似的。  当然啦,他们今天见到这么多好事,特别是李隽打算再建立几支突击力量,也就意味着南宋拥有更多的尖刀部队,哪会不高兴。
    “臣沈毕参见皇上。  ”沈毕向跨进房里的李隽施礼。
    李隽闻言之下很是高兴,一把拉住沈毕,道:“是沈毕啊,你来得真是及时,我有很多事要找你了解情况,你来了就好,省得派人去请你。  ”
    沈毕和黄永善两人是南宋的科技支柱,他们不仅自己是大科学家,还是整个科技事业的掌门人,对于科技方面的情况他们比谁都清楚,李隽回到临安自然是要找他了解情况,这话不是随便说说。
    “臣听闻皇上回来了,特地赶来向皇上请罪。  ”沈毕很是自责。
    李隽一下子奇了,道:“你遇到什么事了?来来来,都坐下,都下来。  ”李隽热情地招呼李庭芝他们坐下来。
    李庭芝他们知道李隽不喜俗礼,没有什么架子,道过谢坐了下来。
    “臣没能造出更多的硝化甘油,致使钢炮没法使用,臣罪在不赦,还请皇上处罚。  ”沈毕一脸的惭愧,愧疚万分。
    李隽笑道:“我以为是什么事,就这事。  你们能够造出硝化甘油。  这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应该给你们记功,哪里有罪。  这科学上地事情,谁也不能保证一定成,你就不要放在心里去了。  这事不要急,只要你们努力,现在造不了更多。  将来一定会造出我们用都用不完的硝化甘油。  ”
    “谢皇上。  ”沈毕还是不能释怀,道:“可是。  皇上,那些钢炮……”
    李隽打断他的话头,道:“你不用担心,钢炮会重新鸣响起来,北伐之时他们会派上大用场。  ”正要给沈毕解释原因,段干木进道:“皇上,皇后来了。  ”
    “她来做什么?要说心里话也要等我回去啊。  ”李隽在心里很是奇怪地想。  念头刚起,只见全皇后带着几个太监走了进来,这些太监都提着食盒。
    全皇后香风阵阵,款款而来,一步一态,美得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向李隽盈盈一福,道:“臣妾参见皇上。  ”
    “皇后免礼。  ”李隽笑道:“皇后过来有什么事吗?”
    全皇后微嗔道:“皇上说的。  好象臣妾没事就不能来似的。  ”对太监道:“摆上来。  ”太监在她的指挥下把食盒里地食物拿出来摆在桌子上,全皇后道:“皇上,你赶路辛苦,肯定也饿了,臣妾给你做了几个小菜,你填填肚子。  李大人。  文大人,陆大人,廖将军,杜将军,黄大人,沈大人他们有要紧事向皇上禀报,你们君臣就一边吃一边谈。  ”
    她还真是可人,李隽万万想不到她是为这事来的,现在地全皇后变得越来越体贴了,这和李隽初来这个世界大为不同了。  已经不仅仅是“贤内助”三字所能赞美的了。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和什么样的人接近得多了,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有人说你想做什么样的人。  你就要去结交什么样的人,看来很有道理。  ”李隽在心里大为感叹全皇后的巨大变化,道:“怎敢有劳皇后。  ”
    全皇后笑盈盈地道:“皇上,看你说地,照顾皇上是臣妾的责任。  皇上,这白饭是李毕胡送来的杂交稻米做的,味道不错,很香,皇上你就尝尝鲜。  皇上,臣妾告退。  各位大人,你们好好陪陪皇上。  ”盈盈一幅,退了出去。  李隽看得很清楚,她退走时眼里的期待神情,其中的意思李隽心知肚明。
    目送全皇后离去,李隽招呼李庭芝他们坐过来,道:“来来来,皇后盛情我们是却之不恭,就不如从命吧。  饭局上好办事,我们一边吃一边谈。  ”
    “谢皇上,谢皇后。  ”李庭芝他们谢恩后坐了过来。
    李隽扒了一口白饭,赞道:“味道不错,又软又香,你们也尝尝。  ”
    文天祥尝了一口,道:“着实不错,这是我吃过的最香白饭了。  ”
    “那还用说,老袁的技术还能有假?真没想到,老袁在另一时空地发明居然会惠及这个时空的人们,真是功德无量。  要是老袁知道了,他肯定又会吹他的牛了。  你们要是知道记者吃老袁的稻米饭差点把肚皮撑破的故事,不知道有何想法?”李隽在心里如是想,嘴上道:“好吃,你们就多吃点,不要浪费了。  ”
    记者吃袁教授稻米饭差点把肚皮撑破是确有其事,据说有几个记者到袁教授的实验室去采访,袁教授请他们吃午饭,白饭就是用杂交稻做地。  有一个记者一连吃了五碗,连路都走不动了,记者感叹说那是他吃过最香的白饭。  (按:袁教授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后接受记者采访时暴出的故事,非我虚构。  )
    李庭芝是响应李隽的号召,吞下一大口白饭,道:“这个李毕胡还真有几下子,他今年晚稻就种了两亩,收了一千多斤,给皇上送了一百斤。  ”
    陆秀夫一边扒饭,一边发表看法,道:“要是这杂交稻大量推广的话,要不了多久,华夏老百姓就不用饿肚子了,人人都可以吃上白饭,实是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
    “陆大人所言极是。  老百姓吃得饱了,身体素质也就提高了,军队的素质也会跟着提高,这是一个战略性举措。  ”廖胜功充分发挥他战略家的头脑,道:“皇上。  这事应该要加快进行,尽可能早地推广。  ”
    李隽点头,道:“要是李毕胡那边取得地成就足够好的话,朝廷自然是要全力推广。  但是,科学上地事,谁也没办法,技术不成熟急也急不来。  目前提高粮食产量地最好途径还是在深耕细作。  大量使用肥份上下功夫。  对了,沈毕。  你那里硫酸的产量有多少?”
    “回皇上,臣无能,硫酸一个月只能生产万把斤。  ”沈毕不无自责。
    李隽安慰他道:“这事不能怪你,我们地条件就这样,急也没用。  你说下,造成产量不高的原因是什么?”
    “皇上,主要是人手不足。  设备不够。  ”沈毕回答。
    李隽总结道:“一句话:就是投入不够。  这好办,我们增大投入就是了,这硫酸地产量一定要上去,有了硫酸,很多事情就好办多。  这样吧,硝化甘油先不要生产,把人手集中起来生产硫酸。  ”
    硝化甘油的威力已经为在座诸人所熟知,大量生产硝化甘油是他们地梦想。  没想到李隽居然要停止其生产,李庭芝他们一个个难以置信,以为自己的耳朵出了毛病听错了,吃惊地看着李隽。
    对于他们的震惊,李隽很是理解,道:“我们的技术条件不成熟。  硝化甘油的产量不高,对于我们目前来说有与没有的区别不大。  强行生产的话,反而占用了大量地资源,要是把这些资源用来生产硫酸的话,硫酸的产量就会增加很多。  当然啦,硝化甘油的技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