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宋武大帝-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吕文焕策马而出,拦在文天祥面前,抱拳一礼,道:“履善,别来无恙。”
    文天祥斜睨着他,半天不说话,把吕文焕凉在一边,过了好一阵子才对随从说:“你们这事怪不怪?南方的狗到了北方就成了狼,披上马甲以为我就不认识了。”这话是在骂吕文焕狼心狗肺,装乌龟,扮孙子讨异族欢心,丧心病狂。
    随从自然是明白文天祥的意思,一搭一唱地道:“就算他脱了马甲,我们也认识,狗就是狗,穿不穿马甲都一个样,吃屎的。”
    伯颜,阿剌罕,阿里海牙等人听得清清楚楚,心中大呼痛快,脸上却不动声,静观其变。
    在大庭广众之前给人嘲笑,吕文焕哪里忍受得了,右手按在刀柄上,恨恨地看着文天祥。文天祥微笑着对随从道:“狗的牙齿呲出来了,想咬人了。你们谁把屁股给他咬一下?”
    随从促狭起来,打马把马屁股调过来,正对着吕文焕,意思是说你要咬就咬马屁股吧。
    吕文焕神色数变,最终还是忍住了,道:“履善,不要在嘴上讨便宜,有本事从刀枪阵里走过去。”
    文天祥冷笑一声,策马而出,缓缓从刀枪林里走过,脸色如常,一点变化也没有。走出刀枪阵,勒住马缰,道:“敢问大都督,这刀枪阵和回回炮谁厉害?”
    在襄樊之战的最后关头,蒙古人的回回炮猛轰襄阳,第一炮就把谯楼给轰平了,吕文焕给吓破了胆,才接受了蒙古的招降。文天祥这话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了,是在讥讽吕文焕。
    就在吕文焕忍无可忍的时候,伯颜带着阿剌罕等人快步迎了过来,抱拳一礼,道:“履善,常州一别又是数月,履善气色如常,伯颜心慰。”文天祥和张世杰一起守常州,和伯颜有过一面之缘。
    文天祥略一回礼,道:“丞相谬赞。你们大军压境,我吃不好,睡不香,气色很不好。你们要是立即撤军,我的气色才会好起来。”
    阿剌罕哈哈一笑,道:“南朝**,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皇上仁德,兴义师,吊民伐罪,履善是多虑了。”
    “常州一战,丞相驱赶无辜百姓背土填城不说,还用百姓的尸骨填平护城河,如此滔天罪恶,何来义师之说?”文天祥马上反唇相驳。
    确如文天祥所言,常州一战,伯颜驱赶数十万百姓背土填护城河,连土带人一起填在护城河里。死的人太多,堆起了一道高墙,和常州城一样高,伯颜在墙上架炮轰击城里,才轻易攻破常州城。
    伯颜正要狡辩一番,一个宋朝军校快马赶来,道:“报。”冲到文天祥跟前,在耳边嘀咕一阵子。
    文天祥抱拳一礼,道:“丞相,为表诚意,皇上派人送来礼物,请允许我去点验一下,给丞相送来。”
    远远地望见一队人马,又挑又担地开过来,都这时节了,宋朝还妄想求和,无能的宋度宗吓破了胆,送点礼物来表示诚意也是情理中事,伯颜也没往其他方面去想,非常大度地说:“履善请便。”
    文天祥换抱拳一礼,带领随从缓步出了蒙古大营,来到送礼队跟前,一招手,下令道:“撤。”一拍马背,疾冲而出。随从们也是快马加鞭跟了上去。
    伯颜大叫上当,一跺脚道:“快追,活捉文天祥者,赏黄金五千两。”
    吕文焕带领一队士卒一马当先地追了出去,刚到送礼队旁边,那些累得气喘嘘嘘的杂夫突然之间气不喘了,精神抖擞,从箱子、挑子里抽出硬弓,对准吕文焕一通猛射。不少人中箭落马。
    “找死!”吕文焕大吼一声,策马冲了过去。
    伯颜暗中骂道:“真是蠢材!你怕文天祥给抓住,抖你的臭事就直说嘛,还装得气愤不已的样子,找小兵兵出什么气呀。”下令道:“快追。”三百快骑在一个千夫长带领下如风般冲了出去。
    蒙古快马是出了名的,果是名不虚传,不多久就追上文天祥了,千夫长一个漂亮的鞭花挥出,蒙古军卒分散开,把文天祥他们团团围住。
    千夫长勒定战马,对文天祥道:“文丞相,你敢单人独骑来我大营,不把数十万大军放在眼里,是个好男儿。我敬重你是条汉子,只要你不反抗,我绝不为难你。文丞相,下马受缚吧,你没有路了。”
第五章 名臣气节(下)
    李隽坐在御座上,挥毫疾书,笔行龙蛇。一个太监进来,道:“皇上,右丞相文天祥,殿前都指挥使赵佥求见。”
    对于文天祥这位千古名臣,李隽可是敬佩得很,马上把笔放下,一下站起来,道:“有请。”快步走到门口,只见文天祥和赵佥二人一身是血,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外。
    李隽定睛一瞧,文天祥一身紫色朝服,腰悬金带,身长八尺,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威仪含而不露,一表人才,比史书记载的还要有内含得多,朝服上虽是有血点,却使他更有神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青。”李隽心底一下子就冒出这两句品过千百回的名句,一下拉住文天祥的手,道:“履善,回来了,回来了就好,回来了就好。”眼圈都红了,就差一点流下泪来了。
    在文天祥的记忆中,宋度宗只对奸臣贾似道好,对他这位敢于直言,敢于庭争折辩的大忠臣,虽然欣赏有加,却从来没有如此动情过,心想皇上真的是变了,变得英明神武,能辨忠奸了,激动起来,一下子跪在李隽面前,道:“臣文天祥参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虎目中滚下了晶莹的泪珠。
    对于文天祥这位大忠臣,李隽无论如何也不敢受他的大礼,生拖硬拽地把文天祥拉起来,道:“进来,进来,快进来。坐坐坐,快,给履善沏茶。”
    文天祥接过李隽亲手递过来的茶,心想宋度宗从来没有如此礼遇过他,皇帝变化也真够快的了,快得让他难以置信。他根本就不知道李隽心里的激动比起他来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对于李隽来说,文天祥是他的偶像,乍见心目中的偶像,李隽这个粉丝的心神激荡可想而知,要不是文天祥抢先跪下了,李隽激动得给他跪下来了。
    李隽递了一杯茶给赵佥,搬过一张凳子要赵佥坐下。赵佥心想现在的皇帝比原来那个皇帝更有人情味,更平易近人,根本就没有高高在上的帝王之尊,更象一位年长的长者,特别是李隽对军事的娴熟让他这个带惯兵的人感到吃惊,有好多东西乍见之下无法理解,仔细一想无不是绝妙之事。
    赵佥不知道李隽这个经历过战火考验的战争英雄,有歼敌数百的英雄事迹,更有创建模范师的领导才干,要不是投身教育,说不定早就是军委首长了,对军事当然是不陌生。南宋和新中国虽然隔了上七百多年,丰富的军事阅历,渊博的学识一加印证,李隽指挥南宋军队自然是有板有眼。
    文天祥把茶一饮而尽,不等李隽问话,站起身来谢恩道:“臣叩谢皇上救命之恩。”
    李隽一愣,心想自己可没有什么救命之恩,只听文天祥接着道:“要不是皇上派人相救,臣已为鞑子所虏。皇上睿智神武,臣景仰万分。”
    文天祥心气极高之人,要从他嘴里说出一句真心的赞扬话,那可是难得要命。乍听文天祥如此盛赞,李隽真有点飘飘然而了,心想:“《宋史》不是记载着你去和谈,触怒了伯颜,给他抓到镇江去了。你趁乱逃出来,历尽磨难,九死一生才逃到南方,开始了抗元大业。”
    李隽很是期待地道:“履善,把经过说说。”
    “遵旨。”文天祥把出使经过说了一遍。
    文天祥凭一首《零丁洋诗》羞死吕文德一事,史书无考,李隽不知道,顿时感兴趣,道:“履善诗情剑意,诛贼诛心,妙事妙事。”
    “臣这首旧作是昔年路过零丁洋,感叹国势日渐衰落,偶有所感写下这首诗。没有想到羞死吕文德,这都是吕文德还有几分羞耻心,不似吕文焕那般无耻,让皇上见笑了。”文天祥忙逊道。
    “这诗不明明是临安失守,文天祥在广东坚持抗元经过零丁洋写的诗吗?按时间推算,现在应该没有写出来。现在倒好,早就流传于世了,还诗情剑意,骂死了一个名臣。看来,历史错乱得够离谱了。我一定要努力,让正在发生的历史与史书记载的大为不同。”李隽暗中下定决心,问赵佥道:“赵将军,事情还顺利吧。”
    “回皇上,一切顺利,都是按照皇上预计发展的。”赵佥钦佩地说:“臣按照皇上的旨意,派出一批士卒假装送礼物给鞑子,诓住了鞑子,丞相才得以走脱。鞑子马快,很快就追上了丞相,正好臣率兵赶到,不仅解了丞相的围,还顺手牵羊,把三百鞑子兵给做掉了。”想起在伯颜率领的大军赶到之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干掉三百蒙古兵,忍不住一阵兴奋,道:“鞑子也是肉长,没有那么可怕,只要我们敢打敢拼,不愁打不退鞑子。”
    “说得好。”这声称赞出自李隽和文天祥之口。
    文天祥道:“皇上,臣以为我们当积极备战,从各地调军勤王;缮修城池,加固城防;把城外百姓紧急疏散,以免给鞑子抓去,重演常州之战的悲剧;调集武器,粮食,被服,做好长期坚守临安的各项准备工作。”
    李隽在心里暗赞不已,名臣就是名臣,首先想到的就是朝庭安危,百姓性命,真社稷之臣。转念一想,又开始为历史上的宋朝惋惜不已,文天祥如此忠臣不仅没得到重用,反要遭受无理排挤打压贬黜,暗暗告诫自己,无论如何也要重用文天祥,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李隽望了一眼脸色略显苍白的文天祥,知道这是劳累所致,道:“履善所言极是有理,这事,等你们休息好了再议也不迟。蒙古人打过来也还有几天,不争这一寸光阴。履善,你把这份手稿送到军器监去,要军器监连夜赶工,镌刻出来。”
    文天祥接过手稿,道:“游击战争手册。皇上,什么是游击战争?”
    文天祥所问,正是赵佥所想,他在城门口和李隽一道阻止大臣逃跑就见李隽在赶工,早就想问了,一直没有机会,忙问道:“皇上,这游击战争是怎么打的?”
    李隽不答所问,拿起一份名单递给赵佥,道:“你按照这份名单通知下去,要他们来参加培训。等培训完了,你们就知道什么是游击战争,就明白游击战争怎么打了。”
    送走文赵二人,李隽坐在御座上,刚刚拿起毛笔,就听一个宫女道:“皇上,寿和圣福请你过去。”
    “寿和圣福?她有什么事吗?”李隽有点摸不着头脑地问道。
    宫女回答道:“皇上,奴婢哪里知道。皇上去了,不就知道了。”
    李隽知道谢道清这个老太婆没有主见,老是出尔反尔,别是又要改变什么主意了,忙放下笔,向谢道清的住处赶去。
第六章 威压权臣(上)
    李隽刚进慈宁宫就听一个人诌媚道:“寿和圣福,臣以为,当今的形势已是刻不容缓,议和之事必须早定。蒙古人已经到了皋亭山,离临安只有两个时辰的距离,要是不趁我们现在手里还有点谈判的筹码和谈,等他们到了临安,我们就是想谈也没有机会了。”
    能在这时节向谢道清鼓吹和谈的人只有一个,李隽不用想都知道是贾似道,蒙古大军压境,已经够乱的了,他还来游说谢道清,无异于乱上加乱,李隽恨得牙痒痒的。
    “贾卿啊,你说的也有道理,这事是该好好想想了。文天祥享有才名,是议和的最好人选,可惜给皇上召回来了。”谢道清信心动摇了,接着道:“要议和,也要个穿针引线的人,贾卿,这事你和蒙古人打过数次交道,你去如何?国难见忠臣,贾卿是朝庭的大忠臣,一定会不顾年事已高,为朝庭走这一趟。”
    “为国尽忠,为朝庭出力,臣份内事。只是,有一个更加合适的人选,只要此人出马,议和一定成功,还请寿和圣福圣断。”贾似道轻描淡写地把这一苦差事推掉了。
    谢道清一下子来了精神,忙问道:“是谁?贾卿,快说。”
    “臣琢磨着,这事还得非履善不可。”贾似道诌媚道:“寿和圣福,你也知道朝中大臣就履善反对议和反对得最厉害,这和议出自他的之手,就不怕再有话说。不仅他没有话说,还可以让其他的大臣无话可说。”
    他这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要真如此的话不仅文天祥无话可说,就是其他大臣也是没有话说了。谢道清胆子小,虽是给李隽说服,毕竟心里不踏实,对能不能抵挡住蒙古人的进攻一点底也没有,要是能和谈是最好,精神立即来了,赞道:“贾卿,你的法子不错。我这就要皇上再派文天祥去。”
    “其二,议和由文天祥来做,不仅可以堵住群臣的嘴,还可以让人再也抬不起头来,不敢不对寿和圣福尊重些,说话做事就会乖很多,哪象现在这么野,仗着自己是一时名臣,把谁都不放在眼里。”贾似道又抛出一个诱饵。
    文天祥忠直之臣,直言切谏,实话实话,谢道清喜欢听好听的,早就觉得文天祥的话刺耳,只是苦于无法整治他,要是按照贾似道的办法去做,到时,对议和的结果就有同意与不同意两说了,如何判定就由自己决定,进而对文天祥这个和谈之人就可以随意处置了。想到其中的好处,谢道清大为高兴,道:“贾卿,幸亏你提醒,要不然老太婆听信皇上的,可太糊涂了。咦,皇上怎么还没有来?再去看看。”
    “我来了。”李隽走了进来,心中有气,盯着贾似道看。
    李隽这是第一次见到贾似道,只见这个历史上因钻狗洞而出名的奸臣长相英俊,英俊中透着精明,一双眼睛很是明净,颇有几分威仪,一身太师朝服,站在那里就威风凛凛,要是不了解他底细的人肯定会把他当成一个好人,当成忠臣。
    “大奸似忠!”李隽心里如是评价贾似道,感叹道:“就凭这副长相就可以吓倒群臣。怪不得他能为奸数十年而不败,就凭这副外表就能从谢道清之辈眼前蒙混过关,根本就察觉不到他又在借蒙古人之刀杀文天祥。”
    据历史记载,贾似道是个很是英俊的人,很有为奸的胆气,连皇帝都吓得住,李隽多少还有点怀疑记载有点夸张,见了贾似道其人才知道其人比历史记载的有过之而无不及。
    谢道清一见李隽,立即就说:“启儿,议和这事还是贾卿说得有道理,马上派文天祥去吧,要是迟了,就议不成了。”
    “现在去议,难道就议得成吗?”李隽心里气愤地想,道:“要议和也不是不可以,不过,这人选就得好好斟酌一下了。我认为,还是师臣出马的好。师臣数十次议和,经验丰富,又很忠心,在这国难当头之际,师臣不出马,还有谁比他更合适呢?”
    李隽料定贾似道没有那个胆敢去议和,这样说是为了将他的军。
    贾似道骄横跋扈惯了,宋度宗见了他的面都要行礼,请安问安。李隽不仅不向他请安问好,好象没有看见他不说,还和他过不去,要派他去议和,心中很不爽,眼睛看着屋顶,理都不理李隽,好象没看见李隽似的。
    贾似道擅权秘诀是不要把皇帝放在眼里,要皇帝把他放在眼里;要把谢道清放在眼里,更要谢道清把他放在心上。他把不把皇帝放在眼里这一秘诀发挥得淋漓尽致,摆出一副大模大样来。
    最让贾似道不爽的是,李隽居然有胆子走到他跟前,他把上下一打量,冷冷一笑,质问道:“贾似道,你这么热心和谈,你说,蒙古人给了你什么好处?还是你想从输纳的绢帛中上下其手,捞取好处?”
    “好你个赵祺,你你你说什么?你敢说我贪财。”贾似道不服气了,气急败坏地指着李隽说道,一点君臣之礼都没有了。
    贾似道骄横跋扈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没想到竟然骄横到这种程度,李隽冷哼一声,道:“贾似道,朕要告诉你,朕是君,你是臣,你目无君父,罪大恶极。来人啊,给朕拉下去斩了。”张口闭口说朕,李隽极不习惯,总是不想说这个字,对于贾似道另当别论,说得极为流利。李隽知道南宋要想与蒙古周旋,非除掉贾似道这个主降派头子不可,既然有这个机会可以做文章绝对不能错过。
    朝中现有三派,一派主迁都,一派主降,一派主战。迁都一事由于陈宜中“偶然忘记”已经不可能了,因为谢道清是个死要面子的人,她盛怒之下做出的决定是不会更改的,李隽不用担心。现在只有主降与主战两派了,两派的势力都差不多,说得都有道理,让谢道清难以分辨是和谈好些,还是背城一战好些,才多次改变决定。
    几个侍卫冲进来,把贾似道按住,推着就往外走。贾似道这才意识到今天的度宗与以往的度宗大为不一样,胆子大多了不说,行事也干脆利索起来了,特别是那双眼睛比以前明亮了许多,动怒的时候还有一股杀气,让人害怕。
    “赵祺,你敢?”贾似道镇定了一下心神喝道:“赵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