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宋武大帝-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隽的话给张世杰,文天祥,高达,赵良淳他们的叫好声打断,他们一个劲地道:“妙妙妙,妙极了。我们只想到收缩战线,没有想到扩大战线,可以威胁伯颜后方。”
    张世杰兴奋地道:“伯颜急攻近利,没有攻下蕲黄之地,他的后方是一个瓶劲,收拢淮西军,向西发展,巩固蕲黄,攻下襄樊也不是不可能。”
    一片肃穆,张世杰的话并没有引起喝彩,因为襄樊实在是太敏感,太沉重了。正是从襄樊失陷开始,南宋的局势才变得越来越危急,一直到伯颜兵临长安城下。要是攻下襄樊,将是非常漂亮的复仇行动,其影响将是非常深远。
    李隽非常理解他们的心情,没有马上说话。过了好一会儿,张世杰站起来,道:“皇上,臣愿往淮西,要是不能成功,臣有死而已。”
    “可不能死,你要好好保重自己。”李隽笑道:“张将军出身淮西军,熟知淮西军情况,在淮西诸将中很有威信,因而这一重任非你莫属了。”
    “谢皇上。”张世杰心想要是拿下襄樊,关上伯颜北逃的大门那该是多么让人激动的大事,不禁神采飞扬,豪情万丈。
    李隽接着分析形势,道:“忽必烈志在灭亡我朝,蒙古大军的主攻方向是临安,拿下临安、摧毁朝庭是他们的最终战略目标,伯颜大军才是主力。张将军与李庭芝合力,牵制住阿术大军,不让他抽调一兵一卒增援伯颜。”
    张世杰胸脯挺得笔直,振声言道:“皇上请放心,臣就是死也不能让阿术调出一兵一卒给伯颜。”
    “好!”李隽赞赏地道:“临安才是决定胜负的主战场,但是,临安保卫战决不会是最后的一战,即使临安不保,我也要率领军民奋起反击,决不投降,决不妥协。若有畏敌不进者,敢再言迁都者,言投降者,斩!”
    李隽掷地有声的话很有振奋人心的效果,文天祥他们只觉热血如沸,高达仿佛年轻了二十岁,神采飞扬。
    就中要算陈宜中最难受,在李隽若有意若无意的眼神逼视下,只见李隽那双看透他心肺的眼睛好象利剑,在剜他的心肝似的,脑门上渗出了冷汗。
第八章 运筹帏幄(下)
    李隽收回看着陈宜中的视线,指着地图,道:“临安保卫战要取得成功,必须要有淮西和扬州两地的侧面支援。对临安保卫战最能提供支援的是江南失地。伯颜急于拿下临安,推进过快,并没有恐固后方,他所占领的仅仅是大城市,交通要道,沦陷区的广大农村地区并没有给占领,好多地方连蒙古兵的影子都没有。
    “我决定了,要在伯颜腾出手来巩固后方之前派出一支军队进入沦陷区,以他们为骨干,发动当地百姓参与抵抗蒙古的斗争,组织义军,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骚扰、牵制敌人,破坏交通线,袭击运输队。
    “我们要把临安周围五百里范围内的百姓撤走,坚壁清野,使蒙古人以战养战,就地补给的法子失效。我料定,伯颜无法就地补,他就会违反忽必烈不得掳掠的禁令强抢物资,他的手就会伸向沦陷区。等他开始行动的时候,我们已经在沦陷区占住脚了,他将陷于游击战争的泥沼中而无法自拔。
    “在这种情况下,伯颜只有求助于阿术,从后方经蕲黄之地运输物资,再从长江运输到常州、江阴上岸,运送到临安。淮西军和扬州方面可以趁机发起反攻,收复失地,牵制阿术,使他疲于奔命,无法为伯颜筹措战争物资。”
    李隽轻叹一声,道:“只可惜,我朝水军在焦山一战中损失殆尽,要不然仅凭强大的水军就能使蒙古的物资无法上岸。重建水军已经迫在眉睫。”
    张世杰一脸惭愧,道:“皇上,这都是臣无能,不仅没有击败阿术,反给他放火烧船,全军覆没,臣请皇上降罪。”
    焦山一战,张世杰把战船连在一起,阿术利用蒙古战船小,灵活性高的优势与张世杰周旋,妄想用火攻,给张世杰用渔网阵破去,打退了阿术的进攻,取得初步胜利。回回炮手营副总管布伯在石头上涂上油脂,用火点燃猛轰张世杰战船,引起火灾,阿术再趁乱出击,两面夹击,张世杰大败。在这一战中,张世杰膝盖受伤,掉在江里,抓住马尾巴才逃出来。要不是时局紧张,需要张世杰这员名将出力,谢道清肯定是听从贾似道的话把张世杰正法了。
    这一战,十三万宋朝精锐部队损失殆尽,尸体在江面上漂浮了半个月才逐渐减少。常州军民把从江中打捞上来的尸体埋了好几个万人冢。
    李隽安慰道:“这不是你的错,回回炮太过厉害,难于对付。即使忽必烈从国内调集物资运送前来,还有沦陷区的游击战争这一道难关等着他。前有临安坚城难下,又无法从后方获得足够的补给,不出三两年,伯颜大军将给拖瘦拖垮。到时,朝庭调集各路大军实施反击,不仅可解临安之围,还可以趁机把伯颜赶回长江以北。”
    李隽描绘的是一幅反击蒙古的清晰蓝图,照顾到了全国的形势,也考虑到中长期战局发展,这是张世杰,文天祥他们想都没有想到过的,惊讶、赞叹、钦佩之情尽皆写在他们脸上。
    李隽不仅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还是一位很有头脑的军事指挥官,他曾发表过一篇文章《论蒙古灭宋战略的利与弊》。在文中一反史学界的定论,提出独到的见解:“史学界一直认为在蒙古全力进攻之下,南宋的灭亡只是时间早晚问题,没有胜算。我却不这么看,蒙古的灭宋计划无可争议是一个天才的计划,然而南宋并非没有反败为胜的机会。这一计划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功,除了蒙古的军事优势以外,还在于南宋措置失当,没有及时调整部署,更重要的是他们没有抵抗到底的决心与勇气,这才是最重要的。
    “蒙古的灭宋计划本身就存在巨大的风险,就是推进速度过快,要是南宋决心抵抗到底,情况就会发生变化,过快的推进速度就变成了轻军冒进,孤军深入,犯了兵家大忌。南宋适时调整部署,采取疲劳战术,利用临安坚固的城防把伯颜大军拖在临安城下,再派一支军队到江南失地去发动百姓,组织义军,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骚扰、疲惫敌人,破坏交通线、袭击运输队,则伯颜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个战场的打击下穷无应付,战争的胜负之数还很难说。即使南宋难逃失败的命运,覆灭得也不会如此迅速,抵抗十年八年不会有问题。”
    他的这篇文章无异于一颗炸弹,引起了史学界的震惊,不少历史学家讥嗤为无稽之谈,争论不休。直到一位以研究军事理论闻名的共和国元帅无意中读了他的这篇文章,评论说:“这哪里是什么历史研究成果,纯粹就是一篇军事理论论文。真的照李隽说的打下去,历史也许会改写。”这无异于肯定了他的见解的正确,那些气势汹汹的发难者再也不说话了。
    在构思如何抵抗蒙古进攻一事上,李隽想到了他的这篇论文,再以军事家的眼光进行处理,就有了这通著名的发言,为南宋反击蒙古描绘出了一幅蓝图。
    自从蒙古大军南下以来,朝庭处在惊惶与争执中,降、战、迁都三派争执不休,各不相让,缺乏决断力的谢道清根本就不知道听谁的好,因而战局发展到最危急的关头依然是没有一个总体战略,具体计划来指导南宋的抗战。李隽的话无异于一座灯塔,给航行在风雨飘摇中的南宋这艘危船指明了方向。
    多日的困惑因此而尽除,文天祥,张世杰,高达,赵良淳这些将领深晓其中的利害,很是兴奋,就是陈宜中这个迁都派的头子也认为李隽说得有理,信心也足了许多,道:“皇上圣明!臣要是早闻圣论,也不会主张迁都。臣一时偶忘,才使这一妄议未能成行,实是……”说到这里不由自主地住口不言。迁都已成定局的情况下,他却给吓破了胆竟然把这事给忘了,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他自己都弄不明白。
    主张背城一战的陆秀夫虽不懂军事,对李隽方略的好处还是一目了然的,道:“皇上圣明!若皇上早发圣论,断不会有今日之局。”
    他所言,正是文天祥,张世杰,高达,赵良淳等人心中所想,一齐道:“对。臣也是这么想。”
    李隽淡淡一笑,心想这都是我平日研究的成果,要不然就是再了不起的战略家突然来到这个时代,在不了解情况的情形下也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提出这样完备的战略计划来,提出一个战略计划可是要熟知情况,经过周密的推论,不是仓促之间就能制订得出来的。
    就在文天祥他们兴奋的当口,李隽接下来的说话让他们更是兴奋,兴奋都跳起来了。
    “我决定,从军中挑选出身体素质好,忠诚度高的精锐士兵进行特种训练,组建我们的特种作战部队,教以野外生存、搏杀、马术、射箭、侦察、暗杀技巧、伪装、潜伏这些军事技能,再教他们蒙古话,对敌人的重要目标进行破坏,对敌人的重要将领实施暗杀,摧毁敌人指挥机关,制造混乱,为大部队进攻指引目标,配合大部队作战。”李隽目光炯炯,神采奕奕地道:“他们的装备务求精良,训练务必要严格,要能胜任各种复杂情况下的作战。”
    他说的是现在特种作战部队的古代版本,只不过没有现代部队的装备先进。李隽本人就出身于特种部队,对特种部队的情况了若指掌,他很是了解特种作战的好处,可以收到奇效。宋代版的特种作战限于装备水平,效果也许不会如现代特种部队那么明显,效果也会很不错。蒙古人和宋朝人都是黄种人,肤色相同,很容易伪装,混进蒙古军中暗杀将领,刺探军情,制造混乱,骚扰敌人,烧毁敌人粮仓将是非常方便的事情。
    李隽的话无异于醍醐灌顶,张世杰,文天祥,高达,赵良淳四人深通兵道,豁然开朗,对特种作战的好处明了于胸,赞佩不已:“妙妙妙,妙之极矣!”
    现代各国都在组建特种部队,在我们这个时代是很正常的事情,在宋代可是非常新鲜的事情,把特种作战明确提到如此高的程度,在古代社会李隽肯定是第一人。
    李隽对文天祥他们的反应一点也不奇怪,淡淡一笑,道:“各个战区要把那些特别善于射击的士卒集中起来,进行强化训练,要他们掌握潜伏技能,利用地形地貌地物瞅冷子射杀敌人。从而达到骚扰敌人的目的,进而让敌人高度紧张,处在恐慌之中。”他说的是狙击手的古代版。
    李隽本人就是一个肯有传奇色彩的狙击手,凭着一支枪创造了在一次战斗中狙杀两百多美国大兵的神话,深知狙击手对敌人心理产生的恐吓效果,要是大规模使用狙击手的话,日积月累下来,蒙古人的神经高度紧张,士气会大为降低,于抗战有莫大的好处。
    李隽的话既新鲜,又适用,很有道理,总是能出采,一席话说完,文天祥他们都不知道叫了多少声好。
    李隽这一思想得到忠实地执行,组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支特种作战部队。当然,签于当时的条件,最初组建起来只是在各大战区,没有统一的训练、没有统一的武器、没有统一的指挥机构、没有统一的战术理论,临安解围之后,李隽对这支部队进行整合,装备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以现代特种部队战术理论为蓝本进行修正后指导作战,统一了训练,打造成一支可怕的战略突击力量。
    这支部队跟随李隽转战各地,创造了不朽的神话。在这支让人望而生畏的军队面前,忽必烈、伯颜、郭侃、阿术、史天泽,甚至还有蒙古第三次西征的统帅旭烈兀,还有欧洲的君主名将重臣都在这支军队面前吃足了苦头,有些人甚至给夺去了性命。
    李隽的话终于告一段话,极度兴奋的文天祥方才发现贾似道居然不在场。贾似道号称师臣,骄横跋扈,象这样商讨大政方略的枢密会议断无不参与的道理。贾似道居然缺席如此重要的会议,这可是破天荒的第一遭,文天祥诧异地看了一眼李隽,只见李隽正在喝茶,滋润喉咙,好象没有发现贾似道不在似的。
    文天祥完全想不到,贾似道给李隽软禁在府中,吃足了苦头的贾似道吓破了胆,一个劲地说李隽是魔鬼。
第九章 权臣伏诛(上)
    “启奏皇上,三百万贯钱一文不少。”陈宜中检视完毕,向李隽汇报。
    李隽说到做到,说派御林军去保护贾似道的府第真的派了一支两千人的队伍由赵佥率领去“保护”贾似道。贾似道给李隽临别之时那句貌似关心,实则另含深意的话吓得半死不活,千方百计拉拢赵佥,想从他嘴里套点话出来,可惜的是赵佥软硬不吃,守口如瓶,贾似道耍尽了手段一点效果也没有。
    这一天里,贾似道府里的人只准进,不准出,就连贾似道本人要想出去都不行。拉拢失效,贾似道就想来硬的,端起师臣、太师的架子,要是在以往,他这一套百试百爽,上至皇帝,下至王侯公卿都得让他九分。哪里想得到,现在完全不同了,他不端官架子还好点,一端官架子反而惹来事体,赵佥亮出了李隽手书“止步”二字。
    宋度宗赵祺的字虽然不是太差,也不是很好,贾似道熟稔于胸,乍见李隽的字力道遒劲,如欲破纸而出一口咬定是假的。赵佥指着御笔上的印玺给他纠正,贾似道来横的,硬说赵佥假传圣旨,他要面圣治赵佥的罪。赵佥才懒得和他多说,直接下令要御林军把贾似道两百多号随从全部斩杀于当场,贾似道这才怕了,夹着尾巴回到府里,再也不敢出来。
    这一来,贾似道才感觉到大事不妙,惶惶不可终日,度日如年。好不容易一天之期终于到了,贾似道叫人抬上三百万贯罚款直去崇政殿面圣。这次,赵佥没有为难他,反而派出一千御林军护送他。
    贾似道心中不安,在轿中掀起窗帘四下里张望,发现今天的临安城警戒级别提高了不少,重要的地方都有大队御林军驻守,戒备森严,如临大敌。
    往日里,上朝对贾似道来说就象是旅游,他可以大发威风,今天上朝却是惴惴不安,仿佛在向地狱走去。
    到了崇政殿,文武百官早就站班完成,人人一脸的肃穆,好象朝中有什么大事要发生一样,这更加让贾似道感到不安。要是在往日,贾似道早就趾高气扬地直接走到锦墩前,大马金刀地坐了下来,他的锦墩依旧,他就是没胆敢去坐。
    御座上坐的不是李隽,而是谢道清,李隽侍立在侧。李隽看见贾似道到来,亲热地打着招呼:“贾卿啊,快来坐下,你年纪一大把了,不比我们年轻人,站不得的。”
    亲切的话语让贾似道放心了不少,仍然没有那个胆去坐,恭声道:“谢主隆恩,臣无德无能,不敢当此殊荣。”这恐怕是贾似道说得最恭敬的一次了,群臣见惯了他的飞扬跋扈,乍见他有如此良好的表现反而觉得不习惯,人人惊诧。要是戴有眼镜的话,肯定是摔出一地的碎片了。
    李隽仍然亲热地说:“贾卿,你是两朝元老,又有定鼎之功,功莫大焉,还是坐下吧。”
    李隽如此对待谢道清心中的宠臣,谢道清非常开心,拐杖敲着地面道:“贾卿啊,你来坐,快来坐。来,坐到老太婆身边,这就对了。贾卿啊,你有什么话要说?坐着说,坐着说,不要站起来。”
    “罪臣贾似道侮辱圣躬,罪大恶极,甘愿领罚,出三百万贯钱资助军用,现已带来,请皇上查验。”贾似道侧坐着,滚圆的屁股只有一点边挨着凳子,恭恭敬敬地说。
    谢道清笑得嘴都快合不拢了,道:“在哪儿?快叫他们抬上来。”有钱能使鬼推磨,谢道清立时笑得绽出花儿来了,李隽在心中暗暗叹息:“怪不得南宋灭亡得那么快,不是没有良将贤才,而是因为当权者无能。别的不说,就看她这副财迷样就知道南宋气数当尽。”
    殿前武士只好改行当杂役了,抬着五个大箱子进来,往地上一放,退了出去。
    谢道清拄着拐杖站起来,伸长脖子仔细把五口描金箱子打量了一番,才道:“宜中,你精通算术,你来查点一下。”
    李隽心里想的是:“贾似道已经给我吓得乖了许多,谅他也不敢做假,这查验一事纯粹就没必要,多此一举。”也不阻止,任由陈宜中去查验。
    陈宜中精通理财,单看箱子的重量就知道差不离,稍微看了一下回禀没有差错。
    谢道清就更高兴了,一个劲地夸贾似道:“贾卿啊,你这份忠心老太婆明白,当今国难当头,朝庭国库空虚,要是个个都象你这样忠心,捐些钱粮出来,以济时艰,那该多好啊。”南宋王朝因为吏治**,贪官污吏横行,税收半入私家,国库早就空了,战争爆发,军费似流水,谢道清为这事愁得都快白头了,平空得了三百万贯,她一高兴脑子就活了许多,就想到筹措军费的国家大事上来了。
    李隽深为惋惜,朝庭要靠官员捐赠才能支撑下去,实在是无能之至,体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