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树声瞪了他二弟一眼,向曾纪泽道:“大公子是见过世面的人,在你面前小的也不说假话。加入淮军为朝廷效力,咱们自然是义不容辞,但小的听说攻打上海的长毛李秀成部有几十万人马,我们这张家堡团丁满打满算也不过三千多,就凭这点人马,怎么能守得住上海呢。”
李鸿章笑道:“振轩兄休要被粤匪人多势众就给震住了,岂不知兵贵精而不贵多么,不知你有没有听到过‘常胜军’的传说?”
张家兄弟窝在淮西划地自守,于外界的消息当然不是很灵通,更何况常胜军的异军突起不过短短数月,所以他们自然没有听说过。于是李鸿章便绘声绘色的将曾纪泽率领着常胜军一干奇功说来,只听得那张家兄弟神乎其神,唏嘘感慨。
曾纪泽却显得很谦逊,道:“少荃说得有点夸张了,我的常胜军真要有那么厉害,这会干脆就直捣金陵,活捉了洪毛老贼了。不过,少荃想表达的意思两位应该很清楚吧。”
张树声道:“莫非大公子想给淮军也装备洋枪洋炮么?”
曾纪泽点头道:“正是,不光是我们淮军,装备洋枪洋炮将是大清每一支军队今后的发展趋势,不仅仅如此,将来咱们还要自己造枪造炮,跟洋人的枪炮一样厉害。另外,我的意思不但是想让张家堡加入淮军,如果有可能的话,我希望肥西附近的团练都可以加入,这样一来咱们要人有人,要枪有枪,李秀成就算有百万大军又如何。”
曾纪泽的话给了张树声信心,他的表情总算有了几分兴奋,终于不再犹豫,表示愿为曾纪泽效犬马之劳,并表示愿意替他引荐刘铭传、周盛波等人,并说服他们一同投靠于曾纪泽的淮军旗下。
第四十二章 政策调整
不久之后,张树声果然说服了刘铭传与周盛波加入,这样一来,曾纪泽的这支新建淮军人数将达到一。曾纪泽在常胜军的基础上再次改进了编制,将原有的三营扩建为三团九营,炮连扩充为直属炮营,并新编入了一个直属后勤营。
为了避免湘军兵归将有,主帅调动不利的弊病,曾纪泽将原有常胜军与新加入的团练勇丁进行了系统的混编,保证了在每一级的指挥岗位上,新旧将官所在比例达到比较平衡的水平。
新编淮军中,张树声任二团团长,向望海任副团长;刘铭传任三团团长张树珊任三团副团长,胡雪参任一团团长,周盛波任副团长。许厚才任直属炮营营长。
曾纪泽原计划除威利外,聘请更多的外官对淮军进行系统的西洋军事训练,但鉴于上海形势的紧张,以及北京局势的不确定性,曾纪泽认为有必要尽快的将上海这块得天独厚之地掌握在淮军的手中。于是,在经历了不到一个月的短暂训练,曾纪泽就决定率领淮军开赴上海。
上海官绅对于淮军的到来自然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他们应曾纪泽的要求,向在沪外国轮船公局租用了多艘火轮,运送一万淮军分数批,闯过了长江下游太天天国占领区域,于十月中旬顺利到达了上海。
曾纪泽抵达上海的头一天,以江苏布政使吴煦为首的各界人士就摆下盛宴为他接风洗尘,他们对这位两江部督之子,淮军统帅表现出了相当的尊敬与热忱。曾纪泽在宴会上表示,他的淮军拥有与太平军作战的丰富经验,如果上海官商界能为他提供购买武器以及饷银的充足支持,他保证他的淮军将保卫击败太平军的入侵,保卫上海的安全。
上海成为通商口岸日久,租界内外外国公司云集,许多中国商贾也在此开办产业,当时的上海号称“东亚第一都市”,更是清政府关税收入的主要来源,用富可敌国来形容上海虽有夸张,却也形象的描述了上海的富裕。
钱对于上海官绅们来说并不重要,重要是淮军能够守得住上海,吴煦当即代表各界表示,只要淮军能保证上海安全,则他们可以提供每月二十万两人的饷银,另外提供购买洋枪洋炮的全部费用。
打仗就是烧钱,有了上海这个大金库作后盾,曾纪泽更增加了守住上海的信心。与此同时,他向吴煦私下提出了另一个要求,即以上海衙门的名义,立即解散洋枪队。
1860年,当时正值太平军攻克苏州之际,英美等国为了阻止太平军攻占上海,但又不方便撕破中立的面具,直接派兵与太平军为敌,便由清政府出面,委派美国人华尔召募外籍亡命徒及军人组成了雇佣军,即洋枪队。
洋枪队在建立的初起,由于人数有限,在保卫上海的战斗中发挥的作用也十分有限,其真正发挥重大作用的时候,则是在1862年扩军,并被清政府赐名为“常胜军”之后。后来的几年中,该武装不断的扩充,不但成为了一支令太平军望而生畏的队伍,更因为英美等国对其的控制,任其成为一支清政府眼中一支尾大不掉的威胁力量。
曾纪泽既然准备将上海,乃至江苏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据地,那自然不能允许在淮军之外,还存在着另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解散洋枪队便成了他首要的目标。
当时,华尔率领洋枪队在与太平军的一次交战中,遭到惨败,士兵折损大半,本人也负重伤,洋枪队的战斗力遭到严重的削弱。华尔当时正准备改变方针,招揽中国人加入洋枪队来增强实力,曾纪泽选择在这个时候对洋枪队下手,时机恰如其分。
华尔性格盛气凌人,平素从不将吴煦这个江苏布政使放在眼里,即使是前来要银子时也是一副大爷之状,吴煦之所以能对他忍耐这么久,无非是仰仗他手下的洋枪队来对付太平军的进攻。
现如今,淮军既来,上海的形势大为好转,洋枪队的存在自然也就没有必要,所以他当即听取了曾纪泽的建议,下令上海政府将不再为洋枪队提供任何经济与物资上的支持。
洋枪队人马损失大半,如今又失去了银饷来源,英美两国又不便直接为其拨款,故华尔不得不在几天之后宣布解散了洋枪队,本人则继续逗留在上海租界养伤。
就在曾纪泽组建淮军的同时,太平天国李秀成率领二十万人马,号七十万人的大军进入浙江,展开了对杭州、宁波等重要城市的进攻,因此上海的局势得到了短暂的稳定,这正好给了曾纪泽抓紧时间武装、训练淮军的时间。
在武器方面,曾纪泽准备结束与英国合同,转而向美国进口武器。正在进行的美国南北战争,促进了武器,特别是步枪的快速发展,战争的双方不断的研制和改进步枪性能,使得美国的步枪制造业迅速的赶超了欧洲,使其投入战争的多款步枪都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
而曾纪泽把目光投向大洋彼岸的美国,更预示着他将来的外交重点,从英美两人国对待中国的态度上而言,英国的殖民野心更为强烈,这可以从两人次鸦片战争中,对香港的领土占有可以看出。而美国人则显然更注重于对华贸易,门户开放政策更明确的说明了这一点。
当时的大英帝国正处于“日不落帝国”的辉煌鼎峰,中国与之交往完全处于不利的地位,而美国正值内战以及工业发展期,两国的来往可以存在的更多的合作互利性折潜质。
至少在曾纪泽看来,历史上的美国并未夺取过中国寸土,这样一个国家,显然要比对领土充满野心的英、法、德、俄等国要“善良”的多。
曾纪泽向美国领事克拉克递交了拜帖,这位新任的美国驻上海领事对这支进入上海的清队充满了兴趣,他很快邀请曾纪泽参加在美国领事馆内举行的一场酒会。
曾纪泽欣然应邀,于当晚乘着便装,乘坐一辆马车前往虹口的美国租界。在时间较为充裕的情况下,曾纪泽选择了一条绕远的路,顺便欣赏一下外滩的景色。
这条上海最主要的街道,距黄浦江约40英尺,与江岸平行,在外滩和黄浦江之间,是两排绿树和一片美丽的草地,非常漂亮。江风裹着秋阳,溜过绿树吹抚着外滩,清新的气息令人肺腑通畅。
曾纪泽也曾在外滩游玩过多次,但这个时代的江水尚未被严重的工业废水所污染,城市的空气也没有被汽车废气浑浊,行进在外滩之上,感觉与那时完全不同。
第四十三章 美国领事
一位法国夫人从马车旁款款走过,身着着巴黎最时新的服装,她嫚妙的身材让曾纪泽想起了路易丝,他忽然想起自己自来上海之后,竟是被一连串的事忙昏了头,他本应该抽空去看望一下路易丝的,也不知道她在教会医院的工作顺利与否。。wànshulou
很快,马车走过了外滩,在街道的尽头,一位清国的商人迎面而来,他坐在一辆光洁紧凑的四轮马车里,身后跟着一名仆从。而在商人背后,两个衣着褴褛,满面脏垢的苦力抬着一顶轿子,这是大清国的有权力阶层特色的“代步工具”,只不过曾纪泽不喜欢坐在里面上上下下的颠簸感觉,所以从来没有坐过。而在街的对面,来来往往的是许多手推独轮车,上海人称之为“江北小车”,属于大清国百姓阶层才使用的东西。
一路走来,曾纪泽看到了来自于各个国家的人,他们大多神色从容,没有人显得特别行色匆匆,而那些神色压抑的人,往往是从事苦力行当的清国人。上海这座城市,号称之为“东方巴黎”,其实无非是外国人的天堂,中国人的地狱,中国有钱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曾纪泽并不觉得有什么奇怪,在他看来,上海,乃至全国大部分地方,自近代以来不都是如此么。
在靠近外滩的江边,停着一排废船,那是商人们用作存放鸦片的货栈,十几年前,鸦片贸易还被视为非法,但经过两次鸦片战争之后,这种毒品生意在中国已经完全合法化。
江面上,大大小小的逐渐代替了风力的蒸汽轮船从上海溯江而上,通往内地的通商口岸,同样也有顺江开往宁波,那座城市此时正被李秀成率领的太平军围攻。这些船只悬挂的旗帜以英法居多,美国次之,由此也可见各国在清国的势力强弱。
就像中国所有临近河流的城市一样,这里还有好多随江飘流的船家。特别是旧城外,通常停泊着上千艘平底帆船,其中大部是货船。在那一带同时还挤着成千上万条小木船,那些就是江上人家惟一的男女惟一的居所。
曾纪泽的马车离开外滩,在傍晚时分进入了美租界,这里林立的是一座座西式建筑,在各式各样的店铺中,可以买到你想要的任何商品。与仅仅一墙之隔的旧城相比,租界简单就是另一个世界。落后与先进,繁华与没落,古老与现代,在大清国的土地上,没有哪一座城市会比上海更加鲜明。
美国领事馆不及英国领事馆典雅,但更具有现代性。酒会是在领事馆主楼左侧的会宾楼举行的,克拉克事邀请了包括吴煦以及英法领事在内的上海中外名流,为酒会演奏助兴的是租界内一支著名的管弦乐队。
酒会上,美国的内战,以及上海的局势是外国人谈论最多的话题,克拉克作为美国当前政府的代表,由于政府军领导的北方军作战连续失利,使得各国对于美国政权的稳定性产生了怀疑,克拉克在酒会上极力宣称美国政府完全有能力镇压南方诸州的叛乱,进而稳定各国在对美国内战所处的中立态度,这也是他招开这次酒会的原因之一。
不过,对于英法各国人而言,目前上海的局势才是他们更为关心的话题,是以曾纪泽的到场,立刻成为了众人争相提问的对象。
相比与洋人打交道已久的吴煦,曾纪泽显得更为从容得体,他以一口流利的英语,向在场的各国官商名流们表示了淮军有能力守住上海的决心,并声明他会严厉约束淮军的纪律,使他们不会给租界带来新的治安问题,保障各国在华商业和侨民的安全。
注重实际的洋人当然不会因为曾纪泽的一番慷慨陈词就对他信心百倍,但英国人充当了曾纪泽的支持者,显然,他们在武汉的领事馆将曾纪泽常胜军的战绩提供给了他们上海的同僚,而英国人又将曾纪泽的传奇讲给了其他人。
事实上,早在曾纪泽来沪之前,这些外国人就对这位头一位使用西方武器打败太平军的清国年轻将军充满了期待,而曾纪泽充满漏*点的演讲和绅士般的迷人风度让这些洋人对更加重了信任。
“曾大人,我们美国人完全相信,你和你领导下的淮军能为上海提供充分的安全,如果有需要的话,我国政府会尽可能在条件充许的情况下为你的淮军提供帮助。”克拉克是一位直率的人,他在曾纪泽演讲之后,私下表示了对他的信任。
“我当然希望能得到贵国的支持,但考虑到贵国目前的内战局势,我只怕会加重贵国政府的负担。”曾纪泽并没有从弱者的角度来向克拉克提出请求,而是把两国拉到同样的困境之中。
“曾大人多虑了,我国政府军不久之前在西线刚刚取得一连串重大胜利,南方叛军遭到了严重的打击,我相信叛乱会很快被镇压。”克拉克竭力的为政府军打气,但政府军的表现并不如他的表现一样争气。
曾纪泽的口气平和:“我当然想信贵国联邦政府的平叛决心,但有决心并不意味着就有实力,贵国政府军虽然在西线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在东线却输得相当惨,比如马纳萨斯州的失败,相信对贵国政府军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曾纪泽侃侃而谈,仿佛对美国内战的局势发展了如指掌,克拉克颇感吃惊。他担当美国驻上海领事也有数年之久,这期间认识的清国官员,皆是保守闭塞之辈、井地之蛙,多不知美利坚位于地球哪个位置,不晓世界之势。
然而,眼前这个年轻的中国官场新星,竟能如此准确的说出美国内战的局势,甚至深入到某些细节,克拉克很难相信这是出自于一名清国官员之口。
克拉克越来越对这位说着一口流利英语的清国人感兴趣,进一步问道:“看来曾大人对我国的内战很感兴趣呀,那么,你有什么看法呢?”
曾纪直言不讳:“贵国北方工业州有两千多万人口,南方只有九百多万,其中还有近四百万黑奴,这是贵国联邦优势之一。北方工业发达,粮食丰富,铁路网四通八达,而南方几乎没有工业和铁路,这是贵国联邦优势之二。在这样的优势之下,贵国却在平叛之战中屡遭败绩,不知领事阁下认为是什么原因呢?”
曾纪泽对美国的熟悉越来越令克拉克感到震惊,在曾纪泽面前,他也不得不承认政府军处于不利的地位,“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南方早就有叛乱的企图,在此之前做了很充分的军事准备,他们任何更先进的装备和训练精良的军队,很多西点军校的名将也在叛乱时投靠了南方。还有,叛乱前夕,同情南方的前总统布坎南把大量的武器和金钱送到了南方。这些都为叛军的前期胜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但我认为他们的优势是短暂的,北方拥有着绝对的经济和人口优势,平定叛乱只是时间的问题。”
曾纪泽笑而不语,这个美国人的嘴巴也真够硬的,到了这个时候还要死撑。克拉克见曾纪泽突然不说话了,反倒有点不安,忙问:“曾大人难道不认为是这样嘛,就如同贵国的内乱,太平军在前期的战事中屡败贵国政府军,但现在,贵国的军队不正是在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下,渐渐取得了战略上的优势吗。”
第四十四章 辛酉
曾纪泽反问:“那么,贵国政府也想象我国一样,打一场旷日持久的平叛战争吗?如果是的话,恐怕就算最后联邦政府得胜,贵国的经济也将受到空前的破坏,介时贵国还如何能与英法在世界争雄。。”
克拉克不得不承认,曾纪泽的分析句句切中要害,这是他所担心的,也是美国政府所担心的。依照目前的战况,这场叛乱很可能发展成太平天国这样的长期性战乱,而美国政府是否能像清政府这样撑下去还值得怀疑。“那么,阁下有什么高见呢,我很愿意听取。”克拉克的嘴终于软了下来。
“在经济上以海军封锁南部沿海,切断南方叛军与欧洲支援国的联系。在军事上,沿密西西比河南下,占领并控制沿河重镇,将南部叛州分为东西两部分,然后围困和封锁南部主体东南诸州,最终迫使南部屈服。最后,也是决定性的一点,在政治上,立刻颁布《解放黑奴宣言》,武装黑人、实行征兵制、严惩分子。”
“与此同时,颁布《宅地法》加速西部开发,促进农业发展美国式道路的胜利。我以为,如果贵政府能贯彻我提出的这三点建议,平叛之战将在三年内就可以结束。”曾纪泽把教科书上的内容照搬了下来,对他而言,只不过是一些简单的概念性记忆而已,但对克拉克来说,却仿佛天赐良策一般。
“阁下的提议实在是,实在是……”克拉克找不出一个合适的词来形容他对曾纪泽的震惊,“总之阁下的提议对我国政府将是极为有益的,我代表美利坚合众国感谢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