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这,这,这,司令这是为什么啊!”黎行恕三人有些不能接受。
但是宋远却平和的卸下了自己的佩枪,站起来敬了个礼,表示服从,三人虽然不解,但是也照做了。
“好了,去学习是为了将来更好带兵,去吧连夜就去吧,不用回去收拾了,你们需要的东西我已经准备好了。火车站上已经有一列车在等你们了,明天你们就能去报到了。”
三人在军队的护送下悄悄的走出军营,不知道他们心中是怎么想的,赵书礼却跟前后脚进来的脱欢了解起了情况。
“士兵没有异动吧?”
“没有,今日宋司令几人一来,我就下达司令的军令,告知众士兵,大军驻扎为防意外,夜里宵禁任何人不许出军营一步,威灵着斩。我们的士兵一向军纪严格,倒是很服从,没什么怨言。至于其他的,他们并不知情,我们行动的消息根本没有外泄。”
“这就好!记住让你的人护送好他们几个,既不能让他们出了事,也不能让他们跑了。”
“放心吧司令,这次挑出来的都是绝对忠心且精干的士兵,都是我亲自训练和挑选的。不过司令我有句话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说!”
“是!这几人中,黎宋贺三位师长恐怕没有二心,据我所知他们对宋远司令的行为并不知情,宋司令所有的命令也都是假借您的名义发的,并且他们也没有跟宋司令有过什么密谋之类的。”
脱欢这是在给三人求情了,赵书礼却摇摇头:“小心为上!就委屈他们一下好了。”
第二天在收到他们已经进入陆军大学的电报后,赵书礼才松了一口气,这次的行动太险了。脱欢的一直驻扎在外蒙的骑兵部队算是出了大力了,也是他翻盘的最大筹码。相对于宋远等人,赵书礼对脱欢这个蒙古人,和那些蒙古骑兵赵书礼反而绝对放心。因为他知道脱欢不像宋远,他没有自立的实力和条件,又面临着日苏两大国的压力,还有乔巴山势力的骚扰,他只能选择依靠内地,依靠赵书礼。
当初赵书礼发电让宋远暂代司令一职,全权负责绥西军事,宋远也第一时间给外蒙骑兵部队下了调令之时,嗅觉敏锐的脱欢立马嗅到不同的味道,他没有当即给宋远复命,反而是第一时间联系上赵书礼,想要听取他的意见。脱欢知道,他是蒙古人,即使到了内地,也不会被宋远这些汉军将领当做同类人的,他选择牢牢跟最上层站在一起。
脱欢的这个举动,让赵书礼也打定主意信任他,并且利用脱欢布置了这次密谋。先是让脱欢军在撤退的过程中拖慢脚步,然后赵书礼借机进入军中,又让他给宋远提议举行入城式进行胜利庆祝。当广大官兵齐聚一堂之时,赵书礼这次突然公开身份出现在众人中,接着借口听取战斗经过,把几个人诓骗到自己严密守卫的营帐中,一下子就掌控住了局势。最后以把三人调离军队结束。
第二日一早,赵书礼频繁下令,让军队调防。
先是五万嫡系军队迅速回绥远各地,接着对杂牌军进行整编,按照军中将领原本职位高低,把十多万杂牌部队改编成了八个师。接着频繁会晤各师军官,上到师长下到班长小兵,杂牌军的军心也算稳定下来。他赵书礼终于重掌大权,然后就打算要回绥远了。可是却被几拨秘密拜访的人物给缠住了,一直耽误到了九月下旬才得以回到包头。
其中第一拨是苏联人,还有跟他们一起前来的西北军中的一个将领——宋哲元。他们来是要求赵书礼将收编的冯系西北军归还冯玉祥,并且要求允许这些军队从察哈尔绥远的地盘上通过,直到甘肃。
冯军这次打散了,大部分被收编,但是最后仍然有上万残兵通过大同地区突围到了陕西,然后又跋涉到了甘肃,帮助驻守这里,有一师兵力的刘郁芬,彻底清除了甘肃境内的杂牌武装。此时冯玉祥已经从苏联归国,当即又命令甘肃的国民军向陕西进发,解除直系军阀刘振华对西安的围攻。此时防守的是国民军二军和三军的李云龙、杨虎城军,他们本来驻守河南,当军阀联军击败国民军后,他们退入故乡陕西。同时国民军另一部井越秀驻扎在陕北的榆林等地,另外陕西还有原国民军邓宝栅等军,当冯玉祥把直系刘镇华赶出关中后,四下连接,冯系终于又掌控了陕甘两省地盘,死灰复燃了。
苏联人此时看到重新崛起的西北军大喜,不但大力支持,给枪给弹,同时积极联络跟他们有过约定的赵书礼,希望赵放回收编的数万冯系部队。
但是时逢乱世,好不容易扩充的军队,赵书礼又岂有还回别人之理。自然没有答应,估计冯玉祥也猜到了这点,给宋哲元有过受命,赵书礼一拒绝,宋哲元又退一步希望赵书礼可以把西北军中的军官放回去。这些军官也都是宝贵的财富,冯玉祥治军严谨,又很重视军官的培养,他的军中时刻带有教员,帮士兵扫盲教授文化知识,因此他的军中有一大批虽没有上过正规军校,但却颇有能力的部将,对于这些人赵书礼着实舍不得。可是转念一想,这些人跟随冯玉祥日久,虽然困苦但却不离不弃,冯的势力才能越来越大,即使自己强留这些人在这里,恐怕也不会有什么忠诚。便忍痛答应了宋哲元,不过告诉宋哲元,他只能带走那些自愿跟他走的人。接着赵书礼还答应帮宋哲元一个忙,那就是帮助现在正驻扎在大同附近的韩复榘石友三两个师通过绥远到陕西去跟冯玉祥汇合。当初这两人在冯军崩溃前,投降了阎锡山,并且还倒戈阻截西撤的西北军同僚。可以说把叛徒行为做彻底了,但冯玉祥一回国,在他的召唤下,加上阎锡山这个老抠对韩石两人确实很苛刻,于是两人在冯不计前嫌的承诺下,又决定归冯了。
赵书礼趁着宋哲元接应韩石两人西去的时候,立即行动起来,把新收编的军队大部调回河套地区,同时开始在军中大肆活动宣传,定下了一个政策,军中不管是士兵还是军官,如果愿意把家人接到绥远居住的,赵书礼不但给路费,而且答应每户家庭都能分到土地,士兵五十亩,军官一百亩。这些收编的军队,成员一大部分是从陕西当年跟随冯玉祥和胡景翼出来的,后来又驻扎在直隶河南一带,又收编了一些直系军队,因此成员大多是河南陕西和直隶(河北)籍士兵,而这些地方都靠近绥远,移民方便。加上这些人本来就是贫苦的陕西地方出来的,或者是常有军阀混战土匪林立的河南和直隶出来的,因此当兵之时大多是抱着当兵吃粮和赚军饷的目的的。可到了军中后,不但军饷不能按时发放,甚至连饭都吃不饱,家中本来就是贫困之家,此时得知了赵书礼的许诺,颇有心动者。
赵书礼不但承诺,还付出实际行动,当第一批百来人同意移民后,立马每人发放十个大洋,并且给他们发了士兵证书,盖上西北边防军司令的关防大印,让他们回乡接亲人到此,然后立马给予土地。
等一个月后,宋哲元再来到赵书礼军中的时候,他面对的情况是,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士兵回乡去了,至于还来不来说不好,宋哲元也不关心,反正他只能带走军官而已。可当宋哲元游说劝说众军官的时候,却遇到了相当的困难,并不是每个军官都愿意跟他走的。尤其是中下层军官,他们加入冯军时间还短,对冯的感情也没有那么浓烈,加上一百亩土地也是个不小的诱惑。而中高层的军官就好一些,一来他们跟随冯日久,是冯一手带起来的,感情很深,第二对于这个级别的军官一百亩地也没那么大的吸引力。最终宋哲元带走了大多数的营级以上的军官,连级有三分之一跟他走,而排级的军官却有八成选择留下,班级的军官基本上都不走了。
这个结果宋哲元还算满意,当即带着这些军官,又从赵书礼这里得到了两万支步枪和一千万弹药的援助后,火速回陕西去了。
宋哲元是第一拨拜访的人,而第二拨呢是日本人。
他们是来谈贷款的事情的,当初答应了日本人修筑铁路后,赵书礼提出了贷款两亿日元的要求,日本人嘴里说的好,可是走后就不在提了,似乎这事压根就没有发生过,当绥西财政困难,赵书礼催促的时候,他们也推脱开去。
此时他们却主动来提贷款的事情,却是因为另一件事,东北的石油。
东北开采出石油后,赵书礼跟张作霖会晤期间,把消息传给了东北整府,东北整府一知道,日本人也很快知道了,并且闻风而动,当即积极起来派人前往油田区秘密考察过后,得出结论这是一个储量巨大的油田,足够供应整个日本一百年。
日本资源奇缺,燃料方面到还有些煤,但是石油就是一滴都没有了。而一战以后,随着技术的发展,石油越发重要起来。不管是军舰上的燃气轮机,还是火车上的大功率柴油发动机都是离不开石油资源的,而日本人又没有,只能购买,每年用来购买石油的外汇就占据了日本外汇支出的相当一大部分。因此当听说自己的势力范围东北出油后,他们立即找上了东北整府,希望参与开发。而张作霖这个老胡子,对日本人一直是抱着利用的心态,他当即以此油田为赵书礼个人发现,属于私人产业,整府不便干预为由推脱过去了。
于是日本人就找上了赵书礼。
四十五节 贷款(2)
还是那个日本人野村找赵书礼,同时也想到了上次赵书礼提到过的贷款,他们觉得既然赵书礼也有求于他们,那么就可以利诱其跟自己合作。
“赵司令当真不肯跟我们大日本帝国合作!”
“哈哈,石油啊,这可是流淌的黑金,我好不容易找到了,为什么要分给你们日本人一杯羹呢。”
“赵司令此言差矣,我提醒阁下一句,没有满洲铁路的运输,我想你连一滴油都运不出去。”
“你不用威胁我,大不了我把油田堵塞了,一拍两散谁也得不到。”
“阁下这是何苦呢,我国整府是很有诚意的,愿意出两亿日元从您手里购买油田的开采权。您不就是为了钱吗,难道两亿您还嫌少?”
“哈哈,我是需要钱,但是我懂一个道理,那就是卖鸡和卖蛋的道理,你觉得我是把一只会下金蛋的老母鸡直接卖掉好呢,还是留着它不停的给我下蛋好呢。”
野村摇摇头道:“如果我是阁下,我会选择卖鸡的,毕竟卖蛋要卖到两亿日元,恐怕需要很长时间的。据我所知,阁下的军队刚刚扩编,地盘也扩大了一倍都不止,正是缺钱的时候。”
“你说的没错,不过要是日本人能把上次答应的贷款拨付过来,我就不用这么窘迫了。”
“原来阁下是为了上次贷款的事情耿耿于怀啊,这个好办,两亿贷款可以给予阁下,而且十年内免息如何。只要阁下肯卖油田,我们愿意出到三亿日元。”
“还是不卖!”
野村气急败坏威胁道:“你真是死了心了,你就不怕得罪我们日本整府吗。”
赵书礼还真不怕了,苏联已经发表了那个不允许第三方破坏外蒙现状的公告,还向边境地区的恰克图,甚至在海参崴也加强了军力,这让日本人一时间不敢轻举妄动。
赵书礼没理会威胁,调笑道:“我说你们日本人怎么这么死心眼啊,我不卖油田可没说不卖油给你们日本啊。”
“你的意思是?”
“我可以给日本人一个优惠,但是同时你们的满铁要给所有我的地盘上运出的货物一个运费优惠。”
“这个可以商量,但是石油方面如何合作,请您仔细说说,要是我国能满意的话,相信对阁下不会有坏处的。”
“这个吗,可以比照国际油价给日本一个折扣,另外加上东北靠近日本,这运费上也可以省一大笔钱。相信对日本来说是非常划算的,对吗。”
野村点点头:“没错,可是我国并不仅仅是为了石油本身或者经济利益的,我国需要的是自己的石油安全。我们需要确保自己国家的石油供给不受他人控制。”
没的说,日本人的忧患意识就是比中国人强,在这个时代他们就开始考虑石油战略了。
赵书礼不仅响起了后世美国的石油战略,那就是不谋图直接控制油田,但是却一定要保证石油运输线路,和石油来源的安全。为此不惜打阿富汗,打伊拉克,威胁伊朗。
以美国为对照,赵书礼对日本人提出了一个建议:“不知道野村先生有没有听过这样一种合作,我们可以固定的提供一定比例的石油产量给予日本,而价格就走国际价格,并且加上一个不低于九折的折扣。”
“您的意思是说,油田开采出来的石油按照比例出售给我国吗?”
“没错,如此一来,你们也就等于掌握了相当一部分石油资源不是,而我也能长久的赚钱一举两得,何乐不为呢。”
野村点点头,这确实是一个折中的办法,但是他没有授权谈判这个,便告辞离开,说是要回去商议商议。
日本人效率很高,一星期内就给出了答复,初步同意赵书礼的建议。但是对于石油产量分配比例和贷款额度和利息跟赵书礼展开了激烈的谈判,最后定为向赵书礼提供四亿日元贷款,利息十分低廉,而还款就用出售给日本的石油折抵,贷款期十年。对于石油分配比例,日本本来要求八成,最后在赵书礼坚持下,降到了五五分,但是对于赵书礼的那五成,如果要在国际上出售的话,日本人还拥有优先购买权。
这个时代日元并不像后世那么不值钱,相反他的价值还是很高的。一日元大概兑换半个美元的样子,比现在的德意志帝国马克还要值钱,一日元相当于两马克。四亿日元的贷款是个什么概念呢,那是两亿美元,绝对是笔巨款,不妨做个对比,当初袁世凯以签订二十一条为条件,也不过换取日本2亿日元的贷款而已。
因此这个贷款让赵书礼狂喜,这大概是日本立国以来,最大的一笔贷款额度了吧。并且是一次交付,这让正在忍受战争后遗症,巨额负债困扰的赵书礼大喜不已。虽然在德国他也得到了巨额数量的信贷额度,但是德国人并不是一次清交付的,而是分期分批,他们要等绥远政府证明自己有还款能力后,才能交付第二笔贷款。
而这第一笔两千万马克的贷款目前也全都在德国派来的专家顾问手里掌握着,这第一笔是军事合作贷款,根据秘约,德国人顾问有权利决定钱的流向,避免出现被人挪用的情况,至于那笔商业交流贷款,条目繁琐目前一分钱还没有到账。
因此日本人这笔贷款就太及时了,让赵书礼可以大刀阔斧的实行自己心中的几个一直受困于资金而难以实现的计划了。
第一件事是成立一家银行,并且授予该行货币发行权,以日元作为担保,先期印刷一亿元纸币,这个银行的名字叫做赵氏银行,属于赵书礼的私产,让傅伦做经理来经营。另外也给予了徐新六的北方发展银行货币发行权,并且将一亿日元存储到他的银行中,作为保证金。徐新六投桃报李,从自己的银行中挑选骨干,帮助赵氏银行运营。徐曾在浙江兴业银行这样的正规银行中任职,因此他的北方发展银行中颇有一些精通现代银行经营的人才,在他的帮助下,赵氏银行很快走上正轨,担负起了一个金融机构制造资本的任务。
在这两家银行拥有货币发行权后,赵书礼的地盘上金融业态终于发生了第二次改变。第一次改变是让晋商成立联合银行,并授予他们货币发行权,目的是统一绥西外蒙地区的货币。可以说第一次货币改革是因为绥西外蒙的货币制度太过混乱,而这第二次吗就是因为这里缺钱了,晋商虽然成立了联合银行,但是以他们保守的经营策略,竟然不敢大规模的印刷,担心发生挤兑。这样做虽然够稳妥,但是却影响了绥西的货币流通,市场上动不动的就出现通货紧缩。尤其是这次战争,由于大量的资金被政府抽离作为军费,几个月间物价下跌了三成,造成严重的通货紧缩,对当地经济极为不利。而且当战事最紧张的时候,徐新六出面想从银行中借贷一笔钱,晋商竟然百般推脱,这也让已经一心归于绥西的徐新六大失所望,打定主意再次改革币值了。
赵书礼接受了徐新六的建议,增加了两家新发钞行,大幅度增加绥西地区的货币流通量。两家银行成立后,当即联合对库张铁路放款5000万元,通过铁路投资,这5000万元通过工人的工资,采购铁轨等进入了市场链,加上战争的结束,一个月间,通货紧缩情况得到了改善。
四十六节 难缠的德国顾问
成立新的发钞行的同时,在徐新六的主持下,在归绥(呼和浩特)这个绥远商业和【整治中心】成立了一个股票和债券交易所。为什么成立这个机构呢,原因是这次战争中由于贷不到款,府库中又实在是没有钱,徐新六这个从西方受过教育的人,又很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