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这货不是马超-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领好歹还有个姓名,而马家除了庞德之外,就是没被杀的马岱了,马雯这个大姐根本就没有存在过,还是民国时期的小说家周大荒老爷子自己YY出来的《反三国志》中出现的人物——而且是作为妹子出现的。

而且西凉整个地方,文臣谋士奇缺,一直以来也只能以勇武号称一方,唯一比较能拿的出手的也就是董卓手下的李儒、贾诩了;而西凉之所以能够在曹魏控制下屡次击退蜀国的攻击,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依靠着少数民族的帮助,我知道这些不怕死的羌人很牛很牛的,冲锋陷阵的话还是很强很强的,所以以后要好好对待他们……

武将暂时还不算特别稀少,老爹马腾算一个,我算一个,庞德算一个,马岱算一个,两个小弟马休和马铁也不会太差——我这个当哥哥的会努力培养他们的——我大姐马雯应该也可以带兵出去拼一拼,而庞德他大哥庞柔,手无缚鸡之力,只能算是智力型英雄了,这是七武一文,和头脑一般的韩遂火并一场应该勉强算是足够了,但是和中原广大英杰混战肯定会倍感吃力,尤其是面对人才济济的曹魏军团和日益壮大的刘家军时,没有智囊团的我们定然会乱了阵脚,我多么希望从曹操军里把什么荀彧荀攸啦、郭嘉贾诩啦、随便给我拽上一个来,我肯定要学着曹操听闻许攸来投一样欣喜若狂——别说让我光脚去迎接,我光屁股都行!

虽然我是从一千八百年之后蹦过来的、我也是玩三国游戏出身的,我也看过一点《三国志》,《三国演义》更是自幼熟读,对三国历史也有一些了解和认识,但是毕竟只有自己体验时才会知道:史书绝对不等同于历史!更不是带有个人与时代感情色彩的演义!谁知道这时代变没变,否则我娘也不会早死十年!

军师、谋臣、智者,我未来十年内最需要的就是智谋之士!靠我这智商和军事分析能力,带上兵过去冲应该可以,让我一个人从大局出发做出有条理的部署还有很大的困难,我毕竟还不能从新社会的思维中跳脱出来——此刻我是多么想要几千枚爱国者导弹啊……但是我不是某些神人,来到了封建时代便把我们新社会各种机械化产品的设计图纸默画出来,然后找到能工巧匠,造汽车、造坦克、没几年就可以翻阅着报纸对着无线电对讲机指挥着装甲车运送着手持AKXX的特种部队了……我没这能量啊!我只能在这冷兵器的时代里依靠自己的武勇来前进。所以,我还是需要聪明人来帮助我分析,帮我治理,帮我平定天下。

著名的有智之人,距离最近的应该是在长安的贾诩和李儒吧?当然张鲁的汉中可能也有,不过我一个也不知道,他们太默默无名了,以至于曹操挥军西征时张鲁直接投降了。

呃,而这个李儒,虽然游戏里智力一般都是不低的,但是可能是由于他侍奉董卓的缘故,总感觉他不是个好东西,用了也不会好好干活。

贾诩就不同了,此人呢算是个谋士中的极品,年轻时在董卓手下干点杂活,在董卓被杀、李傕、郭汜等想要撤兵回乡之时他向李傕献策,让二人率残余军队西攻长安,将刚刚作乱成功的王允逼死,又将怀抱貂禅的吕布驱逐出去,他二人占领了长安,继续拥戴献帝。

而李傕大封功臣之时,贾诩坚决不使自己权力过大,并且在以后的日子里尽自己所能地维护保护汉献帝,最终通过各种手段联系了曹操,成功地把献帝送了出去,自己也悄然而退。然后他依附过段煨,由于段忌的忌惮,于是又自动跑去找张绣,和张绣比较合得来,而且也是在张绣的宛城里干活的几年,真正使贾诩扬名神州。

他说服张绣与刘表联合,多次抵挡住曹操的大军进攻,而第一次投降之后,又狠狠地将曹操击败,并一次性地使曹操失去了年轻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以及赤胆忠心的护卫——被曹操自己誉为古之恶来的猛将典韦。

这一战,将曹操的得意骄狂打得无影无踪,也使贾诩的名号响彻天下。

防御了曹操几年之后,在官渡之战之前不久,曹操与袁绍同时向张绣伸出了橄榄枝,贾诩一口将袁绍的使臣回绝,说服了张绣投降曹操,曹操欣然接受,张绣被封侯,而自己也成为了曹操的重要谋士。

虽然这之后,由于曹操对他的忌惮,贾诩在曹军里较少出策,始终保持着低调,仅仅在诸如对付我马超和韩遂时建议使用离间计时露了一把脸,连曹丕和曹植等人的储君之争时,也极力保持低调——我只记得在曹操征求他的意见时,他只说:“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曹操抚掌大笑,坚定了立曹丕为储君的信念。

而他深谙韬光养晦之术,终于也成为了少数的正常死亡的谋士,最后的结果比之英年早逝的郭嘉、与曹操观念不同而被狠狠整死的荀彧叔侄等重要谋士都好得多。要是能在前期便得到他,我这一辈子就基本可以无忧了!

贾诩,你真正的明主在这里,就在武威郡姑臧城之中啊!



可惜事实总比梦想来得残酷得多。

我幻想着如贾诩般的一流谋士前来投奔我们,可是一直以来就连九流的将领都不屑于瞥眼来看我们。

并不是我们不注重人才。

乱世之中,谁会不重视招兵买马、招揽贤才?

谁又不希望天下名士勇将都齐集在自己麾下为己效力?

问题是我们态度够谦虚,人才们看不到——他们根本不屑正眼来看。

除了当地的这点居民,天下人又何曾听过马家的名号?

老爹也曾在凉州范围内积极寻找过一番。

比如祖厉的豪杰,贾诩未来的服务对象——张绣。

祖厉城是武威郡东南角的一个小县,虽然归武威分管,但位置上明显更靠近汉阳郡。张氏在祖厉是个不小的氏族,张绣的族兄张济早早地就跟着董卓杀进了洛阳,张绣年纪尚轻,便被县里征招,做了一名县吏。

这两年凉州愈发不安稳,尤其是边章韩遂大反叛之后,各地各县的不安分子纷纷趁机作乱,祖厉县中也是一样,来自金城的流氓偷袭杀死了祖厉的县长刘隽,妄图接管该县,被更剽悍的张绣黄雀在后,结果了性命。族里人都十分赞赏他的血性,于是张绣从乡里募集数百名勇士,依靠乡族势力控制了祖厉城,也算一城之豪杰。

老爹很敏锐的发现了不远处的张绣,感觉这个年轻人有勇气,有前途,可重用。

于是老爹欣然提笔,以诚挚的感情,恳请年轻的张绣屈尊来姑臧。

老爹已经是武威郡太守,名义上也是祖厉县长的直属上司,本应该一声令下张绣就屁颠屁颠的跑来伺候,不料这厮直接一口回绝了老爹派去的信使。

并且当场铺展纸张,提笔回书。

老爹看到回信,默然无语,将竹简直接扔到屋外。

我急忙跑去捡起一看。

“马公太守阁下……”

我叹了口气:这算什么乱七八糟的称呼?

“祖厉张氏子弟,皆有从军之志,绣亦如此。绣从父济,追随河东太守董公,武运有望,绣亦有心从之。董将军陇西大族,当世之豪杰,西羌贼匪不敢侵扰,而马将军罪臣之后,与韩遂相争纵不能胜,妻妾眷属尚不能保全,绣若从之,比庞翼将军如何?再三思之,惟寻死矣,望将军明鉴。

祖厉张绣顿首。”

我知道,我军无大将的日子还要继续无限期地延长下去。

第十四章纷纷扰扰的天下

中平四年四月。

公元187年。

我已经十一岁了。

从年初起我就感觉到气氛不太对劲,总有传讯士卒频繁出入府上,刚开始我以为是因为年前的惨变故而加强了警戒,但随即发觉不对:那些士卒,根本就是韩遂派来的!

而我的老爹,还没强大到可以如此明目张胆地笼络韩遂亲信的地步。

所以,只能是韩遂与老爹有要事相商。

而我虽然身为长子,在这种事情上并没有获得知情权。

谁让马腾老眼昏花,压根没发现自己的儿子如此英明神武!

话说回来,我虽然自出生起就被内定为神童,却从没做过什么震惊州郡的好事情——不过貌似即使我来个马超让梨,咱这犄角旮旯的破地方,处于绝对的边缘地带,根本不可能有人帮咱宣传。

所以我从小就不会跟兄弟姐妹们客气。

当然由于爷爷老爹兜里都有些金银,家里东西足够挥霍,也实在没必要让我在让不让这块肥肉的问题上过多烦恼。

说起爷爷马肃,人如其名,是个比较严肃的老头,本来我们老家还在长安附近,好歹算个司隶人士,他年轻时不懂事,估计肯定因为不晓得潜规则而被上级和谐了,这才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的跑到西北这鸡不下蛋鸟不拉屎的地方来。

他能文会武;但都不算特别突出;只算个不下不上的人;而西凉又是异族盘踞之地,凭着半吊子的身手,勉强混了个地头蛇,因此在教育老爹方面极其重武轻文,凑合着认识字就够了,反正准备一辈子赖在西凉了,还是练武保命混口饭吃更为要紧,因此直接导致了我老爹这么一大块好材料成为一介莽夫。

所以说,幼儿时代的教育很重要,做父母的千万要把握好,或许子女不是全才,但还是要尽力多多地去尝试——虽然这是以加重孩子们的负担为代价。

又因为如此,我现在的负担很重啊……

而后月末的某一天,在起床之后的一整天,我都没有看到老爹的身影,这种情况自从我出生后便未曾发生过,因此我心中有些不安。

更令我不安的是,庞柔告诉我南门的驻军被带走了。

而所有姑臧人都知道,南门驻军正是城中的精锐。

这马腾……带着一万多人马,出去干嘛去了?

总不会去找韩遂火并吧?

大爷啊,你想不开就一个人去啊,把兵马留给我啊,别把咱马家的老底全白白给扔掉了啊!留下来好歹还能让我找机会翻盘,虽然我也知道如果老爹挂掉了,这支部队和这座城,根本和我一点继承关系都没有——我们虽然在这里住了近十年,但名分上这城仍然姓刘。

韩遂的城也一样。

虽然黄巾之乱刚刚过去,但是西凉的大乱还没正式开始。

直到晚饭结束,我还是没有等到马腾回来。

于是我只能郁郁而睡。

翌日清晨,刚坐上饭桌准备用餐的我便得到了消息。

“夏四月,凉州刺史耿鄙讨金城贼韩遂,鄙兵大败,遂寇汉阳,汉阳太守傅燮战没。扶风人马腾、汉阳人王国并叛,寇三辅。”

消息是赵承手下的人报来的,我紧紧攥着手中的一双筷子,却说不出话来。

老爹这么快就反叛了?!

当然在我原本的心中,造反应该是迟早的事情,马腾不反的话我也要反,否则把我往哪里摆?而老爹在我印象中是偏向于忠臣的(虽然这个印象非常没有根据),我也以为以后会因此而导致父子关系恶化,故而曾稍稍伤过脑子。

不过老爹如此当机立断,真让我惊异过于欣喜。

惊异?或许是愤怒。

我无法忍受马腾,他竟然和韩遂联手?!

我并非不懂变通,但只是无法容忍。

“韩遂?!”我提高了声音,“你是说我爹和韩遂联手?!”

“恐怕是这样的,少爷,”赵承摆摆手让士卒退下,“全天下之人都已知晓,我们已经全是叛贼了。”相较于我的惊异与愤怒,赵承反而极为平静。

“你早已知道此事?”我忽然转过头来,咬了咬牙,“却惟独偏偏瞒着我?!”

赵承默不作声,从怀中摸出一张便条,递了过来。

当然是老爹的笔迹了,这破字除他之外别无他人。

“韩贼迫我急甚,权且从之,吾儿性烈气盛,怕不能受。”

只有半句话?虽然意思已经明白,但看起来总是有些别扭。

手中的两根筷子断为四截,参差的木渣刺得掌心微微发麻。

马腾呵,马腾,你不是铮铮铁汉么?竟然学会了忍辱求全?

杀妻掠城之耻,在你眼中,已经不算大仇了吧。

我所坚持的所谓原则,在大人们看来,都是无聊的幼稚东西罢了。虽然按年龄的叠加来看,我早已是心理上的中年人了。

但事实完全不是。

这根本不是一加一等于二的道理。

24年的婴幼儿+青少年的经历再加上11年的婴幼儿少年经历,怎么能比得上三十五六岁的人他们的经验与磨砺?

所以,我的人生最多仍是20多岁的阅历。

我还是半大的孩子,顶多算个成年人。

所以,我依然拥有着年轻人的特点:有梦想、有原则;固执己见,自以为是。

还好,我也有另一个特点:凡事喜欢往好处想。

虽然很多时候也顺便往坏处想了。

于是我迅速冷静了下来,再一次看了看手中的便条。

“韩贼迫我急甚,权且从之,吾儿性烈气盛,怕不能受。”

哦?韩贼逼迫?

这事可能是真的。

但老爹如此轻松地答应了,或许他另有想法。

至于那是什么想法,就不为我所知了。

虽然无法释怀,但却对老爹的做法毫无办法,势力比人小,拳头没他大,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哪里会因为你弱小就大家都来照顾你?和谐社会也不待这样的。

于是,我在惴惴中又度过了数日。

还好,老爹终于回来了,看起来毫发无伤,只是脸上又增添了些许的沧桑与风尘。

劫掠的过程异乎寻常的顺利,三辅偌大一片的好地方,驻军一看联军马头,直接四散而逃,此番行动,可以称得上大获成功满载而归——当然大头都给了韩遂。

尽管劫掠的对象,正是百姓。

老爹一脸的满不在乎,我却暗地里担忧起来。

虽然是被韩遂所逼,但我们马家成为贼寇,也已是不争的事实。家族的名声一旦败坏,却是很难再次漂白的,这对我渴望的争霸天下行动无疑是巨大的障碍:劫掠百姓?杀戮无辜?

只是不论我此刻如何担忧,根本阻止不了这一切的发生。

劫掠不止一次地进行着。

朝廷一直未曾派出正规大军进行镇压讨伐,黄巾之乱的后遗症如此严重吗?

果然黄巾霍乱仍有持续,而且同时出现异象:

“六月,洛阳民生男,两头共身。”

“渔阳人张纯与同郡张举举兵叛,攻杀右北平太守刘政、辽东太守杨终、护乌桓校尉公綦稠等。举自称天子,寇幽、冀二州。”

洛阳人生的那是什么?连体婴儿罢了,但这作为一条伪官方消息传开,却是人人惊慌,继而前几年所传的各种奇异景象纷纷涌现,这利用传言力量的幕后之人却又是谁?

而后有人暴动,一名熟悉的名字跳了出来:

“冬十月,零陵人观鹄自称‘平天将军’,寇桂阳,长沙太守孙坚击斩之。”

孙坚迅速果断,功绩显着自不必说,他也因为功劳而被封为乌程侯。

紧接着人事调动:

“十一月,太尉崔烈罢,大司农曹嵩为太尉。”

姓曹的……没错,那就是曹操他爹了。

全国军事最高长官哟。

异族同胞也不甘落后,蠢蠢而动起来,而且大损朝廷威严:

“五年春正月,休屠各胡寇西河,杀郡守邢纪。”

天有异象,黄巾贼又起:

“二月,有星孛于紫宫。黄巾余贼郭太等起于西河白波谷,寇太原、河东。”

这就是白波贼了吧。

胡人气势不减,杀刺史,并且联合匈奴,不,是吞并:

“三月,休屠各胡攻杀并州刺史张懿,遂与南匈奴左部胡合,杀其单于。”

还有黄巾贼余孽:

“夏四月,汝南葛陂黄巾攻没郡县。太尉曹嵩罢。”

连累得老曹丢了刚当不久的太尉。

“五月,永乐少府樊陵为太尉。

六月丙寅,大风。太尉樊陵罢。”

其实老曹当太尉时间比上面这位长多了。

军事首脑的连续撤换,当然也从侧面说明了上层领导的混乱与黑暗。

西蜀也有黄巾的失利:

“益州黄巾马相攻杀刺史郗俭,自称天子,又寇巴郡,杀郡守赵部,益州从事贾龙击相,斩之。”

而刚刚被吞并的匈奴背信弃义,继续进军:

“九月,南单于叛,与白波贼寇河东。遣中郎将孟益率骑都尉公孙瓒讨渔阳贼张纯等。”

朝廷终于出兵,首次听到公孙瓒的名号。

但是并未打击群众们的起义热情:

“冬十月,青、徐黄巾复起,寇郡县。甲子,帝自称“无上将军”,耀兵于平乐观。”

皇帝自封为大将,挑拣精兵……他懂军事?

我本来正在讥笑吾皇的矫揉造作,接连而来的却全都是捷报,各地无论是黄巾余孽还是异族作乱,都渐渐被打压下去了。

然后到了转折的时刻:

“六年夏四月丙午朔,日有食之。太尉马日磾免,幽州牧刘虞为太尉。丙辰,帝崩。”

死前还要扒掉人家的太尉,活该你死后都要被人咒。

话说刘虞这厮原来是先做太尉然后才去做刺史的?那到底太尉和刺史哪个大?我心里有些糊涂:难道我记错了?这两个不是一个人?

时间过得飞快,“少帝”刘辩即位了。

他是怎样的一名皇帝?

我并无法知晓。

因为他不仅是个可怜的傀儡,而且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