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伐天下-第1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直只能看着,结果现在这么快就成了南宋皇帝,不免令他有恍如隔世之感。再加上密会张浚成果颇丰,张浚显示出他对军方将领的巨大影响力,他一发话表示支持后,几乎所有的实力派将领都跟着表态,这样一来赵昚的皇位终于算是坐稳了,所以现在本该很悲痛的赵昚,潜意识里其实挺开心
  由于得到张浚(张浚在本书设定中是主管军事的文官,主要还是以历史上那个文官张浚为原型,武将张俊的比例较低。)和绝大多数军方将领的支持,赵昚天真地以为可以不再需要赵抗送的军队了,毕竟那支军队能否完全听命于他,他也没多大把握。于是赵昚便表示希望从那些将领麾下抽取一些精兵充实禁卫军,谁知那些原本信誓旦旦表示效忠的将军们,立刻提出种种理由拒绝了赵昚的要求,其中最有力的一条便是如今金军依旧虎视眈眈,突然打乱编制可能会招致不可预测的风险。
  “他们这不是借金军来要挟我吗?”,赵昚在御书房内愤怒地叫道。现在他才意识到赵构的先见之明,在这种乱世,能爬到高位的,哪个都不是善茬儿,现在他唯一能依靠的,只有赵抗了
  为了维持一贯孝顺的形象,虽然很想立刻登基,但赵昚还是将登基大典安排在赵构下葬之后。赵构死后,最难过的应该是韦太后了,她虽然不是一个好女人,也不是一个好太后,但是对自己的亲生骨肉,她还是有着很深的感情的。由于过度哀伤严重损害了健康,再加上之后她必须一直替赵构守灵,日子会非常地单调无聊,赵抗估计她大概最多也就几年的寿命了。对于她,赵抗没有多少同情,“她早该死了。”,这就是赵抗对韦太后的评价。但是,随着亲人一个个逝去,赵抗也感觉到了他一直不怎么在意的孤独与寂寞,“已经只剩下姐姐了,一定要让她们活下去”
  那些妃嫔们倒是个个哭得很伤心,虽然也有些是装出来的,但在赵抗看来,至少有大半确实是很悲痛,“唉,不知道我死的时候,会不会有人为我流泪呢?”。而刘檀虽然已经解除了和赵构的夫妻关系,但是赵构归天以后,她还是穿上了应该是妻子穿的孝服为他守灵,也许在她看来,只有这样才能表达两人的感情吧。不知道是不是被她感动了,对刘檀这完全不符合礼制的行为,居然没人提出异议。
  吴皇后也异常悲伤,好在身子强健,倒不至于病倒。她年纪虽然比赵构小几岁,但由于性格的关系,赵构和她在一起时,反倒像个被宠坏的弟弟。事实上,从她当初在海船上执刀披甲保护赵构的那天起,她就一直默默地陪在赵构身边,确定了他们之间似乎有些倒错的关系。如今自己要守护的人不在了,看得出吴皇后心中相当失落。好在,“还有孩子!”这个念头使她很快振作起来,承担起她应当承担的重担。如果这些压力全压到赵昚一个人身上的话,他肯定会垮掉的。至于另外两个孩子,吴皇后倒不怎么担心,赵抗虽然也在守灵,但很明显并不怎么悲伤,而赵璩呢?虽然还不敢在这种特殊日子里公然调戏宫女,但眉来眼去是少不了的,令吴皇后不住叹息。
  接下来就如同安排好的一样,赵构下葬,赵昚登基,而赵国的大军则沿海北上,并陆续在钱塘江入海口外集结待命。南宋沿海的居民从未见过如此庞大的船队(南宋水师总体实力更强一点,但是因为对手太弱,所以从未如此集中使用过。),一度有些恐慌。知道是自己人后,他们又不禁狂喜起来,有这样强大的军队,还怕金人南下吗?赵军的宣传队趁机大肆宣传,令赵抗在民间的威望大涨。

第三百四十一章 天才的谦虚
  说起这宣传队来,这个点子最早是陆游引出的,当时他向虞允文抱怨说对普通百姓来说,即使是降价很多的邸报,他们还是不大愿意购买,难道得派人下乡去发吗?
  虞允文一听就有了主意,便让陆游组建了宣传队,平时负责宣传上面的政策和赵国的大事,战时则可以起到稳定后方情绪与瓦解敌军的作用,这便是赵国宣传队的由来了。
  不久,虞允文以及此次出征的高级将领都进入临安,前去拜见还穿着孝服的赵抗,一来是汇报工作,二来也是聆听他下一步的指示。而江晨星则仗着速度优势,早就先到一步,在向赵抗打小报告了。
  “星姐,你可真能瞎想,时俊参军是我要求的,而获得士兵的信赖和仰慕,靠的是他的本事,有什么问题?”,赵抗不在意地笑道。
  江晨星不服道,“可他们一文一武,关系如此密切,能力又这么强,难道大王就不担心他们做大吗?”
  “虞大人是君子,我相信他,而时俊更是老实人一个,不必担心。”,赵抗的语气转冷,“倒是你,江师长,一贯骄傲的你竟然打起小报告来了,是不是嫉妒了?”
  江晨星见赵抗开始有些生气了,不敢再争辩下去,“属下只是因为军队被轻易调走,心里有些不平衡罢了。”
  “军队是赵国的,不是你的,甚至不是我的,虞大人被授予了调兵的权力,调走点兵就不平衡了?”,赵抗语气加重道,“就算将你手下的兵都调走,他都有这个权力!事实上,虞大人只调走三千人,已经很给你面子了。”
  江晨星感到很委屈,闷闷地不再说话,甚至没留意赵抗第一次说出“军队是赵国的,而不是我的”这样的话。
  可赵抗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你的心思别以为能瞒过我,你是见虞大人初来乍到就极速窜升,地位很快就会超过你,才会不平衡的吧。我再说一遍,虞大人是百年不遇的奇才,能得到他是国之大幸。你虽然也是难得的人才,但和他比,还差得远呢!”
  江晨星眼圈登时红了,强忍着要掉下来的眼泪,她被赵抗这样轻视,还是第一次,好胜心顿时变得前所未有地强烈。
  虞允文赶到后,立即将赵国这段时间的情况,以及此次北伐的兵力配置向赵抗做了汇报,至于北伐的具体安排,他还要和赵抗讨论讨论。
  在虞允文传递来的信息中,宣传队的事情令赵抗喜出望外。因为那些文人所谓的控制舆论,主要还是针对上层,但是下层的民众才是国家的根基。而宣传队出现后,对下层民众的影响力绝对要超过那些四体不勤的文人,赵抗从此再也不怕他们乱嚼舌头了。他以前虽说也不怕,但那是没办法,自我安慰而已,现在可是真不怕了。
  另外,在这段不算长的时间内,赵国的国力尤其是军力又有了明显的上升,虽然没有赵抗的命令不敢进一步扩军,但军械方面则在不断进步。如今赵国光是神臂弓就超过了十万张,这实在是有史以来最可怕的远程力量了,而且虞允文还改进了神臂弓的使用方法,使其更具实用性。其他的旧式军械也或多或少得到改良,并且还有几种新的战争机械被发明出来,除了基层的工匠们居功至伟外,魔门中的神工巧匠也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甚至连虞允文也在其中出了大力,这实在是令赵抗大呼意外。
  “这也没什么稀奇的,当年诸葛武侯不也发明了木牛流马吗?”,虞允文笑道。这话中隐约透出的意思,就是他的才能并不在诸葛亮之下,这并不是虞允文骄傲,相反,这是谦虚。正如当年诸葛亮以管仲、乐毅自比一样,以不如自己的人来和自己相比,这是中国文人中一种常见的谦虚方式。
  赵抗并没有觉得虞允文狂妄,在他看来,虞允文(这里指的是本书中的,不过,历史上的虞允文由于没得到宋孝宗完全的信任和重用,很多才能都被埋没了,但即使表现出的那一小部分,也不在诸葛亮之下,差的只是名气。)的确是要强过诸葛孔明一筹的:比练兵,两人都能练出精兵,但虞允文从赵抗身上又学到了邪道的速成练兵法,这就是孔明所不能及的了;在内政上,两人都是百年难遇的宰辅之才,但虞允文的创造性更强,像新邸报、宣传队这类创举都是出自他的脑中;在用人上,诸葛亮事必躬亲,最后累死,而虞允文能想出代理职务这个点子,培养提拔出了大批可用之才,并且能够充分相信下属,这点是诸葛亮所不能及的;在判断力上,虞允文到目前为止可谓算无遗策,而诸葛亮则犯过几次重大错误,也是虞允文胜出。
  在发明创造上,诸葛亮固然有不少重要发明,但虞允文现在也设计制造了几种新的军械,不过效果如何,还需要实战来检验;接下来就是谋略和带兵能力了,这方面诸葛亮一直受人诟病,而虞允文的能力则还没得到展示,只有等北伐之后再做评判;诸葛亮的身体如何不得而知,但从他英年早逝来判断,应该是比不上虞允文体魄强健的。
  而虞允文比诸葛亮差的地方主要是公私分明、执法公平,这是指来赵国前的虞允文,如今的虞允文至少与诸葛亮不相上下。而且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诸葛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虽然令人感动,但于国不利;而虞允文则要务实得多,这样他的卓越判断力才得以充分发挥作用。所以综合来讲,虞允文强过诸葛亮一筹是毫无疑问的,甚至可以当得上“千古一人”这个评价。也难怪赵抗这样的“怪物”,都如此看重于他了。
  就在虞允文要讲述有关此次北伐的情况时,却被赵抗一挥手阻止了,“在谈这件事以前,还有一桩很重要的事要做。”
  “哦,是去拜祭一下皇上吗?这是应该的,臣等沐浴更衣后就去皇陵拜祭,现在风尘仆仆,去的话不太恭敬。”,身为忠臣孝子的虞允文首先想到了这点。
  “果然不愧是虞大人,先想到这件事”,赵抗笑道,“我说的不是这件事,毕竟我们赵国是完全自治的外藩,所以这拜祭之事,可去可不去,我就不要求了,想去就去,不想去就算了。我要说的是,虞大人来我们赵国也有将近两年时间了,在这两年期间,我想大家也看到了。虞大人劳苦功高,才能卓越,完全可以胜任丞相一职,列位有不同意见吗?”

第三百四十二章 拜 相
  这下,即使是有些嫉妒虞允文的江晨星也说不出反对意见。虞允文这两年里,虽然没有做过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在不知不觉中,他的到来使赵国开始变得像一个真正的国家,而且国力蒸蒸日上。事实上,赵抗现在才任命他做丞相,已经算是晚的了。不过,这里还是有反对之人的
  “陛下知遇之恩,臣纵肝脑涂地,不能报万一。但是,臣以为,此举颇为不妥。”,反对的人竟然是虞允文自己。不过他是真的推辞,还是只是一般的客套呢?
  赵抗显然早有心理准备,笑道,“虞大人但讲不妨。”
  “第一,这里是在国外,丞相这样重要的职务,却在国外任命,似乎儿戏了点;第二,当初陛下答应过臣几件事,目前还未全部办到,臣实在不宜现在就答应陛下的任命。”
  “他还没忘啊!”,赵抗心中苦笑,面上却不在意地说道,“虞大人说的也不无道理,但是我以为,你还是应该在这里拜相的。”
  “陛下的意思是?”,虞允文似乎有点明白了,但这些话还是让赵抗自己说出来比较好。
  “我们赵国毕竟名义上还是大宋的外藩,下面我们在大宋的国都临安举行拜相的仪式,这等于是在告诉大宋的百姓,我们没有忘本,这有利于拉拢民心。而且这样一来,也更能拉近我们与本土之间的关系,虞大人以为然否?”,赵抗笑着解释道。
  “陛下所见甚是,是臣考虑不周,但那件事”,虞允文回道。
  “对了,藩国也设丞相一职似乎不太妥当,不如仿效战国旧例,还是叫相国吧,反正权力是一样的。另外,你们在大宋境内也别叫我陛下了,都叫大王或殿下好了,免得引起他们的不满。”,赵抗继续解释道。
  众人立即称是,但虞允文显然还记挂着那件事,并没有说话。
  赵抗眼看拖不过去了,只得苦笑道,“当初我答应虞大人的几件事,好像就学习皇家礼仪一样了吧。你尽可以放心,等国丧期过了以后,我就找母后学习皇家礼仪,暂时不回赵国了,反正战时体制维持半年应该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虞允文一听,自然很高兴,就不再推辞,答应了下来。
  由于现在身在临安,赵昚自然不能不邀请,于是这个拜相的仪式显得越发隆重。不过本来应该是很高兴的一件事,却因为新皇帝赵昚的一句话,而变得有些不快起来。
  “皇兄你可真厉害,虞大人在国内时,只是安心做他的孝子,你却有办法能请他出仕。”,赵昚羡慕道。
  “运气好罢了,而且,我付的代价可也不小啊。”,赵抗笑道。
  “只是我们大宋也很需要像虞大人这样的杰出人才,只要你愿意的话,随时可以回家的。”,赵昚突然说道。
  这话一出赵抗和虞允文的脸色都变了,在虞允文的拜相仪式上公开挖角,这实在是太不给面子了。不过赵昚也有为难之处,他现在手边除了那些老臣,连一个忠心体国而且又有才干的人才都没有。而且赵昚也想藉此试探一下赵抗的反应,看看他是真心愿意保持两国之间的关系,还是只打算暂时利用南宋。
  虞允文当然是立刻就辞谢道,“多谢皇上美意,但赵王对臣有再造之恩,望陛下恕臣不能从命。”
  赵抗这时倒突然笑了,说道,“彬甫,你就答应吧。当年苏秦一代俊杰,也曾掌六国相印,你又何必这样迂腐呢?”
  这下难题又踢给赵昚了,照赵抗的意思,赵昚必须授给他与宰相平级的官职才行,而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且不说秦桧目前还不能动,就算相位空出来,也不可能让给一个身在外国的要员来做啊。这时赵昚也明白了赵抗对两国关系的定位:赵国在形式上臣属于南宋,但是实际上是完全不受节制的,赵抗其实只是藉此获得他想要的大义名分等诸多便利而已。明白这点后,赵昚心中颇为不快,毕竟,再贤德的皇帝,他也是皇帝,想到赵国不受朝廷的控制,赵昚就相当不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个观点在中国深入人心,他也不例外。但不爽归不爽,目前双方彼此需要,所以关系看上去还是非常融洽的
  仪式结束后,虞允文向赵抗及赵昚呈上了此次北伐的计划。按虞允文制定的计划,大军应该集中力量,沿着海岸线北上,寻找岸防薄弱的地点登陆后,直取燕京。以目前北伐军的实力,加上强大海军的配合,金军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应该是很难守住的。
  只要控制住燕云地区,金国的广大国土就被硬生生地截成了两部分。到时候不论是打速决战还是消耗战,主动权都在赵军手中,收复全部失地就只是个时间问题。
  但赵抗听后却沉思起来,而赵昚对军事一窍不通,发表不了什么有价值的意见。过了一会,赵抗开口说道,“虞相的这个方案的确可行,但是占据燕云地区后,会受到女真本部、草原鞑子与完颜亮的金军主力三方面的夹击,不是顶尖的名将是很难守住的啊。”
  这时赵昚突然插话了,“说到擅长守御的名将,我们大宋倒有一位,到时候让宋军接管即可。”
  “我们辛辛苦苦地打下来,你想白要回去?想得还真美”,赵抗自然知道他说的是谁,“皇上说的是刘锜吧,听说他与清河郡王有些不和,目前还担任着闲职呢。”
  “是啊,所以由他出任应该正合适,刘锜将军就算说是天下第一善守之将也不为过,一定能够胜任的。”,赵昚显然觉得自己的这个想法很有价值,连声音都有些兴奋,“当年刘锜将军,曾经在顺昌以二万老弱击退了兀术的十万精兵,威震天下,朕想大概燕云守将这个位子再没比他更合适的了。”
  “不行,他坐这个位置,会带来很大的风险。”,赵抗毫不客气地反驳道,“他的确是天下第一守将,但是他的驭下能力极差,手下动不动就投敌或逃跑,已经多次因此导致重要关隘失守,所以他到现在官职都没升上去。而要拿下燕云地区,我们至少要付出十万的伤亡,要是轻易便丢了的话,那就太让将士们寒心了。”
  赵昚这时才发现,赵抗对南宋诸将甚至比他这个皇帝还了解,不由有些心寒。要不是这皇位本就是赵抗让给他的,赵昚还真要怀疑赵抗是不是别有所图了,但即使如此,他的心里还是颇为不快。

第三百四十三章 出兵路线
  “如果大王信得过的话,微臣可以留守燕京。”,虞允文表态道。
  赵抗笑道,“虞相做燕京守将的话,应该绰绰有余了,只是以你国相的身份,去担任这个职务,似乎是大材小用了点啊!”
  “这样的话,让吴铭去也行,或者就将南臣从海军调回来。”,虞允文沉思后答道。
  “还是不行,吴铭归顺时间还不长,我对他还不能完全放心。而南臣现在的担子也很重,再说海军要比陆军更重要,除非迫不得已,我是不会调他回陆军的。”,赵抗摇摇头,答道,“而且虞相你的这种战略到最后,实际上必然会打成消耗战,这是我不愿意看到的。”
  “确实,要在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