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骑-第56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郑渭这次却下了再三叮嘱,要家里在这笔生意上千万不能图赚钱,甚至要求便是赔本也要将这笔军需物资做好。战前天策军的国库已经告急,所以这批给郑家的生意郑渭也故意压到了市价的八成,而郑济也果然下了重本,天策唐军所订制的每一套军衣他都下足了材料,非但如此,还免费承担起了运货的费用——将一切货物直接运到了龙泉关交付天策军后勤官员。

此次北庭战争,秋冬两季占了时间上的大部分,尤其是最后的决胜更是冬日作战,严寒中作战,军士的保暖便显得异常重要,如果保暖不到位,一到户外手脚僵硬,战斗力就要大削弱,相反,如果在敌方战斗力下降的同时己方能够保住肢体的灵活性,这便等于相对地提高了己方军队的战斗力。

唐军的军衣是统一质量,要求将帅与军士同甘苦,不像回纥、契丹其将领锦帽貂裘,下层士兵却衣衫褴旧,在保暖上并不能普遍得到保证。郑家衣坊所制的棉衣其保暖功效在每一个士兵身上都起到了小小的加成,累积起来便是不得了的效应了。可以说郑家虽然未有人上战场,但所起到的作用却是难以估量。

这些事情,主掌政务的郑渭心里清楚,张迈的内心也明白,所以在战争结束之后便投桃报李地划拨了一些潜力巨大的商业资源来给郑家,这些资源短时间内并不能马上产生效益,但买卖圈的人眼看郑家的地位日益巩固,郑济再要筹措钱银那便易如反掌了。

郑渭问了一些家族传统的生意,如马与衣,又问了一些家族新兴的生意,如与奈家等十二个家族联合开设的钱庄之后,又问道了粮食上面来,道:“高昌那边,咱们的米店粮铺,现在定了什么价位?”

郑万达和郑济一听,便知这个儿子(弟弟)今天来的目的了,郑济道:“目前来说,是随大市。”

“如今国家外表强盛,但内里却面临有史以来最空虚的困境之中。”郑渭道:“这个困境,别人不知道,但二哥你却应该知晓的。钱银方面,现在国库已经是负债在运行,而且欠下的钱至少要两年才可能还清——这还得是在保证丝路畅通、税收稳定的情况下才可以。而粮食方面,我们东部的粮草有余,而中部粮草则急缺,若能熬到秋收,事情或许就平稳下来,但现在高昌、龟兹一带粮价却在不断走高,高到了普通人家几乎无法负荷的地步,这个粮价却已经影响到了国家的稳定,这个时候二哥你怎么能够随波逐流?”

郑济沉默了半晌,才道:“老三,你也是做生意出身的,当知道我们郑家虽然号称富,但这两年一直紧跟着元帅的军政大略,年年给军方做倒贴的生意,银根早就收紧,地皮、矿场、人力都多,工坊也大,但说到现钱,咱们现在是连前十都排不上!可以说我当的这个家,和你当的那个家是一样的。”

郑济所说的“我当的家”是郑家的生意,而郑渭当的家则是指天策政权的财政。

“更何况,”郑济继续道:“一个家族力量再大,也拗不过整个买卖圈。若是你天策府有钱粮入市平准粮价,那么咱家可以附尾而行,但要靠着郑家一己之力,想要平准粮价,那是做梦。”

郑渭道:“若再加上几个亲近的大家族呢?”

郑济道:“现在并不止是原本的粮商在做这笔生意,战前各处收紧,许多商贩都亏蚀了不少,丝路虽然开多了天竺一线,但并无法抵消萨曼动乱的影响,中原那边又担心因为削藩而引大战,市面大部分的买卖都不景气,各种货物价格都在走低,眼下就中部的粮价忽然大火起来,所以生意人便都涌了进来,参到这一块来倒买倒卖,这里头不但有大商人,还有小商人,不但有境内的商人,还有滞留着的过境商队。我想其中牵涉到的大小商贩当以万计,众人堆沙便成山,这股力量已经成了势,已经不是几个大家族暗示表态就能挽回来的了。现在价格炒到这样,你以为很高了,其实还只是刚刚开始。现在的价位,在我看来,在秋收之前一个月,那才会是高峰呢。至于到时候会高到什么地步,我也说不准了。”

“现在还不高?”郑渭道:“若是再这么攀升上去,迟早连中产之家要买米都难了,价钱高到那个地步,这买卖还怎么做?”

郑济笑道:“别的东西,比如金玉古董,价格太高我可以不买,但饭总不能不吃。”

郑渭道:“你们这是吸血!”

郑济道:“人在生意场中,所谋不过一个利字。道义也是要的。但生意人不是依照道德准则行事啊,谁都得赚钱。也不是每个人都赚暴利,别看价格推得这么高,摊到千万人手里,出手价格比起购入价格也只是那么个价格差而已,而且这么多人都已经入市,要是粮价忽然降下来,不知道得有多少人破家呢!”

郑家之中,郑汉年纪较轻,见识较浅,也还有着一种青年人的耿直,他原来没有分管粮食买卖这一块,听到这里忍不住道:“二哥,这生意不能这样做啊!将粮价这样越推越高,迟早得崩啊!”

“是,这个每一个生意人也都知道。”郑济道:“等到秋收——不,不用等到秋收,那价格肯定要下来,但那不是还有几个月的生意好做么?这就如击鼓传花,就看这花最后落到谁手上。不过你放心,肯定不会是我们郑家。”

郑汉愕然了一下,又冷笑道:“肯定不会是我们郑家——只怕现在炒粮的每个生意人都这么想吧。”

郑济微笑着点头,郑渭道:“粮价随需求波动起伏,那是应有之义,但若是从几倍甚至十几倍的高峰上跌下来,影响的可不止是中部,我们整个国家都受不了的!”

郑济道:“这个大家也都知道,可谁让你不未雨绸缪。去年秋冬之际,在胜负未分之时,你为了诱引民间将各种物资往高昌运,一边设法抬高了那边的价钱,一边放松了这条渠道的管制,甚至一些不大合法的事情你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所以钱银才会都往那边涌。等到战争结束,那边粮价已高,而需求不减,无数商贩跑到了那里,总不能赔本回来啊,所以钱粮都在那边聚着,个个都要捞一把再走,这时候光靠一纸禁令已经没用了,而你又不能动用平准仓及时入市调节,将粮价拉回来,现在中部粮价高企,你也是有大功劳的。”

郑渭叹了口气,若是放在平时,郑渭早在粮价炒作之势起来之前就压下了,但这次他不是不未雨绸缪,而是力所不逮。这次北庭战争,回纥几乎是破国进行,契丹也是大耗国力,天策军以一敌二岂能没有代价?郑渭勉力当着这个家,实在是将家底都掏空了,在胜负未决之前甚至还动用了一些肯定会生后患的举措以支持北庭战争的继续。而大战既毕,胜利是胜利了,却正如一个人在体力过度透支之余便容易生病,肌体处处都是破绽,管得了心肺管不了脾肾,管得了脾肾管不了筋骨,那病不是从这里生,就是从那里出,总难以如身体健康、神完气足之时般照顾得面面俱到。

郑万达也叹了一口气,说:“所谓大兵之后,必有灾年,这灾年不止是在于天时,也牵涉到了人事。现在乱象既成,追究已无意义,还是想着怎么善后吧。”

郑汉道:“是啊,二哥,如果国家生大动荡,现在炒粮的人,十有**都得赔!”

郑济哈哈一笑,说:“大家也都不是傻子,但现在炒这买卖的人,不是一人两人,也不只是几个家族,而是不知多少大小商贩都在干。所谓罪不责众,大伙儿就是都看准了官家不会放任整个行情崩掉,所以都在等着呢。”

“等着什么?”郑汉问道。

郑济看了郑渭一眼,说:“等着官家来兜底啊!”

郑汉也留意到了二哥看三哥时的眼神,道:“兜底?三哥若是有能耐兜这底,就不用在这里犯愁了!”

郑济悠然道:“现在这形势,虽然不是某几个家族能够随意掌控,但最大的二十几个大家族如果一起逆市而行,还是有可能将形势慢慢稳下来的,不过那样的话我们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在商言利,就算有两三个家族能够为国自损,但你不能要求所有家族都有这样的大义。如果要大伙儿一起行动,老三,只怕你得给他们一点可靠的抵押之物,人家才能放心。”

郑渭道:“国债……”

“那个不行了。”郑济道:“仓司欠钱欠得太多了,如果再加上这一笔,数目就太大了,加上利息只怕你十年都还不清。现在是乱世,谁知道十几年之后会怎么样。”

郑渭的聪明才智原不在郑济之下,只是立场不同,所以才得来询问郑济,这时一听便明白了过来,嘿了一声,道:“那么,大概是要山林牧场、矿藏田园之利了。”

——————————

这个月真忙啊,不过月初,不能太落后了。求一下保底月票。

——————————V

。55xm

第一一四章还(第二更!求保底月票!)

这些年张迈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除了遵循军事原则,也遵循商业原则,对于境内的财势者采取交换原则,凡是对唐军的展有利者都会让渡政治资源或者物产资源,助其家。以郑家、奈家为代表的几大家族就是这样展起来的。武人与商人的这种互动,军事与商业的这种结合,也是天策唐军能够在过去几年迅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过天策军的这个政策又有一个不成文的原则,那就是“战前押宝”原则,即是那些在胜负未分之前、唐军窘困万分之中能够给予财力支持者,天策政权在取得胜利之后才会论功行赏,通常会返还远比其付出为大的资源作为报偿,至于那些在战前踟蹰犹豫,不肯就将宝押在天策军胜利这里,等到胜利之后再来凑热闹的,就比较难在战后分一杯羹获取暴利了。

这次北庭战争,天策政权不但国库倾尽全力,而且几乎所有和天策政权走得最近的亲密家族也都贡献了相当大的人力物力,郑家之在军需上,奈家之在物流上,洛家在肉畜上,几乎都是不计成本地亏本进行,另外还有沙州张家、宋家,甘州的乌家,凉州的孙家,乃至慕容归盈的慕容家,曹元深的曹家,康隆所在的康家,也都在关键时刻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因为他们与天策政权的结合已经颇为紧密,北庭之战如果输了他们也没好日子过,慕容归盈与康隆等虽然押错了几次宝,但这点眼光却还是有的。正是连不同政见的人在战争期间也能暂时放下成见,才使得这场战争能够顺利进行到底。

可到了战争结束之时,这些家族便都欠了一屁股的债务,虽然可以预期天策政权将会在政治资源与物产资源上给予他们让渡,但就现阶段来说却有一个老大的难关,和郑渭所掌控的仓司一样面临银根吃紧的问题。这个时候,在战争期间没有大损耗的那些家族,其财力优势便显现了出来!

在现阶段,天下的明眼人都清楚,这些惜财之族的优势将会十分短暂,一旦让郑、奈、洛、张等家族缓过气来,借着政治上取得的资源优势其后劲势必能让财产十倍百倍地增殖,这些疏远的家族将会很快被边缘化甚至被吞并。

但是也就在这个特殊时期,郑渭如果要稳定粮价,那么就得向这些疏远家族求助——当前也唯有这些家族才有这个能力办成这件事情。当然,要让这些家族出钱,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当前天策政权国库空虚,军队虽然新打下了万里江山,但这些地方空旷无人,暂时产不出多少东西来,正是一个地价低贱之时,而天策政权又国库空虚,国内经济的主动权便暂时地落到了这些疏远家族手中。郑渭若为稳定粮价而出售这些山林牧场、矿藏园林,这些疏远家族所能换取到的物产,只怕将不在那些在战争期间做过重大贡献的家族之下,甚至犹有过之。

所以这次的这场粮价事件不仅是北庭之战的后遗症,同时也是关乎天策境内两种不同商业势力的一场大商战,此战就算不在粮价事件上,也会在另外一个领域引。

今天郑渭特意回家,可不是为了吃饭叙家常,而是想探探自家的家底,看看这些亲近的商家还有没有足够的力气来挽回此势,但从郑济的回答中他已经知道答案是否定的了。

“这件事情,元帅不会答应的!”郑渭说道:“元帅西征之前虽然将政务大权都托付给我,但这件事情很明显与他的心意相违背。”

郑济道:“这件事情,说到底还是钱粮的问题。现在国库空虚,如果你拿不出钱粮来平准粮价,那么就只能去和他们商量。”

“和他们商量,那便是去向他们低头。”郑渭道:“低头也就算了,可是在这等形势下低头,他们开出来的条件一定苛刻。大略估计,只怕新取之牧场山矿之利,得有一半落到他们手中去!兵将在前奋死争战时,这些人未出力气,等到战局鼎定后他们却利用战后之灾来收取战果,军方知道了之后肯定得有意见!”

天策军将士在前奋勇杀敌,为了国家连性命都拼上了,但如果战后忽然现自己流血奋战争到的土地,却都落到了一群脑满肠肥、无功于国的商人手里,这让他们如何能够接受?郑渭虽然不是军人,但也是从岭西一路跟来的,对兵将们的心情都能够理解,自知此事若行势必在天策境内引起轩然大*。张迈远在万里西方,但杨定国第一个就不会答应!

郑济眉头皱了皱,道:“你不肯答应,那打算怎么办?”

郑渭沉默不语,他实在也没办法。

郑万达插口问郑济道:“咱们家在高昌,还有多少存粮?”

郑济报了一个数字,包括大米多少,粗粮多少,小麦多少等等,郑渭一算,约够两万人四个月的口粮,有些意外——这个数字,可比他预期之中要少得多!

原来北庭战役之后,跟着是郭威西征,再跟着是张迈西行,这两次大行动也都需要军粮的,所以早在杨易之前军方就已经从高昌民间透支粮草,这些事情郑渭晓得一些,却不知道郑家的存粮被抽得如此严重。

郑万达道:“我也不知道从北庭撤到高昌就食者有多少,想必至少也有七八万吧。咱们就将仓库开了,先给南下就食者粮,钱就算借给国家,以后国库有钱了再还我们把,这样也能支撑一个月,先保证了军队的供给,帮国家稳住军心再说。”

郑济一听,面有难色,叹道:“爹,你真要毁家纾国不成?”

粮食在特殊时期也可以作为硬通货,尤其是小麦,西域很多地方进行交易,不是算银子(这时候白银还没成为通用结算手段呢),不是算钱,而是算值多少袋小麦。如今郑家家库空涩,最后一笔流动资产就是这批存粮了,这也是郑家最后的本钱,若是将这个家底也扔进去,郑家只怕就连维持工坊的工人配给都成问题了。做生意最怕的就是资金断链,若是营运不善,偌大的家业都可能会因此而坍塌掉。

郑万达的眼神黯淡了下来,似乎是想到了往事,说道:“老2,不要忘记,我们郑家起家于货殖府,起家的钱,本来就是军资,真的就是将家产全部投进去,那也只是一种‘还’!”

郑济道:“可就算我们真这样做,那也不过维持一个月,且无法扭转整个大局。而且南下就食的士兵、民兵、工事兵或者俘虏、奴隶、家眷也都是人,是人就要打自己的小算盘,我们将粮食下去,难保他们转身就去卖给粮贩子,那就更是自损益人了。只要利之所在,禁令也成废纸,再多的粮食也填补上这个无底洞。我只怕我们破了家,却仍然没法改变整个大势。”

郑万达沉吟道:“那先这样吧,你让老三写个欠条,就将我们的这笔存粮卖给军方,入了军仓,然后再让老三跟军方商量,下个命令,秋收之前,所有就食者都到军营聚餐,若还有人敢偷粮食往外卖,自有军法论处,如此则不管外面局势如何,先将军中的士气稳住再说。”又对郑渭道:“老三,家里做到这样已经是极限了,再下来就看你自己的了。”

————————————

郑渭当晚竟没在家里睡觉,拿了从郑济处得来的数字便回去了,郑济在他离开前半开玩笑地道:“三弟,有时候我真不知道你家究竟是在这里,还是在那边。”郑渭便知哥哥是有些怪自己为了官家将自己家盘剥得太重,不过郑济也只是个牢骚,第二天仍然火急派人前往高昌交接事务。

郑济派去的人出后,又给郑渭写了个条子,让家人送来,郑渭打开了,见上面道:“以存粮食(读饲)就食者乃是治标,不能治本。”

郑渭便知道郑济的意思,是最好利用存货作为平准杠杠,调节物价。不过要以经济力量稳住物价,政府本身的存货就得足够,郑家所贡献出来的这批存粮却还是不够的。

然而郑家的这次出手,总算是给天策唐军解了燃眉之急,杨定国知道后对郑万达大为赞叹,连道:“我只道他是个铁公鸡,没想到这次竟然肯自己拔下几根毛来!”安西武人与货殖府恩怨纠缠百年,杨定国虽然是夸奖,那语气却还是带着几分嘲弄。

至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