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骑-第77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次河西。再次秦西,至于关东之人就都在外围了,何况我等!”

韩德枢道:“父亲这里,自然只是虚尊,儿子这里。将来最多只怕也就是一方牧守。但子孙辈呢?”

这句话,一举指出了韩家在辽在唐的长远利益区别。

是的,现在韩家父子就算归唐,也不大可能真正打入核心圈,但安西集团是汉人,关东集团也是汉人,他们之前并没有契丹与汉人这样牢不可破的天然区隔。以华夏的政治传统来说,当开国功臣们逐渐谢幕后,国内任何地域的子民崛起秉政都是有可能的——无论是举孝廉,还是定九品,还是考进士,说到底都是以学争士,像韩家这样的文化强族,将会拥有巨大的优势。而不像辽国这样,契丹皇帝永远不可能像汉人皇帝一样信任汉人出身的臣工。

韩延徽沉吟起来,这个问题他其实也考虑了很久,但最终还是下不了决心。原因很简单——辽国的宰相,是现在已经拥有了的,而天策的大学士,却还是遥远的一张空饼。长远的利益固然重要,但人的选择,更多的会倾向于近身的利益。

“这事,且再看看吧。”韩延徽道:“三年之前,天策的确雄霸无敌,虎视天下。辽东这边也是人心惶惶。可经过三年休养生息,契丹的元气已在回复,现在的辽军已不像当初临潢府刚刚战败时那样凄惶了。面对唐军应该也可以一战。辽东之地有山海之胜,易守难攻,如今内部既稳,中国再要攻伐就难了。天策虽强,却还远不如隋炀全盛之时,而大辽虽在破国之余,比起当年的高句丽却只高不低。若争胜负,如今自然唐远胜于辽,但说到存亡之势,天策要想灭辽,只怕也还没那么简单。再说,最近燕京颇有不稳之势。未来数月,恐将生变。”

韩德枢道:“莫非耶律屋质这次来……是打算趁着天策内部不稳,想要攻其罅隙?”

韩延徽道:“自龙骧西巡、燕京不稳的消息传来,东京的确有这样的声音。你知道,那些老契丹对张龙骧是有多么的仇恨的,若能趁机复仇,很多人不惮冒险的。”

“反攻天策?”韩德枢叫道:“这可是自取灭亡之道!地皇后不会也这样想吧?”

他这个着急,还是泄露了他心中的倾向——作为在辽国成长起来的人,他还是不知不觉将辽国放在了第一位。

韩延徽微笑道:“放心,真作这样打算的,都是些不入流的老契丹。地皇后从来都是主张休养自守、以待时机的,不过朝中有不少人,却是有心利用这次天策内部不稳的机会,整理整理内部。”

张迈在燕京时,天策巨大的威胁始终是悬挂在契丹头顶的一把利剑!以至于契丹虽然分成三派,却是三派谁都不敢妄动。这个情况。身在局中的韩德枢自然是很清楚的。

韩延徽又道:“之前地皇后一直想要整合国内乱局,却怕牵一发而动全身,给了天策可乘之机,但现在这形势,却正好着手梳理一下各派。所以地皇后才下了严厉的命令,喝令耶律察割以及拽剌兄弟等重要将领入京朝见。”

韩德枢道:“原来耶律察割入东京。是地皇后下的命令啊。”

“是。”韩延徽道:“地皇后这道敕令是密令,是希望让别人看到耶律察割自己入京,有利于契丹人的团结,不过敕令却是十分严厉的,耶律察割若不奉旨,那就得做好真的叛变的准备了。”

韩德枢听到这里,已经有些明白最近东京城的走向了。

韩延徽又道:“大辽三派如果真的能够统合起来,一致对外,那辽国在东北就真的稳定下来了。只要熬过天策风头最盛的几十年。熬到张迈这一代人都老死,那东北的割据就会持续下去,这是地皇后的判断,也是为父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地皇后她必须借助我们汉臣的力量,这对我们汉臣也是有利的。还有,耶律朔古估计近期也会来东京。”

韩德枢道:“这样一来,那东京,可就要风起云涌了。”

韩延徽道:“正是。”

——————————

第二日。韩德枢就听说耶律察割进入辽阳府。他只带了三千兵马,且都驻扎于城外。自己与拽剌兄弟等几个重要将领入城。地皇后倒是十分恩重,专门给他赐了府邸,以待朝见。

张迈西巡以前,述律平就像一个糊裱匠,对辽东这个到处破风的烂屋子这里糊一下,那里裱一下。对南北两派都显得十分委曲求全,张迈西巡以后,述律平逐渐恢复了往昔的强势,以耶律察割的跋扈,竟也不敢正面违拗她。

当天晚上。述律平便先召见萧翰、萧缅思、耶律屋质和韩延徽,萧翰韩延徽是执政宰相,萧缅思耶律屋质是掌军枢密,韩延徽在众臣中排行位置仅在萧翰之下,对于这个位次,韩延徽还是颇为满意的。

四大重臣行礼之后,述律平开门见山地便说:“耶律察割来了,我打算三日之后召见他,封他为东北兵马大元帅,从此长居辽阳府,为我中枢掌军重臣。”

四大臣一听都是心头一凛,知道地皇后这下是要来真的了。

契丹东迁以后,实际控制的疆域只剩下东北,但辽国在公文上还是不肯承认这一现实的,所谓的大辽,仍然是领土覆盖东北、漠北乃至西域的国家,在安置边缘化勋爵的时候也还有不少漠北招讨使之类的官职。东北兵马大元帅,那相当于是东北方面全境的军事统领了,地位自然极高,以当前辽国的形势而论,离天下兵马大元帅也差不远了——但是四重臣谁都知道这是明升暗降的把戏。

韩延徽沉吟道:“欲调边境重将入主中枢军务,需有个名目。”

述律平道:“天策之主西巡,国内空虚,朝堂混乱,据桑维翰的请表,长安、太原都有举旗之意,徐州亦是不稳,孟蜀、漠北更将有变,此外,李齐也愿意为我大辽海上之援,我打算借此时机对天策用兵,只是要对外,先理内,国内军马必先统合,这主军大帅,便非耶律察割莫属。”

韩延徽是主张东北自守的,但也明白述律平此举并非真的要进攻天策,只是借这外势来统合如今游离于辽阳府控制外的混同江兵马罢了。

萧翰道:“东北兵马大元帅,此爵极高,耶律察割得此敕封,必定感激涕零。”

韩延徽道:“虽然如此,却需要未雨绸缪,以备不测。”

述律平道:“诸位放心,我已向朔古详稳去令,三日之后他就会率兵抵达。”

韩延徽道:“如此甚好,有朔古详稳在,料来东北兵马大元帅便必能平安接任。”

——————————

三日后,耶律朔古亦领五千兵马开到辽阳府东南,正如耶律察割带来的三千人都是他的精锐人马一般,耶律朔古带来的五千人也全是精锐。述律平命耶律朔古暂驻城外,同时召开朝会,宣见耶律察割。

这日韩延徽父子上朝。两下里都有些惴惴不安,均知道今日地皇后就要将耶律察割明升暗降,褫夺他的兵权——这种敏感时节,谁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

整个东亚地区自汉以来就一直在汉文化的笼罩之下,契丹虽然仇视汉人,但还是不自觉地模仿中原的各种规章建设。朝会的规模礼仪也都是韩延徽制定,像足了中原旧制,耶律察割带着拽剌兄弟虎步入内,在漠北他是败军之将,但这几年统帅混同江数万大军,雄踞一方,威严气度比起当初反而更增几分枭悍。

耶律德光病重无法视事,如今是耶律璟监国,述律平听政——契丹浅衍之族。连垂帘都不用了。

这次朝会规模甚大,在京的胡汉大臣几乎都到齐了,群臣之中,耶律察割之父——东丹王耶律安端坐在最上首,他看着顶不住述律平压力而被迫入京的耶律察割,眼中充满了忧虑。

韩延徽和萧翰连续宣布几件大事之后,述律平说道:“天佑契丹,如今西朝有变。长安刘知远、太原安重荣都蠢蠢欲动,江东李齐亦将为我援。兀欲(耶律阮的小名)也想奉图欲(耶律倍的小名)回祖归宗,我想立他为西辽王,统领大漠南北,察割,你以为如何?”

耶律倍是她儿子,耶律阮是她孙子。耶律安端是她小叔子,耶律察割是她的侄子,所以述律平处置这军国大事,口吻上就像在处置家事一般。

耶律安端极其警惕地盯着述律平,要看她搞什么把戏。同时向儿子使了个眼色,要他莫顺着述律平的话,先反对了再说。

不料耶律察割却跪下道:“太后英明!张迈自己作死,正是给了我们可乘之机!若永康王能夺回漠北漠南,那时候辽东为东契丹,大漠为西契丹,都是天皇帝派下子孙做主,我大辽便算恢复旧疆了。”

韩延徽见耶律察割如此配合,倒也有些意外,述律平又说:“若要支持兀欲立国,就必向天策举兵……”

她话还没说完,满朝文武除了少数人外便都忍不住倒抽冷气,呃哦之声不绝于耳!

耶律阮要反天策,所有人倒都是乐观其成,毕竟现在唐国太强大了,如果耶律阮所谋能够成功,在漠北重树契丹政权,那往后就能与辽东这边掎角为援,就是万一所谋失败,至少也能祸水北引,减少辽东这边的压力。

可是如果要跟天策打仗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尽管关中、漠北、临潢三场败仗已经过去了几年,但殿上所有人个个都是那次大战役的亲历者,天策唐军的强大谁不是刻骨铭心?

关中一战破了契丹百胜的神话,漠北一战丢了大辽最重要的纵深,临潢一战更是连都城都丢了,皇帝都废了,如此连番大败所带来的后遗症,不是一两代人是很难完全抹平的,现在才过了几年?这就好了伤疤忘了疼了?

耶律安端站了起来,叫道:“太后,这事可得三思!”

他虽然在朝上只是虚尊,但怎么说也是耶律阿保机的弟弟,而且还是一个造了阿保机的反还能继续活着的弟弟——别妄想阿保机是出于亲情才留下他的性命,耶律安端能活,那是因为族中有一股力量在支持他,阿保机为免契丹分裂才隐忍下来。如今虽然年老,在朝堂上也有几个帮嘴的,更别说这几年耶律察割拥兵在外,耶律安端自然更加得势,朝堂上也有不少大臣明里暗里投靠他们父子的,这时耶律安端一发话,这些北派人马上跳出来,纷纷叫道:“请太后深思!”

述律平道:“枢密院以为如何?”

萧缅思便出列道:“辽东虽然有山海之胜,但孤悬东北,若不能向外拓展振作,久而久之必定衰亡。为长远计算,必须有漠北遥相呼应。这几年张迈在漠北横征暴敛搞得大漠上民不聊生,各部各族怨声载道,只要永康王登高一呼,漠北一定烽火遍地,那时候我们在出兵响应,规复大漠就算不能说有十足把握。至少也有六成胜算。”

谁都知道,萧缅思乃是耶律朔古在朝中的代言,也是南派军方的代表,萧缅思出列说的话,就是耶律朔古说的话,也是代表着南派军方的声音。

述律平道:“这话正合我的想法。”又问:“敌辇(耶律屋质)。你久知汉人虚实,你认为呢?”

耶律屋质道:“天策虽然表面看来强大,但他们扩张得太快,国内根基其实不稳,张迈一直是靠着安西人、河西人作为班底,如今吞并了中原,山东、河北的士人家族其实并非心悦诚服,更别说他任人唯‘西’,东人在唐朝内部甚受排挤。以前这些人都被张迈强势压着不敢说话,如今张迈一西巡,所有的矛盾就都暴出来了。我敢肯定,只要我们一发兵,漠北一竖旗,江东也会跟着发作,长安、太原也会有动作,天策民心必定大乱。到时候内忧外患,无有了时!”

述律平道:“很好。”又问:“丞相觉得如何?如果真的开战。国内支撑得起么?”

韩延徽出列道:“我大辽经过数年的休养生息,如今存粮何止百万石?财政上也有宽余,发兵远征,就算是一场倾国大战也完全负担得起。”

他说的这一条倒完全不是虚言,辽国退守东北之后,虽然国势弱了。疆域小了,但几年下来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又从韩德枢的“秘密渠道”处得到了许多技术力量,使得辽国的生产技术推前了不知多少,如今不但农业上有了长足的发展。商业上通过海上贸易,逐渐融入到大东海经济圈中,所取得的经济成就岂是当年八成畜牧两成农业的旧契丹政权所能比拟?靠掠夺而来的金银财宝等死“财力”因战败而丧失了许多,财政收入这种活“财力”却远非临潢府时代能望项背。

述律平道:“国舅深知我**事,丞相深知我国政事,敌辇又深知敌情,汉人的兵法有一句话叫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现在三位都觉得此战可胜,那么就没什么好顾虑的了。察割,哀家便命你为东北兵马大元帅,主持对唐军务,把这个重担挑起来,你可有信心?”

满朝胡汉一时间全部盯紧了耶律察割,耶律安端连使眼色,要他设法反对。

韩延徽等也是提着心吊着胆,既担心耶律察割拒不奉诏,又害怕他早有准备,唯恐大殿之外忽然传警,闹出什么变故来。

不料耶律察割却道:“臣也以为,国舅他们说的有理,漠北是我契丹故土,上京是我大辽国都,岂能不拿回来的!太后既然信任察割,察割便愿意为大辽的千秋大业肝脑涂地,死不旋踵!”

拽剌兄弟同时跪下道:“我等亦愿追随察割将军,为大辽的千秋大业肝脑涂地,死不旋踵!”

这一下却是大出众人意料之外,不但韩延徽、耶律屋质等南派臣将,就连耶律安端也几乎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述律平大喜道:“既然如此,那奉诏吧!即日起,耶律察割便是我大辽的东北兵马大元帅,负责筹备攻唐事宜。至于混同江的兵务,就交给撒割掌管吧。”

耶律安端双眉一轩,倏地就站了起来,要给察割加封东北兵马大元帅那还可以接受,但要以这么一个虚衔就夺了察割在混同江的兵权,他拼着扯破脸皮,也要跟述律平一争到底!

不料就在这当口,耶律察割竟然跪下道:“臣领命!”

耶律安端看着儿子,指着他双手颤抖,叫道:“你……你……”一口气喘不过来,摔倒在椅子上——大殿之上,他是除了太后、监国之外唯一有座位的人。

北派人马登时有些乱了,察割叫道:“快扶家父下去就医!”他自己却动也不动地站在殿上,稳住了局面。

述律平则更加欢喜,又给察割加官进爵,一时间荣宠无限,地位之尊隆直逼乃父——只要察割愿意交出混同江的兵权,就算给他封王又有何妨?

但耶律屋质、韩延徽等见耶律察割如此配合,却是无比惊疑,地皇后要削北派兵权以最终达到统合国内的目的他们都很清楚,却没料到事情会进行得如此顺利!今天朝会上的耶律察割,真的太不像那个割据黑土、飞扬跋扈的耶律察割了。

第三零三章龟兹学院丛林

耶律察割的退让,虽然让人意外,但也让南派的人感到欣然,在撒割出发前往混同江后,北派这支作为大辽最可能出现意外的军事力量便可能收归中枢,这对真正地统一东北大有好处。

萧缅思、耶律屋质和韩延徽碰头之后,都觉得以后辽国的国事大有可为,只要三派的力量能统一起来,力量往一处使,那东北之地方圆数千里,也足以独立为万乘大国,天策大唐再强大也并非无法抗拒,“大概是天佑契丹吧。”

耶律屋质留了个心眼,一直非常关注混同江方面的动态。而事情的发展也顺利得超出他的想象,撒割到了混同江后,尽管有下层士兵并不大乐意忽然由中间派去掌管兵权,但中高层将领显然都受过耶律察割的嘱咐,十分配合撒割的接管,所以北方兵权的过度便显得十分流畅,只数日间便基本完成了。只是要室韦、女直等部落也真心归附却还需要时间。

对此,耶律屋质相当欣慰,觉得耶律察割毕竟能够顾全大局,地皇后也因此而打消了疑虑,对耶律察割更加信任,虽然没有真的赋予他管辖“东北兵马大元帅”这个名号下管辖东北全境兵权的实际权力,但遇到什么事情也开始与他商议了,并默许耶律察割保留了他三千亲卫的规模——毕竟耶律察割已经将绝大部分的兵权交出,如果这时候连区区三千人也不予保留,未免会冷了人心。

在整个事情中只有一个人无比恚怒——那就是耶律安端,他认为儿子的心是被鬼怪蒙住了,请了萨满在府内驱邪,闹成了东京城的一个大笑话。

——————————————

开春之后,张迈便带上了大军。还有那两百多名学子,翻过天山,一路来到龟兹。

从中原来到西域的学子们,在这片与中原截然不同的土地上,感受着与华夏固有文明完全不同的学术氛围。

这里远不是他们自以为的文明洪荒,相反。中亚本来就是几大文明荟萃之地,华夏文明和这里的联系遥远得超乎后世的想象,莫道周穆王西巡就很可能已经到达过这里,甚至远在炎黄时代的文明发源时期,和这边也很可能有密切的关系。秦汉以后,汉文明对这里的影响越发明显,同时汉文明也从这里源源不绝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