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太平新篇-第1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成功,也保证民族融合的最好办法,暂时作一些让步对国家是有利的,同时由于在军队与地方治安上都由中央政府控制,对一些死硬背叛国家的叛乱分子,尽可以严厉打击,恩威并重,双管齐下,稳定北疆一定可以成为现实。
    回部高层在帝国政府的自治区政策攻势下立刻分化瓦解,其中的温和派很快接受了帝国政府的和平提议,阿依莎没有想到倪守道口中的帝国皇帝真的肯同意回人治回,虽然自治区政府没有军事上的权力,但现在回军已经被打垮,本来就没有军队,防卫更无从谈起了,此时能得到行政权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了,加上左宗棠的威胁利诱,双方终于取得突破,以阿依莎为首的回部自治区政府在左宗棠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下很快成立,帝国皇帝在批准回部自治区首届地方政府名单的同时,也正式任命左宗棠为了新疆办事大臣,统一管理新疆各族事务,并特别给予他调动新疆警察的权力。
    除了温和的一手以外,王财密旨左宗棠相机处理对于朝廷顽抗到底的叛乱分子,而左宗棠对此也是心领神会,秘密派人逮捕了拒绝与朝廷合作的回部强硬派,几乎是在自治区政府成立的同时,这些强硬分子也在狱中被处决。  左宗棠恩威并济的两手让自治区政府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不知不觉的处在朝廷的严密管理下,只是陶醉在回人治回成功中的阿依莎并没有意识到而已,事实上就算她意识到了也已经没有办法挽回了,因为左宗棠跟她说的很明确,“如果还想从朝廷那里得到更多的让步,只会让已经到手的东西全部失去”。
    此外王财还给在绥来作战的倪守道写了一封亲笔信,通篇只有四个字:“敢作敢为!”
    PS(不计入正文):有读者说锄头无信无义,呵呵,因为此前锄头答应一天两更的,但是最近仅仅保持了一天一更,这里锄头向读者朋友们抱歉,因为最近锄头在忙于家里的一些事情,嘿嘿,不过这也让锄头吸取教训,以后锄头承诺至少一天一更,只要有时间,俺就一天两更,今天就两更,回报长期支持俺的兄弟们。
第198章:亚东惨案
    第198章:亚东惨案
    第198章:亚东惨案
    回部自治区的成立虽然一路坎坷,但毕竟让帝国政府找到了一条解决边疆问题的新办法,同时王财还接受左宗棠的建议,在回部自治区之下又增设了柯尔克孜、锡拍、塔吉克、乌孜别克等民族自治州,并采取积极笼络各族宗教首脑的办法,通过他们来稳定信教百姓,各部宗教首领中的温和派很多都接受自治区(州)的任命出任各级官员,此外不征税(指不向中央政府缴税),不派饷这两条让自治区对于老百姓的吸引力就大大的增加了,周边各地的少数民族百姓对于这场战争的最终胜利心中并没有太多的疑惑,特别是其中原来就比较温和的回部,眼下帝国政府又同意回人治回的思路,立刻就有越来越多的回部百姓涌入自治区,甚至玉门关内的很多汉人也开始前往自治区谋生,对于他们来说回部是一个被征服的异族,从警察到驻军全都是汉家子弟兵,还有什么好怕的?更何况这免税的诱惑实在太大了。  对于这些人口的流动,自治区政府与新疆办事大臣左宗棠也取得了一致意见,在自治区内散发了大量介绍汉、回等各民族风俗的小册子,鼓励他们之间加强沟通,相互尊重彼此的生活习惯,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同时左宗棠为了加快建立自治区治安体系,在奏请内阁批准后,下令从140师、150师中各抽调一个营的兵力在内地警察部队没有赶到前,担负地区治安警备。
    说实话这个民族融合地过程是缓慢而痛苦的。  对汉人报有天生戒心的回部百姓与新移民而来的汉人之间彼此冲突不断,刚开始的时候汉人往往吃亏大,但随着汉人越来越多,这火拼的时候居然开始慢慢扳回劣势,不过从总体来说,回部给政府造成的麻烦远远比更北边地维部要少的多,在自治区政府与驻军既安抚又打击地手段之下。  越来越多挑起民族对立的回独分子被逮捕,慢慢安定下来的老百姓也不愿意再让自己的生活陷入动荡之中。  当他们发现彼此之间的冲突通过上诉到自治区政府也能够得到解决之后,参与械斗的人越来越少,当然,这并非一天两天的事情,实际上这用了近五十年地时间,时至几个世纪后,帝国的老百姓对于他们皇帝处理边疆问题仍然是褒贬不一。  但有一点他们却不得承认,现在的自治区实际上已经没有汉、回之分了,两族通婚的后代见证了整个民族融合的全过程。
    就在帝国政府积极为收复北疆与内蒙而努力的时候,英国人开始越过热纳宗隆吐山,拒绝放弃领土的藏族守军依靠简陋的武器血战两昼夜后近三百人阵亡而被迫撤至亚东帕里等地继续抵抗,原先对英国人还抱有一丝幻想地噶厦政府在领土问题上到是比王财要硬气的多,马上征调各地藏兵一万余人布防亚东到拉萨的各个重要据点,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消灭入侵的英军。  但是双方实力相差太大。  占领隆吐山的英军在军事优势与胜利地鼓舞下,居然叫嚣着要占领整个青藏高原,并真的越过则里拉山口,在亚东仁青岗、春丕等地消灭了近千名藏族守军,屠杀当地百姓四百余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亚东惨案。  国际舆论一片哗然,但英军坚持说这被杀的一千四百多人都是藏族军人,毫无廉耻的说什么他们在自卫,为了加快对西藏这块没有防御力的土地的征服,英国再次从印度抽调三千驻军,组建了一支六千人的西藏远征军,决心打到拉萨,逼迫噶厦政府向英国人投降,甚至他们还向西藏农奴主承诺,只要他们同意臣服大英帝国。  那么他们在西藏的权力全都可以得到保护。
    这一连串的坏消息让王财气地捶胸顿足。  原以为在热纳宗隆吐山地让步会平息这场边界纠纷,但没有想到英国人就是豺狼。  他们根本不满足于一块边界荒地,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王财也顾不上什么攘外必先安内了,马上电令四川省府向拉萨噶厦政府发布最后通牒,严辞要求噶厦政府从民族大义与国家完整出发,停止对朝廷的抵抗,“否则帝国政府将被迫行使守土卫国之责”。  同时,总理衙门紧急招见英国公使,声明如果英军不在十天之内退回到亚东以南,那帝国国防军将进入西藏,由此而产生地一切后果将由侵略者承担。
    王财深深明白,英国不是日本,不是沙俄,更不是回部,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不但有着世界第一的大洋海军,他的陆军也是装备精良,更为重要的是英**队有着一套完整的战术思想,这一点正是国防军所缺少的,与这样的强敌正面作战是他所一直想尽力避免的,可现在人家打到家门口了,再由英国人这么打下去,难保西藏那些农奴主压力之下为了保全利益而转头倒向英国人,如果真的这样,那自己已经退无可退了,但两国一旦开战,则非倾全国之力不能取胜,这需要统一全国的人力、物力、民心、士气,而且找一支精锐不难,可找一个熟悉洋人战术的将军来却不那么容易,又是去高原地区作战,稍有不慎就会白白送了士卒的命,而且还要防着英国人封锁帝国沿海,打击帝国刚刚兴起的远洋贸易,是否要调回在美国的帝国舰队主力?这一切都让王财左右为难,难以取舍。
    与帝国政府一样,主动在西藏挑起事端的英国政府在接到英国驻华公使转回的外交照会后,也是议论纷纷,保守、自由两党对于中国政府的抗议争论不下,一方认为继续扩大在西藏的战争而刺激中国政府与英国直接对抗很有可能会导致英国失去中国市场地贸易优先权,如果真的导致两国全面开战。  那么每年千万英磅的对华贸易利润极有可能在一夜之间变成零,这对于因为美国内战而遭到冲击的英国工业雪上加霜,而另一方则认为为了保证印度这个英国的“食品篮”安全,确保英国能在南亚次大陆的长期稳定地榨取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英国必须毫不犹豫地继续推行“三个缓冲区、两个同心圆和一个内湖”的战略思想,同时这些人还认为中国根本就是一个三流国家,所谓地出兵威胁根本就是虚张声势。  就算中国人真的不要命了,那些土著人一般的黄皮肤猴子也根本无法与英帝国的军队抗衡。  他们叫嚣着只要派谴一支海军舰队封锁中国沿海,用不了三个月,中国人就会低头认输。
    同时中华帝国驻英国的公使周容斌也卖通英国的一些媒体,不断借亚东惨案攻击英国政府在对外政策左右矛盾,要求英国政府考虑大批失业工人的利益,扩大对华贸易,而不是扩大肮脏地侵略战争。  英国议会为了此事几番争论也拿不出一个意见,甚至在议会的投票中也显现主张对华媾合的一方占了上风,最后一直吵到维多利亚女王那里。
    刚刚失去了丈夫阿尔伯特的维多利亚女王一身寡装的幽居在温莎城堡里,自从登极以来,维多利亚始终与议会关系紧张,多亏了阿尔伯特婚后几番回护,才让她慢慢的在政治上成熟起来,可以说英国有今天的强势一半的功劳要归于她地丈夫。  可是该死的病魔让年轻的维多利亚接连失去了母亲与丈夫这两位至亲的人,也正是从这里起,维多利亚开始淡出公众的视线,独自幽居在温莎城堡,这个雄踞泰晤士河岸山丘上的皇家城堡,是世界上有人居住地最大城堡之一。  共分为上中下三区,内有琳琅满目的皇室瑰宝,也只在这里,维多利亚才能找到往日的美好回忆。
    内阁大臣们非常理解维多利亚女王的痛苦,原本不想拿这点事情去打扰她,但是时间紧迫,这件事情必须要有一个结果,但是听完全他们详细的说完事情经过的女王只是反问了他们一句:“你们认为呢?”
    通商大臣爱德华与李鸿章私交不错,加上他在其位总是谋其政,急忙跳出来反对继续扩大西藏的军事行动:“女王陛下。  我们必须要考虑到在美国南方棉花供应的锐减下。  中国是不能放弃的市场与源料地,扩大战争对我们国内工业非常不利。  ”
    国防大臣威金逊冷笑一声。  他向来看不惯这些只会为利益左右的商人,因此接口道:“陛下,现在中国人地势力不断膨胀,在对俄战地胜利后,中国人开始对中亚动手,内战不断的中国人尚且有这等实力,统一之后必定会成为帝国地心腹大患,我们绝对不能坐视一个强劲对手的成长。  ”
    “威金逊说的对,陛下,眼下中国人已经把手伸的太远了,我们有必要给他们一点教训,同时打败了中国人,我们将能更加自如的控制中国的资源,其实我曾经想过,为什么我们不能像对付印度人一样的对付中国人,就像我曾经说过的,坐视王财统一中原就是帝国政府外交政策上的失败。  ”外交大臣道格拉斯※#8226;赫姆点了点头道。
    相关史实:
    1、三个缓冲区、两个同心圆和一个内湖的战略思想:19世纪和20世纪初,是大英帝国的全盛时期。  由于对印度这一“英王皇冠上最亮的明珠”和英国“食品篮”的高度重视,确保英国能在南亚次大陆长期稳定地榨取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根据印度的地理特点和周边环境,英国的战略家们逐步提出了所谓“拱卫印度安全”的“三个缓冲区、两个同心圆和一个内湖”的战略思想。  三个“缓冲区”中,第一个就是“英国管理下的西藏,保证印度不受中国威胁”;第二个是印度洋,使“印度洋沿岸的国家在英国的控制之下”;第三个是“阿富汗,它挡住了沙皇俄国。  ”① 两个同心圆是指,内圆:印度西北边境的部落地区—尼泊尔—锡金—不丹—阿萨姆邦—印度东北边境的部落地区;外圆:波斯湾的酋长国—波斯—阿富汗—西藏—泰国。  ② 一个内湖就是英国控制的印度洋。
第199章:出兵之争
    第199章:出兵之争
    第199章:出兵之争
    “你认为,我的首相。  ”维多利亚看了看始终不说话的首相巴麦尊。
    “陛下,我认为是否扩大西藏战争与我们将来把中国放在什么地位上有关系,”巴麦尊迟疑了一下接着说道,“我们是想和这个东方大国做朋友,还是想和他们成为敌人?刚才赫姆说为什么不能把把我们在印度的那一套搬到中国去,在我看来这是不可能的,在来之前我曾特别与驻华公使包令通电问过此事,中国人自古以来相信国家的统一,任何一代王朝无不把国家的统一作为朝廷政策的重点,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他们在国内就会受到反对,因此我毫不怀疑中国人对于我们在西藏行动的关注,同时我也认为他们出兵的威胁并不是虚张声势,情报部门已经提醒内阁,中国人已经开始将布防东北亚的主力撤回国内了,此外包令还提醒我,中国人的皇帝正在考虑下达总动员令,据说原先准备开赴中亚打击那些伊斯兰教徒的中**队也开始向四川集结,云南原先被遣散的太平教徒也被重新征召入伍,种种迹像表明,这一仗如果真的打起来,那就是两国间的全面对抗,”说到这里巴麦尊转头看了看国防大臣威金逊道,“我想陛下可能想了解一下我们与中国人在军事上的优劣吧?”
    威金逊笑了笑回答道:“毫无疑问,中国人的军事力量确实比二十多年前有了很大地发展。  在东北亚与沙俄的作战中我们也看到了他们的优秀表现,但是我认为中国人现在的军事实力仍然与大英帝国相差甚远,从陆军上来说,中国人的一线主力确实与大英帝**队不相上下,但这样的部队人数实在有限,新编练的几十个师大部分都属于二线配置,很多部队都只装备了滑膛枪。  这应该与他们地财政困难有关系,同时由于中国人在钢铁冶炼上的落后。  国内仅有地几个炼钢厂不但产量有限,而且质量也不可靠,听说同口径的火炮射程只有帝**队的三分之二,从海军上来说,现在的中国海军数量上比大清国的水师要少了很多,如果说一条英国船能够扫平整个大清国水师的话,那现在我们只要半条就够了。  ”威金逊的话引来周围人地哄笑。
    “这么说中国人军事上完全无法与大英帝国对抗吗?他们就没有些优势吗?”维多利亚笑着问道。
    威金逊欠了欠身道:“有。  中国人也有优势,那就是该死的中国人实在太多了!”
    威金逊的话再次引来一阵笑声,通商大臣爱德华却冷冷的反问道:“真令人奇怪,这好笑吗?难道人多不是优势吗?四万万的人口这里面有多少可战之兵?对比中国人与沙俄在东北亚的冲突,各位难道没有发现吗?他们可以很容易的征集到十万,二十万,甚至三十万人,而我们能征调多少人?十万英军?真可笑。  我想威金逊先生大概又琢磨着想让印度人去送死吧?但是各位先生,相信你们应该明白我的意思了,大英帝**队固然远远强过中国人,但是印度人呢?帝国是不可能调集几万人地英军远征中国的,加上战争发生在印、藏边界,我们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印度人。  ”
    爱德华的话如同一盆冷水迎头浇在众人的头上。  大家都知道他的分析完全正确,自从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以来,英国人还从来没有在亚洲投入过超过五万人地军队,即便是在印度起义那时候,投入战场的英军也不到总数的一半,如果这次中英开战,那么国会到底能批准多少军力还是个未知数,但是绝对不可能超过十万人的,因为国会根本不会让国民承担这一笔巨大的军费,一时间众人都沉默下来。
    “我们还有海军。  大英帝国的海军完全可以封锁中国人的港口。  正在努力开拓海外贸易的中国人无法承受这种损失……”外务大臣赫姆急忙争辩道。
    “我的上帝,赫姆先生。  难道你不明白中国人当年被迫开放港口时有多么的不情愿吗?他们对于贸易地需求远不如大英帝国迫切,我负责通商事务,国内工、商业主这几年从中国人那里赚地钱让他们激动不已,他们根本不愿意为了什么西藏而失去整个中国市场!”爱德华冷笑一声道。
    “那你的意思就是我们面对中国这种三流国家地威胁缩手缩脚吗?这是大英帝国的耻辱!”威金逊气的跳了起来,这些商人为了钱可以出卖一切,甚至是国家的利益。
    “陛下,我认为现在中国人已经到了不得不让我们调整一下今后数十年内对华政策的时候了,”首相巴麦尊朝维多利亚欠了欠身道,“再把中国当成一个三流国家显然会让我们的对华政策越来越失败,是做中国人的朋友,还是做他们的敌人!”
    “说出你的想法吧,我的首相先生?”维多利亚不动声色的问道。
    “陛下,我认为朋友与敌人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得到多少利益,”巴麦尊想了想答道,“我相信在座的各位都相信一点,继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