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毁近三十余门,刘二黑所在的连队甚至连一枪没放就阵亡了近五分之一,战壕内到处都是被英国炮火震的耳鼻出血的尸体,从外表上看这些尸体完整无缺,但是他们的内脏都在炮弹的冲击波中被震的四分五裂,死的极惨。
刘二黑这时根本没有考虑长官们是怎么调整部署,或者他们会得到多少援军,根据几年来作战的经验,他非常清楚在猛烈炮击之后将要面对的是怎样一种排山倒海的步兵进攻,那如洪水般汹涌而来的人潮让人不由自主认为会被他们冲击的体无完肤,把希望寄托在总部或者援军的身上只会让自己更快的被这洪水淹没,唯一生存下去的希望就是凝聚所有的力量,共同筑成一道坚固的堤坝,让脱缰地洪水在他们面前粉碎成点点水花。
整齐而沉重的脚步声惊醒了被埋在沙土中的湘军士兵。 各种奇怪的口令声从远处不断的传来,刘二黑飞快的从身边的沙土中刨出了自己地步枪,令他失望子的是这个保命地家伙竟然卡死了,二黑连想都没有想,顺手从身边一具尸体上抢过一杆步枪试了试,总算是还能用,小心翼翼的装上一颗子弹之后。 他才慢慢的从土堆中探出头去,眼前的景像让这位老兵目瞪口呆。 穿着花花绿绿的英军士兵排着整齐的三列横队,横队的两翼还有为数不少地骑兵,在队伍前面居然还有人在敲锣打鼓,这让在战场上摸爬滚打的十几年的刘二黑大开眼界,不过他也仅仅是稍有犹豫,看英军的规模至少也有五百多人,而且还不知道在他们的后面是不是还有第二队。 第三队,看来洋鬼子这回是铁了心拼命了。
刘二黑在沙土中打了几个滚,抬手拍了拍灰土布的军装,扯着嗓子喊了起来:“还有活人吗?洋鬼子上来啦!”
其实用不着他喊,在英军炮击结束后,活着的士兵都拼命的把埋在沙土中地同袍唤醒,战壕内到处都是在缓缓蠕动的湘军士兵,各连队幸存的士兵在各自长官的指挥下纷纷进入攻击阵位。 有的在搬运弹药箱,有的在修理损坏地连珠铳,至于那几门侥幸还能用的迫击炮更是被当成了宝贝,活着的炮兵从各处收集迫击炮弹运到这几门“重火力”前,所有人都在等待着刚刚继任营长的一连长发出攻击的命令。 刘二黑端着步枪,死死的盯着对面骑着高头大马走在最前面的洋鬼子。 在他手中不断挥舞的指挥刀让二黑毫不怀疑这位该死的洋人是个军官,擒贼先擒王的道理他还是懂地,慢慢围到他周围地士兵也纷纷举枪瞄准那些让他们吃尽了苦头的英国人,在他们地心中只有一个朴素的道理“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老子就赚了一个。 ”
“我x他祖母的先人板板!”一连长突然跳了起来大吼一声,“弟兄们,拼啦!”
他的声音刚落,被炸的乱七八糟的湘军阵地上立刻升腾起团团的烟零,爆豆一般的枪声中。 一颗颗弹丸下雨般的冲向前进中的英军。 遭到集火射击的英国当场便倒下了数十人,但是英国到底训练有素。 排成横队的英军丝毫不见慌乱,也纷纷举枪还击,甚至伴随步兵前进的两翼骑兵也开始挥舞着马刀向湘军阵地冲来。 刘二黑恼火的咒骂了一声,被他瞄装了半天的英军指挥官居然在他开枪后仍然好端端的坐在马上,失望之余,二黑马上又装上子弹补了一枪,这会他满意的点了点头,正在大叫的英军军官头部中弹,身子猛的向后一挫,从马上摔了下来,但英军并没有因为军官阵亡而有任何的停顿,仍然敲锣打鼓的向前推进,无疑这种进攻是伤亡严重的,每前进一步,都会有数十人在守军的枪炮声中倒下,而那些勇敢的骑兵在湘军连珠铳的射下也纷纷倒在阵地前一百步左右的地方,失去骑手的战马在战场上左冲右突,直到被流弹击中。 二黑猜的不错,冲在最前面的英军士兵就如同湘军的先锋部队一样,他们也是用身体来掩护后续部队的,当人墙被打得七零八落之后,湘军士兵们倒吸了一口冷气,更大规模的英军正踏着同伴的尸体快步冲来,那密集的队型几乎让守军不用瞄准也能击中他们中的任何一个。
但是对于守军来说,英军密集的队型也送来了密集的弹雨,伏在掩体内的士兵一个接一个的被击中,甚至有一发子弹擦着二黑的耳边飞过,那一声尖厉的哨音让他惊出一身冷汗,直到此刻他才冷静下来看了看他的士兵,他们连队防御的近百米阵地居然活着的士兵连八十个都不到,有几个双眼缠着绷带的伤兵忍着伤口的巨大疼痛,摸索着为同袍装填子弹,两条腿被炸得血肉模糊的伤兵一声不吭的把一箱箱弹药搬到战友的身边,在他们的身后留下长长的血迹,久经战阵的刘二黑居然鼻子一酸,红了眼圈,他咬了咬,转头不再看这些垂死的同袍,只有击退越来越近的洋鬼子,才能守住阵地,才能告慰死去的同袍。
铁了心要从左翼突围的英军排成了数个横队,发起了一次又一次不顾伤亡的进攻,对于他们来说,每倒下一名士兵就意味着全军向前推进了一步,突围就多了一分希望,原先排在第一列的英军早已被湘军士兵打得四分五裂,战场上遍布着残缺的肢体,被炸上半空的碎肉在空中划过一个又一个的华丽的弧线,尽管遭到了重大的伤亡,可是不断涌上的英军最终冲到了守军的阵地前,伴随着惊天动地的喊杀声,求生心切的英军士兵端着刺刀发疯般的冲了上来。
“全营,上刺刀!”一连长坚定大吼道。 在他的命令下,幸存的湘军弟兄一齐从腰间取下雪亮的刺刀,迅速装上步枪,瞪着血红的眼睛,等待最后时刻的到来。
“湘军万岁!”一连长左右看了一遍,大吼一声,端着步枪当先跳出战壕迎着冲上来的英军飞奔而去,顿时整个守军阵地跳跃起一个个灰色的身影,他们紧跟着长官的脚步,勇敢的迎着敌人冲去。 在湘军士兵呐喊着冲出战壕后,对面的英军也放弃了队形,喊着令人费解的口号迎了上来。 本来就离得很近的双方士兵几乎是碰的一声就撞到了一起。
刘二黑只觉得自己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疯狂,带着几十个弟兄跳出战壕后,他脑中一片空白, 眼前越来越近的英军士兵让他不由自主的握紧的手中的武器,机械性的完成一个又一个突刺动作,敌人的惨叫声让他更加兴奋,飞溅的鲜血让他更加疯狂,扯着嗓子大叫着连他自己也听不懂的诅咒,枪刺断了就用拳头,用牙齿,甚至他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一把抓住迎面而来刺刀,不顾几乎要断掉的手指,抬起脚就狠狠的踢去,围在他周围的士兵带着满身的伤口一个接一个的倒下,他们每一个人都承受了数个英军士兵的围攻,几乎是流尽了鲜血才无限遗憾的倒在自己的军官身边。
刘二黑扯着嘶哑的嗓子突然大哭起来,他一边奋力拼杀,一边哭喊着每一个士兵的名字,此刻他多么希望能听到一声回应,但是他什么也没有听到,耳边传来的全是洋鬼子那奇怪的声音,他知道,全连三百多个弟兄真的永远离开了他。
“连长,我们先走一步啦……啊……”不远处传来一声巨大的爆炸声,刘二黑偷眼看去,几名被英军士兵包围的伤兵一起拉响了手边的手榴弹,飞舞的弹片好像礼花般瞬间绽放,在这片黑色的土地上闪烁出最后的灿烂。
“啊……”痛苦的刘二黑拼尽全身力气,发出一声怒吼,周围的英军士兵全都一愣,他们也许很奇怪,眼前这位混身是血,摇摇欲坠的中国人居然还有力气发出如此惊天动地的呐喊来,刘二黑猝然的放下了手中那杆抢来的步枪,双膝一软跪了下来,他的举动让周围的英军松了口气,正想收拾了这个俘虏的时候,只见刘二黑突然拉响了腰间的手榴弹,昂起头大喊一声:“老子没白活……”
第212章:京师安危
第212章:京师安危
第212章:京师安危
英军快速突破湘军一线阵地的消息让曾国荃非常意外,事实上在此之前他都一直认为英军突击左翼是一次战术佯动,而对刘蓉与赵烈文的苦劝与一线部队的不断告急,他仅仅是派出一个营的增援部队,一直到大批英军通过这个缺口向二线阵地发起进攻后,曾国荃才意识到他犯了一个多么大的错误,为了堵住这个缺口,曾国荃当即下令全线向英军发起攻击,同时埋伏在左翼二线阵地后的湘军主力八千人全部投入作战,向通过缺口的英军发起反击,而部署在二线的炮兵也开始向英军纵深射击,以阻止更多的英军涌出缺口。
接到命令的湘军各部纷纷向噶伦堡英军防线向起进攻,不断送到曾国荃手上的情况显示,除了左翼发生了激烈的战斗以外,噶伦堡各个方向湘军都取得了进展,或者应该说英军已经放弃了即设阵地,全部收缩到了噶伦堡左翼新的阵地,而且在这些新的阵地上进行了顽强的抵抗。 与这些阵地的战斗相比,左翼二线阵地的战斗更为紧张,增援上来的各部湘军士兵在悍将刘长佑、萧启江的率领下向不断涌入上来的英军发起反击,双方几乎是寸土必争,阵地的各个地段都几经易手,反复争夺,敌我每一名士兵都在为自己同袍战友拼尽最后一滴鲜血。
可惜的是虽然参战地湘军士兵都尽了极大的努力,也让突围的英军付出了惨重的伤亡。 ,但最终没能将突围英国歼灭,英军统帅荣赫鹏率领近万英军狼狈逃入不丹境内,留在他们身后的是八千名走投无路被迫放下武器的英军。噶伦堡一战,英军阵亡三千,湘军也牺牲了近五千余人,论伤亡人数湘军阵亡数远远超过英军。 但这一战却彻扭转了印度战场的敌我力量对比,对于英军来说。 哪怕阵亡一个,他们也很难得到补弃,而对于中**队来说,即使湘军伤亡过半,随后增援而来地三万新军也将源源不断的填补这个损失,因此当坐镇京师,正在为洪天姣生地女儿起什么名字伤脑筋的帝国皇帝接到印北大战的捷报时高兴的跳了起来。 当场脑中灵光一显,顺嘴给小丫头起名叫定英,第二天朝会时,皇帝当着满朝文武的面,王财镇定的大声宣布道:“从现在开始,攻守易位了!”
中**队在印度北部的大捷就如同一记响亮地耳光狠狠的打在了维多利亚的脸上,近百年来处在强势地位的大英帝国苦心经心经营的威望倾刻间土崩瓦解,被英军杀得东躲西藏的印度义军再次聚集力量。 起兵抗英,从印度河流域的木尔坦到恒河流域的达纳普尔,到处都是拿着各式武器地造反的土兵,经不丹逃入缅甸的英军一路上被尾随的湘军打得且战且退,丢充了所有的重武器,狼狈之极。 总算是逃回加尔各答,而得到三万新军增援的中**队也仅仅是推进到达卡和吉大港没有继续前进,可以说一直被英国称为“帝国王冠上地一颗明珠”的印度现在是峰火遍地,到处都有被残杀的英国人尸体被悬挂在乡间道路边,兵力不足又适逢大败的英军只能固守在几个大的据点,等待英国本土的增援。 原本与英国政府共同出兵的法国人,更加坚信只有与中华帝国政府保持现在的默契,那能更大程度的保护法国人在印度支那的利益,只是在英国政府地压力下,法军不得不做做样子。 命令驻守越南南部地法军向北推进。 可是与石达开的北越驻军稍一接触便马上大步后撤,脱离接触。 法国人地消极。 英国人也没有什么办法,印度局势的巨大变化让英国政府马上放弃了使用陆军进攻中国本土的计划,毕竟中英之战只是争夺亚洲霸权,而印度对于英国来说则是重要的源料产地与商品倾销地,如果印度局势不能尽快平息下来,那对于英国国内工商业与英国的全球霸权来说都将造成不可挽回的重大损失,因此英国政府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就通过了增兵印度的议案,迅速组织了一支十万人的庞大远征军,驻欧洲的海军舰队近半数调往亚洲战场,几乎是倾全国之力决心与中国一较短长。 根据印度战场的实际情况,英军决心利用海军的优势不断的打击中国沿海,并且寻找有利时机攻击天津大沽,迫使帝国政府从印度退兵,而英国陆军则登陆印度平定土兵叛乱。 这个计划实际表明英国政府已经在寻找一个途径与中国政府媾合,只是他们太需要一场胜利来稳定英国政府在世界的威望了。
在詹姆斯海军上将的率领下,重整旗鼓的英国舰队开始了对中国沿海的大规模进攻,从广州沿海岸线北上,英国舰队袭击了沿岸的各个重要港口,特别是一举摧毁了帝国政府苦心建设的福建马尾、浙江舟山两个造船厂,船台上快要建成的一艘巡洋舰、两艘商船被炸得粉碎,更让帝国政府不安的是,情报显示,沿长江而上,企图袭击天京的英国舰队在遭到镇江炮台守军与长江水师奋力反击之后,被迫退出不便大舰队机动的长江,转而调头北上,一举攻陷了海门,守军三百余人全部战死,但是英军并没有在海门多做停留,仅仅在海门大肆抢掠之后,全军继续升帆北上,从沿海渔民不断送到官府的消息来看,英军舰队很有可能会把目标锁定在京畿重地,这一点也是王财深信不疑的,因为历史书上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军就是走的这条路线,而且他们的目标也就是天津大沽口,如果历史重演,那么国防军必须要加强大沽炮台的防御力量,否则京城被袭,那可真是要天下震动了。
可是现在集结在京师附近的国防军只有五个新军,近三万精锐,而陆军对抗海军的唯一办法似乎只有依靠坚固的炮台了,但炮台是固定的,而舰船却是可以移动的,以固定的炮台对抗可移动的舰船,从一开始就吃了亏,英国海军对沿海港口的袭击让帝**队丢尽了脸,虽然王财向来重视海岸防御,建国以来一直花大力气整修沿海炮台,也增添了不少新式快炮,但是依托炮台反击英军的各地守军仍然伤亡惨重,帝国政府花了大力气修建的炮台在英**舰的面前如同豆腐渣工程一般,固守这样的炮台只能徒增伤亡而已,因此总参最近也有人提出放弃天津外围所有炮台,吸引英军登陆,而登陆之后双方凭借陆军决战,英国人未必是新军的对手,更何况英国的陆军主力都在印度,想靠海军攻下京城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是更多的人则认为放弃炮台与叛国无易,如果天津外围炮台可以放弃,那天津是不是也可以放弃?那是不是意味着帝国政府将实行海禁,沿海所有地区全部放弃?这是大部分的官员所不能接受的。 事实上王财也不能接受,可是如何才能有效的阻止英军的攻势呢?
“皇上,您曾经说过,中英之战不在于一城一地的得失,也不在于双方暂时优劣,学生一直认为皇上所言极是,双方在印度的争夺必定会导致中英两国力量的此消彼长,眼下虽然英军对我国沿海进行了极大的破坏,皇上十几年来的心血付之东流,但是对于英国来说不也是一样吗?他们在印度经营了几十年,可是在我们陆军的打击下,印度乱像已生,他们的损失比我们更大,如果在这个时候我们为了与英军争夺一城一地而投入太多的力量,那么这无疑是得不偿失的,更何况以陆军对抗海军这根本就是把干柴投入烈火之中啊!”诸葛不亮焦急的劝说道。
“胡说八道,如果大沽失守,天津必定危险,京、津一体相连,唇亡齿寒,如果弃守大沽,那你把皇上放在何处?皇室安危放在何处?为今之计,我们应该全力增兵天津和大沽口各炮台,绝不能让英军顺利登岸,更不能让他们威胁皇室安全,”葛海华涨红了脸怒道,“诸葛不亮,你把皇室安危放在何处!那是国防军全体将士的耻辱!”
诸葛不亮转身朝葛海华欠了欠身道:“大人,皇上身系天下,断不能有任何差错,而我之所以建议放弃大沽,甚至放弃天津,这正是为了保护皇室安危啊!大人你想想,如果我们将太多的兵力投入天津、大沽一线,那万一在英军舰船火力下受挫,那必将动摇全军士气,以至皇上坐镇京师也心中不安,大人,你要明白,这段时间以来我军固守炮台的战术难道吃得亏还少吗?我军优势在陆军,而不是海军啊!”
第213章:密旨李鸿章
第213章:密旨李鸿章
第213章:密旨李鸿章
葛海华默不做声的盯着诸葛不亮看了一会,突然转头对王财道:“皇上,这段时间以来,我军沿海炮台屡战屡败并非这些炮台英军兵舰火力不脆弱不堪,亦非文官武弁怯战,实在是因为英军往来迅速,致使我陆军疲于奔命,增援不利,以我炮台百余守军如何能够对抗数十艘英舰的围攻?往往是我陆师援军未到,英舰已然获胜离去,这错不在炮台!”说着他顿了一下继续道,“大沽口乃是天津门户,近口三十余里有拦江沙一道,口外之险,极为重要,大船于此实难航行,只要我们固守大沽口几围四座炮台,那英军大舰就无法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