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长命女-第17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赏杜庶人一份吧。
  反正,他不想叫杜庶人过得舒坦了。【这个就不要跟三姨说了,免得她说我小气。】
  梁玉眼珠子一转,问道:“明年还开科取士吗?”
  桓嶷道:“累了,不选了。今年选得太多了,足够好几年用的了。”官员的选拔,荫官、太学、国子学里的学生,贡士,推荐等等,不是必须要依靠开科取士的。
  梁玉算了一下,小声说:“把那些银样蜡枪头挨个儿撅了,不就空出来位子了吗?明年又能选人了。”
  桓嶷的眉头舒展开来,却还是摇头道:“还是慢慢来的好,我本没打算做得这么快。”都是纪申催的。
  梁玉道:“行,我就不多嘴了。”
  桓嶷亲自把梁玉送到了两仪殿外,然后让孙顺好好把她送出宫去。待梁玉的背影看不大清了,桓嶷才转了过来,对程祥道:“宣萧礼、崔颖。”
  程祥见他脸上喜怒难辨,愈发不敢多说一句话,麻利地连跑大理寺、御史台,将萧、崔二人带到了两仪殿。崔颖对朝政不是很关心,萧礼就不一样了,很担心桓嶷又要出什么难题。他对杜家的观感有点像桓嶷,杜庶人那一伙人把桓琚可折磨得不轻,萧礼心疼桓琚,【如果没有你们,先帝不至于走得这么早、走得这么放心不下。】所以明知桓嶷出格了,劝桓嶷的人里还是没有他。
  到了两仪殿,桓嶷却甩给他另一道题目:“近来有人泄漏禁中事。你们两个,查!”
  崔颖忍不住问道:“不知泄漏的是什么事,圣人又从哪里得到的消息?可有凭据?”
  萧礼用力咳嗽一声,崔颖跟着轻咳一声。桓嶷轻笑道:“坊间传闻,说我因为讨厌杜庶人,将进士里姓杜、赵二姓的悉数黜落!传出这样的谣言,真是……可恶!”
  【那到底是谣言还是泄密呢?】萧礼与崔颖同时在心中发问,也都有了答案。
  【看来是泄密。】崔颖想。
  【哦,要变成谣言了吗?】萧礼想。
  【传出去的固然可恶,听到讯息的人里,谁会更紧张、更想找人商议对策呢?】桓嶷默默地想,【你们自己找死,可不是我心胸狭窄。略出一口气,总可以的吧?】
  政事堂得到消息的时候,萧礼与崔颖已经忙开了。此事不是必须经过政事堂,他们知道得晚。萧司空当即大怒:“是谁来裹乱?”
  黄赞慢悠悠地道:“想是着急知道结果的人……”
  纪申脸色很不好:“荒唐!无礼!是要狠狠治一治了。”
  ~~~~~~~~~~
  政事堂在一旁发狠,也发出令来,要严查泄漏宫中言语者。萧礼与崔颖都是精干之人,很快,让他们查出一批人来。这一查,却又查出了一点棘手的问题。泄密者不外礼部、吏部等有关的地方。消息传出去之后,又引起进士的骚动,凡考试的,谁不想早点知道结果呢?没有门路的就罢了,有门路的,多少会有只言片语流出。
  杜氏近来蜷得好,赵氏这回颇有几个冒出头来的。其时大家族,说起来是一个祖先,但是分个几枝,几代下来都出了五服了。哪怕一枝造反,都未必能牵连到其他分枝。何况只是考个试?
  别的消息也就罢了,自家极有可能因为报复被黜落,怎么能不商量个对策,再探听个虚实呢?
  萧礼看到结果的时候眼睛也直了:“他们急的什么?!圣人英明,政事堂亦有章法!朝廷岂会拿抡才大典当儿戏?!他们跳的什么?!”如果是别人还好说,换了姓赵的,桓嶷原来不多想、现在也要多想了。
  崔颖却不管这么多,直接将案卷呈到了桓嶷的案头,桓嶷就让萧礼去拟处罚。心道:【这下大家都安静了吧?】
  他自己却偏又不肯安静,召来了中书舍人,命他拟旨,将陆皇后的父亲陆侍郎升做了尚书令。尚书令位高权重,也是个政事堂有座的主儿。陆侍郎原本品级就不算低,先加了散官给升个级,再让他做尚书令就不会显得太突兀。【2】
  陆侍郎出身名门,官场上打混多年,大的名气没有,官声也不算坏。退一万步,他女儿是皇后,让他在政事堂里混日子也还说得过去。
  萧司空第一个赞成,他算着自己快要撑不住桓嶷的折腾了。如果说涂掉“杜”字是桓嶷一时兴起,那么随后桓嶷重评考卷、彻查漏密就绝对是有想法了。老臣对上有想法的新君,还是退一步才能给彼此都留点好感。
  纪申随即附议,黄赞也只好同意。
  陆侍郎人在家中坐,被当空伸出一只手来,连人带座儿拎到了政事堂,整个人云里雾里,不大敢相信。准备写个推辞的奏本,至少显出自己谦虚来。他在家里写奏本,陆皇后在宫里穿衣服。
  宫女们给陆皇后道喜,陆皇后听完之后就担心上了。外戚之家要受到优待,这是惯例,但是让陆侍郎做到尚书令,这让陆皇后心中不安。“太盛了!”陆皇后感叹。闹出风波来,至今还没消停的杜庶人家,当年是个什么情形呢?杜庶人她爹可都还没当到尚书令,是杜庶人她舅当了个侍中而已。
  【圣人可才登基,长此以往……】陆皇后急急换上了正式的礼服,去恳求桓嶷,别让她爹当尚书令了,就当个侍郎就挺好的,已经给了仪同,就别再做什么尚书令了!实在想照顾,给个尚书顶天了。
  桓嶷正在两仪殿里观书,闻说陆皇后到了,惊讶地将书投到地上:“九娘来了?”陆皇后一般不踩两仪殿的门槛儿,总说那是外朝。今天却是顾不上了,陆皇后急匆匆地来,就为了拦住了诏书不叫发出去。
  桓嶷笑道:“九娘是来谢我的吗?”
  “圣人,请圣人收回成命,不要让我的父亲做尚书令吧。”
  “我自有主张。”
  “可是他连尚书都还没有做过,岂有骤然去做尚书令的道理?”
  帝后二人争执一不下,桓嶷只说:“放心,放心,我有分寸。”
  陆皇后道:“我怕他们没有分寸呀。”
  桓嶷笑嘻嘻地:“我有分寸,他们自然就要有分寸。”
  陆皇后急得要命,却又劝不动桓嶷,回宫之后派人去娘家,让陆侍郎一定要固辞尚书令,不可以接受。
  桓嶷知道之后,只是摇头:“九娘也是太小心了。”又想,【我比先帝幸运,我的皇后懂得收束外戚,我的姨母知道不向我讨官。】桓琚的皇后不提也罢,桓琚的姑妈还好招权纳贿。桓嶷不由同情起父亲来。
  ~~~~~~~~~
  “不向他讨官”的姨妈,正与那位招权纳贿的姑妈在一处说话。选官名单有波折的消息传出来,大长公主就按捺不住想找桓嶷说话,被萧司空硬按下来了。她接着想找梁玉,又被萧礼给拦下了。现在名单出了,可再也拦不住她了。
  大长公主很遗憾,她塞进去的几个人,一路从贡士成了进士,上了严礼的名单,又不姓杜,满以为胜券在握。结果呢?梁玉进去说了一回,桓嶷不闹别扭了,改成公正严明,把走了她门路的人给踢出去了。
  “真是的!怎么就把他给黜落了呢?”
  梁玉就等着这一句话,笑吟吟地道:“想必是有原因的吧?”
  大长公主素来不大讲道理,反问道:“能有什么原因?”
  “那不然呢?您看谁不该在上面,把这个弄下来,把他弄上去?执政会同意,还是三郎会同意?”
  大长公主眼睛不经意地往一个“杜”字上扫了一眼。
  梁玉却说:“这是个什么样的人呐?值得您这么惦记着。”
  大长公主强调:“谁在意这个了?我说的是这件事!”
  “反正都过去了,天也凉快起来了,咱们可以郊游了。”


第158章 金秋时节
  秋高气爽; 又没有到凉气逼人的深秋,确是非常好的出游时节了。今年可以想见的是; 桓嶷不会再去汤泉宫; 如果要去,此时汤泉宫就该准备起来了。心里有数的京城权贵们都知道; 今年不需要再搬一次家了。
  当然也有例外,有些上了年纪的人; 先前随桓琚往汤泉宫过冬; 自己也爱上了冬天泡汤。只要自己没有公务; 就往自家别业去过冬。大长公主犹豫再三; 还是下令把自己的汤泉别业稍作修葺,预备冬天的时候万一想去不至于没有准备。
  冬天的一个去处安排好了; 大长公主即着手开始安排秋游的事情。她自有属官办事; 只需自己吩咐,只是这一次的秋游规模格外的大。上了大长公主秋游名单的人添加了不少,其中一个就是梁玉。往年也不大邀燕国夫人; 今年也邀请了; 大长公主不停地调整着她的名单; 让孙女儿阿宝也准备起来; 又派人让阿宝温习马术。
  萧司空父子不去管、也管不了大长公主这爱热闹的脾性; 父子几人都在萧司空的书房里商议事情。政务也是分季节的,开科取士只是一个插曲; 正式的考核季马上就要开始了。
  萧礼三兄弟都知道; 这是新君登基之后的第一次对地方官员的考核; 因此格外的重要。但不知道萧司空要做什么,吏部的严礼在称职与人情之间走钢丝走得很好,还有一个纪申盯着,想来不会让黄赞玩出什么花样来的。
  萧绩有点冲动地道:“阿爹,难道今年还会发生什么事情吗?总不会是圣人又有什么想法了吧?”萧度本来是装沉稳的,被二哥一带,性子也冒出来了一点:“要我说,也别等圣人动手了,咱们就先办了吧,免得再与圣人起争执。”萧度不认为桓嶷记恨杜庶人过份。
  萧礼十分心累,将两个傻弟弟一人瞪了一眼,问萧司空:“阿爹打算怎么调人呢?”
  “咦?”萧度先发出了疑惑的声音,仿佛有点懂了。
  萧司空将次子与三子隔空狠狠地点了几下:“不长进的蠢材!”
  萧度挨了骂,灵光一闪:“是朝局会有所变动吗?对黄赞也不大用这样吧?可是……圣人也没过份呐!阿爹您已历三朝,就别太锐意进取了吧?”
  这话说得颠三倒四的,萧司空却有点欣慰,萧度总算不傻。点点桌面,萧司空道:“我要把你的姐夫们都调回来。”
  “啊?”
  萧度的两个姐夫都在外面做刺史,女儿们早就想让丈夫回京,萧司空一直压着,家里人在大长公主与萧司空“商谈”未果之后,再没人敢提这事了。现在萧司空主动提出来要把他们调回来?萧度很开心地说:“哎哟,那咱们家可凑齐了。”他两个姐夫并不是每年都会进京,一个来一个不来的,很难一家团圆。
  萧司空骂道:“胡说八道!你姐夫是别人家的儿子!”
  但是他把女婿调过来,也没拿女婿当外人的意思。
  萧礼微皱着眉头,想了又想,有点不大明白,难道要把妹夫们调回来帮忙与黄赞一派打擂台?又不像!上一次把他们兄弟调回来,是为了应付朝局,女婿不像儿子那么亲,可也……
  萧礼试探地问:“阿爹,可是朝局有所变动?”
  萧司空道:“我休致,算不算变动?”
  萧绩惊叫一声:“什么?您还在壮年啊!”
  “呸!”萧司空骂道,“我孙媳妇都要娶进来,眼看有曾孙了,还壮年!”又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萧礼道:“圣人比先帝更温柔。”
  萧司空道:“可是我已经老啦,你们先不要说出去,尤其不要让你们母亲知道,明白吗?”
  三人齐齐一个哆嗦,想了一想大长公主可能会有的反应,用心地点头:“一定不说出去。”
  萧司空道:“那便好。你们眼前只要做一件事情。”
  萧礼问:“请您示下。”
  “与刘家商定阿宏的婚礼,将日子定下来,尽早把事情办了。”
  萧礼道:“是。”
  萧司空对萧绩道:“阿弗的年纪也不小了吧?”
  “是。”萧绩心里揣测着,萧司空要为萧弗结什么样的亲。萧司空却又不接着说了,萧绩也不敢问。
  萧司空又看萧度一眼,心道,这个现在总算是有点样子了,我退也能退得安心一点。将萧礼留下来,号称是说萧宏的婚事,让萧绩、萧度各自回去。又叮嘱,不可以勾结串连,最最重要的是:“你们老子要休致了,以后不是执政公子了,从现在开始,给我收敛!收敛!再收敛!尤其是你!”
  这是召儿子们来的一个重要原因,让他们从现在开始老实一点,到萧司空退下去的时候,人们也应该习惯了萧家子孙“温和有礼”的情况,不会“亲爹做执政的时候他们嚣张,亲爹休致他们就怂了”的错觉以致落井下石造成困扰。
  萧礼知道萧司空有事吩咐,静等两个弟弟离开,然后问萧司空:“阿爹,您突然要休致,是因为尚书令吗?”即便有陆皇后再三阻止,桓嶷还是让陆侍郎升成了尚书令,桓嶷已经定下了到陆府去吃烧尾宴的日期。
  萧司空没好气地道:“你爹是气量狭小的人吗?有个人能接我了我的事,我是求之不得!可是那个人……恐怕还差一点火候呀!”他属意的接班人是自己的长子,但是萧礼在资历上还差那么一步,陆国丈正好顶上。
  “那您为什么要退呢?”
  萧司空道:“我们都看走眼了,今上未必不如先帝。”要不是在先帝朝末年萧司空蜷了好几年,这会儿可能还反应不过来。桓嶷近来这一套拳打的很有章法,老臣如果还将自己当作先帝的代理人,来“看顾”新君,就是不识趣了。退也要趁早,把后路都安排好了。
  萧礼何等聪明?一点即明。【阿爹召妹夫们回来,是为防以后调回来困难?】重臣休致恰如美人早死,给人留下的都是好印象。但是有一个不可避免的情况就是,做不做执政,家人的仕途上还是会有一些不大一样的。先把人调回来,免得萧司空休致之后没人再搭理这两个放在外面的人。
  至如让萧宏早点完婚,也是这个意思。萧礼猜测,在萧宏结婚之前,大概会先有个官职了。萧宏已近二十岁,有个起步的官儿并不算出格。
  果然,萧司空又安排了萧宏的官职,给嫡长孙安排进弘文馆,极清贵,还就在宫里。萧礼犹豫了一下,问道:“那阿宝呢?”阿宝是他长女的小名,阿宝说给了袁先。如果是从现在开始做休致的安排,则阿宝的婚事也是重要的一环。阿宝年纪还不大,萧礼有点舍不得。
  萧司空道:“出了正月,京城这些事会一桩接着一桩的。”
  “是。”
  “去准备吧。”
  “是。”
  大长公主把秋游的事情吩咐下去,自己兴趣也来了,笑吟吟过来邀丈夫选一天也出去游玩。萧司空才把儿子们交代完,听大长公主如是说,笑道:“夫人,再容我几年,我专一陪夫人。”
  大长公主道:“是啊,再过个几年,三郎诸般事务也娴熟了,你就不用这么忙啦。”
  萧司空道:“我让大郎把阿宏的婚事准备起来,他也该出仕了。”
  “这个事儿你定就行啦。”
  “今年,把女婿们调回来吧,你想女儿们吗?”
  大长公主大喜:“你怎么想通了啦?我就说,黄赞欺人太甚,是得把他们都叫回来!”
  萧司空只是笑。他原本计划的退休日期是桓嶷登基后三到五年,现在则打算明年把事务都料理完之后就提出休致。在休致之前,他既要把儿孙辈安排好,更要为萧礼做好准备。萧礼即便不是他儿子,萧司空也觉得萧礼是个执政的苗子,既然如此,就得为萧礼铺好路。别等萧礼进了政事堂,要跟黄赞打擂台了,左右一看,没帮手。
  至于大长公主……萧司空心里叹了一口气:【休致之后,我有的是功夫可以负荆请罪。唉。】大长公主如果知道他要休致,恐怕是不会同意的。别的事情可以劝得动她,休致却不在其中。
  大长公主还被蒙在鼓里,喜孜孜地计划着秋游,她的侄孙桓嶷却已经出游了。
  ~~~~~~~~~~~~~~~~~
  桓嶷跟政事堂闹了一回小别扭,最后双方互搭台阶,总算一起下来了,没有在大众面前表演皇帝与执政互殴的第一回 合。也因为这一次小别扭,桓嶷又看明白了一些事情,也对之前的计划做了一点变通。
  梁玉给的建议不错,亲自考核地方官,在考核的过程中显示出自己的才学,则不但可以黜落不称职者,也可以令称职者知道新君的本领,从此归心。同时,也可以让执政们看到他的能力,不再把他当个“少东家”来看。亲自黜落、选拔人才之后,也给新科进士们腾出更多的位置来,安排了他们,就又可以开科取士了。
  一举数得。
  桓嶷别扭完了之后,朝廷政务他依旧没有过问太多,又召了在东宫时的师傅们,让他们照旧讲课。皇帝上课不像太子,他听课全凭自己高兴,每天早朝处理完政务之后,听半天课,招待师傅们一顿午饭,下午他就不上这个课了。
  下午他会召见比如纪申、严礼这些人,向他们请教他们是怎么选拔官员的。当太子的时候,他已接触到了政务,却是不敢越雷池一步的,现在不一样了,只要不明白的就问,时常将人问得汗流夹背。纪申才从边州回来没多久,严礼却是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