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汉帝国风云录-第50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王匡惊骇了,面对铺天盖地杀来的黄巾军,他恐惧了。

“快,求援,求援……”

战鼓声仅仅响了片刻就消失了,灰色的浪潮象海啸一般席卷而过,战鼓和他的主人随即被强劲的狂澜淹没了。

王匡也被淹没了,他就象浪头上的一片枯叶,“唰”一下,无影无踪。

第四章 破釜沉舟 第四节

王匡全军覆没,袁绍和曹操率军再退。

在战场东面负责牵制黄巾军的张扬听说王匡战死,勃然大怒,要连夜向黄巾军发起进攻,为王匡报仇,这时,他接到了一个非常吃惊的消息,王匡的长史董昭被袁绍抓起来了。张扬悲愤至极,带着亲卫骑急速赶到袁绍大营。

董昭是兖州济阴郡的定陶人,兖州名士,曾担任过冀州巨鹿郡的瘿陶县长和赵国的柏人县令。王匡出任河内太守后,征募他为河内府的长史。张扬率军投降后,遵袁绍之令,一直在河内郡驻军,和王匡、董昭相处的很好。

“大人,董昭犯有何罪?”

袁绍脸色阴沉,沉默不语。他本来不想抓董昭,但董昭不识时务,在晚上的军议上,当着众将的面,指责袁绍见死不救,成心要杀王匡,夺取河内。

在白天的血战中,王匡曾数次向袁绍求援,但袁绍不但不出兵支援,反而命令曹操列阵于后,把败逃后阵的河内兵全部杀了。现在只要不是傻子,都知道王匡死得冤。

袁绍大怒,立即把董昭抓起来了。董昭的弟弟董访在陈留郡府任职五官掾,是张邈的亲信。张邈和王匡之间的密谋,董氏兄弟肯定知道。本来袁绍碍于自己和董昭兄弟相识多年的情面,不想追究这事,但没想到他不想伤害董昭,董昭自己反而主动跳出来了。

沮授、审配、荀彧等人和董昭私交颇深,纷纷求情,但袁绍气恼之下,根本听不进去。

张扬这一问,让袁绍从愤怒中逐渐冷静下来。自己霸业未成之际,必须要刻意隐藏和缓和自己与诸多朋友之间的矛盾,得到他们的帮助,而不是激化矛盾,和朋友们翻脸为仇。袁阀的分裂给自己霸业所造成的伤害已经非常大了,自己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尽量拉拢一些和自己相交多年的朋友。

袁绍让张扬坐下,把董昭对自己的误解说了一遍,“虽然我无意杀他,但我不能让他扰乱军心。这时候,我只能把他关起来。”

张扬一再哀求。袁绍说,我打算让你接替河内太守一职,你看如何?张扬心知肚明,袁绍要重用他,但更需要自己的忠诚。张扬大礼拜谢,发誓效忠。

张扬把董昭带回了大营。董昭要走,张扬说,你现在去哪里?回兖州老家,那里正在打仗,太危险。到陈留依张邈,估计你还没过黄河,就被袁绍派人杀了。以我看,你还是暂时留下这里吧。

※※※

第二天,袁绍得到急报,骠骑大将军李弘带着数千铁骑沿着驰道飞驰而来。

袁绍和黄巾军苦战三天,损失很大,虽然没能全歼黄巾军,但也算重创了黄巾军,短期内黑山黄巾军已经失去了侵掠附近郡县的可能。袁绍的目的已经达到。

袁绍和曹操商量了一下,随即带着大军向河内撤退。于毒带着黄巾军紧随其后,败回黑山。

※※※

于毒留了一份信给李弘。大将军援手之恩,黄巾军必当誓死相报。

“他还是不肯受抚。”李弘遗憾地说道,“用什么办法,才能让黑山黄巾军下山?”

王当凄凉一笑,“去年,白饶死在了濮阳。这次,眭固死在了内黄。一年里,黑山三位大首领死去了两位。大将军,你可以想象,于毒现在是一种什么心情。他想报仇啊。”

李弘皱皱眉,“难道受抚了,他们就不能报仇了?”

“是的。”王当看看李弘,突然大声说道,“受抚了,我们就没有报仇的机会了。”

李弘脸色一沉,冷冷地望着王当。

“当年卢植率军攻打广宗,杀我黄巾军数万将士,今天呢?今天卢植大人高居朝堂之上,我能杀了他报仇吗?”王当咬牙切齿,怒不可遏,“当年朱俊率军横扫颖川、陈国,南阳诸郡,诛张曼成、赵弘等黄巾大帅,屠我黄巾军数十万将士,今天呢?今天大人视朱俊为师长,帐下云集朱俊的子弟门生,我能杀了朱俊、杀了李玮、朱穆、朱魭报仇吗?”

“黑子,你胡说什么?”李弘手中马鞭指着王当,大声阻止道,“不要再说了。”

“我非要说。”王当歪着脑袋,睚眦欲裂,“如果皇甫嵩到了北疆,大将军能否让我杀了他?”

“不能,大将军不可能让我杀了他。”王当激动地挥舞着双手,“如果袁绍、曹操有一天重归朝廷,拜倒于大将军脚下,大将军是否愿意让于毒杀了他们替白饶、眭固和千千万万战死的黄巾将士报仇雪恨?”

李弘大怒,狠狠抽了王当一鞭,“你脑子是不是打仗打坏了?给我闭嘴。”

“既然不能报仇,他当然不愿意受抚,不愿意在大将军帐下效力。”王当举手向天,仰头狂呼,“我要报仇……”

李弘冷眼看着他,等他叫完了,喊累了,坐在马上气喘吁吁地不作声了,李弘才轻轻地问了一句,“如果黄巾军仅仅是为了报仇而活着,还叫黄巾军?”

王当愣住了,呆呆地看着李弘。

“你给我滚回甘陵城,好好想想。”李弘举起马鞭,重重敲了几下王当的战盔,“如果想不通,你这个中郎将也不要做了,到我帐下做个快意恩仇的亲卫督贼曹吧。”

李弘不再理他,转身对张震喊道:“带着大军原路返回,追上朱穆大人,随其攻打南皮。”

“祭锋,带上三百义从,随我到邺城。”

※※※

李弘在救援黄巾军的路上,接到了孙亲的急报。

对袁绍和他属下官吏家眷被陶升救走一事,李弘不是很在意。他既没有打算杀这些人,也没有利用这种人要挟袁绍的意思。救走救救走了,无关大局。他在意的是流民,越来越多的流民。如果冀州流民越来越多,北疆过去的危机就会在冀州重现,那么,朝廷的“河北策略”就会受到影响,尤其是拯救社稷的步伐将大大减慢。

到邺城的路上,流民遍布四野,随处可见饿死的干瘦尸体,惨不忍睹。

李弘忧心如焚,一路上打马如飞,恨不得一步赶到邺城。

袁滂、陈纪、杨奇等朝中大臣,还有孙亲和刚刚赶到邺城的丁立、朱魭等冀州大吏出城迎接。

李弘早早下马,和袁滂等大臣一一见礼。

孙亲跪地请罪。还没等李弘开口,杨奇、袁滂和陈纪三人就开始求情了。“黑山流民蜂拥而下,情况非常危急。孙大人能体恤民情,主动开仓放粮予以赈济,处置得非常得当,大将军应该嘉赏。”

李弘顺水推舟,急忙扶起孙亲,笑着说道:“虽然你有失察之罪,但你能守住邺城,救助流民,也算有功,功过相抵吧。”

※※※

回城的路上,李弘、袁滂等几位大臣走在一起,商讨冀州局势,对冀州未来几个月可能形成的流民大潮非常担心。

“现在不仅仅是黄河南部流民北上的问题,还有北疆边郡人口南迁的问题。”李弘皱眉不展,把朝廷送来的几个消息一一细叙。

西部鲜卑大人邪归逆叛乱应该是大漠狼烟再起的开始。大漠沉寂了两年多时间,因为大漠气候变化,大汉国内战火迭起,大漠驻军纷纷南下中原等诸多原因,大漠上的胡人终于按捺不住,又要为争夺大漠霸主而展开血腥厮杀了。

为了拯救社稷,重振大汉,北疆军将陆续南下,这是现实,谁也无法改变,所以在未来几年内,漠北都护府和汉北郡要想稳定大漠局势,确保大汉对大漠的控制权,难度非常大。没有足够强悍的军队,说出来的话谁也不会听。

在目前这种局面下,朝廷无力增兵大漠,只能想别的法子,先缓解大漠危机,确保北疆稳定。

“张温、卢植、丁宫、蔡邕、鲜于辅、李玮等大臣经过反复商议,提出了两条缓解大漠危机之策,一是考虑到大漠冬天越来越长,胡族诸部生存困难,他们打算把所有胡族诸部适当南迁,其中部分胡族诸部直接迁到朔方、云中、代郡、上谷等边郡。二是考虑到边郡人口太多,百姓穷苦不堪,朝廷打算在两年内南迁一百万人口到冀州。”

“大将军同意了?”杨奇急忙问道。

“我要征询诸位大人的意见,然后再回复朝廷。”李弘恭敬地说道,“我们明天就到邯郸去,和马日磾、崔烈两位大人共同商议。”

“大将军为什么不自己拿主意?”陈纪看看他,笑着问道。

李弘苦笑,拱手作揖道:“我李弘有多大多粗,有多少本事,相信诸位大人比我还清楚。长公主和诸位大人信任我,让我暂时代理国事,我很感激,但我懂多少国事?而且,就算我懂国事,这国事又岂能我一个人说了算?我还是去打仗吧,治国的事,就依赖诸位大人群策群力了。”

“这河北的仗估计短时间内很难结束。”李弘看看众人,诚恳地说道,“冀州必须要迅速恢复稳定,这直接关系到河北策略的成功和社稷的振兴。请诸位大人来,就是为了冀州的稳定。相信冀州各郡在朝廷和诸位大人的努力下,很快能重现昔日的繁华。”

“很难。”杨奇不客气地说道,“无论冀州多么富裕,它也有个限度。现在不但有数量不可估计的流民,还有南迁的边郡人口,另外,它还要承担朝廷庞大的军资开支,难,难,难……”

※※※

董卓死了。虽然这是个未经证实的消息,但诸位大臣们还是很兴奋。兴奋之后,大臣们的神色逐渐凝重起来。董卓突然死去,随之而来的诸多难题让大臣们陷入了沉思。

这个消息如果经朝廷确认是真的,那么朝廷的振兴之策随即就要修改,也就是说,北疆军的攻击重点将迅速转移到关西和关中。

北疆军将尽一切可能先把董卓旧部所控制的军队解决掉,以保护天子、稳定关中。待关中稳定后,天子返回洛阳,两个朝廷就要合二为一,接下来的问题就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无法揣测了。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社稷能不能得到拯救?社稷拯救了,能不能实施改制中兴大汉?

“大将军的意思呢?”袁滂问道。

“先把冀州拿下来。”李弘说道,“不管这天下怎么变,我们首先要让老百姓吃饱穿暖,有间遮风挡雨的草屋,否则,社稷终究要倾覆,大汉终究要败亡。没有百姓的安居乐业,哪来社稷的稳定?”

“说得好,说得好。”陈纪鼓掌赞道,“大将军,有你这句话,大汉振兴有望啊。”

李弘摇摇头,又连连作揖,“诸位大人,说是没有用的。我要土地,要粮食,要财赋,要让百姓活下去。诸位大人可有解决之道?”

“土地?”袁滂、陈纪、杨奇三人同时注意到李弘第一次提到了土地。

“大将军,北疆屯田有成,关键是北疆有很多荒弃的土地,百姓只要支付很少的租税就能得到土地的使用权,但冀州就完全不一样了。”杨奇过去是冀州牧,对冀州的事非常了解,说话很有份量,“冀州的土地大多数是门阀世家的私产。先帝在河间国就有很多田地和宅院,现在虽然荒废了,但至今没人敢动。”

“冀州历经战祸,许多世家富豪死于战火,或者携家南逃,无主土地应该非常多。”李弘疑惑地问道,“我记得董卓主政的初期,朝廷不是要求在冀州屯田吗?否则前年我也不敢强行回迁流民到冀州屯田了。”

“那主要是冀州西部,靠近太行山的四个郡。”杨奇说道,“从中平初年(公元184年)黄巾军叛乱开始,中山、常山、赵国和巨鹿四郡国就遭到了黄巾军毁灭性的打击,这四个郡的确有条件屯田,但冀州东部郡县由于屡次逃过战火的肆虐,所以……”

“所以等我赶走公孙瓒之后,立即清理和丈量土地。”李弘严肃地说道,“依照大汉律,本朝严禁兼并土地,什么身份的人最多能拥有多少土地,律法上都有严格的规定。拥有土地数量超过律法规定的,一律没收。胆敢违律者,杀无赦。”

杨奇大惊,“大将军,这个马蜂窝捅不得。”

“我就是要捅这个马蜂窝。”李弘指着原野上密密麻麻的流民,厉声说道,“我不捅这个马蜂窝,这些人怎么生存?哪有土地租种?”

第四章 破釜沉舟 第五节

杨奇、袁滂两人坚决反对。土地兼并问题由来已久,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本朝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没有解决的问题,大将军想在数年内解决,纯属痴人说梦。今冀州尚未平定,朝廷就立即开始清理土地,查处土地兼并这个顽疾,将会严重侵害冀州门阀士族和权贵富豪们的利益,后果难以预料。

陈纪沉吟不语,既没有表示反对,也没有表示肯定。当李弘请他发表看法时,陈纪说了一句让李弘很头痛的话。

“此议朝廷一旦通过,北疆各郡也要实施。太原和河东两个郡门阀富豪众多,他们为北疆这几年的稳定出了不少力。大将军这么做,会不会激怒他们,继而影响到北疆的稳定,影响到河北策略的推进?”

李弘点点头,“我知道,有人会骂我忘恩负义、卑鄙无耻,有人会在我背后动刀子,但要想让遍布冀州的流民活下去,只有这个办法。百姓穷困,流民不绝,朝廷必会重蹈中平初年的黄巾之祸。诸位大人看看兖、青、徐、豫等诸多州郡的黄巾之祸,那就是活生生的现实啊。如果我们现在不想办法尽快解决流民的生存,黄巾之祸一定会迅速蔓延冀州。黄巾一旦再起,朝廷不但无法正常推进河北策略,就是河北之地我们也未必能立足。”

杨奇、袁滂同意李弘对形势的分析,但他们固执地认为流民产生的原因不是因为土地兼并,而是源于叛逆的暴乱和连绵不断的天灾人祸。

“土地不断集中到王公权贵、门阀富豪们的手里,不是这几年的事,而是有数十年、上百年的历史了。中平初年,黄巾暴乱之前,流民没有今天这样多,社稷也一直很安稳。由此可见,土地兼并和黄巾暴乱,和流民的产生,没有直接关系。”

两人一致认为,目前解决流民的办法还是赈济和安抚,并尽可能安排流民租种门阀富豪们的田地,同时辅以轻赋薄徭之策,以保证平稳度过眼前的危机。将来社稷稳定了,各地州郡归服朝廷了,流民这个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因为连绵不断的战火会导致大量无辜百姓死亡,有些州郡会严重缺乏人口。土地多了,人口少了,流民有地种了,流民问题当然也就解决了。

李弘连连摇手,“我现在就要解决流民问题。按两位大人的办法,冀州一年的赋税,全部用来赈济都不够。朝廷拿下冀州,是要拯救社稷,不是赈济和安抚流民,这一点两位大人难道不知道?”

李弘不想和他们再辩,他也辩不过这两位大臣。他从北疆屯田开始,从李玮、宋文、谢明这些年轻士子嘴里就已经知道了黄巾之祸、流民之祸的根源是土地兼并。经过这几年北疆的实践,他深切感受到了土地是百姓的命,是社稷稳定的基石,是国祚得以延续的血脉。土地问题不解决,大汉振兴也就无从说起。

这些老大臣无一不是门阀出身,如果朝廷要依照大汉律,开始打击土地兼并,那么也就等于剐他们身上的肉,抢他们家里的钱。

李弘第一次感受到了自己所面临的巨大阻力。如何才能让朝廷通过这个议策并且得以顺利实施?

※※※

马车在吊桥前缓缓停下。

前方铁骑卫队两人一排,一边依次策马上桥,一边不停地喝叱着城门附近的流民赶快让开道路。

杨奇和袁滂两人激烈地争论着。陈纪坐在李弘身侧,闭目沉思。

李弘望着驰道两旁的流民,愁眉不展。

这些流民蓬头垢面,衣不蔽体,瘦弱不堪,几乎人人皮包着骨头,他们好象随时都会倒下,都会被一阵风吹上天空,一股难闻的腐臭味弥漫在邺城上空。

流民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窃窃私语,对着驰道上的车骑指指点点。也有的站在原野上,眼神呆滞,茫然地看着驰道上的车骑。许多老弱妇孺躺在地上,饿得奄奄一息,无奈地等待着死神的来临。间或也能听到几声嘶哑凄凉的哭声从远处传来。

李弘心里阵阵战栗,浑身上下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他想到了几年前的北疆,想到了遍布北疆各地的流民、灾民。

李弘曾经看到过数不清的人倒下,看到过山岭原野间累累的白骨,看到过数千人一夜之间冻死在黄河大堤上的惨状。他的心剧烈地抽搐着,他感到窒息。

李弘在陈纪等人惊诧的目光中跳下马车,摇摇晃晃地走到路边,蹲下了高大的身躯。他大口地喘息着,他想离开这里,想远远的离开这悲惨而痛苦的世界。

自从踏足大汉,踏足这片魂牵梦绕的故土,自己就失去了清新的空气,失去了快乐和灵魂。自己浑浑噩噩地活着,一天一天地捱着,不知道何时才能看到安宁,何时才能听到笑声。

爹,娘,你们在哪?我是谁?我为什么会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我为什么会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