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将门-第6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儿子谈过,赵曙整整一夜,都没有合眼。

    他很欣慰,真的,儿子是个善良的人,是个孝顺的孩子,身在皇家,最缺的就是亲情,最在乎的也是亲情。

    在这一刻,赵曙甚至觉得,什么江山社稷,什么文治武功,都不如一家人平平安安来得重要……当然了,这个念头只是持续了一夜,转过天,赵曙还是冷静下来,他是皇帝,不是个可以任性的侠士。

    天大的事情,必须三思而后行。

    赵曙权衡再三,他觉得之所以有那么多人,要利用他,利用太子,利用他身边的人做文章,就是因为权责不清。

    原则上,皇帝的权力无限大,故此谁想要做文章,必须影响皇帝的心思,从皇帝身边人下手,也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一定要斩断这些居心叵测的狗爪子!

    赵曙想了想去,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把权力的划分明确起来,尽量抓大放小,只是专注少量的重大政务,其余的琐事都交出去。

    事情少了,也能更好照顾家人,教导儿子,任何时候,亲情都是处出来的,皇家亲密无间,外人也就没法见缝插针……

    把赵曙的心态弄清楚,该如何处理也就有了眉目。

    “秦王,圣人是你一手教出来的,当得起雄才大略,睿智聪颖八个字。更何况在军中圣人有无与伦比的威望,要是真按照一些人想的那样,把皇帝的权力完全架空,根本不现实。”王安石缓缓道:“不过老夫以为也不必着急,毕竟圣人的际遇不是每个天子都能碰上的,可能干的臣子却是层出不穷,王爷以为然否?”

    显然,王安石不希望一步到位,他更倾向于缓缓图之。

    这一点和王宁安不谋而合!

    “介甫兄,你我之间,的确是知己啊!”王宁安兴奋道:“我是这么想的,在人事权这块,政事堂诸公,尤其是首相,要经过百官推举,议政会议通过,最后选择两至三名合格的人选,交给陛下圈定。然后由首相提出其余的几位相公名单,也要皇帝圈定,至于六部尚书侍郎,各省的平章事,负责驻军的经略安抚使,全部由首相提名,议政会议通过,无须经过陛下同意……这些人的任职情况,也要有首相一体承担,介甫兄以为如何?”

    王安石沉吟半晌,点了点头,“嗯,秦王的办法好,其实说穿了,眼下的情况也差不多,陛下也仅仅能控制政事堂和六部尚书一级,至于侍郎,平章事,没几个能简在帝心的。王爷的安排,不过是把一些已经形成的规矩,给变成了条文罢了,我看可行!”

    “这可不是成为条文那么简单。”王宁安笑了笑,“按照以往的情况,陛下可以全程参与,甚至超擢一些看重的人才,直接简拔进入政事堂。”

    这个情况王安石太熟悉了,他这辈子能进入政事堂,就是赵祯超擢的结果。

    而在原本的历史上,他更是被赵顼看中,几个月的功夫,就从地方官吏直接升列宰执,速度比火箭还快,堪称奇迹。

    一旦按照王宁安的设想,落实成条文,皇帝只能在最后的时候,进行圈选,喜欢的人甚至连进入名单的可能都没有。

    毫无疑问,将大大削减皇帝的权力。

    如果遇上一个精明睿智的皇帝,还能有点发挥空间,假如是个平庸之辈,完全送上什么是什么王宁安突然很担心,他担心赵顼,以这小子的情况,没准就是后一种。当师父的给徒弟挖坑,让人老脸发红啊!

    倒是王安石,仿佛忘了赵顼是他外孙一般,很兴奋道:“接下来就是财权,这个我认为应该捏在政事堂和议政会议手里,陛下选定首相之后,如果不把财权给首相,那首相如何统御百官,治理天下?”

    两个人交流一下意见,一致同意,预算大权由首相负责。

    接下来就是军权。

    这个是赵曙不愿意让出来的,而王宁安也不想真的接管。

    “介甫兄,首相掌预算,自然就包括军事开支,武夫想要像五代一样做大,已经是不可能的。我提议将所有军队,统一整编为皇家武装力量,陛下是三军统帅,拥有对外发动战争的权力,所有将士,必须忠于陛下……”王宁安认真说道。

第1141章 清君侧

    “你们都看看,对这个方略有什么意见?”

    王宁安将分权方案交给了政事堂的几个人,吕惠卿首先拿起来,从头到尾阅读一遍,然后传给了别人。

    坦白讲,这个方案步子有点小,皇帝不但保留了最终的人事任免权,还成为三军统帅,拥有绝对的军权,只要兵权在握,随时都会反复,从心里讲,吕惠卿是不满意的。

    但他转念一想,谁都知道兵权重要,假如直接从赵曙手里抢夺,没准会激起皇帝的愤怒,把来之不易的局面破坏。

    饭要一口一口吃,先把成果稳固下来。

    想到这里,吕惠卿看了看章几个,发现他们都点头了,吕惠卿带头道:“师父的安排很合适,只是弟子有个建议,枢密院和参谋部的主官必须是文官,而副手才是武人,不知道师父意下如何?”

    吕惠卿有自己的盘算,虽然皇帝是名义上的三军统帅,但是具体事务还是下面的人干,主要是三个机构,军中的预算和人事是兵部的,训练选拔归枢密院,制定作战方略则是参谋部的职责。

    在三个衙门,兵部当然是归政事堂说了算,另外两个衙门如果主官都换上文人,等于文官掌军。

    虽然武人地位很高了,但是权力却没有了。

    显然,吕惠卿想靠着这一条把实际的兵权揽在政事堂手里。

    其余的几位相公,有人赞同,也有人犹豫。

    王韶就有保留,“如果都是文人当主官,万一没有不通军务,岂不是耽误了大事,我看不妥。”

    章闷声道:“既然这样,参谋部交给武人全权负责,枢密院则是文人执掌。”

    他的建议提出,苏辙立刻道:“子厚兄的提议不错,枢密院负责征兵训练,征兵要和地方打交道,而训练则是有章法可寻,只要按照规矩,就错不了,交给文官能够胜任。”

    吕惠卿眼珠转了转,能都拿到最好,但是退而求其次,掌握了枢密院,等于调兵和统兵的大权都在文官手里,武人只能负责战争谋划,方略制定,也算是达到了目的。

    “师父,弟子也赞同,就这么办吧!”

    王宁安又沉思半晌,终于点头,他和几个人把内容仔细推敲几遍,直到没有半点错误,才立刻封存,派遣专员,送去幽州,交给赵曙御览。

    ……

    “万世之功,万世之功啊!”

    大家喜笑颜开,跟吃了蜜糖似的,只要等皇帝点头,正式公布颁行,这么多年变法的成果就巩固了,君臣的责权也就明确了。

    虽然还会有倾轧,还会有党争,但是大的规矩定下来,就算再闹腾,也不至于毁了大局。几乎每个人,都有种如释重负的舒爽。

    成功近在咫尺,我们能行的!

    政事堂洋溢着喜气,可其他人却是如丧考妣。

    赵曙旨意下来,同意划分君臣权力,一石激起千层浪,整个官场都沸腾了,王宁安他们虽然秘密商讨,但是一些内容还是流传出来。

    当看到这个结果,许多人承受的震撼丝毫不比王小,王大国舅能被吓疯了,他们也差不多!

    “怎么会?怎么会啊?”

    文彦博赤着脚,在地上走来走去,一双老眼都要瞪裂了。

    还真是奇葩!

    赵曙肯让权力够奇葩了,政事堂拿的不多,仅仅是把目前的局面用条文规定下来,这就更奇葩了。

    至于两个奇葩加在一起,则是奇葩中的奇葩!

    王宁安啊,这么难的事情,怎么到了你手里,就容易了吗?

    苍天不公啊!

    文彦博的判断其实和王等人都一样,为了权力,君臣一定会开战的,所不同的是王把筹码压在赵曙身上,而文彦博则是忌惮王宁安的力量,决定先静观其变,时机成熟再出手。

    就是这点犹豫,救了文彦博。

    可老文一点都高兴不起来。

    姓王的和陛下不打了,还谈妥了,你们如胶似漆,相安无事,老夫哪里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了,这不是要人命吗!

    文彦博看着自己的草堂,老家伙简直要哭出来了。

    这辈子怕是要永远如此了,大丈夫手里无权,活着有什么味道,还不如来一把刀子,把自己杀了算了!

    老文郁闷要死,但是他也知道不能飞蛾扑火,既然到了这一步,就没有什么可以做文章的余地了。

    看起来王宁安是真的要立地成圣了,老夫算是被死死吃了一辈子。

    文相公无可奈何,但是有些人却有着不同的看法……“王宁安这是欺君了!”理学众人凑在一起,仔细研究应对策略。

    以往他们痛失议政会议的阵地,已经被逼到了墙角,到了不得不战的时候。

    “我绝不相信陛下是主动交权,一定是王宁安胁迫天子,才有了这一道旨意,他这是蓄谋已久的!”杨时气哼哼道。

    有人也跟着附和,“当初陛下去幽州养病,而幽州就是王宁安的老巢,他应该是早有布局,我怀疑此刻陛下已经落在了王宁安的手里,身边都是王宁安的人,他这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真是想不到啊,王宁安居然成了我大宋的活曹操!”

    “辜负先帝圣恩,这个贼臣当千刀万剐!”

    ……

    这些人越说越狠,如果王宁安在他们身边,保证给撕碎了吃!

    更有人公然喊出了“清君侧”的口号!

    废了王宁安,废了新法!

    只是他们似乎忘了,一直主张限制皇权的就是理学,他们喊得最大声,如今却坚决反对,真是够讽刺的。

    如此看来,理学的主张也无非是为了夺权而已。

    别的都是虚的。

    如果能够拿到权力,支持皇帝也没有什么不好。瞧瞧,人家就是善于变通,了不起啊!

    他们讨论了好半天,渐渐也觉得无聊了,要是背地里骂人,就能把对方骂死,只怕王宁安的骨头都烂没了。

    “你们大家都想想,有什么办法,能对付王宁安?”杨时发出了疑问。

    他这么一说,许多人都傻眼了。

    政事堂铁板一块,议政会议掌握不了,虽然他们说皇帝被挟持,但是谁能跑到幽州,请求赵曙出面澄清,然后拿下王宁安?

    做不到就是做不到!

    再有,金融势力也掀起了那么大的风波,满世界挤兑,结果却促成了朝廷迅速接收银行,偷鸡不成蚀把米,还想和王宁安斗,有多少的能耐?

    理学这帮人,也就剩下一点嘴炮了。

    杨时非常苦恼,绞尽脑汁也想不出办法。

    假如王宁安和赵曙之间,调和了关系,连最后的隐患也消失了,他们的末日真的不远了。

    什么办法都没有?

    难道王宁安真的无敌了?

    正在这时候,有个年纪在30出头的人站了起来,他叫张绎,是程颐的弟子,眼下在礼部做事。

    光是这一点,就证明此人不简单。

    在理学普遍受到打压的情况下,还能在六部混得风生水起,没有一点功力怎么行!

    张绎做事冷静认真,很有些韬略。

    “我看王宁安还没有到呼风唤雨,为所欲为的地步……他如此限制皇权,其实犯了大忌。”

    “怎么说?”杨时好奇问道。”

    “是这样的,我大宋出来原来的路改成行省之外,其余的地盘,只有河套和渤海等地是以行省并入大宋,其余的地方全是向陛下臣服。”

    大多数人没在礼部混过,也没研究过外藩的情况,不明所以。

    张绎给大家解释,原来很多的部落和藩国,并不是直接并入大宋,而是向赵曙宣布效忠,比如辽东的女真,比如高丽,比如倭国,还有交趾等地,全都是如此,他们只是归皇帝一个人,政事堂虽然也能派员过去,但是原则上,政事堂无法直辖这些地区。

    杨时听到张绎的话,似有所得。

    “把话说明白点。”

    张绎点头,“那些蛮夷只认大宋天子,如今天子权力被限制,将政务交出来,他们也要划归政事堂直辖,这帮人全都野性难驯,能愿意低头吗?”

    效忠皇帝一人,只要每年交点土产,还能得到赏赐,名义上臣服大宋,实际上和土皇帝一模一样。

    不是王宁安不想收拾这些人,而是没有功夫,也没有时机。

    想想吧,大宋的面积有多大?事情有多少?

    天竺还在叛乱呢,其他地方的王公,贵胄,部落,头人等等,数之不尽,根本来不及整顿。

    张绎笑得格外阴险,“既然天竺的叛乱挑起来了,那就不如多来几处烽火,让王宁安自顾不暇,他应付不过来,还有什么脸留在政事堂。他垮台了,那些虾兵蟹将也就没法自保了。”

    杨时认真听着,他的眼前一亮。

    不得不说,张绎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对啊,从海外下手,让王宁安自顾不暇!

    好巧不巧,理学在海外颇有势力,二程还在外面漂泊呢!门人弟子,遍地都是,弄出点动静,绝不困难。

    可杨时还有些犹豫。

    “海外固然是很好的发难借口,可这么多地盘,情况如此复杂,该从哪里下手,谁能教我?”

    还是张绎,他早就有了盘算。

    “论起对海外情况的熟悉,首推是张方平,假如张相公能帮着我们出谋划策,这事情就成了一半。”

    杨时听完,直接泄气了,“张方平不傻,他才不会帮忙!“

    张绎笑嘻嘻道:“不用担心,张方平此前给陛下上了一道疏,写的就是他对海外的分析,极为详尽,如果能拿到手,我们照着上面所写下手就是了。”

第1142章 想当上将的狗牙儿

    肃贪、整军、金融,改革议政会议,落实立宪、君臣分权……这几项改革,单独做一样,就要纷纷扰扰,几样一起干,没有大魄力,大手段,是断然做不成的。

    王宁安靠着深厚的威望,娴熟的手腕,把一切都摆平了,至少看起来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是,他也付出了代价,就拿今年的户部岁入来说,第一次出现了下降,同时开支猛增一大截。

    眼看到了年底儿,管着钱袋子的曾布不得不来找老师哭穷。

    “师父,目前增加的几块开支,第一是老迈致仕官吏的安置,这笔钱无论如何也少不了,弟子已经授意下面,按照在职俸禄的八成发放,全部算下来,一年增加了3000万的开支;再有就是整军,淘汰老弱,更换新的军官,采取军衔制,安顿退役老兵,这个花销是5600万,还有议政会议改革,也有800万,再有陛下和政事堂明定权责之后,宫里的宦官,还有皇城司和殿前司,这些衙门都要调整,又是一笔不小开支……”

    曾布一样一样算着,全部加起来,已经超过了一个亿。

    年初做预算的时候,是按照税收增加百分之8做的,可问题是如此折腾,加上金融动荡,很多投资项目没法落实,银行借贷停止,朝廷投资下不去,民间更不敢大兴土木……结果就是经济仅仅维持了百分之2的增长,税收的增加更是可怜……所以计算下来,整个的亏空超过了2亿。

    “师父,目前一些新技术,新产业的扶持资金下去了,只是要想看到成果,至少要两年以上,预估明年的亏空还会加大……弟子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得不向师父求助。”

    王宁安微微点头,“现在是攻坚克难的时候,你们肩上压力大,我也清楚,但诉苦没用,你们要拿出办法才行。”

    老师语气带着一丝愤怒,曾布不敢卖关子了。

    “办法当然有,亏空这么大,靠着寻常手段,已经没法解决,必须把亏空转嫁出去……只是眼下海外抵制的风浪越来越大,越来越强烈,弟子不敢轻易下决断,还请老师裁决。”

    前面就提到过,金融改革,收回银行,发行信用货币……当时除了大宋本土挤兑之外,其余的海外属地,都出现了抵制新币的情况。

    王宁安虽然下令解决,但是他的精力都放在了内部,无暇顾及外面,所以抵制一直存在,而且在天竺出现叛乱之后,各地的叛乱就风起云涌,规模越来越大。

    辽东的生女真,高丽的仆从军,倭国的诸侯,南洋的土著,包括交趾,大理,占婆等地的王公,还有西域的游牧部落……几乎是一片烽火,愈演愈烈。

    大宋扩张太快,几乎在十年的时间,完成了几百年也完成不了的壮举,哪怕有了蒸汽机,有了铁路,生产效率万倍提升,也会不可避免出现后遗症。

    本来按部就班,一样一样解决,只要假以时日,就能完全摆平,可现在的情况变了,这些叛乱的家伙跟开了挂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5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