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铁甲骑兵行如流水,辎重车辆塞满道路,大军延绵千里络绎不绝。长安居民夹道聚观,随行的尚让挨个向士民们宣谕说:“我黄王起兵,本为了百姓!不象唐朝李氏皇帝不爱你们,你们只管安居乐业,不要恐慌。”
到了长安城门外,黄巢下令停止前进。他从金辇上站了起来,望着长安城的城楼,心潮澎湃,难以止息。从一个私盐贩子,到今天的大唐国都长安城的新主人,这中间的变化,恍如一场梦幻。
他想起自己从前在朝廷军队攻击下数次狼狈逃窜,他想起自己苦心积虑,终于在自己的军中排除了曾经凌驾于自己头上的王仙芝的影响。他想起自己从前屡试不第,受人冷眼的日子,又想起自己手握大军,天下无人不乖乖俯首的威风场景,一时间竟不由得痴了!
“飒飒西风满院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授与桃花一处开。”(青帝即太昊伏羲,古代神话人物之一,道教尊奉为神。传说青帝主万物发生,位属东方。)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口中轻轻地吟出了这样的诗句。
这两首诗剑走偏锋,充满豪阔的暴戾之气,杀意阵阵,但拥有雄迈意境。正是黄巢在今年九月份的时候赏菊所写。
“他年我若为青帝,他年我若为青帝……”
黄巢反复吟诵着这一句话,仰天狂笑起来。
青帝是天上的神仙,他做不了青帝。
但是他可以做人间的帝王。当初写诗的时候,他的心思,其实就已经有了这样的野心了。
他希望自己能够成为新的皇帝,也希望自己这个以“冲天”为号的“冲天大将军”能够成功入主长安城。“冲天香阵透长安”,这冲天的香阵不是别的,正是他冲天大将军的战阵。满城尽带黄金甲的也不是菊花,而是他手下的无数大军!
只是谁都想不到会这么快,他的大军会增加得这么快,朝廷兵马会崩溃得这么快。这长安城甚至未经一战,就已经落入了他的手中。不过短短三个月时间,整个长安城,就真的“满城尽带黄金甲”了。
这一切来得太过突然,几乎有些让他无所适从。
然而他毕竟是一个枭雄,虽然一时间有些激动,但是却很快的回过了神来。他望向四周夹道欢迎的百姓,还有那些亲自迎接的朝廷文武官员,意气风发的大喝一声:“进城!”
自然有人将他的命令传达出去:“天补大将军有令,大军进城!”(十一月时候黄巢自称天补大将军,已经不满足于冲天了,而是准备“补天”,其踌躇满志可见一斑。)
“大军进城……”
“大军进城……”
一波接一波,呼喊声渐渐向远处传播开去,向整个长安城传播开去……
长安城,破了……
◎◎◎
就在黄巢意气风发的仰望长安城楼的时候,在他身后的一干心腹将领中,有两道异样的目光,向他投射了过去。
这两道目光的主人,正是被黄巢军中称之为“王霸双俊杰”的蓝晓天和秦牟。自从蓝晓天往投黄巢,黄巢改元为“王霸”之后,他们二人就被称为“王霸双俊杰”了。而他们的表现也的确没有辜负这个称号,为黄巢军攻城掠地,出谋划策,深得黄巢的看重。
当然,他们之间仍然有不可调和的矛盾,至少在表面上是这样的。他们之间的矛盾,黄巢也采取了“不支持、不反对”的默认态度。毕竟对黄巢这样的上位者来说,手下人的权利制衡是很重要的。宁可让他们彼此敌视,也不能让他们彼此连成一气,否则,这首领的位置是谁的,那可就要打上一个大大地问号了。
蓝晓天秦牟两人此时望向黄巢的目光,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的心也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
人总是会变的,不是吗?
先说蓝晓天,他的目光一如既往地清澈,也一如既往地在表面的尊崇下,隐藏着对黄巢的不屑、戒心与敌意。看样子,他仍然将自己当成朝廷的人。而他看向那些身居高位却主动投降黄巢,甚至毫不抵抗的将黄巢军迎入长安城的官员们,却是无限的鄙夷和愤怒。他不明白,那些食朝廷俸禄那么多年的官员们,怎么就这么轻易地投向另外一个主子了呢?
而黄巢一开始起兵就跟在他身边的心腹秦牟的目光,却有所不同了。作为年轻而俊朗、又在黄巢军中拥有极高地位和权力的他,在黄巢军中的享受也就可想而知了。跟蓝晓天数年如一日的对此漠视,保持以往的朴素简单生活不同,他在开始抗拒了一段时间之后,终于没有能够抵御住那金钱美人的诱惑,开始堕落了。从原本的被动接受美人、钱财,到主动地去掠夺美人、钱财,秦牟在享受和荣华富贵中,已经完全改变了自己的立场。
现在的他,尤其在黄巢军占领了大唐国都长安城之后,已经暗自下了决心,把自己的命运和利益,紧紧地绑在了黄巢这辆战车上。所以他望向黄巢的目光,跟黄巢的其他忠心手下,已经没有了任何不同。
李俨在黄巢军中布下的最大的两颗棋子中的一个,已经背叛了自己的使命。
幸运的是,出于自己地位的考虑,秦牟并没有向黄巢告发自己的同伴。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他准备左右逢源,看谁强大就投靠谁的原因,也有他已经地位很高,没必要靠这个功劳给自己增功的原因,也有和蓝晓天惺惺相惜,不愿意失去这个对手的原因,此外万一蓝晓天被抓获后,他咬出了自己,没准疑心变得日趋严重的黄巢会将自己也收拾了,或者就算不收拾自己,只怕自己也会不再得到黄巢信任,那岂不是得不偿失?这,才是他为什么没有告发蓝晓天的最大原因。
被黄巢军中那些人耳闻目染、彻底堕落了的他,是绝对不会做对自己没有好处的事情的。
◎◎◎
时间回溯到三天以前的大明宫。
夜里。
在皇帝被软禁的宫室中,突然在一角的墙壁里头,悄悄地开了一个小门,数道黑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扑了出来。
夜晚的宫室里头虽然点着些灯火,仍然光线昏暗。在这宽敞而空旷的宫室里,只有靠近门的一侧,在遮挡住门口的屏风后面,才有几个宫女和宦官在值夜。
早在半个月以前,就已经有谣言在传说,说纵横大唐的黄巢贼兵已经打破东都,直取长安门户潼关。而贼兵多达六十万,潼关却只有几千人防守。这么明显的数字差异,谁都知道,潼关守不了多久。一旦潼关告破,长安也就直面兵锋了。
这仅仅只是主流的谣言,除此之外,还有说那贼兵有天兵天将助阵的,有说贼兵是靠吃人活命的魔鬼的,有说大唐天命已失,新主即将降临等等等等。当然,传播最后这种说法的人,只要被官府知道,那难免就要身首异处了。
在这个时候,整个长安城的人,都人心惶惶。皇宫里的人就更不例外了。在这种情况下,还有谁会认真的去当值呢?还是得过且过吧。
暗门的打开本来就是悄无声息的,再加上那扑出来的黑影也是相当快捷,又有屏风遮挡视线。别说在这样心不在焉,光线又黯淡的情况下,就算在平时,他们也未必来得及反应。所以,那些在外面当值的人,很快就失去了知觉。
不过,这些不速之客们的目的并不是杀人害命,仅仅是让他们失去知觉,并且还要在他们自己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所以他们使用的是一种的药物。这些失去知觉的人醒来之后,顶多会认为自己是因为太困了所以才睡着了,根本不会察觉到不速之客达到来。
随后,暗门里面钻出了一人,在昏暗的灯光下虽然看不十分清楚,但是仍然可以勉强认出来这张面孔的主人:当今的大唐天子李俨。
不错,这个人,正是从终南山回到长安城皇宫中,准备取代那假扮了他好几年的假皇帝:通过某种手段,将李俨的面孔固定在脸上,已经无法改变面孔的替身一号。
将替身一号叫醒,受到催眠术控制的替身一号毫无反抗的将自己身上的衣物跟李俨换了过来。然后李俨代替他躺到了龙床上。替身一号则被那些黑影中的一部分人带走了。剩下的那些人,则如同一阵青烟般,悄无声息的潜入了宫中,按照已经事先商定好的计划行事。
李俨躺在那张已经久违了好几年的龙床之上,心中也是久久难以平静。
早在乾符四年(公元877年),田令孜发动夺宫之变之后,李俨就已经离开了皇宫。从那时候到现在,三年的时间过去了。
这三年来,由于自身安危没有问题,不用担心有什么后顾之忧,李俨已经将自己的赤卫军发展到了三万人马。而且这三万人马,都是经过实战考验的。
在黄巢军跟官兵的战斗中,常常有一支神秘的兵马将他们全部消灭,然后又神秘消失。由于他们手段狠辣,作风谨慎,不留活口,战场也打扫得十分彻底,没留下什么蛛丝马迹。所以黄巢军虽然常常有人马被消灭,这些人马的消失却往往被记到了跟他们战斗的官兵头上。作战的双方,竟然好几年都不知道这支神秘兵马的存在。这支神秘的兵马,就是李俨派出去进行实战的赤卫军部队。
经过了三年的战斗,这三万兵马已经可以称得上是当之无愧的精锐部队。再加上李俨不惜血本,不断将自己研究出来的新式军事器械装备到部队,可以说,他们的装备也是在整个大唐都名列前茅的。
这样一支部队,就是李俨日后纵横天下的基本班底。也是他以后不被军阀、宦官等等控制的基本保障。
三年中,由于历史的最大捣乱者李俨在终南山休生养息,悄悄练兵,整个大唐的历史基本上按照以前的轨迹在发展。李俨来到这个世界上的蝴蝶效应,还没有真正的蔓延开来。
自从三年前,黄巢自称“冲天大将军”,改元“王霸”之后,他连克沂州、濮州。不久之后,黄巢连连战败,朝廷授其为右卫将军,但他再也不上当,四处转斗,陷朗州、滑州(今河南滑县),大掠宋州、汴州等地。手下握有河东、山东聚集的十多万人,黄巢信心倍增,又转入有大唐“钱库”、“粮仓”之称,朝廷漕运基本上来源于此的淮南,进攻虔州、吉州、饶州、信州(皆在今天江西境内),大打游击战。
惶急之余,朝廷忙下诏调任高骈为镇海(治润州,今镇江)节度使,让这位先前卓有战绩的大将来阻截黄巢乱军。
没多久,黄巢攻宣州不克,引兵攻浙东,并开山路七百里,“攻剽福建诸州”。乾符五年(公元878年)年底,黄巢攻占福州。高骈派兵分道出击黄巢,“屡破之”,并招降了一批贼将。
这个时候,到目前为止历史最大的变化发生了。
第二章 诛杀田逆
原本历史中,黄巢跑到广州向朝廷要官希望割据广州未果,一怒之下屠杀了大唐海外商业重镇广州城中十多万阿拉伯和犹太商人。WWw!随后因为黄巢军在岭南水土不服,瘟疫流行,病死一半人马,不得不北上。但经此一来,大唐最重要的海外商业基地受到重创,从此,大唐的国际贸易一蹶不振。
但现在,在秦牟跟蓝晓天的辅佐下,黄巢并没有南下,而是直接北上,攻略淮南。这一回,更加小心地黄巢将淮南闹了个天翻地覆,自身却没有什么伤亡。而他原本应该因瘟疫而病死的人马却分毫未损,其力量反而更大了。
眼开黄巢势大,唐廷又改高骈为淮南节度使,充盐铁转运使,让他手中有兵权、财权、行政权,想依靠他来灭掉黄巢。为了加强力量,唐廷又以山南东道行军司马刘巨容为节度使,以泾原节度使周宝为镇海节度使,协助高骈平寇。
随后黄巢军攻破江陵,自率大军直扑襄阳,却在荆门(今湖北境内)从林地带钻进了山南东道刘巨容的埋伏圈,大败而逃,一直跑到江陵,原先人马只剩下十分之一、二,只能与尚让一起渡江东逃。
此时,假若刘巨容穷追,黄巢等人必无生理。众将请令追击,刘巨容却说:“国家(指朝廷)喜负人,有急则抚存将士,事宁则弃之,或更得罪,不若留贼以为富贵之资”。
“由是贼势复振”。喘过气来的黄巢军队攻下鄂州(今湖北武昌)外城,并转掠饶、信、宣、杭等十五州,“众至二十万”。不仅黄巢势力转盛,由官军变土匪的刘汉宏也四处攻掠,州县受害极大。
击贼诸将中,只有卢携推荐的高骈一部屡战屡胜,唐廷便任高骈为诸道行营都统(大本营司令长官)。有此官称,高骈移檄天下,征得七万精兵,“威望大振,朝廷深倚之”。
公元880年(僖宗广明元年)六月,屯军于信州的黄巢大军军内又爆发瘟疫,死亡无数军力十分虚弱。当时,昭义、义武等数道唐军皆齐至淮南,如果并力攻击,别说一支黄巢,十支黄巢军也难逃生天。高骈怕别人与自己分功,便上奏说马上就可平灭黄巢,“不烦诸道兵,请悉遣归”。由于朝中有卢携当宰相,他当然希望“自己人”得头功,就以朝廷名义遣散诸道唐兵。
得知诸路兵已越淮河回军,黄巢大喜,一战之下,朝廷军大败。
连胜之下,公元880年八月,黄巢大军从采石渡过长江,包围了天长县(今安徽天长)和六和县(今江苏),“兵势甚盛”。
高骈准备下令诸军出击。关键时刻,他所宠信一个妖道吕用之劝道:“高公您先前已多次立下大功,现黄贼未灭,朝中已有人对您说三道四,假若贼平,则功高震主,位居不赏之地,想求平安也不得啊。现今之计,不如握兵观势,自求多福。”高骈见自己损兵折将,真与黄巢相战,胜败难料。吕用之一席话,正切中他的心病。于是,高骈再也不敢出兵,“但命诸将严备,自保而已”。同时,他还上表朝廷,夸大贼势,说贼军有六十万屯于天长县,距他自己的守城仅有五十里,因此无法出兵。
高骈奏表到长安,一直热盼他平贼的朝廷大臣们大失所望,“人情大骇”。于是,僖宗下诏切责他遣诸道兵自己又保境不战。高骈上表诡辨,然后就自称得了半身不遂,“不复出战”。
高骈谎报朝廷说黄巢有众六十万,黄巢自称才十五万,估计也就几万人。唐军曹全晟一军才六千人,与贼军死战,颇有杀获。但毕竟众寡不敌,曹郡退于泗州(于台),等待友军援至,里外合围。高骈得知战报,根本不出一兵一卒救援,致使黄巢军全力进攻曹全晟,这路唐军尽没于阵。
由于高骈龟缩不出,黄巢大军浩浩荡荡,直杀入河南境内。目标直指东都洛阳。
此时已经升官为“观军容、制置左右神策、护驾十军等使”的田令孜派兵率神策军守潼关。危极关头,僖宗还“亲阅将士”,想给军人打气。
广明元年(公元880年)年底,黄巢大军攻陷洛阳。“(黄)巢入城,劳问而已,闾里晏然”。毕竟读过书,黄巢此时未露狰狞,注意力全在下一个终极目标长安,所以,洛阳军民暂时安宁。
再看长安情况。张承范等将领率神策军弩手自长安出发前往潼关拒守。然而神策军士兵本来都是长安富家子弟,因为贿赂宦官而加入军籍。平时耀武扬威可以,真正的打起仗来却根本不行。听说要出战,都是花钱去买的那些体弱多病的乞丐帮忙打仗,哪里有什么战斗力?
十二月一日,张承范等率军赶到潼关,在青草茂密处搜得村民一百来人,即让他们为役运石汲水,作守城的准备。这时张承范军与齐克让军都已绝粮,士卒个个都没有斗志。这一天,黄巢军的前锋进抵潼关城下,白旗遍布山野,一望无际,齐克让率军出战,黄巢军小败,接着黄巢率大军赶到,全军大声呐喊,声音震撼黄河、华山。齐克让备力拼战,自午时至酉时才停战,这时士卒已饿极了,于是呼喊喧闹着把营寨烧毁,溃散而去,齐克让也走入潼关。
潼关边有山谷,平时禁止人在谷中往来,以便榷征商税,人们称此谷为“禁坑”。黄巢大军来得仓促,官军猝不及防,溃兵自山谷而入禁坑,里面灌木长藤茂密犹如蜘蛛网,一夕之间踏成一条平坦的大道。
张承范将辎重和私囊全部散发给士卒,派人上表朝廷告急,表称:“我率军离京六天,士卒没有增加一人,军饷更连影也未见到。到潼关之日,黄巢巨寇已来关下,我以二千余人抗拒六十万敌众,在关外的齐克让军因饥饿而溃散,踏开禁坑。我如果将潼关失守,就是处以投身油锅的极刑也心甘情愿;但是朝廷宰相谋臣,羞愧之颜又寄托于何处!听人说陛下已经议论要西巡至蜀中,而如果陛下的金銮一动,恐怕朝廷上下将士崩瓦解。我敢在战死之前,以尚存一刻的身躯,大胆说几冒死话,希望陛下与亲近宦官及宰相大臣深思熟虑,紧急征兵来救援潼关的关防,如果潼关能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