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官员所组成的中央机构,《新唐书;吐蕃上》说它“总号曰尚论掣逋突瞿”。吐蕃原来信
奉钵教,后来又从唐朝输入佛教,钵教巫师和佛教上层僧侣也是统治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吐蕃的官制除本族特有的外,也兼采唐制。据汉籍文献记载,吐蕃官名有宰相、中书
令、都元帅、尚书令等。这些官,可能是根据唐代官名而意译的,其实际不一定如唐代那
样有细致的分工。从弃聂弃开始,吐蕃确定了酋长世袭制度,《册府元龟》卷961《外臣
部;土风》说:“其设官,父死子继,绝嗣则近亲袭焉”。吐蕃在地方上实行军政合一的
制度,把全境划分成四个军事行政区,即拉如、叶如、伍如、云如,各区的领兵军官兼任
地方行政长官。每区又分上下两部,其下有若干千夫长以统部民。从《旧唐书;吐蕃传下
》的记载中,可知吐蕃的地方官也兼采唐制,设节度使、观察使等职,节度使之下设州,
州置守将,如维州守将悉怛谋。军事据点设讨击使,如别将尚恐热为落门川讨击使。三、
南诏隋唐时期,在今云南地区错杂散居着许多部落,名号繁多,难以胜计。就种族来说,
主要有白蛮和乌蛮。从七世纪初叶到中叶,乌蛮部落不断向洱海地区迁移,它们征服了当
地的白蛮,建立了六个诏。乌蛮称王为诏,六诏就是六个王国。南诏王姓蒙,始祖叫蒙舍
龙。公元653年,舍龙子龙独逻开始建诏,并依附于唐朝。到南诏王皮逻阁时,渐次消灭
了其他各诏,建立了统一的南诏国,定都太和城(大理市南)。自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
公元738年),册封皮逻阁为云南王起,到唐昭宗天复二年(公元902年)郑氏建立大长和
国止,南诏在西南地区立国160余年。南诏王是一国的最高统治者。其下设有清平官6人以
襄理政务,相当于宰相。大将军12人,参议决定军政大事。清平官中有1人为内算官,两
人为副,代理南诏王判押处置文书。《旧唐书;南诏蛮传》载,异牟寻时,以郑回为清平
官,“事皆咨之,秉政用事。余清平官5人,事回卑谨。或有过,回辄挞之”。此外,还
有外算官2人,由清平官或大将军兼领,负责处理“六曹”事务。“六曹”是兵曹、户曹
、客曹、法曹、士曹、仓曹,主管境内实际政务。九世纪以后,“六曹”扩大为“九爽”
,“九爽”的职掌,据《新唐书;南诏传上》记载是:幕爽主兵,琮爽主户籍,慈爽主礼
仪,罚爽主刑法,劝爽主官民,厥爽主工作,万爽主财用,引爽主客,禾爽主商贾。所谓
“爽”,就是唐朝中央行政机构“省”的译音。九爽增加了掌管礼仪、官府手工业、贸易
等部门。南诏奴隶主政权将所占土地,划分为许多区。每区有的广达30里,由城、镇地方
军将派遣官吏管理。官吏下有“监守”人,负责“催促”强迫佃人生产。南诏的地方组织
多仿唐朝,其机构为军政合一,分设二都督府、六节度使、十崄(相当于唐朝的州)。对
平民实行军事编制,《新唐书;南诏上》说:“百家有总佐一,千家有治人官一,万家有
都督一”。所有壮丁都是战士,有马的则为骑兵。作战时南诏王派高级官吏监视,身体前
部受伤的才许休息,背部受伤后退就要处死。军队出战时奴隶主政权不付给养,全靠掠夺
为军事费用。南诏这种地方军事组织,对内用于管理,镇压奴隶,对外为奴隶主掠夺财物
和奴隶服务,是南诏奴隶制政权的重要工具。南诏政权建立后,基本上和唐朝保持友好关
系。南诏十三代王中,有十个王接受过唐朝的委任和册封,有的还与唐王朝建立了“兄弟
若舅甥”的亲密关系。四、靺鞨渤海,靺鞨是满族的祖先,它很早就出现在祖国的历史舞
名上。商周时它被称为肃慎,汉魏时称为挹娄,北朝时称为勿吉,隋唐时改称靺鞨。它活
动的地区,主要是在东北的白山(长白山)、黑水(黑龙江)地带。唐玄宗开元元年(公
元713年)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以其所部为忽汗州,令大祚荣兼都督。从此,这个政权
就以渤海为号。至后唐明宗天成元年(公元926年)渤海为契丹所灭,历时200余年。渤海
政权的统治区域东至于海,北至黑水,西接契丹,南至朝鲜的德源,居民有十多万户。这
一带以前大都是荒寒之区,居民主要靠渔猎游牧为生。渤海的官制基本上仿照唐朝。在国
王之下,中央设有政堂、宣诏、中台三省,相当于唐朝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政堂省
设大内相(犹唐之尚书令)1人,左右司政(犹唐之仆射)各1人,左右允(犹唐之丞)各
1人。下统忠、仁、义、智、礼、信六部,分别相当于唐朝的吏、户、礼、兵、刑、工六
部。六部长官为卿(犹唐之尚书),次官为少卿(犹唐之侍郎)。宣诏、中台二省长官称
左右相。三省长官共掌军国政务。中正台是渤海的监察机关,犹唐之御史台。此外还有殿
中、宗属、太常、司宾、司藏、司膳、大农等七寺。其中殿中、宗属二寺设大令、少令;
太常、司宾、大农三寺设卿;司藏、司膳二寺设令、丞。此外还有文籍院,设监;胄子监
,设监长;巷伯局,设常侍。武官有左右猛贲、左右熊卫、左右罴卫、南左右卫、北左右
卫,分别设大将军、将军各1人。这些都是唐朝九寺、五监和殿中、秘书、内侍省与十二
卫的简化,其职掌也大体相同。渤海的地方行政建制为府、州、县三级。九世纪时,全国
除五京外,还有15府、62州和3个直隶州,州下有130余县。府设都督,州设刺史,县设令
,为地方各级之行政长官
第五章 朝会相争(下)
次日晨,昨晚的一夜疯狂之后,显得十分神清气爽的李俨满意的离开了郭淑妃所居的寝宫。Www!此门的时候,那些伺候郭淑妃的宫女和宦官一个个都傻了眼,怎么都想不通李俨这个皇帝怎么晚上毫无知觉的出现在郭淑妃的寝宫里。
对郭淑妃这个女子李俨一点好感都欠奉。对她,李俨只有生理的上的需求。自然也并不在乎她是否会因为自己的毫不掩饰而丢了脸面。不过李俨知道,这种情况一般是不会发生的。而巴不得自己荒淫无道,生怕自己有一天成了明君的田令孜也会知情识趣的给自己把后事处理好——至于这后事的处理方法是把所有知情人杀了灭口还是威逼利诱他就懒得操心了。
离开郭淑妃寝宫的时候,也差不多到了早朝时分。李俨回到自己的寝宫中,此时聂隐娘二女犹自酣睡未醒。刻意让伺候的人小心不要打扰了她们,李俨尽量无声无息的换上了龙袍,带着小多子,就朝早朝的紫宸殿上赶。
走到中途,田令孜已经远远的过来了。来到李俨身前,田令孜神神秘秘的给李俨使了个眼色,轻声道:“皇上,昨夜的事情已经办妥了,以后皇上可以放心的和那个女人做任何事情了。”
说到这里,他还猥亵的笑了出来,一副心照不宣的模样。
李俨强忍住呕吐的,点点头:“很好,阿父辛苦了。”
“不辛苦不辛苦,这都是老奴的份内之事……”
田令孜一脸得意之色的开始谦虚起来。
李俨不耐烦的挥挥手:“好了好了,别说那么多了。走吧,朕要临朝了!”带着小多子当先就走。
田令孜连忙住嘴,耀武扬威的大叫一声:“皇上驾到……”在拖长的尾音中随李俨去了。
紫宸殿之上,李俨懒洋洋的躺在龙椅上,安然的享用着下面文武百官的跪拜。
“万岁万岁万万岁……”
山呼万岁的声音传入耳际,那种无上的权势给人带来的爽快感觉,让李俨酣然欲醉,乐在其中。
只是可惜,这种感觉保持不了多久,因为大家都知道,眼下真正话事作主的,不是李俨这个傀儡小皇帝,而是田令孜。李俨也只有在他们向自己行礼的时候才能感受到些许作为皇帝应该享受到的百官的尊崇。
心中暗恨,表面上李俨却不得不对田令孜客客气气,跟从前两年的任何时候一样,先是恭敬的请他座下,这才让小多子传令百官平身。
从一年前离开长安城到今天回到长安城的一年多来,朝廷和天下的局势都发生了一些不小的变化。
在去年五月份,有人提议以刘瞻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准备让他重回朝廷为宰相。
刘瞻此人官声极佳,在民间很有声望,为人又很正直,而且还有干才,是一个很好的宰相人选。当年同昌公主逝世,懿宗迁怒于众医官的时候,刘瞻因为直言进谏被贬。直到乾符元年才重新被升为宰相。
在历史上,刘瞻刚刚被重新擢升为宰相,就被他被贬的时候阿附韦保衡,担心他回来报复的刘邺设宴下毒害死了。
李俨自然不能容这种情况发生。在李俨的计划中,刘瞻只有等到黄巢之乱被平复后才会被他启用。于是李俨暗中命来鹄唆使田令孜回绝了这一意见,刘瞻也因此没有如历史上一样重新得到启用,从而也没有被人毒杀。历史在这里终于发生了一点改变。至于那个刘邺,毒人者人恒毒之,李俨直接命捕风组织暗中将之毒杀,这还成了一个颇有名气的悬案。
只可惜,李俨的力量实在有限,他只保住了一个刘瞻,其他的事情,还是跟历史上发生的一切没有任何变化。
其中最大,影响将会最深远,眼下却没有几个人在意的,就是那动摇了整个大唐帝国统治根基的王仙芝、黄巢起义,终于在去年的乾符元年,亦即是公元八七四年爆发了。
这个时候的起义首领,还只有王仙芝一人。王仙芝是濮州人(在今山东鄄城县),他起义开始的地方,在长垣(今河南省长垣县)。但此时大唐民变四起,有谁会知道,他的这支变民军,后来竟然会攻入长安,几乎终结了整个大唐帝国呢?
李俨心中暗暗的把这一年来发生的事情重温艺遍,木然的坐在龙椅上,冷眼旁观着朝会的进行。
今天的朝会,最重大的议题,就是李俨的大婚,争论的焦点,就在于皇后的人选。
此时朝廷上有卢携、郑畋两个有实权的宰相。这两个宰相都是去年被擢升的。其中卢携此人一贯阿附田令孜,对田令孜的意见,从来都是第一个赞同。而以兵部侍郎衔充为宰相的郑畋则跟天宁子比较疏远。
值得一提的是郑畋此人,他是晚唐时期的一个不可忽略的人物。黄巢起义,就是在他的主持下被扑灭的。可见他的能力非同小可。说到对大唐的忠诚,他还是很不错的。眼下他跟卢携之间已经隐隐有些不和。不过他跟田令孜之间虽然并不亲近,面子上却并没有太疏远。田令孜也很乐意看到两个宰相不合,以有利于他独揽大权的行动。
于是乎,两个宰相在朝廷中隐隐约约形成两个不同的阵营,无论什么朝政,都要彼此争斗一番。你同意的我一定要反对,你反对的我坚决要赞成。
这皇后的人选,事关重大,自然也是他们争论的焦点。
不过跟寻常的意气之争不同,皇后的人选,他们双方都是势在必得的。毕竟能够在自己的主持下立出皇后,日后在朝廷中的势力自然会因此大增。这是万万放手不得的。
朝会一开始,两个阵营就各出人马,开始激烈的争论。你说你看中的皇后多么雍荣高贵,品德高尚,足可母仪天下,我吹我的皇后如何贤惠,正是皇帝良配。
他们争吵来争吵去,越吵越是兴起,仿佛娶皇后的是他们,倒把李俨这个皇后未来的丈夫放在一边,问都没人问他一声,更不用说征求他的意见了。
卢携这边,往往都是那些出生寒门的官员。当然,准确的说,是那些出声寒门而在留须拍马上拥有不凡造诣,修为已经达到了视廉耻如无物境界的人。如果不是这样,寒门出生的官员,有几个能得高位?卢携倒是出自崔、卢、李、郑、王五姓中卢姓的一个旁支。不过他全心全意的阿附田令孜,倒把自己的家族利益忘得一干二净。
官员们出生寒门,虽然并不关心民间疾苦,不过他们对门阀世家的对立情绪却是一致的。因此他们拥立的皇后人选,是一个爆发户类型的高官的女儿,好像是姓张,叫什么张娴宜。
而郑畋这边,他本身就是出自大世家之一的郑家,虽然不是嫡系,却也是很有影响力的旁支之一,他自然要全力维护世家贵族的利益了。而他这一方的官员们,也大多是五姓世家中的子弟或者其附庸、姻亲的子弟。
他们全力支持的皇后人选,号称是崔家的嫡系子孙,名叫崔莺莺。
听到这个名字,李俨来了兴趣,别不是《西厢记》里头的那个崔莺莺吧?不知道现在她跟张生结识了没有。如果结识了的话,还是算了吧。都成别人的女人了,如何能做自己的皇后?
(注:崔莺莺的故事发生在唐德宗时期,此时为行文方便,刻意延后到僖宗时期,还请通家达人不要计较。)
两帮人马,两个人选,彼此间争执不休,直把堂堂的朝堂之上,变作了民间的菜市场。两帮官员此起彼落,你来我往,跳出来一个一番慷慨激昂的大道理刚刚说完,对方阵营的人就跑出来之乎者也做起了骈文,直弄得不亦乐乎。
不过,此时的争执还在热身阶段。跳出来的官员们,也都是些不起眼的小官,至于如卢携这类的为首官员却一个个微闭双目,板着脸孔,木无表情,如同在看戏一般。
不过很快,讨论皇后人选的辩论会变成了人身攻击的骂街会。众官员彼此揭短,互相攻讦,攻击的对象官位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高,终于不可避免的牵扯到了两个头目。
于是卢携出场了,他出班对着李俨就是一番绕口生涩的文言文,摇头晃脑的说将出来,直叫李俨有听没有懂,全然不知道他在说些什么。
卢携出场了,郑畋自然也不能置身事外,还没等对方说完,也马上跳出来反唇相讥。至于他在说什么,李俨也是同样摸不着头脑,全然没有听懂。
听他们争了半天,李俨终于不耐烦了,郎声道:“两位卿家不要争了,可否听朕说几句?”
此言一出,整间紫宸殿之内,顿时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之中……
序章 魂返晚唐
盛夏的一天,卯时(即今5-7时),天色已经透亮了。wwW;
太阳的光芒,从淡淡的云雾之后透了出来,辉照在大明宫的宫墙、宫苑上,也辉照在十六宅的房舍上。
最是一天好时节,此时,大明宫内的紫宸殿,按照惯例是进行隔日常朝(一般是单日御朝,双日休朝)的时候。这个时候,应该有象征早朝开始的鼓乐响起了。
只不过很可惜,咱们眼下的这位懿宗皇帝,并不是一个勤勉和有才干的皇帝。先皇玄宗皇帝的“从此君王不早朝”是后期太平天子当久了的时候才有的事。可这对于眼下的这位才当了十二年皇帝的懿宗来说,却是十分常见的事情了。
所以今天,照例,不早朝。
那么皇帝在干什么?
皇上好音乐、好宴游,殿前时时供奉的乐工,接近五百多人;每月之中,有十天要举行宴会。也许是皇上年轻而精力旺盛的缘故,听乐、观戏,饮酒作乐,从无厌倦之态。出驾巡游,随意所之,几乎是踏遍了长安的四郊。让人叹为观止的是,每次巡幸,随驾的内外诸司扈从,竟达十余万人!耗费的财物,实在无法计算。
这就是咱们这位皇帝的爱好。这个时候,咱们的这位皇上,正搂着美人在宫里面酣睡呢。晚上通宵达旦的作乐,早上又如何能够起得来。
皇帝整日忙于寻欢作乐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一些玄奇诡秘的变化,已经发生在了十六宅之内。
十六宅是本朝诸亲王居住的地方,其位置在帝京长安的最东北角,南临兴宁坊、西靠长乐坊,东北两面紧毗外城城墙之处。
那里有一大片华丽的宅宇,殿楼逶迤,飞檐相接,独自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坊区。
除了册为太子的皇子入居东宫,其他的皇子几乎都住在这里。若非危难时期受命出镇或领衔外任,自本朝玄宗皇帝先天年间起,皇子例不出阁。他们的屋第虽不在一处,但却十分集中,大家可以不出坊里就相互往来。久而久之,“十六宅”便成为本朝诸王的代名词。
“十六宅”起于何时,倒也很难详考。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它不是一天建成的,而且一年年也有所变化,最终成为长安城中一块极有分量的地方。其原因也是一目了然:近几十年来,“十六宅”出了好几位天子。
照理,东宫的太子本是合法的继承人,原本是轮不到十六宅里的诸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