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恶明-第2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江峰吩咐了一声,那边的书记员开始记录起来:
    “蒙古人按照家庭为单位,必须完全的打散,愿意进关耕种土地的,可以按照汉民待遇的七分授予土地,愿意放牧的,必须作为护卫队员的从属,在外围自行开辟草场,赋税比从前的牧民重三分。”
    “至于失必尔汗国和罗刹,那里有无比广阔的土地,我们关外又有许多渴望建功立业的年轻人,让他们去,护卫队员的名号和封地,就在北面等待着他们,他们所掳掠的除了军费之外,都归他们个人所有,不管是金钱还是人口。”
    书记员默不作声的记录完毕,从怀中掏出一个匣子就准备盖上火漆,江峰摇摇头,开口笑着说道:
    “除了处置鞑子归附那部分,其他的也不用折起来了,让这信使一路带进关外就是了。”
    书记员一愣,江峰的命令都有保密的需要,火漆封口和指模
    是规矩,怎么这次不用,不过转瞬也是反应了过来,人进行远征的事情,还是大肆的宣扬开,影响闹的越大越好。
    那名信使接到江峰的这个回信之后,他自己的眼睛倒是先亮了起来,吃完中午饭甚至都不愿意在三江商行歇息,就要着急朝着来路赶回去,他也想加入这个什么远征的军队。
    华夏几千年的传承,百姓们都是舍不得离开自己的家乡故土,而且在宋朝之后,当兵乃是无赖子所为的事情,一向是地位不高。
    但是这样的规律在江峰统治下面的关外却完全的被颠覆了,大明关内的大灾导致的流民在京师商团这些有心人的引导下面,很多都是来到了关外。在关外这种严寒没有完全开发的土地上,还曾经闹出过无人收留的事情,虽然说,后来铁蛋的惠风庄园筹集粮草终于把剩下的那些人全部的安顿了下来。
    然后等待他们的并不是稍微的生活改善,或者说是吃饱肚子,莫名其妙的他们的身份就变成了毫无自由的奴隶,好像是牲畜一般的被人驱使劳作,好在这个暗无天日的生活仅仅持续了半年。
    关外的垦殖庄园突然是换了主人,他们都成了自由民,分得了土地和工具,只要是你辛勤劳作就可以过上好日子。
    短短的几年时间中,这些流民们几乎是经历了在大明治下百年都未必经历的事情,那些传统,早就是在严酷的现实里面烟消云散。
    从前关外垦殖庄园的这些庄园主们,传闻都是关内不起眼的家仆家丁或者是依附豪门的商人,可是来到了关外之后,立刻就是有若王侯,现在是上层的护卫队员们,在一年前比起汉民奴隶们的待遇,所要好的也就仅仅是吃饱穿暖罢了,可是现在,这些人各个拥有奴隶和田地。
    并且是各个庄园的治安管辖者,据说这样的待遇还可以世袭,这些活生生的例子,这些迅速的变得富贵的例子都是刺激着关外的汉民们,流落在外本就不是在关内那种老老实实的耕地读书。
    每个人都在心里面有一种不安全的感觉,要过得更好,捞取更多的财富。
    在华州和夷州,江峰招募的流民,农民和工匠们都是被编入了民卫和民镇的体系之中,有正规的官僚机构管辖,这些人除了当初的不适应之外,压根感受不出来什么和大明的不同,只不过是官吏清明了些,赋税少了些,劳役多了些。
    关外的这种追求富贵,不喜生产的习气,在那些跟随护卫队员的扈从身上体现的特别明显,这些人十分的羡慕护卫队员的贵族地位和世袭的特权,他们也知道,这样的地位和特权就是靠着为江峰卖命换来的。
    这些人踊跃的加入团练,跟随护卫队员们作为扈从,就是希望有天也有机会称为护卫队员,不过关外一天天的太平下去,他们的机会也就是越来越少。
    江峰的命令在嘉靖十九年的二月到达关外,在三月份被传扬开来之后,整个的关外都是轰动了,年轻人根本不顾家人的劝阻,热情如火的就去报名和参加。甚至还有当爹娘的鼓励孩子,说是家中富贵,就看你这样一搏了。
    关外主持民政的铁蛋完全没有想到会有如此巨大的反响,这么多年轻人都去参加,已经是要影响到关外的生产了。
    在铁蛋手下之中,却也有些是塔尔河谷那些草场上内附的蒙古贵人,这些人都是离开草场,搬迁进了关外,他们多少有些积蓄,外面的草场收入也有他们的一份,所以这些人的日子也是过的颇为舒服。
    有些闲不下来的直接就是加入了铁蛋的手下,做些民政处理的事情,也算是为了更快的融进来,对于这件事情的处置,还是一名蒙古部落的头人出得注意,在关外到失必尔汗国的路程最起码也是需要半年,没有马匹是不行的,这样这个范围就容易圈定了。
    家中有马,特别是有可供换乘马匹的青年人,而且要懂得武艺,服从命令的,才能参加,这个规定下发之后,这才是稳定住了民心。
    在嘉靖十九年的夏末,关外动员了七百名护卫队员,五百江家军还有两千三百的年轻人,组成了远征拓荒的队伍。
   
第四百二十二章 在济宁


    
    峰在嘉靖十九年的二月离开了京城,他的搜寻人才之有什么结果,华州那里倒是传来了消息,吴光到了登州的工匠坊之后,就好像是进入了宝山一样的欣喜若狂,每日里面废寝忘食的忙碌着。
    对于华州的军民匠坊来说,不管是从大明过来的匠户,还是尼德兰的那些工匠们,这些人的动手能力是有的,不过却没有什么创新的思路。毕竟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是发明家,所以江家军的舰船枪炮虽然是精良,可是那些微弱的领先优势却都是江峰的点子。
    可以说,目前最缺乏的就是吴光这种有头脑有创新的人,吴光的想法如果具有可行性,就可以迅速的通过华州富有效率的工坊迅速的生产出来。
    而且这个时代的学者和工匠并不像是现代那么明晰,每个人都是涉猎颇多,吴光还是对很多其他的方面有些了解。
    不过华州赵秀才给江峰的信笺里面,却不是什么夸奖的话语,赵秀才在埋怨,吴光来到了华州之后,建树不多,仅仅是对火绳枪的发火装置有所改进,可是花费的银两却好像是流水一般,实在是让他心疼。
    偏偏江峰在把吴光送到华州的时候,下了命令说是吴光若是在研究上面有什么花销,一概支应就是,赵秀才来这封信的意思就是能不能对吴光的花费有所约束,江峰看完信后,哈哈一笑,回信很是简单:
    “舍不得孩子打不着狼,银子算得了什么!”
    过了正月十五之后,江峰带着手下一路南下,走陆路到了济宁府,济宁府不管是江峰离开的时候,还是那场震惊朝廷的大乱,都没有影响这个水陆枢纽的繁华,如今借着工商繁盛,更加的了不得。
    在山东有个北方最重要的港口林家港,很多货物都是在济宁卸货之后,以这个地方作为中转和存储的基地,然后走到林家岛出海。
    江峰愈发的感觉这次的行程对自己来说,意义并不大,京师各个文人集萃的地方,他都是去听过,也曾经借用三江商行资助士子的名义把读书人们聚集在一起,自己则是在隔壁或者一旁观察。
    发现读书人们一部分是畅谈风花雪月,另一部分则是对目前的工商发达深恶痛绝,认为这是动摇天下根本的事情,换句话说,这些人也跟看不清天下的形势,或者是无心去观察天下,有钱的在享受,没有钱的在钻营。
    再者,江峰毕竟是人数有限,靠着他自己的所见所闻,根本不可能接触到更多更好的文人们,华州也不可能开榜招募,他没有什么名分,士子们根本不可能来投靠,再者真正出色的读书人,普遍都是有一官半职,这种人那里会到江峰下辖做官。
    开始的时候确实是有些郁闷,后来江峰倒也是想开了,既然招募不到人手,倒是不如细细的观察一下大明朝,从前他是大明的将官,身在局中,现在他算是大明的外人,可以比较中立客观的看这个庞然大物。
    济宁的繁华和京师不同,京师是天下的中枢,自有一种肃穆的气派在其中,这济宁纯粹是因为交通和商业兴盛起来的城市,整个城市中充满了活力,还有那种奢靡繁华的气氛。
    山东盐政,此时已经是号称天下最有序,每年的进出帐目,上下核销,运输损耗,都是在各个省之中做的最为出色的一个。
    户部上下都是交口的称赞,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山东的私盐买卖同样是天下间规模最大,获利最多的。华州每年在这里也会有不少的收入。因为当年江峰和黄平在这里的时候,通过巨额的金钱和强横的武力理顺了这里的私盐秩序。
    这种有效的秩序并没有因为江峰的离开而崩溃,而是继续的运行了下去,林家在林家岛还有六七百人,在山东最大的几股马匪山寨之中,大多数都是受到江家军的遥控,毕竟刘家在山东还有自己的影响。
    山东的各级衙门都对这种私盐的秩序极为满意,他们可以稳定的在其中收到他们应得的那一份银子,不管是什么事情,只要是做的有规矩,稳定了,就有很多利益相关的人会主动的维护他。
    每年的年初,为首的几家盐商取得了盐引之后,按照盐引的数量,乘以若干的倍数,就换算成这一年贩运私盐的总量,就会按照山东盐商行会里面大小盐商盐贩的规模和出
    这一年的份额层层的分发下去,不管是在官府登记造家盐场,还是私人的产盐作坊,都会按照这个份额进行生产。
    因为几次的出击,南直隶和河南,北直隶的那些不和规矩的盐商盐贩总是受到打击,只能是乖乖的加入到这个体系中来,所以现在山东盐商行会控制的产盐销盐,差不多可以占据大明这种生意总量的三成。
    这三成已经是足够影响大势了,每年年初的分派大会上,按照数量,会下大小盐商和私盐贩子们就会大概判断出来,今年的盐价,这个盐价几乎就可以为除了几个偏远省份之外的大明盐价定行市了。
    所以说,每年三月间,各路盐商,大盐枭或者是亲身前往,或者是派自己的亲信来到这里,每个人的盐引和各种数字都是要汇总在一起,而且还要在这里为自己争取最有利的条件和价钱。
    当然,定下来的未必严格的遵守,价钱高的时候,总是会有超出额定数量的私盐官盐涌出来,尽管是盐枭们控制的力量到处的砍杀,也是制止不了。不过这个体系毕竟是对大家都有好处,所以人人还都是遵守。
    为了这个体系,济宁,扬州,开封,太原,南京,杭州之间,甚至还有盐商自己建立的快马加急,维持几十座名为车马行实际上就是私人驿站的机构,所需要的费用比起盐价的波动来,那真是小意思了。
    每年的这个聚会就是在济宁开办,这些人的到来可是让济宁的市面更加的繁华,原来的济宁的繁华,是因为这里是漕运的枢纽,在此处有很多山东本地商行的仓库,可是现在很多盐商在这里都有别业,山东,北直隶和河南的盐商,干脆是在这里都有长期的铺面,天下各行业,盐商是最为豪奢的一群人。
    整个济宁的酒楼,青楼,各种南货商铺都是纷纷的冒了出来,而且档次极高,山东六府和河南的府县,都是以这里花钱为荣光。
    华州在山东的这些生意,并不是以江家军和华州的名义进行,因为这里仅仅是赚钱的地方,在这里经营盐业的人唤作林玉堂,说起来还是夷州舰队指挥林帜的族叔,也是林家近支的族人。
    林玉堂只是知道自己是替家族作盐业上面的买卖,每年通过林家岛运送出去不少银两,有时候也代为购销些其他的货物,却不知道是为华州做的生意,还以为是自己家族在大明留的一条后路。
    江峰这次来,济宁本就是目的之一,他的随从身上带着林家族长写的亲笔信笺,而且上面特别说明了这是林家的贵宾,一定要小心招待,这可是关系林家将来的富贵。
    话说的这般重,林玉堂自然恭恭敬敬,特别是看到江峰一行十几个人,马匹车辆都是豪富之家方能配备的,而且人人自有一种人上人的气象,更是不敢怠慢,小心翼翼的引入了自家住的宅子当中。
    看到了林玉堂的宅子,即便是江峰这般见过场面的,也是惊叹不已,没有穿越前在各种媒体和书籍上,只要是一提到盐商就是说盐商豪奢,富贵无比,还只是一个表面的概念,后来接触到的黄平,却也是知道收敛锋芒。
    今日见到这样的庄园,才大概的明白,目前这幅局面应该就是盐商的普遍现象了,在济宁城中,竟然是硬生生的造出了个江南园林的样子,这得是什么样子的手笔和花费,着实令人咋舌。
    院子来往的丫鬟仆妇,模样虽然不说是绝色,可是看在眼中,赏心悦目是最基本的,江峰看着边上的林玉堂,心想这真是太会享受了。
    看这个林玉堂的模样,四十岁左右模样,相貌堂堂的,显得极为的有精神,倒真是好身体,想到这里,江峰禁不住轻笑一声。
    跟在后面的林玉堂自从进了这个园子里面就观察江峰的反应,一般人或者是羡慕之极,或者是故作清高的目不斜视,却没有和江峰这样自然而然的态度,看到江峰发笑,连忙客气的询问道:
    “江员外可有什么高兴的事情吗?”
    江峰停下脚步,淡淡的说道:
    “有钱真好。”
    林玉堂一愣,连忙低头跟了过去……
   
第四百二十三章 盐铲子


    
    这些东西,都是林家生意的场面,若是寒酸了,其他不愿意和你打交道。”
    林玉堂跟在江峰的后面走了几步之后,还是忍不住上前解释。他自然是不知道他的生意都是眼前这位“贵客”的。
    这些事情江峰本不是负责的人,他懒得理会林玉堂的解释,只是在那里挥挥手,示意自己明白,就进了给自己准备的宅院,十几名护卫也支开林玉堂派来的仆役家丁,自顾自的忙碌了起来。
    在济宁除了河道衙门,也就是这些盐商最重,平日里面都是作威作福惯了的角色,林玉堂因为是江峰当年留下来的底子,官盐私盐的生意更是庞大,林玉堂就算是在盐商里面也是一言九鼎的人物。江峰对待他的态度自然是让林玉堂很不舒服,不过在江家军的系统中,林玉堂不管是从层级还是从重要性上来说,都是不值一提。江峰对待他的态度已经算得上是‘平易近人’了。
    可是林玉堂肯定不是这样想,心里面不舒服是肯定的,本来还想继续在客套几句,不过江峰的侍卫们看到江峰不愿意多说,也就是客气的把人送出,并且是关上了院门。
    林玉堂站在关闭的院门前面呆立了一会,林府的管家远远的吊在后面,此时却是一路小跑的跟了上来,一看自家的主人,脸色有些难看,连忙的说道:
    “老爷,犯不上和这些土包子一个见识。”
    多年的富庶和繁华已经是让济宁人有一种优越感,很是瞧不起北地来的那些客商,特别是盐商们更加的骄傲,管家这句话倒也是平常,那林玉堂听到这句话,恶狠狠的瞪了边上的管家一眼,低声骂道:
    “这可是族长大人亲自写信要我好好招待的贵客,你这个奴才多嘴什么!”
    说完转身离开院门,脸色却是骂人之后好了许多,管家脸上丝毫看不出什么生气的地方,在那里连忙的跟了上去,他从方才林玉堂的话里面听出了什么别的味道,林玉堂离开江峰住的园子远了之后,才开口对边上的管家说道:
    “让去伺候的人都要小心点,不该说的话不要多说,这江老板有什么举动,你们也给我盯的紧些。”
    管家一愣,连忙的躬身应了下来,三江商行在济宁这等繁华的商业城市自然也有自己的分号,江峰的身份依旧是三江商行总号的东家江惠风,这个身份倒也是中规中矩,林家当年在林家岛上做一方土霸王,在山东自然也是有不少的买卖,江峰打破林家岛,把林家族人几千人迁往其他地方的时候。
    林家这些外围的族人却没有怎么触动,毕竟这和海贸无关的事情,在江家军在仁川扎根的时候,山东这块经营的十分不错的地区,自然是不能轻易的放弃。所以很多从前潜伏的关系都是被启用了起来。
    比如当年奉江家军为首的一些绿林势力,大小盐枭,经历过陈聋子和闻刀之乱还存在下来的刘家余脉,林家这些外系当然也是最佳的选择,这些外系跟本家的联系本来就不是很多,只是直到自家人去了朝鲜,混得风生水起,可是跟着谁混却不清楚,倒也是最佳在大明的安置内线。
    盐商们消息灵通,可是对海上的事情却是一无所知,私盐这种买卖都是在大明的内陆,海上的人是唯恐盐多,那有什么盐的生意。
    这个时代的信息交通还没有到各个行业互通有无的状态,各个行当隔行隔山也是正常,在林玉堂眼中的‘江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