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王爷的奋斗-第40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国自宋代开始发行纸币起,就向理财的智者提出这个问题了,可是他们一直没能看透它,但现在也是难以绕开的问题。

“陛下,如果等价收兑所需巨大,朝中还需大力铸造铜币,而户部实在无力承受,那也会让朝中府库一空,无钱可用了!”周行己言道,这个问题同样不好解决。

“这个问题我想过了,其实朝廷的钱并没有少,而只是换了一种形式的存在,而如果新钞有了信用,同样可以使用!”赵柽笑笑道,便想其中道理自己如何跟他说呢…

第一百六十三章是神是妖

于民生计,一个社会最大的信用就是经济信用。所以纸币自它产生的那一天起,上面便印有信用印押,还有防伪措施,并有信用担保。民间交子的瓦解正是由于信用担保的丧失。“官交”能取而代之,也是由于它的信用可靠度较私印为高。

纸币发行量的增大,特别是宣和末期,朝廷不顾经济规律,通过行政权力强行保护和推行纸币,导致了通货膨胀。但是货币的贬值并非全是坏事,适度的贬值能刺激消费,但是历代封建王朝却几乎将其作为转嫁矛盾的途径,由此失去的便不仅仅是经济信用了。

而周行己所担心的也不是没有道理,现在旧钞是超额发行,实际上朝廷没有那么多钱,如果全部承兑,朝廷肯定拿不出那么多钱兑付,便会失去信用,影响到纸币的流通,甚至上市便会迅速贬值,从而导致金融市场的再动荡,陷入无休止的恶性循环,因此对此赵柽也不可不多思多虑,慎重待之。

“陛下,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屏弃前朝所发交子,而以新钞代替?”周行己见官家沉默不语,以为他十分为难,又出了个主意道。

“切不可行!”赵柽听了急忙说道,当年日本投降时,东北老百姓持有大量日伪钞票,国民党政府便不予认账,老百姓哀而有怨。后来国民党政府印的钞票,多过宋朝,这当然不可比,但其贬值的幅度可是大大超过宋朝,这些与国民党政府当年所为不无导致信用缺失不无关系。既然知道了,他便不能重蹈覆辙。

“陛下。那我们只有铸铁币,或是十当钱以当急用!”周行己见官家不满意自己的答案又出了个主意。

“此法也是饮鸩止渴。只能救急不是长久之策!”赵柽摇摇头道。

“陛下,前朝曾除用金属货币收兑纸币、以纸币抵赋税、出售货物,还出卖官田、官爵来收兑旧钞,平抑此事!”周行己见官家频频摇头,一着急把过去的旧例都端了出来。

“恭叔先生,如果我们采用府中柜坊的以银代铜钱或货物收兑银券的方式是否可行呢?”赵柽看周行己急了,有些有病乱投医的样子,连卖官鬻爵这种令人不齿的方式都抖落出来了,提点道。

“陛下不是不可。如今朝中府库有银五百余万两,金二十四万余两,皆是陛下自金贼手中夺回,其中大部应归内府所有,即便兑换也不足发行之数!”周行己想了下说道,他参与过府中柜坊的早期筹划和发行,至今运行十分正常,而这次出兵中原,所需军资粮饷巨大。皆是柜坊筹措,十分得力,但是其中仍然有缺口。

“内库还是府库这个先不需多议!”赵柽摆手道,静听下文。

“陛下。以银为本金确实能解决兑换的问题,但是我朝银产量低下,消耗却很大。不足以长久支撑交子的发行!”周行己眼睛亮了一下,官家的思路不错。小范围内实施尚可,可要在全国铺开依然是困难重重。不禁又叹气道。

“金、银短缺这个如果可以解决,是否便可以重启交子的发行呢?”赵柽言道,他也知道周行己说得不假,中国自从开展对外贸易以来,一直到明初,都是以奢侈品为主,中国大量购买海外珍宝、香料、药材,造成长期贸易逆差,金、银、铜钱大量外流,成为一个严重问题,历朝均严禁金属出口,但效力不大,而国内银矿资源受贫乏的制约,银价一直居高不下,在市场上一两银子按照官家是兑换一贯钱,但是往往是溢价交易。

“陛下,如果减少银的流出,此事便已经成了一半!”周行己言道,但是他也知道此事不易,靠每年几万两的生产两是没有办法满足兑换的,而结果同样是崩溃。

“嗯,银的流出主要是两途,一是赏赐贡使,二是贸易。要想解决必须要处理好此事,今后赏赐外藩以物为主,不再赐银,再就是要开埠,加大对外贸易,是我朝丝帛、瓷器等销往他国,以银交易!”赵柽点头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陛下圣明,先朝也有人曾提此意,沿海一些不法商人也常私自出海以物易银,再回国采购物品,来往间获利数倍不止!”周行己言道,官家说得不错,而朝廷官员也已清楚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在民间商人间展开的市舶贸易,由于更多地按市场规律运作,其实际发生的时间当更早。

在贡赐贸易中,宋廷通过常赐、特赐、答赐等方式,向诸蕃来使回赐白银,且为数不少。其中,常赐属礼节性回赐。宋廷规定凡诸州、镇、蕃国进奉牙校人从见辞,皆有赐。其所赐钱物,两制以上有主钱银,虽或数百、也有二三百千至数十千已上,各有常数,对诸蕃进奉的常赐中通常多含有银器。

而向宋境输出舶货的诸国,高丽、交趾,后者如大食、三佛齐、苏吉丹、登流眉、占城等国或产银而不用银作货币,或在香料贸易中早已用银作货币。因此,对于从事宋朝与海外诸国间国际贸易的商人们来说,不远万里将香料等贩人宋境,将绢帛、瓷器和铜钱等贩至海外诸国,才能实现往来两利。

可如果所贩人的香料全部换成白银后再贩出宋境,他们将面临着损失回货贸易利润的危险。因此,将白银从购买力较强的宋境,贩至早已用银的南海,对不少商人来说实属不得已之举。反之,在贩入香料等商品的同时,携带一定量的白银人宋购买更多的绢帛、瓷器,甚至将白银兑换成铜钱带出宋境,运往苏吉丹之类迫切需要宋朝铜钱的国家,则更为有利可图。

“朕准备在明州、泉州、登州、海州开埠,允许民间商人参与交易以扩大贸易,而不是再为朝廷垄断,同时在四地设市舶司抽取税赋,已补国孥!”赵柽脸红了下言道,宋朝设立市舶司后,曾明确禁止贡赐贸易、市舶贸易之外的对外贸易,民间商人没有自由地直接从事对外贸易的权利。对此,宋廷曾明令规定‘商人出海外蕃国贩易者,令并诣两浙市舶司请给官券,违者没人其宝货。’后又反复申严有关禁令。

但由于宋境海岸线很长,宋廷不可能完全控制沿海商人出海,外来番舶也不免因气候、逃避市舶抽解、博买等原因在宋廷未置市舶的港口停靠。盛中堂就是靠着走私贸易为自己赚了大量的金钱,其中利润如何不知。

“陛下英明,堵不如疏,此举不但可增加交易量,而且可收取大量商税,以减轻‘两税’,确是利国利民之事!”周行己听罢兴奋起来,老头眉飞色舞地言道。

“恭叔先生,此诸般事情皆要交由户部承办,要辛苦你了!”赵柽笑着说道,自己只能提出框架,其中细节还要这些手下去完善,一旦成功其中的好处绝不止解决了眼前的问题,其后还会有莫大的好处,海外贸易的发展必将促进手工业的全面发展,将吸引大批剩余劳动力从事其中,解决了地少人多的问题,减缓了土地兼并的速度,削弱朝廷和百姓间的矛盾。

而大量的贸易同样会带来丰富的税收,使国家富裕,同时也可以养活更多的军队,支持其后的军事行动,说不准一不小心就统一了世界,赵柽不禁意淫着等待自己的美好生活,实现自己的更大梦想…

接下来,赵柽君臣又做出了进一步探讨,发行新钞,设立市舶司、制定规则等事情都要先做起来。

而周行己却突然发现这些东西官家似乎早有准备,现在府中的四大商队已经在全国各地设立了柜坊,不但有了丰富从业经验的人手,还有现成的网络和资金支持以及良好的信誉,现在做的似乎只要将印好的交子交给他们去协助发行和承兑即可。

至于分不分利,好像也没有多重要了。过去官家还是王爷,这四堂是他的私产,如今已经登基为帝,整个国家都是他的,挣来的钱说起来不都是官家的了吗?四堂也只需换块牌子就变成了国家机构成为户部下属的一个部门,一切便都水到渠成,现在剩下的似乎就等堂议通过,下诏书执行了,而自己也只需整顿机构,制定细则了。

周行己想到此,看着官家狡黠的笑容,好像正如自己所想,他再想到官家一力扩张过去一直处于可有可无的水军,是不是也为了今日扩大对外贸易做准备呢?有了一支强大的水师,不仅可以荡平沿海的水寇,还可以为船队护航,抓捕走私的商家,甚至可以直接出兵轰开那些对大宋紧闭的国家大门啊!

“有君如此,是我大宋子民之福呀!”周行己越想越心惊,可一切一切官家好像在少年时便开始筹划了,自己号称神童也没想到过这些,而他还会有哪些惊人之举呢?他一时分不清眼前的官家是神还是妖了…

第一百六十四章不能散了

对于为自己的霸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四大商队,赵柽登基后一直还没有做出安排,这其实是个十分棘手的问题,让赵柽颇为踌躇。

如果将商队全部转为国有,那么就会在大宋出现一个处于垄断地位的商业巨无霸。可他也相信在现在的体制下,这个集团会很快被各种势力渗透,以官为商,他们习惯了以行政手段做买卖,不顾商业规则的胡搞。

最终商队重新变成一个效率低下、强买强卖的官僚机构,失去了其最本质的功能——赚钱,从而成为附着在大宋帝国身上的吸取营养的又一颗毒瘤,不得不再次进行改革,官商这条路有太多的教训,赵柽不想重蹈覆辙。

如果要是将其解体,变成一个个商业机构,对其中的一些元老似乎又十分不公,当年他们跟随自己白手起家打拼天下,出洋下海,远走大漠,从几十人的小商队做成了现在可以控制帝国商业命脉的大商团,为自己能够登上权力的巅峰立下了大功。

当然他们自己也从中获得了利益,但是其中一些人也盼着能够在‘大掌柜’的登基后能够谋个一官半职,封妻荫子,光耀家族。可商人重利,当官后必然会以一个商人的思想做事,万事以利为先,结果就是天怒人怨,最后不是挥泪斩马谡,便是人财两空。

赵柽考虑再三保持现状,维持四大堂的局面最为合适,现状四堂不仅只是单纯的商业机构,而且涉足多种行业。拥有自己的工坊、农庄、柜坊、酒楼、邸店等实体形成了一个综合性的集团,有了一定的知名度。相互之间可以有无,相互调拨资金。一旦拆分便丧失了各种优势,失去了竞争力。

如果保留下来虽然有与民争利之嫌,但是赵柽认为还是利大于弊,供应军中的武器弹药都是由自己的工坊制造,即便登基掌握政权后,他也没有将其划拨给工部军器监,这样既便于保证质量,也有利于保守其中的秘密,而一旦他人参与其中后。难保不出问题,命脉还是攥在自己手里把稳。

其实还不止这些,还有玻璃、烧酒、香水等等多项‘专利’,都是属于独家生产。另一方面,赵柽也需要大量的金钱,不止要补贴宗室,且还要有许多大事要办,这些钱如果通过户部,就必须经过堂议。可其中有些事情是只能做不能说的,否则还不够听他们啰嗦的,还不如动用自己的私房钱方便快捷。

再有就是有四大堂在,如果发生经济动荡。可以通过他们在市场中的优势地位采取措施稳定市场。还可以凭借他们引领潮流,比如即将开始的海外贸易,有了他们的带动。就能使许多看到其中利益的民间资本参与进去,从而迅速打开局面。而且各堂的商队还承担着监视各地情况。收集军政情报的任务,是自己的另外一只眼睛。此次能迅速拿下那些贪官,他们便功不可没…

“陛下请!”郑福恭敬地施礼请赵柽先行。

“呵呵,大家就不要拘礼了,就像我们当年在府中一样!”赵柽笑着扶了郑福一把说道,今天四大堂的总管和管事的,出了程僖绶在训练整编水军,余者都请进了宫。

“属下岂敢,今日您已是一国之君,不比当日了!”郑寿慌忙摆手道。

“我在前边走,你们都远远的跟着,如何说话啊?”赵柽笑道,他看着几个人今天都穿的规规矩矩,人也拘谨了许多,个个低头躬身垂手,头都不敢抬了,刘崧体胖,弯腰塌背的脸上都憋出了一层汗,可也不敢抬手擦。

“陛下…”

“唉,穿上这么一身皮,弄得大家都不自在,咱们还像过去那样叫二爷吧,陛下、陛下的叫的我都浑身难受!”赵柽看他们还是客气,唬着脸把龙袍脱了下来扔给见喜道。

“快起来吧,二爷都生气了,二爷什么脾气大家还不知道吗?别人跟他客气就罢了,你们都是府中的老人,跟随二爷多少年了,都是左膀右臂心腹之人,当你们是自家人,现在如此客气,官家心中难过!”赵柽这一闹脾气,把众人吓了一跳,都赶紧跪下了,见喜急忙过来将他们扶起小声说道。

“二爷,您别生气,我们大家没见识,听说宫中规矩多,一时想的多了,反倒惹您生气了,真是该死!”孙二钱听了赶紧上前,用手在脸上轻拍了两下说道。

“过去你们常说能进宫中转一圈,吃顿御宴此生足矣,现在我当皇帝了,皇宫就是咱们的新家了,你们反倒跟我装起了斯文人,就是该打!”赵柽又在孙二钱的脸上拍了两下道。

“哎哟,早知二爷还是如此,昨日何必跟你们学什么规矩,累得我的腰现在还疼呢!”刘崧挺了挺腰,长舒口气,抹了把汗说道。

“二爷就怕你们拘束,早将旁人都打发走了,这里都是过去的老人,谁不知道谁啊,就不要再玩儿那套虚礼了!”见喜拍拍刘崧的肚子笑道。

“当年在襄邑府中时,三位总管尽心竭力将我抚育成人,现在年事已高,还在四处奔波。而你们几个掌柜的更是常年奔波,为府中挣下了这份家业,此次南征你们百般筹措军资粮饷,才能打退金军,顺利平定天下,当给你们记头功!”赵柽脸色缓了下来,深情地说道。

“属下哪敢居功,这全赖二爷调度有方,运筹帷幄之中,才有了今天的!”几个人虽然还再客气,但是心中却很受用,二爷现在是金口玉言,世上能有几人得到这种赞誉啊!

“说起来也怨我,登基后整天忙的找不到北,应该早将大家请进宫中一叙,也免得你们大家骂我当了皇帝就忘了老人们!”赵柽笑道。

“说起来大家对二爷确有埋怨,过去每逢新年,咱们府中上下无论远近都会赶回来聚在一起,但是今年二爷却没有到,让大家好生失望!”郑禄言道。

“二爷自从回京后…”

“此事确是我的过错,今日我就在宫中设宴给大家赔罪,到时我罚酒三杯!”见喜刚想解释,便被赵柽打断了,他拱拱手讪笑着说道。

“好好,今日我也尝尝御酒的滋味,回去也有的说了!”张确笑着接过话说道,其实谁都明白,二爷不是过去只管府中的事情,现在整个大宋的事情都需他操心,只会比过去忙了。

“御酒便是咱们酒坊中所产,你还当稀罕物啊!”孙二钱取笑道。

“酒是一样的,但是怎么能与在宫中喝相比呢!”张确大声反驳道,两个活宝便开始斗嘴,大家看着他们嬉笑不已,刚刚的拘束也不翼而飞,好像又回到了过去的岁月…

众人在宫中转了一圈,又吃了御宴,品了御酒,来到景龙江畔的御苑中赏景,现在已进入早春时节,万物复苏,冰雪开化,树木吐蕊,在江亭中众人围坐品茶,其乐融融,好不惬意。

“今日能到宫中一行,此生足矣,再无所求了!”郑福首先说道。

“是啊,看着二爷能登上大宝,我等也算没有虚度这许多年的时光,我也要和黄大官一样告老还乡了!”郑禄也感叹道。

“呵呵,你们都走了,这堂中的许多事情交给谁去做啊?”见喜笑着说道。

“现在二爷已是坐拥天下财富,我们四大堂也该功成身退了,留着又有何用呢?”郑寿略带酒意地说道。

“今日既然说起,诸位都是府中旧人跟随我走南闯北,历尽艰辛,终有了今日成就,各位是想入朝为官,还是当个富家翁都可说与我,我必尽力满足!”赵柽看看众人说道,他本想直言保留四堂,可看到郑福等人当年入王府时还正值壮年,现在已经是须发皆白,人将古稀,还让他们为自己操劳真是于心不忍,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

“二爷,这些年您也不曾亏待我们,虽不敢说巨富,但是也个个都有百万身家,儿孙几代也吃用不尽,不求为官只想置下些良田大宅度此残生,儿孙自有命数,也不必为他们操心!”郑福言道。

“大管事说得是,我等走州串府行遍大江南北,也算有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