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国无疆-第6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会议很快就通过了新一轮的兵力调动令。
    新军事改制之后,共和国五大重装数字化集团军中,第二军已经分驻中亚和中东地区,而有“御林军”之称的头号王牌第一军依然要拱卫京津地区驻扎于河北保定,第四军作为南方地区重要兵团,也要常驻在广西柳州不能动,倒是驻扎在黑龙江哈尔滨和蒙古二连浩特的第五和第六军,这两支数字化重装集团军中,最适合于向西北地区机动的就是第六军了。
    会议当即就通过了一项调令,主驻扎于蒙古二连浩特的第六集团军向西北地区机动进驻新疆地区,原驻扎于呼伦贝尔的第十军转驻乌兰扎布,和原本就驻扎于乌兰扎布的第十三军展开大规模的实战对抗训练,驻扎于山西太原地区的第九军开始向西北地区推进,而两大战略反应军的第三军、第十一军。
    由于第三军部分兵力在东南亚部署,因而,只有驻扎于河南郑州的第十一军可以调动,该军将最先向西北地区战略机动,并首先展开寒区、沙漠地区的针对性临战训练,而作为快速反应部队,该集团军也是长期转战于国内各大特殊地形地貌和特殊气候训练场,能快速适应各种复杂地形和气候,因而第十一军将是第二集团军的坚实后盾。
    十三个集团军,有第二、第六两大重装集团军作为重刀手,快速反应的第十一军作为一把快刀,而第十和第十三两大集团军磨刀霍霍,共和国悄然之间就调集了五十余万的兵力严阵以待,而除了陆军方面的大规模调动之外,在调令中,作为重要战争力量的空军也将有大动作。
    最先向信息化迈进的共和国空军的规模编制并不大,毕竟喷气式飞机可不是活塞式螺旋桨飞机,单从飞行成本上来讲就不是一个数量级,再加上战斗力的迥异、飞行人才的苛刻条件、战机成本高昂、作战使命的变化等各方面的因素,共和国空军在不断推进信息化之间,其编制还曾出现过缩减的态势。
    现如今,共和国空军实行的是“航空师——飞行团——大队——中队——小队”的建制,并未设置集团军这一建制,拥有11个战斗机师、4个攻击机师、3个轰炸机师、2个战略轰炸机师等主力作战部队,而在支援部队方面,拥有3个战略运输机师、5个战术运输机师、4个预警电子战师、2个合成师等,另外还有各种独立航空团,什么试飞团之类的独立编制部队。
    现如今,和海军航空兵有很大不同的共和国空军主要装备的是单发轻型的j…10“猎隼”战斗机、双发重型制空的j…11“战隼”战斗机,这两款战斗机分别担负了共和国空军对空作战、空中巡逻与侦查、对地攻击等任务,而不久之后就将正式大规模列装部分战斗机师的双发重型j…12“秃鹫”多用途战斗机则能扮演多面手的角色,既能对空空战也能对地攻击,甚至还能在加挂特殊航电吊舱的情况下,执行远程侦察、对海攻击等任务,是共和国空军最近重点发展的新装备。
    当然,目前共和国空军攻击机师主要装备是g…04l攻击机,轰炸机部队装备已经更新为以双发涡轮风扇发动机为主动力的h…3战术轰炸机,或者是以四发涡轮螺旋桨的h…4战略轰炸机,但是在未来,他们将陆续装备能高空高速实施有效突防且载重吨位巨大的新型喷气式轰炸机,其中战略轰炸机部队还可能装备隐形重型轰炸机,当然,运输机方面,还是以“巨无霸”战略运输机和“大力神”战术运输机,电子战机、预警机、空中指挥机等也都会继续使用现有装备。
    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通过的调令中,共和国空军原驻扎于山西大同的第二轰炸机师,将陆续向新疆喀什、阿克苏、乌鲁木齐等航空基地转移,而在重庆大足驻扎的共和国空军第三战斗机师也将向阿拉木图部署先行部署一个团以加强共和国西部地区的空中攻防实力,除此之外,第一攻击机师也将做好向西部转场的准备。
    除此之外,共和国第二炮兵还将增派一个战术导弹旅进入西北地区,特种部队司令部也将受命安排一个特种大队进入西北,将随时保持不少于一个特种作战小队在热点地区执行敌后侦察任务,加强各方面的情报搜集工作中,当然还少不了调集卫星展开侦察,第二炮兵部队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将择日发射一箭三星,这三颗光学、电子、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升空后将担负起苏德战场的监视任务,重点监视斯大林格勒一线地区。
    如此庞大的兵力调动一旦完成,共和国就已经初步具备在中亚地区展开一场大规模地区作战的能力,而如何让这些部队在统一而又高效的指挥下形成合力,共和国中亚战区司令部的成立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会议除了通过一系列的兵力调动和中央战区司令部的成立之外,还在对第二炮兵司令部提交的一份报告进行审计。
    纳粹德国或将拥有携带核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这也无疑是纳粹德国有效威慑共和国的一大利器,共和国中央政府认为,在这一情况之下,可以考虑建设一新型武器系统以确保共和国本土、国外驻军和盟友免遭携带生化武器、原子能武器等弹头的弹道导弹攻击。
    而为了应对和解决这一威胁,经中央军委批准,共和国国防科技大学、共和国第二炮兵指挥学院首先对国家导弹防御系统进行了理论研究和技术论证工作,在形成了综合性的反制战略知识后,由第二炮兵司令部防空导弹研究所展开了更为细致的论证研究。
    研究显示,共和国不仅仅需要为自身主权利益和海外利益建立国家导弹防御系统,还需要在部分地区建立战区导弹防御系统,考虑到目前最具威胁的潜在敌人是纳粹德国,而德国与共和国之间的地理联系决定了共和国要优先考虑建立地基导弹拦截系统而非海基。
    事实上,导弹防御系统的概念对共和国海军而言并不陌生,早在中日东海海战之后,共和国就开始对区域防空进行研究,后推出的中华神盾系统便是为了提高舰队在应对多样化高密度威胁之时的反应和反制能力,能同时跟踪、识别并指挥武器系统实施攻击大量目标的中华神盾系统,集合舰载远程防空导弹,已经让共和国海军三大舰队皆具备了相当强大的区域防空能力。
    所以,海基的导弹防御系统已经具备相当的基础,更何况拥有第一岛链和多支航母舰队的共和国海军,足以为共和国沿海地区提供相当可观的防御纵深,就算日本在纳粹德国的技术帮助下也进行着弹道导弹的研究,就算没有真正的海基导弹防御系统,依靠各舰队的区域防空实力,也能支撑起海洋的导弹拦截网。
    可陆地就不同了,共和国是一个陆地大国,而海外利益中大部都集中在中东和中亚地区,如何确保本土安全和海外利益的稳固,就必须有限考虑陆基导弹防御系统的建设。
    根据一系列的研究发现,陆基导弹防御系统首先需要强大的预警系统,即探测距离远且识别能力强的地基雷达和天基监视卫星系统,而必备的空中预警也是不可或缺的,另外还需要一系列的作战管理、指挥、控制和通信系统,当然要想打掉对方导弹,高效的地基拦截导弹也是最为关键的一大环节。
    按照第二炮兵部队提交的研究报告显示,该系统一旦建设成功,只要纳粹德国从其本土或者占领区发射导弹,共和国部署在中东和中亚地区的雷达系统以及在太空的卫星侦查系统,就能很快对导弹进行侦察、跟踪、定位并且锁定,进而利用地基导弹系统对其展开有效拦截。
    分析结果很不错,但并非完美,因为报告清楚的写道——“但尚且不具备应对饱和式导弹进攻的能力”,就是这么一句话,也能让诸多委员们斟酌一番了,纳粹德国是否有可能向共和国本土发射数量惊人的弹道核导弹成了讨论得最为热烈的一个话题,而就目前各方情报分析来看,德国的远程火箭技术和原子弹技术都并非成熟到了能大规模列装的时候,而且就德国当前的工业实力来看,他们还并不具备量产核弹头和弹道导弹的能力,更何况他们当前所装备的导弹飞行速度不快且没有考虑隐身设计,数量一定之下,肯定能够有效拦截。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共和国从不打无准备之战,虽然没有未战先虑败,可在对敌实施进攻之前,就先考虑到如何做好自身防御,也是不错的一大举措,而作为该举措核心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便是撑起共和国新时期坚实国防盾牌的基础所在,有了坚实的盾和锋利的矛,难道还怕打不烂德意志战车?
    *j

第一三六章 战争速度,烧钱速度
    第一三六章 战争速度,烧钱速度
    从1944年7月19日,纳粹德国在希特勒的统帅下已经正式实施了曼斯坦因计划,希特勒的三个集团军群绕过了马奇诺防线入侵了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开始,到8月31日希特勒接到了法国贝当政府的正式停战请求为止,纳粹德国在两个月不到的时间里就征服了西欧,一时之间全世界都惊恐于纳粹德国独创的闪电战战术。《友手打
    兵贵神速,自古如此。
    比希特勒还要疯狂的便是日本,1945年6月25日,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前后用四个波次的轰炸机群,仅仅耗时不到两个小时,就将号称美国太平洋最大的军事基地珍珠港炸得翻天覆地,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全军覆没,而与之同时,日军还空袭了美国在菲律宾马尼拉的一系列军事基地,因而在短短两个小时之内,日本就赢得了太平洋战争的主动权,战争的节奏不可谓不快。
    然而,轴心国开创的战争速度在让世人惊讶的同时,共和国其实也有着自己的神速。
    1946年10月19日凌晨2点31分24秒,从共和国海军第三舰队航母战斗群旗舰“世民”号航母,射起飞第一架挂载了激光制导炸弹和低阻抗炸弹的f…12“雄鹰”战斗机算起,到到10月26日零时正式停战,共和国仅仅用掉一周的时间,不仅赢得了婆罗洲的冲突胜利,还将印尼陆海空三军打得毫无反手之力损失惨重,创造了属于共和国战争史最快记录。
    然而,随着军事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战争的节奏越发向“小时时代”靠近,古代战争往往需要数月甚至数年才能分出胜负,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场大规模战役也得好几个月,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交战时间再次锐减,而如今,一旦共和国正式加入世界大战的战团,战争的速度似乎又要提升一个档次。
    “二十四小时打遍全球!”——这是共和国空军司令蒋阳英上将在1946年12月23日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代表空军做出的一个表态,当然也算是一个奋斗决心,仅从这一点来看,信息技术时代的战争似乎越发让节奏加快,人类的神经不仅仅需要被战火所考验,还需要为其速度而折磨。
    然而,理想往往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12月23日召开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之后不久,根据会议通过的调令,共和国陆军和空军就开始频繁调动起来,大规模的兵力调动不可能隐瞒着人民的眼睛,因为那在铁路运输大动脉干线上狂奔的一列列军列是不会说谎的,在一列又一列满载各种军事车辆或人员的军列向西部疾驰的时候,共和国国内的战争呼声越发高昂起来,究竟是号称欧洲第一的德意志陆军强大,还是中国陆军威猛,仅仅是围绕“谁是天下第一”这个问题的纠缠,共和国国民的战争支持率就上升了许多个百分点。
    老百姓的生活往往都是追求平淡、平安即可,但战争还尚未开始,许多人就明显感觉到了战争带来的负面影响,别的不说,驻扎于蒙古二连浩特的重装数字化第六集团军和驻扎于河南郑州的快速反应第十一军,这两个集团军的大规模全装全员向西机动,就让二连浩特向北经乌兰巴托西至乌鲁木齐、郑州经西安西至乌鲁木齐的共和国西部地区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两条铁路运输大动脉,因为需要有大量军列通行,虽然两条铁路线都是双线电气化铁路运力巨大,但还是有许多客运、货运列车被临时停车,旅客们在新空调快速客运列车车厢里,眼睁睁的看着满载各种战争大杀器或者军人的绿色军列轰隆通过,晚点是不可避免的了。
    如果说战争带给人民生活的影响开端是以交通运输开始的,那么从24日至30日的这短短几天内,铁路沿线的人们就真切感受到了什么叫做巨大的影响,尤其是重型数字化的第六集团军,大规模机动之下,有太多的车辆和装备需要依靠铁路机动,因而一连几天内,铁路沿线的人民往往一听到尖锐短促的火车汽笛声入耳,便知道又是一列以一百多公里时速狂奔的军列轰隆而来了,那一节连着一节的货板上要么固定且覆盖了各种伪装的坦克、步兵战车、自行火炮等等,要么就是一列列空调快速客运军列,车厢里坐着的全是清一色身着常服坐姿端正的军人。
    陆军两大集团军的先行机动影响最大的是铁路,其次便是航空,由于保密需要,当然也是为了节约各类直升机的飞行时长,第六集团军下编的第六空中突击旅采取了空运的方式向中亚战区机动,而该旅由于常驻地不是在二连浩特,而是在距离军部不远的锡林浩特,在那里,第六空中突击旅拥有三个大型陆军航空兵基地,从12月26日开始,共和国空军第二战略运输机师开始为这个旅搬家,新型“翠鸟”侦查直升机、“黑骑兵”多用途运输直升机、“制空鹰”武装攻击直升机、“钢铁鸟”中型运输直升机等,都用空军“巨无霸”战略运输机那巨大肚量那吞咽。
    于是乎,在第六空中突击旅大搬家的三天时间里,锡林浩特唯一的一座民航机场便被严格的军事空中管制,多个班次的航班都要么延迟降落,要么就是在机场晚点起飞,情况更甚的便是作为快速反应部队的第十一军的第十一空中突击旅,他们的机动要求速度更快、节奏更快,因而郑州机场干脆直接被临时军管了整整24个小时,空军战略运输机第三师和民航总局征调而来的民航客货机,在短短二十四小时之内便让该旅从河南的土地上“消失”了,而在这个过程中,当天进出郑州机场的航班无一例外全部被取消。
    1947年1月2日,元旦节的第二天,原驻扎于呼伦贝尔的第十军,开始通过共和国大动脉之一的远东铁路大动脉呼伦贝尔西至乌兰扎布铁路段,向原本就驻扎于乌兰扎布的第十三军靠近,两个集团军将在蒙古中部的合同训练基地展开大规模实战对抗训练。
    由于两地间距离并不算远,而且第十军是共和国陆军中的乙类集团军,他们编制和装备都不如甲类集团军那般富裕,所以并未给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影响,更何况在一月份的蒙古省地区,寒冬之下的大部分牧民都是处于“冬眠”般闭户不出的状态,就连铁路沿线的许多牧民也都并不清楚身边出现了大规模的兵力调动。
    1月7日,共和国陆军的大规模兵力调动业已完成,重装第六集团军和快速反应第十一军,分批抵达乌鲁木齐之后,便更换了车头前往紧邻塔里木河流域的共和国最大的沙漠合同训练基地展开临战训练,而空军的大规模调动也已经完成,战机加挂副油箱就能转场飞行到指定机场的空军,最大的麻烦就是要受到十二月末、一月初的新疆恶劣天气影响之下,达不到飞行条件,至于地勤人员、保障设备、备用零配件、各类弹药等的运输,空军的运输机部队轻轻松松便能解决。
    而就是在1月7日这一天,位于北京的共和国国务院一号会议室内,由国防部战争动员局、国防科工委等两大部门联合主持召开的军工生产调整会议正式拉开了帷幕,几十万的部队都已经完成集结,不管战争是否会爆发,光是这些部队人员和车辆作训消耗就是一个个天文数字,而“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了做好万无一失,共和国显然已经有必要开始调整军工生产现有的规模和生产机制。
    会议召开前,共和国国防科工委向大会与会人员分发了一份厚厚的资料,这份资料是共和国历次战争所产生的后勤消耗,从建国战争到中日台湾冲突,再到中日朝鲜半岛战争以及最近的婆罗洲军事冲突,大规模战争、地区性冲突都有,不难看出,共和国的单位时间战争消耗量在不断递增,而这一规律也似乎是在伴随着军事现代化建设步伐而递增的。
    而就国际平均的战争后勤消耗而言,古代战争中,比拼的是人的体能释放。因为古代的人口和生产力有限,使用冷兵器的单兵战斗力也有限,军队的战斗力取决于人数多寡,而后勤依赖性也较低,人吃马嚼的粮草、刀剑弓矢也就构成了后勤的绝大部分。
    然而,当火药大规模运用之后,人类进入了热兵器时代便开始从体能释放变成了热能释放。
    热能释放包括火药爆炸瞬间释放的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