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国无疆-第8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费尔贝尔冲门口扬了扬头,三人便一前二后的相继出门,刚一回到刚刚抽烟的那个角落,费尔贝尔便转身用德语问道翻译官:“你问问他,有什么事情?”
    翻译官转述给眼镜男的问题还没有回答,一个银发苍苍的德国老人走了过来费尔贝尔认识他,他就是号称德国电子工业领域泰斗级别的牛人,来自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的一位教授,曾代表慕尼黑工业大学多次赴共和国学习交流,在电子技术方面的学术研究水平,在德国国内基本再也找不到可以与之匹敌的因为原本能够相比一二的,都因为急吼吼的赶去北非阿尔及利亚的核试验基地准备参与核试爆之后的各种研究,结果一命呜呼,所以如今幸存的这位老人,应该感谢那次意外的生病住院,否则,他估计也会去北非,也会提前见上帝
    也算是大难不死的托尔塔姆是听闻找到了一台被毁得面目全非夜视仪,这才急匆匆从自己专门的实验室赶过来的,他一个月前就来到了利佩茨克,是受德军武器装备部的“邀请”,赶到利佩茨克从事电子方面的研究
    德军希望他能够找到应对敌军动辄施加的强电磁作战困局突破口,可他的研究进展并不大,助手们水平参差不齐、设备条件简陋,再加上没有具体的实物可以研究,所以听说有真家伙被捡到,这便赶紧过来看看,可进不了门,却正好看到了熟悉的费尔贝尔上将,便走了过来,让费尔贝尔开口下令放行
    “对了,我给你介绍一下,这位就是我军目前学术水平最高的托尔塔姆教授,来自慕尼黑工业大学电子工程系”费尔贝尔没让眼镜男说话,便主动介绍走过来的托尔塔姆“这位便是发现夜视仪并有所研究的中国技术人员”费尔贝尔又给托尔塔姆介绍了一下身旁的眼镜男
    托尔塔姆伸手和费尔贝尔握了握之后,略带笑容的和眼镜男握了握中文网现了夜视仪?主动式的,还是被动式的?”
    翻译官迷茫了,这托尔塔姆还真不愧是老教授,战前经常造访共和国学术交流的他还真是能够说一嘴的流利中国话,一上来就让这翻译官相形见绌,中国话说得比自己还顺溜,自己还翻译个屁
    眼镜男也明显吃惊不小,这眼前的老人竟然会说中国话,脸上一喜回答道:“目前还正在拆解研究中,是红外主动式夜间成像,还是微光夜视成像,还并不清楚,但我个人看来,应该是微光夜视”
    老人愣了一愣,看了费尔贝尔一眼,二话不说就要往研究室走去,费尔贝尔倒也知趣,当即快步跟了上来,有了上将陪同,这下门口持枪守卫的两名士兵再也没有阻拦,还主动把门推开让四人进去,随后又轰然关上,拒绝任何人等进入
    托尔塔姆走近已经被细心拆解成了几块和一些细小零部件的设备一看研究人员们再也不能使用寻常手段进行拆解了,而见到熟知的老教授赶了过来,谁也不敢再贸然动手拆,万一破坏了什么可就损失大了所以都站到了一旁,让托尔塔姆舀着一个放大镜,仔仔细细的放大查看各个细节部分,周围的人似乎连呼吸都觉得要压制一下,以免打扰到老教授的工作
    夜视装备不管是从原理还是使用特点分类,一般情况下也就只有主动式和被动式两种分类,而主动式的一般情况下泛指采用红外探照灯作为光源主动向目标发射红外光;经变像管成像之后能够呈现肉眼可视图像的设备,与之相对的被动式则是直接利用夜天光而放大成像,不会主动进行目标照射,因而又习惯称之为微光夜视
    从某种定义上来讲,主动式的就如同夜间打着一手电筒,主动照射看不清的目标以便让人看得清那是什么东西,而被动式的,则就好比黑漆漆的夜里虽然有些许各种光线,如月光、星光等,便愣是要让这些自然光线照射下的目标变得为清晰可见,极力睁大双眼显然是不行的,所以需要借助特殊设备来将其亮度放大
    如此一来,自然而然的,主动式的就是要比被动式的技术研究难度小一些,纳粹德国其实在很早以前也就开始有研究如何让黑夜变白昼的相关工作,而一开始最大的支持原动力是来自于空军,空军希望这种研究有利于让战斗机具备夜间作战能力,如果能让飞行员在黑夜里也如同白昼一样可自由飞行,那自然再好不过可受制于电子工业水平确实不太好,相关技术人才也数量乏乏,这一开始被给予太大希望的研究最终只能依靠自然科学基金提供些许扶持
    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德国国内是没有一家专门的研究机构来专项负责夜视设备的研究工作,包括现在也是如此虽然德国陆军下辖的一个先进武器实验室曾试制出个一种极为粗陋的红外主动夜视成像设备,可在实验室条件下就体积极为庞大,而且灵敏度极低、耗电功率又大、淡鸀色图像闪烁还很严重,虽然能够帮助实验人员在夜间条件下,基本可以辨识三百余米左右位置的人、不足两千米处引擎轰鸣的车辆,可装备价值并不大,德国陆军显然没有兴趣采购这么一种个大如牛、耗电严重而且画面都不清楚的怪物
    而微光夜视方面的研究,则基本只停留在了学术研究的领域里,懂得的人就少了,托尔塔姆是这方面的专家级人物,可也只有理论方面的一些斩获,要让他设计制造出真正意义上的微光夜视仪,哪怕强行折腾出了雏形,估计效果也一样奇差,届时能不能看到黑白画面都不好说,探测距离与质量如何也难以定论
    托尔塔姆没有看多久,便搁下了放大镜摇了摇头,而见此情况的费尔贝尔走上前去,不用问,托尔塔姆就指着一旁站着的眼镜男,说道:“他说得没错,这是一款极为先进精密的微光夜视仪,双瞳型”
    “那,那这到底是什么意思?”费尔贝尔还是有些不懂
    托尔塔姆笑了笑道:“将军,请问我们所生活的地球上,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绝对黑暗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们生活的任何地表环境即便是到了所谓的黑夜时间里,依然存在各种各样的微弱光线,比如星光和月光、大气的辉光和黄道光,这些光线虽然不如白昼之时太阳照射到地球的光线亮度,可它们依然能够被用来观测,倘若技术足够先进”
    “这么说,中国人的这东西,就是利用极微弱的光线处理之后如白昼一般可见的?”费尔贝尔这下算是有些明白了,这东西真要是如此,那得靠多先进的技术才能实现
    托尔塔姆点了点头,转过身指了指那些已经被拆得无法使用常规手段进行进一步分解的元器件,说道:“从这些零部件来看,已经可以看出敌军所用的夜视成像技术,已经远远领先于我国,我们的研究还仅仅停留在理论上的使用多碱光电阴极和以光纤面藕合的三级级联式象增强管来进行光线放大,以显著提高光电增益”
    “可我们实验室环境下制造的多级碱光电阴极还不够成熟,灵敏度极差,再加上光导纤维材质不过关无技术手段将光导纤维阵列组合以便于像素传输无光散射现象,所以我们在被动式夜视技术研究上,就如何让微弱光线条件下的图像层层放大,还基本是停留在理论研究上实验室条件下也都无法试制,而且,这还仅仅是最原始、最初级的夜视被动成像技术”
    一番富含了太多专业词汇的讲解顿时就让费尔贝尔头大如麻,他哪儿知道这么多稀奇古怪的专业解释,倒是周围其他德军所招募技术人员们都听懂了,也知道了这种东西原来是将目标反射的微弱光线经物镜会聚后在像增强器的阴极面上成像,逐级放大并将红外光转变为可见光在最后一级的荧光屏上形成有足够亮度和清晰度的图像可供观察的设备
    而托尔塔姆的话便无疑是让众人知道,这东西原理倒是很简单,就像高度近视的人,要想看清周围环境,眼镜度数不够就加大一样简单,可造眼镜镜片的技术就有些麻烦了,正如这摆在面前已经基本成散碎状的夜视仪一样,说起来容易真让制造,没有强大的电子工业、材料工业与先进制造业作为支持,最好的理论在现实面前也都只能算是臭屁
    “世界大战爆发之前我曾造访过共和国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在该学院学习了一短时间,当时我就曾在他们的实验里,看到了一些学生正在进行一个测试实验,他们测试的对象是多碱光电阴极和带微通道板的象增强管合成光电作用,这也是学术领域对微光夜视被动成像定义第二代技术的关键所在”
    说到这里,托尔塔姆略显温情,似乎回忆到了那些难以忘怀的中国岁月“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到真实的多碱光电阴极,可带微通道板的像增强管我却没有触摸到,但根据周围学生的介绍带微通道板的像增强管是电子在撞击条件下能够发射出多的电子的特性所研制而成,也就是在一根内壁涂有电子发射材料的细管两端的电极上加上直流电压,当电子从管子一头射入时,便在管内来回碰撞以激发出量级增多的电子,且这些电子均被电压加以发生多的碰撞、激发出多的电子,这便使得末端射出的电子有极高的增益”
    “而如果让这样的细管呈百万数量级的阵列布置那么可以想象到的是,经过如此处理的图像可以有上万倍的亮度放大,并且这些激射电子有数量饱和限制,不会以为突发强光而被烧蚀,只可惜的是,我从现在已经拆解下来的零部件中,没有看到曾有幸见到却未摸到的像增强管,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一夜视仪,还不是属于第二代的产品,它比我想象中的,还要先进”
    如果说一语可以惊醒梦中人,那么一石激起千层浪也并非不是不可以的,托尔塔姆的话便起到了这样的效果,听不懂德语的倒是没什么反应,但对于费尔贝尔等德国人而言,这托尔塔姆的话便如晴空霹雳一般了,众人心里几乎都在骂,狗娘养的,这东西咋就这么先进呢?
    如何先进,托尔塔姆其实也并不太清楚,他让人取来了一个强光手电筒和一把镊子,开始极为细致的查看各个零部件的情况特征,而站在一旁观察了很长一阵的眼镜男倒是开口说话了,他拍了拍翻译官的肩膀,示意自己可以解释一下,翻译官当即提醒了一下托尔塔姆,随即指着眼镜男示意这个中国人有话要说
    “您不用再仔细看了,刚刚我找将军就是因为我看出了这台设备所采用的技术如何”待翻译官说完了这一句,眼镜男邀功似的看了费尔贝尔一眼,这才继续说道:“该夜视仪采用的技术是您无法想象到的第三代技术,当然其实也可以说是第一代的传承”
    说着,眼镜男来到了拆解台前,用镊子小心的夹起了一个很小的零件,说道:“如果我没有记错,这东西大概就是根据负电子亲和势效应制造的砷化镓光电阴极”
    “砷化镓”、“光电阴极”这俩词翻译官还能翻译,可这啥“负电子亲和势效应”他就没辙了,不过谁让托尔塔姆精通中文来着,听得懂眼睛男说什么的他,很是肯定的点了点头,电子亲和势效应并不是很难理解的,多年前就移居共和国的爱因斯坦就曾发表过许多有关于电子效应的论文,光电子效应便是其中一种,而所谓的电子亲和势也不过是指是半导体导带底部到真空能级间的能量值,为发生光电效应时,电子逸出材料的难易程度
    说简单一些,也就是电子亲和势越小,就越容易逸出,要是为零甚至是负值,那就说明电子处于随时可以脱离的状态,所以使用为负值的材料制作的光电阴极灵敏度极高,砷化镓这一材料估计也是经过共和国科学家们反复试验反复比对之后,寻找到的最佳合适材料,而如此一来,托尔塔姆也不得不承认,眼前的这台夜视仪如果是完好无损的,其夜间成像效果显然要比自己想象中的还要恐怖惊人
    而如果就此推算,仅仅是在夜视被动成像技术上,双方差距达到惊人的三代,相去几乎是整整二十年的技术鸿沟,甚至长久,托尔塔姆认真的看着眼镜男手中的那个砷化镓所制的光电阴极,似乎已经看到了这场战争的必败无疑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rt

第三一零章 主动出击(一)
    ………………………。。
    特斯里赶到冯?博克办公室的时候,冯?博克正认真看着一沓照片来着,特斯里将他所看到听到的报告之后,冯?博克沉默了一会儿,什么也没说便让他退了出去,门重新关上之后,冯?博克这才继续看照片,特斯里的报告他听了也在意了,可相比起来,他更加觉得手里的照片更加重要一些。
    中德两军之间在武器装备方面的差距很大,这一点是冯?博克很早就认识到的一点,但事实所证明的差距之大着实让他有些讶然,看着手中的一张张照片,他的心,犹如寒冬腊月里的湖面,彻底冻结成了坚硬的冰块,冷漠、凄凉。
    来自奔萨的消息可谓坏到了极致,费尽周折才潜伏到奔萨地区的情报人员,虽然终于是发挥了他们的价值,用宝贵的胶卷记录下了共和国陆军第十三集团军大举进驻的景象,可这消息对于冯?博克而言,那可就是坏消息了,加上已经在巴拉绍夫地区业已与本部交手一番的敌第二集团军,共和国陆军可就有两个集团军了。
    共和国陆军建制的集团军特别之处,冯?博克已经略有所闻,常规的也就是所谓的乙类集团军,下辖一个坦克师、两个机步师外加一个空中突击旅,以及其他辅助部队,而重装的也就是所谓的甲类集团军,相比而言就多出了一个机步师,因而冯?博克不用计算,就知道横亘在自己进军道路上的敌军,现在已经超过了八个师的兵力。
    而且,尤为重要的是,共和国陆军编制中无论是坦克师还是机步师,都是高度机械化的部队,单师编制规模也与德军不同,所以冯?博克按照德军的编制计算,那么敌军基本可以算得上是一支超乎强大的装甲集群了,再有以绝对步兵部队为主的苏联西南方面军和战略预备军的辅助作用。自己的兵力优势似乎正在慢慢被蚕食掉。
    除了编制和兵力规模上的形势转坏之外,冯?博克其实最为忧虑的是,共和国陆军目前的制式装备,从坦克到突击步枪、从自行火炮到车载雷达等等。他都不了解,不知道对手的装备到底相比起本方的有多先进,在实际作战中会有什么样的超强之处,因而,他无法按照常规的军事计算方程来估算对方两个集团军的战斗力如何。
    从苏军内部潜伏特工反馈回来的情报显示,共和国陆军第二集团军是一个数字化的重装集团军,而第十三集团军则是一个常规集团军。可依然不容小觑,苏军内部的评估是,这两个集团军合成作战,可至少相当于德军一个装甲集群外加两个步兵军,真的有这么厉害?冯?博克有些不相信,他的的确确不相信苏联人把强大的德国陆军看得如此战斗力低下。
    搁下手中的照片,冯?博克又拉开抽屉,取出了5月19日夜战之后由第十三步兵军司令费尔贝尔上将亲自呈交上来的作战总结报告。另外,他又把照片中的一张摆在了报告一侧,照片是特工使用微型相机拍摄下来的一份战情通报。中苏哈三军有一个联合作战司令部,一些信息显然需要共享公知,因而共和国陆军第八机步师当晚的作战之后的相关报告也提交给了苏联方面一份,这份报告中便附加了一个战损表。
    微型相机拍摄的画面中心便是战损表,经过冲洗出来之后能够比较清楚的辨识,中俄双语的战损表中,冯?博克俄文倒是能认识,中文也就认识简单的几个字,当然,阿拉伯数字则根本不成问题。
    情报所得的战损表。结合费尔贝尔提交的作战报告中附加的战损表,两张表加以对比,冯?博克就有些吃惊了,共和国陆军作战部队提供的战损表上,其人员损失上千人,装备损失也很多。而且歼敌数量才堪堪一万余,事实上,德军第十三步兵军哪儿才损失那么一丁点儿人?
    冯?博克当即判定共和国陆军参战部队的报告明显被处理过,夸大了自己的损失、缩水了战果,他们想干什么?遮遮掩掩住自己的强大战斗力,好让苏联人不至于过于依赖?冯?博克又看了看费尔贝尔提交的报告,歼灭敌军的数据显然是难以确定的,不过本方的损失倒是真真切切,最终统计结果表明,该步兵军有14780人牺牲、8457人受伤、283人失踪,机枪、火炮、车辆等损失极大。
    如果共和国陆军参战部队给苏联人的战情通报所含战损表上,其损失数据是〖真〗实的,那么和德国人自己的相对比一番,那也够恐怖咋舌的了,中德双方的战损比达到了足以让上帝惊讶的1比20,而且,共和国方面还明显有夸大自己损失的成分,所以这个比例或许应该是1比30,甚至更小。
    这就是一个重装数字化集团军的凶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