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军阀治世-第18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后一路修到漠西的庭州轮台县(乌鲁木齐,唐代行政名称,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曾经是唐朝的军事重镇),这条干线命名为‘京轮铁路’,与‘太北铁路’干线相连。
    第三条是从兖州负日照县向西,途径济宁、开封、郑州、洛阳、西安,然后从西安连接到兰州的‘京轮铁路’,命名为‘日兰铁路’。
    第四条是从京城修到武汉,与赵家堡——太原的‘赵太铁路’相连,命名为‘京汉铁路’。
    第五条是从武汉修到广州,命名为‘粤汉铁路’。
    这些铁路中最没回报前景的就是沈西铁路,毕竟西伯利亚根本没开发,所以这条路是要赵岩来修的,不过个别路段比较繁华的,则由民间资本修建,例如经过张家口一段。
    同时太北铁路的回报率也比较低,也需要赵岩出资修建。
    而日兰铁路、京汉铁路、粤汉铁路这三条干线的回报率就比较好了,将由民间资本来修建。
    除了干线以外,还确定了两条支线铁路。
    第一条是从赵太铁路的铁路干线上向大同、漠北方向延伸,然后并入沈西铁路的‘贝加尔湖’一段。被命名为‘太北铁路’,太是太原府,北是‘北海’,贝加尔湖在古代叫做北海。
    第二条是从河套南下到西安,连接到日兰铁路,命名为‘安河铁路’。
    这两条铁路支线的回报率一般,不会太高也不会太低,有人愿意修就修,没人愿意修的话那就赵岩出资修了。
    沈西铁路的战略意义是在西伯利亚方面的向西扩张,京轮铁路同样是向西扩张,区别在于一个在北,一个在南。
    京汉铁路、粤汉铁路这两条铁路与赵太铁路是相连的,经济战略很强,两条铁路接通后,山东的商品可以直接南下广州,然后从海路运到南洋,同时也有为出兵中南半岛的扩张做准备。
    至于其他有经济回报的铁路多得要命,江南地区的铁路基本上没怎么规划,其经济战略意义也是很强的,不过这个留给铁路局陆续规划,相信定然很多人愿意投资。
    为了修沈西铁路和京轮铁路,赵岩计划先砸入2000万银元,计划五年内修完,钱什么时候不够就什么时候再加,这些钱理论上可以修完,并且还有剩余,就看劳工能不能抓得到了。
    若是劳工能抓得到,成本将大幅度缩减,修铁路最大的成本就是劳动力方面,这就得靠日本劳工和西伯利亚的各‘民族兄弟’了。
    此时已经是第四季度,各地的税收情况开始陆续上报,今年正规渠道的财政收入,估计也有去年一般的七八千万两。
    特别是在黄金部队到处挖矿的情况下。
    ……
    南洋,在苏步恒和南洋步兵旅的努力下,到九月底,他们已经在南洋彻底站稳脚跟。
    苏步恒手上除了18艘军舰外,护卫舰陆续增加到了30艘,强悍的海上力量让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军舰都龟缩着不敢乱来。
    在亚洲这个力量薄弱地区拥有绝对海上权威的苏步恒从雅加达出发,前往印度地区继续清剿荷兰人的势力。
    很快就将荷兰人完全逐出了押走地区。
    荷兰人被撵走了,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更是人心惶惶,特别是南洋步兵旅占据了爪哇岛后,西班牙总督一直都在担忧菲律宾是否能保住。
    情况的确是让人担忧的,那个庞大的帝国突然萌生出了强大的扩张**,甚至把爪子伸向了美洲。
    而菲律宾离他们简直是近在咫尺,若是这个庞大的帝国突然夺取菲律宾,本土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反应,况且本土就算派兵增援,也胜算极低。
    苏步恒在将荷兰人逐出亚洲范围后,开始在各航道开设据点,并拦截过往船只收取路费。
    南洋的各航道中,也只剩下一个马六甲还在葡萄牙人的控制之中。
    因此马六甲海峡成了苏步恒下一个下手的目标,在这个真理在大炮射程之内的年代,只要有足够的武力,夺取一个战略据点只是一个很简单的过程,什么外交方面基本上无需考虑太多。
    而爪哇岛的情况也有很大的进展。
    七月本土运来了三万多支新式火枪,同时还有刀剑、板甲数万,南洋步兵旅用这些武器装备了爪哇岛上的华人。
    爪哇巡抚已经到达,但目前华人数量还不是那么多,所以暂时保留了东爪哇的国王,等移民陆续增多后,便要开始全面清洗了。
    而韩胜则带领南洋步兵旅向西爪哇的伊斯兰国家进攻。
    伊斯兰教在亚洲的传播速度很快,这个年代已经在南洋地区成为主要宗教信仰,然而这种宗教是目前山东法律所不允许存在的。
    不过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未来是要进行全面清洗的。
    进攻很顺利,仅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便扫平了西爪哇的抵抗,西爪哇国王迅速臣服,整个爪哇岛便控制在了手中。
    西爪哇的据点开设了很多,爪哇巡抚在每个城镇都派遣了防守人员,这些士兵很多都是从当地华人中征召的,只有少量的正规军在带领他们。
    爪哇岛上的华人在地位上迅速转变,数月间便成了爪哇岛上最具权威的群体,对爪哇土著的镇压每天都在进行。
    华人在爪哇岛上的活动都有士兵保护,并且不用交乱七八糟的税种,每户华人皆可以获得土地。而土著要交的税种就多了,比之前荷兰人的还要多。
    土著抗税、抗征地,皆会遭致残酷的镇压。
    若是原先以南洋步兵旅的兵力是无法完成的,毕竟他们是作战部队而不是防守部队,然而武装了数万名华人之后,情况便不一样了。
    爪哇巡抚开下令没收南洋土著的所有武器,每地的士兵天天都有任务,不是镇压就是搜查,要么就是征地和协助爪哇国王的官员征税,征收上的税自然是官府的,爪哇国王现在正吃红薯呢只是进行直接统治不太方便,所以才留着他而已。
    对于爪哇巡抚来说,这点税实在太少了。
    南洋猴子又懒,又没什么技能。苦劳力又不是苦劳力,服务业又不怎么会,这让他和上下官员都十分厌恶。
    每每处理土著暴动,都是简单的三个字——镇压之。
    '  '
第238章:大明谷仓
    第238章:大明谷仓
    对于爪哇官员来说,他们不仅靠收税来搞业绩,还得发展当地经济才行,到年最后这个季度,从山东来的商船逐渐增多,
    不过这些商船却买不到紫檀木这些东西,因为爪哇巡抚下令禁止砍伐紫檀木了,这是赵岩的意思。
    商船只能买到米、腾、香料、棉花、香料这些东西。
    爪哇官员开始下令土著大规模种植水稻、棉花,还引进了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爪哇岛上已经有比较完善的灌溉系统,倒也坐享其成。
    南洋诸岛将被建设成为原材料产地,这里的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水稻一年可以种三季。
    为此,爪哇官员开始大肆圈地,不断组建官办种植园。
    种植园和农场的性质不太一样,种植园是一种以奴隶为主要劳动力,并且还可能具备某种作物的垄断性质。
    爪哇岛的水田很多,还可以种三季。
    打下西爪哇后粗略估算了一下,爪哇岛上的水田有六百余万亩,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还可以开垦出将近两百万亩。
    这些水田种三季是必要的,追求的就是最高产量。
    国内气候偏冷,农业生产遭到巨大干扰,粮食是非常重要的物资,虽然有红薯可以支撑,仓库里存放了数量巨大到让人目瞪口呆的红薯粉干,但红薯粉干这东西其实没多少营养,基本上每年都要倾倒到日本去不少,美名赈灾,实际上只是想多弄点倭奴罢了。但本身消耗也不少,经常一遭灾就得动用红薯粉干,而不是动用大米赈灾。
    大米不够,自然不能用来赈灾。
    要让每个人吃上白米饭,顿顿吃饱白米饭,就得有足够的粮食产量,南洋的气候得天独厚,一年可以种植三季,若管理好一些,每亩产个三石左右是完全有可能的。
    大明南方的稻田很大一部分都能达到每亩产四石的程度,但南洋用的是南洋土著作为劳动力,稻米产量会低上一些,毕竟这些土著太懒了。
    若是用倭奴,产量达到四石是可以的,日本农民对水稻种植比较有经验,再加上具有吃苦耐劳的特性(采邑制度下的农民),以及山东不断的农业研究,产量上四石是很轻松的。
    4石也就是360多公斤,相比后世的产量来说是还是比较低的。此时大明南方一些地区的粮食亩产大部分都能达到4石,大多是通过辛勤的劳作,用精耕细作的方式耕耘出的产量。
    目前赵岩正努力让大明脱离精耕细作的农业方式,不过若是种植园的话,有足够的劳动力还是可以采用精耕细作的方式的,但这种种植园只能是官营。
    当生产力到达一定程度后,异族必须被清洗,若是种植园主,他们自然不甘心。
    爪哇官员开始大肆圈地,在统治全爪哇的同时,将爪哇一分为二,种植园从巴达维亚一路向东扩张。
    大量南洋土著被贬为奴隶,被关在种植园内劳作。
    爪哇巡抚并不满足于爪哇岛上的这点土地,在爪哇巡抚的唆使下,韩胜开始入侵勃泥和三齐佛。
    三齐佛(苏门答腊)的土著手上也有上千万亩水田,上面的王国较多,殖民势力较弱。勃泥岛上可以开发出两百万亩左右,岛上到处都是森林,没太大的开发价值,大肆焚烧森林以此来获得耕地的方式是不允许的。
    韩胜四处调派兵马,在三齐佛和勃泥岛上征伐土著,以占领那些水田,每当攻打下一处地方,必然设立据点,然后再设立若干个种植园。
    三齐佛上面也就是巨港周围是一个十分适合发展农业的地方,这里地势平坦,而且降水充沛,在此处再开发出五百万亩水田是完全有可能的。
    在经过将近半年的扩张和调查,爪哇巡抚提出了‘大明谷仓’的计划,即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将诸岛上爪哇、勃泥、三齐佛三岛上的水田开发出来,可以开发出将近3000万亩。
    以年种三季,每季亩产3石来算,可以产出2亿7000万石大米,可以养活大明1/10的人口。
    除了水田以外,还可以在旱地上种植甘蔗、棉花,南洋的气候对于甘蔗的生产可谓是得天独厚。
    橡胶也是很重要的,这是上面下达的命令,尽可能让种下的橡胶树存活,并且尽可能多种橡胶。
    橡胶树的树苗年年都有,前不久又从山东运来了十万棵树苗,还有十几万颗橡胶树种子。
    蒸汽机的制造需要橡胶,虽然科技院找到了另外几种代替物品,但还是橡胶最好。
    没有足够的橡胶,赵岩的一些发明也成了空中楼阁,例如自行车。没有橡胶轮胎的自行车,踩着即费劲不说,还颠簸得要命,现在自行车是有的,而且还有专门的工厂在制造,不过这东西也就是在道路比较平坦的赵家堡使用,人们上下班一般都骑马,自行车没什么人用,只是人们骑着玩罢了,实用性比较低。
    南洋种下了橡胶树,六年之后便可以开始割胶,到时候橡胶产量便不是问题,也就有足够的橡胶用在不是那么重要的制造业上面。
    现在的橡胶基本上只供给蒸汽机制造厂使用。
    对于爪哇巡抚来说,目前管辖的地盘很大,除了农业方面可以发展外,其他方面也可以发展。
    例如渔业也是可以发展的,同时还有南洋各岛上的那些动植物资源,只是这方面受限制比较大。
    确定下了发展方向,爪哇岛、三齐佛、勃泥岛上开始有条不紊的建设种植园。
    黄金部队早在四月份就进入了澳大利亚地区,占领了爪哇后,他们又派人到了爪哇,接着又派人到了勃泥、三齐佛。
    三齐佛和勃泥上有金矿,华人再此有开采近况,传闻老旦当年就在南洋赚了很多黄金,而遭到荷兰人的嫉妒,很有可能就是在南洋开采金矿。
    黄金部队果然在三齐佛和勃泥岛找到了几处较大的金矿,在爪哇岛也接受了数处已经开采的金矿点。
    而在澳大利亚东南部,黄金部队在那里的收获并非太大,他们与东南部的澳大利亚土著发生了冲突,由于兵力不足,他们虽然击退了土著,但也显得不好活动,因此在沿海开设了一个据点后,便将大部分力量集中到了南洋和澳大利亚北部。
    在澳大利亚寻找金矿的过程中,经常会在路上捡到狗头金,黄金部队捡到的狗头金但中最大的一块重百斤。
    此地的确是一个金矿较多的地区。
    经过数个月的寻找,他们在澳大利亚北部找到了三处金矿,规模不是太大,只是澳大利亚太大了,以他们这点人实在难以进行全面的勘探。
    期间数个从山东来的探险队来到了澳大利亚,这些探险队的人数从五六人到百余人不等。
    这些探险队的人员全副武装,个个都装备了最好的武器。其中有一支探险队是登莱大学组织的,探险队的成员大部分都是学生。他们全副武装深入澳大利亚地区,还有上百名士兵保护。
    这些学生在澳大利亚地区采集了许多动植物标本,同时还对澳大利亚的地理进行了探查。
    其他探险队显然没这个待遇,他们多是民间自组的探险队,梦想着到澳大利亚找到金矿。
    这些探险队大部分是由退伍士兵或乡兵组成,他们在海关领取了武器后就随着探险船队出发了。
    若能找到金矿,便可以获得高额的赏金。而寻找到其他矿产,也可以获得一些赏金,探险队的核心队员必然是懂得探矿的。
    澳大利亚并不是太危险,这里除了沙漠意外,没其他什么太恶劣的环境,探险队遇到沙漠后一般都会止步改道。
    即没有太危险的野生动物,也没有强悍的土著武装,更没有南洋那样的热带雨林。
    澳大利亚的土著显然对这些探险队的态度不一,有的土著热情好客,与探险队有着物品交换,有的探险队则和土著武装发生冲突。
    澳大利亚的土著和南洋土著不太一样,南洋地区处于热带,天气一热人就不想动,食欲也不高,因此南洋土著身体素质即不好,还因为食物来源充足而懒惰不堪。澳大利亚的环境不同,所以土著更彪悍一些,也不会那么懒惰。
    在冲突过程中,武器精良的探险队一般情况下都能退走,特殊情况下会遇到队员折损的现象。
    七月时,南洋步兵旅派遣了一千名士兵在澳大利亚北部开设据点,开始为探险队提供武力、后勤保障。
    而到了九月时,福建的商船已经悉数登记在册,赵岩福州、泉州、月港(厦门港边上)等地相继设立海关,福建商船开始活跃于南洋。
    招募局从南北组织了二十万人,移民南洋和澳大利亚,爪哇、三齐佛、勃泥三岛的移民人数为15余万,澳大利亚只移民了5万。
    在南洋有一定的农耕基础,可以保障食物来源,而澳大利亚则没什么农耕基础,澳大利亚土著主要以采集和狩猎为主。
    在移民的同时,南洋的商业贸易也开始繁荣了起来,商业部在南洋和澳大利亚北部、东南部各设立了贸易站。
    贸易站的设立可以让商船快速完成贸易交接,不必在港口停留太长时间以等待货物到来,缩短贸易周期。
    ……
    在赵家堡的赵岩看到爪哇巡抚递交上来的‘大明谷仓’计划后,不由十分意动,此时大明气候偏冷,水利败坏,同时他又在到处修工程,农业生产的形势还是很严峻的。
    大明较大的商品粮基地,除了东北就是湖广地区,整个湖广地区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开发出8000万亩耕地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这八千万亩土地,水田占一半,就以每亩产出2石,年种植两季来算,可以产出1。6亿石稻谷。
    若是采用粗放种植的方式,产量可能更低。
    赵岩不由反思自己的发展方向是不是错了,以农场那种方式来生产的话,的确可以做到粗放种植。
    可这在水稻种植上,却达不到粗放种植的条件。
    水稻种下去的确没什么问题,但收割的时候呢?一户人家能收割100亩的稻子吗?别说是100亩,就是50亩都已经够呛了。
    不过赵岩很快找到了问题所在。
    以现在大明的人口,两亿人就顶天了,土地压力很小。
    粮食问题虽然看似紧迫,但只要在军事上确保地方不出现人为破坏,并且在修缮水利的情况下,粮食很快就可以充盈起来。
    而且以大明人口的数量,这些土地要是开足马力种植,那很快就会造成粮食过剩。
    商品粮基地在大明其实很多,北方有东北平原,南方有湖广、苏浙,西南有四川盆地,在确保天灾**方面的最低水平后,再对土地进行调控以消除太大的土地兼并,只要不出现太大的天灾,到处都可以丰收,到时候粮食过剩是必然的。
    毕竟市场恢复能力还是很强的,只要有恢复的动力在。
    除了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7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