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暗黑大宋-第2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毕竟现在王家人可真不少,说不定以后随着王巨官职提升,人会更多。

王巨便给了王全一些钱,托他在王巨离开后,将房屋翻修一下,渠也快修好了,勿用恶心人,索性换成砖墙瓦房吧。

除了这处房屋外,延州还有一处房屋,是李家的陪嫁。

如果不是王巨及时打住,李家这次陪嫁快离了谱。但正好王家寨惨案发生,兴师动众也不大好,因此李家陪嫁规模才压了下去。就是这样,依然花费了一万多贯,包括他原来宅子边上的一套大宅子,是李员外将几处宅子买过来,进行合并,然后进行装修,建了几个奢华的亭台楼阁,以及一个花园。

此外还有陪嫁了大量金银首饰,以及彩帛之类。

然后问题是王巨一走就空掉了,还得要交屋架税,于是王巨离开延州后,又将它出租掉,这个租钱捐出来,支持了延州的州学。

现在这个房屋依然如此,周边就是四个军营,因此王巨让人托王全将房屋改造后,以后每年拿出一些钱帛来,当成一个私学,收纳百姓与将士子女入学。

随着又让全二长子立即进京,找到张载,就在张载居住处附近买一栋房子,师徒二人住在一起。但这不意味着王巨最后成了延州人,或者三原人,或者开封人。

延州那边实际随着祖坟的搬迁,已经开始疏远了。三原这边也未必,开封那边更不一定。就象吕居简一样,他久在广南,最后子女一起在广南定居。

或者韩亿,他家从真定搬到开封后,韩家成了开封韩。

主要西夏那次入侵,不然王巨根还是在王家寨的,这个根基一动,就是王巨也不知道未来他的根在哪里。

“好大的船。”妃儿没有那么多愁善感,就象琼娘所想的,王巨在构建一个梦幻世界,然后李妃儿开心地生活在这个梦幻的花园里……

琼娘对此也无语,不过还是说了一句:“不大,等到了京城,我带你到汴水上,看那些船,那些船才叫大。”

实际这只是一艘稍大的客船,也不过三四十吨大小,以至王巨不得不让全二长子与陆平他们先将几匹马带着,赴往京城,这个船肯定不能载马了,否则会出事的。

然而京城那边随着夏竦推广了虹桥后,桥面逐一抬高,开始有近千料大船驶到东水门外。

两者差距太大。

但一千吨船大吗?

“在这里生活了那么久,真舍不得啊。”妃儿看着码头上做活的百姓说道。

“做官就是这样,那可能在一处呆很长时间的,象程公在延州呆了五六年,算是例外了,”王巨说道。实际郑白渠在他眼中只是一个台梯,当然也是一个重要的台梯,没有郑白渠的粮食,以后西北用兵成本会很高的。但他的世界是在整个西北,以及京城。这两个地方才是他的主战场。

打赢了他的家就在西北,不管在三原还是在延州,打输了,他的家只能在杭州。

“妃儿,也正好,几个月后就是元宵节,到时候我能带你看一看灯会。”王巨又说道了一句,然后冲杨蟠与侯可说道:“送君千里,终有一别。以前我做事有点冲动,得罪之处,还望包涵。”

“算了,不过子安,你也是遇到了我这个性子,若是遇到了韩公那样的性子,必会产生冲突,”杨蟠道。

“不提了,不提了,若是除职下来,到京城,我请你谢罪。”王巨道,又说:“船家,扬帆。”

因为他看到岸上开始有百姓不停地向这边张望,有的百姓在询问,善与罢,恶也罢,终是成了过去式,王巨只想安静地离开。

船扬帆离去,有一个岁数大的百姓大着胆子问:“侯知县,王明公走了?”

“走了,到京城去了。”

“述职?”

“是任职。”

“怎么就突然走了?最少让我们送一下吧。”那个老者立即呆住了。

消息迅速传出,码头上所有百姓一起放下手中的活计,失魂落魄,呆若木鸡。

侯可喃喃道:“不管怎么说,王子安是一个好官。”

若让他数落王巨缺点,那真是一大箩筐,为人强势,功利,手段强硬,就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从来就没有想过做一个老好人官员,因此所到之处,卡嚓卡嚓,心机多,城府深,但无论怎么说,确实是一个好官。

“确实如此,当初我也不大高兴,然而现在想来,如果不是子安领手,仅是一个地,就将渠工烂掉。”杨蟠也喃喃道。

…………

“为何泾阳豪强为王巨立像?”赵顼很好奇。

王巨乘着船走了,消息传出,数县百姓如丧考妣,捶胸顿足,自发地于渠首于塑像,包括一些当地豪强也纷纷出资。

这个钱不会很多,只是一种自发地怀念行为罢了,不管怎么说,王巨确实是用了心。

但赵顼就不解了,王巨这几年一半时间就与这些豪强斗智斗法,为什么人走了,反而念起好处?

韩绛也茫然,过了好一会才说道:“大约王巨确实给他们带来了一些好处吧。”

说中了。

实际王巨用心也不是打土豪,分田地,那个纠纷太大,王巨也不敢的。其用意主要还是让他们将隐田变成明田,然后不要侵占新得的耕地。耕地真的与这些豪强无关,朝廷拿出钱帛,百姓与军士出劳力,这才是郑白渠竣工的原因。隐田变成明田可能会有损失,但隐田本来就是不对的。虽然略有损失,不过郑白渠修建后,他们家许多耕地变成了真正良田,这个损失足以补回。

并且王巨做了疏导,让他们发展商业,这才是真正存厚的利润所在。

因此王巨真走了,除了一些真正贪心不足的豪强外,大多数豪强还是很怀念的。

至于百姓更不用说了,在他们眼中,这样从不摆官架子,替他们做主的官员,还未遇到过呢。

这才有了前面王巨一走,后面百姓立即在渠首塘修生庙立塑像的故事。

它是好事,钱明逸立即禀报到了京城。

不说我不能御下吗,这是好官,我干嘛要御之?

“子产治郑?”

“陛下,春秋时有三大良臣,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父,民不忍欺,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王巨还没有达到子产与子贱境界,大约能勉强接近西门豹。”

这个不能欺,那需要很高智慧的。

子贱是孔子学生,他在治理单父三年后,孔子让他学生巫马去看看情况,刚好晚上有一渔夫在捕渔,渔夫将鱼捕上来后又放掉了,巫马奇怪地问,渔夫说子贱教育我们,如捕上来的鱼是小鱼,应继续让它生长,不当捕起来,所以我将鱼都放掉了。孔子听后很喜欢,这是在夜晚无人的情况下发生的事,百姓都不忍心违背子贱的教导,可见子贱治政达到如何境界。

应当不错吧。

西门豹治邺,没有卡嚓,只是将好几个巫婆与她的弟子投入河中,让她们与河伯相会罢了。因此韩绛说王巨与西门豹相似,都是果敢的主。

“如果变法能象这样就好了……”赵顼道。

开始时大家很反对,这是必然,最后大家看到好处了,就不反对了,那该多好啊。可能……吗?

“恐怕很难,一个是地方,它的范围很小,那怕就是诸葛亮那种方式,都不宜在整个宋朝推广。其次那是渠工,受益者多……”韩绛隐晦地说。

究竟如何,到了条例司就知道了。

不是有才能吗,这么广大的空间,任你发挥吧。

韩绛走出皇宫,悄悄来到王安石府上,象做贼一般。不这样不行哪,宋朝那个禁谒制度仍存在着,一般官员于私下里不得拜访宰执,况且他们是两个宰执。

“介甫,那个王巨不日就要到京城。”

“子华,我也听说了。”

“但另一人选怎么办?”

王巨也不大清楚真相。

小苏“窝里反”了,王安石十分生气。这个窝里反比外面的官员攻击更严重,因此打算将小苏外放。

但那样条例司执政官员怎么办?

还有呢,吕惠卿担任了太子中允与崇文殿说书之职,也不适宜担任条例司检详文字官职了。正好王巨这时将奏章呈上来,那么正好,让王巨来顶缸。

第四〇六章来巧了

对王巨能力韩绛比较相信的。

实际王安石也开始相信了,特别儿子与王巨的一番交谈,未必他全部认同,但王巨确实点中了宋朝的根弊所在。

不过王雱随后去江南做他的县尉去了,王巨刻意派人暗中打听了一下,这也证明了他的推测,大程与王雱根本没有交集,至少在这一年内没有任何交集。

邵雍那个儿子所说的话,全部是捏造的。

而且王安石现在也希望王巨到京城来,变法变法,最终目标就是富国强军。这个任务很艰巨的,第一个要准备一批军费,不仅是河湟开边那么简单,比如这个器甲,不动器甲就是一个大问题,一动又得要几千万贯钱帛。第二个这个大黑窟窿怎么办?

因此节重要,开同样重要,开重要,节同样也重要。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那是不想了,但不能等十年二十年吧,想要十年之内得功,每年必须产生三千万盈余,才能满足这个需求。

如果赵顼想要伐夏,那么最少一年得产生六千万盈余!

所以小苏说节,节不管用哪,必须要开。

当然开的过程中同样需要节。

如何节,王巨写的那篇密奏里说了很多,韩绛也看到了,但那时正在倒韩,韩绛看得不认真,更没有用心去记。只能说前段时间裁减科举名额与恩荫名额,都与赵顼保管的那篇密奏有关,余下的坊场河渡,二八分制度,载兵,还是如此。

小苏说了兵还能裁。

实际王巨那道密奏上的裁兵,也只是进行了第一步,后面还有很多。

王安石对此也赞同之。

如果真象王巨所说的那样,生生将禁兵淘汰成四十五万人,厢兵三十万人以下,稍许增加士兵薪酬,权当是养五十万禁兵,那省下来的费用也是很可观的。

而且以屯代养方式,将各种土兵、蕃兵与保捷军增加到三十万,费用也不过与原来差不多。那么战斗力不减实增,这也符合王安石与赵顼的富国强军宗旨。

不过王巨没有说得很清楚,再加上韩绛许多也忘记了,因此韩绛说得不清不楚。又不能问赵顼,将那个奏子再给臣看一看吧,那样置王安石于何地?

所以王安石从内心处也渴望着王巨进京协助他。

但这里就产生了误会。

王巨的裁兵措施不仅是裁兵,那是真正的裁兵强军。第一步裁兵针对的主要就是吃空饷与减兵员。

接下来所做的是迁出京城,减少禁兵家属的负担,一个在城里,一个在城外,不仅是远离了浮华场所,消费也不一样。有了淤田做屯田,不管禁兵如何耕种,那怕他们不顾禁令,将耕地租给百姓耕种,也会得到一些额外的收入。可能京城外物价还有点贵吧,但他们不象保捷,衣帛粮食全没了,禁兵一样都没有少。这个费用足以弥补了一些物价的差距。那么家人衣食无忧了,更不会有禁兵因为贫困,做生意,甚至逼妻子去做军妓。

这个衣食无忧,就是唐朝早期府兵强大的真正根源!

然后再经过一些训练,使得禁兵真正变得强大起来,至少表面上强大起来,使大臣看到了,以为继续能“遥控天下”,那么才能进行第二步裁兵,再于岭南、荆南与河北河东增加土兵保捷。这也有基础,如河东河北有许多弓箭手,荆南与岭南也有许多土兵,是民兵形式,不过平时也经过了一些训练。从他们中间挑选人就行了。

那么整个宋朝就会形成禁军遥控,边军配合的强大混搭局面,特别是河北与河东,出现一支强大的边军,至少金人南下时,能及时设置第一道防线。宋朝就不会有几十年后的危机。

若是有可能,收复燕云,河北与河东这支正式的边军,其意义更大。

这才是王巨完整的裁兵强军计划,远胜了小苏那个长奏里所说的内容。

这得慢慢来,王安石能等得及吗,等不及,马上就会产生冲突了。

如果王安石授意保甲法,两人冲突更大。不管怎么样辨解,蔡京后来恢复了保甲法,规模更大,但金人南下时,保甲法有没有起作用?

因此王巨对韩琦的三丁刺一与王安石的保甲法,都十分排斥。

王巨就进京了。

“怎么这么远?”王巨先拜见了张载,立即抱怨。

都跑到了他科举等唱名时的太平兴国寺的西边,临近西城门梁门哪里。

“京城物价昂贵,房价也贵,所以我与你师父到这里挑了房舍租赁居住。”郭氏在边上答道。

张载在这里住,全二长子只好在这里买宅子,王巨给了他五千贯钱,也就是这个价位上买宅子,因为这里有点偏,结果买了好大一栋宅子。但离皇城太远了,足足好几里路。

“反正你们都骑马,不会耽搁上早朝时间。”

“那也罢,不过恩师,你搬到我家里住吧。”

“这怎么可以?”张载立即拒绝。

“恩师,那你岂不是坑我吗?”

“老夫什么时候坑你?”

“你住这个破宅子,我住那宅子,别人怎么议论啊?再说那宅子也不是为我买的,而是为了贵儿买的。”

“大郎,怎么替我买的?”张贵在边上诧异道。

“我家是延州人,祖坟现在迁到三原了,妻子也是延州人,我在京城治宅子干嘛?你不同,恩师祖籍就是开封人,师母也是中原人氏。所以我替你治了这个宅子。”

看样子这房价还要涨。

苏东坡原来不治宅,一是宅子贵,二需要交屋架税,因此一直租房子,后来到了常州看到房价在猛涨,终于一狠心向小苏借了七千贯,治了一个豪宅。

不住收租金也不错哪。

张载说张贵学业不行,王巨考了一下,真的不行,还不及他的弟弟王崇呢。

因此治了这个宅子,等到京城后,将宅契划到张贵名头上,以后只要子孙不胡来,那怕将大部分房屋租赁出去,吃租子,生活也无忧了。

“这怎么行呢。”郭氏也反对了。

“师娘,没有恩师,我能考中进士吗?这个恩情太大了,我略有回报,凭什么不行?那么夫子为什么让学生带腊肉当拜师礼?”

“你是讲歪理。”

“全二长子,动手搬。”

全二长子、陆平与野龙咩胜,以及野龙咩胜的两个儿子王紫川,王紫山,还有李三狗的儿子李壮,动手搬东西。

张载哪里能怮得过?几乎让王巨与全二长子抬着出了他那个旧宅子,推到了王巨新家。张载没办法了,只好让王巨强行将他一家人以及行李搬到新宅子去。

“老夫怎么收了你这个惫懒的弟子。”张载抱怨道。

“恩师,你收了我这个弟子,就偷偷乐吧。”

但张贵却很开心,人多,热闹啊。

一家人在收拾新宅,来了第一个客人。

小苏听到王巨进京消息后,立即找来。

“子由,请进请进。”

王巨将小苏迎进去,琼娘沏茶,妃儿正与郭氏带着人收拾家里,还有点乱,这个小苏没有在意,开了一个小玩笑,道:“琼娘子,修成正果了?”

琼娘无比幽怨地看了他一眼。

“有什么不对吗?”

“子由兄,莫打趣,说吧,你匆匆而来,又为何事?”

王巨不知道他是顶缸的,但知道小苏不久可能会下去,小苏自己更不知道王安石打算让他下去。两人都是条例司检详文字,如果没有事,几天后就是同事,何必那么急来见面?

小苏立即吐槽了,道:“子安,你说这个均输法对吗?”

王巨公正地说了一句:“临时为法,中也。长久为法,谬也。”

“子安何来此言?”

有的人不可争取,比如大程。但有的人王巨想争取,比如范二公子,比如这个小苏,大苏不行,必须等到他去了黄州,大江东去出来了,才能争取。现在大苏纯是胡闹的,而且有的事做得比较恶心。然而到了那时,大苏能争取,小苏却彻底脱变了,难以争取……

王巨呷了一口茶,道:“难道介甫公没有对你说明吗?”

“说明什么?”

“自治平二年起,国家各州府积欠一亿六千余万,不过这件事你莫得张扬。”王巨道。可能王安石对小苏不屑吧,再说这件事确实不能让更多的人知道。就算以后财政好了,赵顼也不想要很多人知道,否则他父亲赵曙在九泉之下何以情堪?这就是问题症结所在,如果将这件事公布天下,反对声音岂不小一点?

“这么多?”

“所以介甫公不得不用一些手段敛财。”

“敛财,中的也,何必用变法正之!”

这又错了,确实在变法,比如免役法,后面还有很多呢,好的坏的一起来了。

“不管怎么说,介甫公之心,不能怦击的。”

“就算这样,为何不从节流开始,那样骚动也会小一点。”

“现在国家困弊,这时候都不变,到了那时压力更小,这些变法如何得以通过?”

小苏语塞了。

不是这个理,但他又说不上来,想了想说道:“那么青苗钱当收吗?”

“青苗钱?”王巨也惊异了,青苗钱、青苗法,差不多,这个他早知道的,然而时间不对,不能他一来条例司,正好就推出这个青苗法吧。那么自己来得真是好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