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暗黑大宋-第27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贵,不贵。”刘昌祚却说道。

我倒。

这玩意能有多少成本,一百多贯钱一个,还不贵?王巨也懒得解释了,说:“数量太少了,我有大用场的。为了保密,我都没有禀报给官家。”

“当保密,当保密,但怎么用?”王君万直点头。

“如果数量多,可以派发给斥候,不过数量太少了,我另有用场。”

“它能看多远?”

应当说看多远这个说法是错误的,不过这时候谁能知道其中的区别呢,王巨也不解释,说:“王将军,如果看人脸,不过三四里路远,如果是旗子,能看到七八里。如果这个旗子在天上,则能看到十几里,甚至二十几里。如果旗子足够大,甚至还能看更远。”

“那是有大用了,”刘昌祚立即听出其中的含义,不过他又反应过来:“在天上?”

“对,在天上,这便是我带来的第二件物事。”

王巨又拿出一个盒子,盒子里是一幅图纸,图纸上画了几幅图。

“这怎么可能?”刘昌祚与王君万差一点要跳起来。

“不要激动,注意保密。”

“对,一定要保密,”两人又是连连点头,但这一回连刘昌祚都沉不住气,紧张地问:“它可是真的?”

“我能打枉语吗?”

“这个意义可太大了。”

两者如果区别开来,也有其意义,但两者结合起来,这个意义那就非能想像。

“所以接下来,我们要设计一套精密的旗语。”

战场上指挥无非三样物事,鼓、号,还有就是旗,其中旗乃是最主要的。好水川之战,李元昊亲自坐镇,便是用旗语指挥的。不过现在的旗语比较简单,不能将这两样物事作用发挥出来,所以王巨才这么说。

两人又连连点头。不过恐怕这两样物事将他们震憾住了,暂时也失去了判断力,王巨说什么就是什么了。

刘昌祚又问:“第三样物事呢?”

王巨又拿出一张图:“它正在半路上,不过只有在特定时刻才能派上用场。”

刘昌祚趴在上面看了半天问:“火药?”

“算是火药的一种,不过会闪着很好看的亮光。”

“夜战……?”

“恩,所以未必会派上用场,必须是夜间,还必须在特殊的地形下,它才能发挥作用。而且只是一次性的,以后便没有作用了。因此只能在关健时用一次。不过在来的路上,我又想到了一件物事。”

“快说说,”王君万仿佛一个好奇宝宝般,急切地说。

“在来的路上,我一直在想一件事,无论正月初几会战,还是拖到元宵节前后会战,西北还是最冷的时候。”

刘昌祚与王君万脸色一沉。

这才是宋军最大的不利之处。虽然说正月里气温渐渐回暖,不过庆州位于西北,在正月气温仍然很恶劣,江河不化,冰雪不融,就是飘起一把鹅毛大雪也很正常不过。

在这时季交战,会影响到西夏军队战斗力的发挥,但更会影响到宋军战斗力的发挥,无他,宋人比西夏人更怕冷,这一条不承认都不行。

刘昌祚叹道:“如果有棉衣就好了。”

“刘将军,这次陛下刻意下诏,准许从木棉司调运三十万斤木棉,抢做了十五万件棉袄,参战军民人均一件。不久,它们即将到达三原。”

“哦,哦。”刘昌祚与王君万一起欢呼。

今年棉花又稍稍便宜了一些,不过仍然很贵。

这三十万斤木棉以及外面的袄面,得花不少钱帛的。

章楶看着两人的表情,呵呵地乐。

王巨做了一个手势,让他们停下快乐,又说:“你们也不要高兴太早了,只能说有比没有强,实际就是用二斤的薄棉袄,御寒还是有限的。”

但再多了的话,那不但是负重,也是笨重,不利于战场上灵活作战。因此不及皮毛制品,可是皮毛制品太贵了。当然,棉花出现的意义不仅是在军事,如果能普及,能便宜下来,那么为以后百姓进入北方,增加了无限的可能。

这个就没必要提了。

实际除了十五万件薄棉袄,王巨还准备了一样物事,那就是护手的蛤蚧油。

另外又派人打听三川口一战的老兵,那一战同样发生在寒冷的正月,这些老兵的陈述会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可是年代太久远了,也许有人活着,但很少,反正王巨没有找到。

“不对,子安,若是十五万件,难道一人两件?”

“不是啊,刘将军,你想一想,这大过年的,将士离开家人行军,就是过年后行军,他们心情会是如何?所以每人另送一件,给他们家人,当成补贴。”

“这样好,这样好。”刘昌祚道。

实际不仅是将士,民夫也好办,如果一人给一点钱,不要十贯,那怕五贯,百姓能叫苦不迭吗?但这是不可能的,不要一人给五贯了,一人给一贯,王安石也舍不得掏这个腰包,尽管这个腰包的钱是国家的。

“余下的,可能会有一些弓箭熟悉的百姓参与,这些百姓得奖励的。”

“原来如此。”

“不能打没准备之仗?况且我朝什么多啊?”宋朝什么多啊,钱多多!就是还有亏空,那又算什么,不管百姓如何,国家财政在渐渐健康,就算花掉国家半年盈余打这一战,只要打胜了,对于弱宋会产生何等振奋意义?

“不过正月寒冷还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因此我在路上就一直想这个问题。因此想到了它,”王巨又拿出一张图,说道:“就是它,正好这段时间大家休息,马上派人将它抢造出来,让士兵练习。”

“这个是什么物事?”刘王二人看着图纸又愣了。

“专门在冰雪上跑的,如果士兵熟悉,可能速度比马还要快。”

轰!

刘昌祚与王君万一起惊得站起来,不是吓惊的,而是喜惊的。

刘昌祚虽然说几万保捷军练兵时间短了些,不过内心还是很满足的,经过他们几人不停地训练,虽然不能称为虎贲之士,但比禁兵肯定强,也会比西夏那群乌合之众强。但还是有弱点的,比如这个时季作战,耐寒上不及西夏人,这与种族体质有关。但刘昌祚也想错了,与体质无关,而是一个吃肉,一个吃素,所以造就的体质不同。另外一个缺点,就是清一色的步兵,速度比较慢。

如果能将这个短板补上,还不能称为虎贲之士,但能称为一支强大的军队了。

“子安,难怪西夏人都被你吓得,要派出刺客来刺杀。”刘昌祚心服口服道。

章楶也摇摇头,忽然他皱起眉头,放下茶杯道:“且慢。”

“质夫兄,你有什么话要说?”

“子安,你来到三原,外面百姓听闻后,都感到欢喜,是吧。”

“质夫兄,不过做了一些小事,”王巨难为情地摸着脑袋。

“不是,你在郑白渠确实是用了心的,百姓感谢很正常,我指的是你在边区的威望,以及西夏对你的忌惮。”

“质夫兄……”

“如果你马上到了庆州,我担心……一旦发生,对你以后的仕途必有影响。”

“章签判,你担心什么呀?”王君万听不懂,急得在边上大声问。

第466章笑话

“君万,不得胡闹,再说,章公如今已经是通判了。”刘昌祚道。

这是文官的内斗,你一个粗人过问什么?

但王君万称喟章楶为章签判,也是一种亲热的称喟。章楶以前来长安,正是以京兆府签判官职主持挑拣保捷,监督苗授与王君万训练事宜。

后来苗授调到了秦州。

这也是一次正常的调动,苗授在郑白渠训练有方,那边要开边河湟,开边河湟不能真靠王韶一个人哪,因此苗授去了秦州。

苗授走了,蔡晟来了。

王巨听到后整傻了眼,蔡晟是谁哪,他硬是想了大半天,都不知道这个蔡晟有什么来头。所以才上书,建议让刘昌祚来到郑白渠主持训练事宜。

随后章楶调到陕州。

因此,王君万与章楶打交道的时间更长,王君万大咧咧地说:“勿以小人之心对章签判。”

章楶哭笑不得。

王巨却微微皱起了眉头,无论王君万,或是苗授、刘昌祚、姚麟与种谊,都是勇冠三军的大将,不过王君万贪不贪不大好说,是人都贪,有人贪财,有人贪色,有人贪名,有人贪官,可是王君万的性格确实是一个大问题啊。

“质夫兄,依你之见,当如何?”

“首先将各个物资向宁州集中。”

宁州与庆州只隔着一道子午山,但就是这道子午山会起着很好的阻挡侦查作用。

而且调往庆州的各项物资,特别是粮草,主要是来自关中。这个关中不仅是郑白渠,还有长安地区,凤翔府东部平川地区,郑白渠的出现,导致关中渐渐储粮,但不仅是在郑白渠,其他关中也陆续储备了一些战略性蓄粮。

如今在全部调往庆州。

不过不管从关中哪里调来的物资粮草,宁州城是必经之路。

因为时间仓促,即便最早的物资,也不过才到宁州境内,这项命令下达下去,并没有妨碍。

章楶又说道:“再者,让鄜延、环庆与泾原路所有三军,带着粮草压上前线。”

“这不大可能吧。”王君万张大嘴巴说道。

为了减轻供给的压力与损耗的钱帛,缘边五路的兵力并不是全部在前线的,比如环庆路除了庆州环州的兵力,在邠州、宁州、乾州皆驻扎着大军,其中乾州离郑白渠已经很近了。

若是一营官兵调动问题不大,如果是三路官兵一起调动,几达十万兵力,每压上一步,那都会带来惊人的消耗,当然,也带来惊人的费用开支。

王巨沉思。

“只有此策最为妥当,子安,慈不掌兵,吝也不能掌兵哪。”

“那我试试看吧。”王巨说道,李复圭那边不成问题的,主要是余下两路,蔡挺那边也不成问题的,只要自己写信时语气尊重客气,千万不要真摆出陕西安抚使的资格就行了。关健就是韩绛与郭逵,他们那边有点难办。

至此,大的方向才定落下来。

王君万又问:“子安,我不懂哪,西夏如何能发出三十万大军?”

“王将军,你指的什么?”

“难道他们用兵当真没有损耗?”

“何谓穷兵黜武?”王巨一笑。然而西夏运气真的很逆天,不承认都不行,两个梁娘娘都是疯狂的主,动不动就是三十万大军。不用想,百姓过得苦逼无比,所以据说在史上往后去,横山无数百姓因为活不下去,向宋朝投奔,包括西夏的老巢,宥州夏州的羌人。

但是呢,宋朝每每到了关健时候,就差那么临门一脚,却因为这个那个,无功而返。

特别是章楶将西夏人三十万兵马坑掉的那次。

辽国越来越不争气。

眼看真不行了,金人南下了。

这让王巨怎么回答?

…………

新年到来。

本来今年新年京城百姓会有一个大大的惊喜。

不过为了保密,则没有了。那就是烟花。

但张若水也不急,他接手军器监后,按照王巨的协议,由延州十个商户出资,这个出资是指买地,置办坊场,以及采办材料的费用。军器监则负责生产,调动材料。毕竟它沾到了火药,火药这时候虽向坑矿发放,但还是属于管制物事。

因此李贞派人过来,于城西郊外在建设厂房。

张若水则是紧张地关注着西北。

虽然他替王安石办了事,但王安石能将他放在心上吗?某些方面,他与王巨才是真正紧密联系的一对。

王巨能不能上位,能不能提前上位,就看这一战了。

延和殿君臣也在讨论这件事。

“文公,陕西可有消息传来?”赵顼问。

“王巨到了三原,除夕前买了一万头猪,一万头羊,打着朝廷犒劳的名义,发放给了保捷军将士。用的是烧酒作坊的钱。”

文彦博将后面一句咬得重重的。

“文公,烧酒作坊的盈利,无论用捐献或是犒劳名义,皆是国用。”赵顼道。

文彦博话中有话的,这算不算收买人心呢?

所以赵顼打了一个小圆场。

“陛下,若是国用,就将它交给国家,若是私用,那就是私用。”文彦博道。

王巨这种做法糊里糊涂的,不好。

王珪说:“文公,无妨,当初王韶于秦州市易时,王巨便没有同意将烧酒作坊交给朝廷。无他,此例一开,那么朝廷以后就能用它当成故事,擅自抄没私人作坊挪为国用,争议会更大。”

文彦博,你可不要犯糊涂了,真让王巨交,王巨会真的交。但朝堂还有一心想敛财的王安石呢,这个后果你可想好了?

事实王珪是替王巨说话。

怎么办呢,谁让他们都属于“温和派”。

王安石说:“此役关系到国家兴亡,诸公勿要阻挠。”

一句话便让所有人沉默了。

如果王巨此战失败,庆历故事又上演了,那将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如果胜了,什么都好说。想说好也行,想说坏也可以,反正就是说坏了,在这几年里西夏人也老实了。

但在王安石心中,此战很是重要。

只要打胜,那么西夏数年都不敢犯边,为王韶开边河湟腾出良机。王韶才是他的人。

而且此战所用的禁兵不足两万,余下的都是保捷军、蕃兵,以及蕃人民兵强人、壮马,只要打胜了,就能证明民兵的可用性。以后增置边军好,或者是扩大保甲法罢,皆不会有很大的阻力。

那么以后又可以徐徐裁减禁兵,一旦禁兵裁减到四十五万人到四十万人之间。整个宋朝财政将会大为好转,自己变法成功!

只是这小子,一直不肯用义勇,否则会使自己推广保甲法更有说服力。

“保捷军有没有出发?”

“没有,说是到初五六开拨,让大家过一个年。”文彦博道。

军事由西府负责,所以王巨什么情况得对西府汇报。

但文彦博又给王巨上了一个眼水:“据下面禀报,说是王巨去了三原后,立即回到王家寨祭祖。”

王家寨也在三原,但不在三原县城,离县城还有十几里路。至于保安军那个王家寨,早就成为历史了。

“祭祖不对吗?”吕惠卿反感地说。

总之,王巨火拼陈襄,让许多人反感,只是与司马光的区别,文彦博不会将王巨往死里踩,不值,然而时不时上一些眼药水是必然的。也是防万一,万一王巨大捷,朝廷到时候如何赏赐?这小子还不得长翅膀往天上飞?

“虽祭祖也可,然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大敌当前,王巨恍若无事一般,也太过儿戏了。”

“淝水之战,谢安在下棋。澶州之战,寇准与杨亿整天吃酒作乐。又作何解?”

都是有学问的人哪。

老文不屑地说:“我只是就事论事罢了,难道你以为王巨现在就能与当年的寇准谢安相提并论?”

年龄!

“好了,好了。”赵顼不耐烦地说。

这一战他也十分关注。

不仅是王安石想的那些原因,还有其他一些因素。

此战派出的主帅乃是最懂军事的人,王巨虽然谦让,然而赵顼通过一些渠道依然得知到大顺城之战的真相,实际王巨在那一战中的作用,不比蔡挺低。

那么现在文臣当中,谁还比王巨更懂军事吗?他可不认为章楶比王巨高明。至于王韶,王巨也再三推荐的,然而还没有证明呢。

最强的将领,姚兕、林广、燕达、刘阒等人,都分别在各自战场上证明了自己。

最没有掣肘的一次行军,王巨能要的权,几乎全部给了,任由王巨去发挥。

最熟悉的一次领军,宋朝更戍法导致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这才成了宋军越来越弱的弊端,所以赵顼才取缔了更戍法。但对于王巨这次行军,却不会有影响,环庆州许多官兵,那几万保捷军、以及当地的蕃军、强人与壮马,王巨都熟悉的。

最强大的武器,各种各样新式武器,多分配给了这几万保捷军,并且这次又将军器监所有合格的武器提走了,调到前线分配给将士。

最强大的军队,禁兵不行了,可这边保捷军却是练了很久的。

就是兵力少了些,但那也是最强的一次对撞。

如果败了,赵顼也不知道怎么办了。

那么自己在后面竭力支持吧。

这时司马光忽然冷不丁地说了一句:“如果情报有误,西夏刻意虚张声势怎么办?”

仅一句,所有人眼光一起讶然,要知道这次为了配合王巨行军,不知调动了多少物资,而且是在这个大过年时间里,抢时间调动的。花了无数钱帛,骚动了无数百姓。

如果西夏不出军庆州,那才闹了一个大大的笑话。

第467章兵临

“永能,宋朝那边怎么样了?”梁氏问。

“宋朝那边鄜延路、环庆路与泾原路自元旦节边,皆大军集结,带着粮草,压到前线了。“梁永能道。

“太后,以臣之意,且不急发兵庆州。”

“仁多将军,为何?”

“虽然庆州李复圭无能,不过三军集结于前线,攻打难度增加,到时伤亡会很惨重。不如就象现在这般,时不时让三军于边境处集结,引起宋军警戒。如此,每次集结,都会让宋军疲于奔命,浪费钱帛。数次下来后,宋军警惕心松驰。也正好拖到八月时季,那时猛然用兵,宋军不防,庆州可以为我朝从容而得,同时又可以轻松得到大量物资,节约用兵费用,”仁多零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