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暗黑大宋-第3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司马光等人上书弹劾,不过司马光也在胡说八道,说什么陕西以陈米一斗七十文放贷,再让百姓以新好小麦每斗四十文还贷,朝廷获利近两倍。

麦价能与米价相同吗?

又有一些人在民间谣传,说是陕西官员为了放贷,命娼妓坐在肆间置酒引诱大家主动借贷。这岂不是瞎扯吗?

对青苗法,王巨本身不想发表什么想法,王安石变法,一是去除国家弊政,二是改善困窘的财政,然而那个黑窟窿未填上去,不敛财怎么办?

况且是均摊着敛财,一等户就打算贷二十贯,他们不用贷两次,一年不过多征了四贯钱,不会死人的……

某些方面也确实打压了一部分的高利贷,以及高利贷引发的兼并问题,但绝对不能夸大它的作用。敛财才是主要的。

因此王巨借助这个案件,在隐晦地说明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这些豪强们确实是无法无天,借契未到期,说明祖阳并没有违约,就敢将祖阳的妻女强行掳回家并奸淫之。

这个问题很严重了,诸位,你们也别当看不到。

第二个问题就是这个利息,虽然民间常出现吓人的百分之百到百分之三百的高利贷,不过如是合理的投资,那怕是二分利,也有许多人愿意放出来。但青苗法的利息呢,名义是二分,实际是四分!

朝廷同不同意处死姚克明不重要,重要的是这背后引起的反思。

这也是没办法,王巨认为下来了,不会呆在漩涡里了,实际不是,自己治理庆州,青苗法能逃得过去吗?马上还有更头痛的免役法,那个摊派更多……

写完了这个奏折,王巨吩咐快马送到京城。

不过他随后在屋子里走了几步,觉得自己有点儿对牛弹琴了。自己说了,就管用了吗?

就象后来的TG,都软到那份上,但外界有几个国家认可了?相反的不顾事实,继续妖魔化。想到这里,他心中叹息一声,想到,还是单干吧。

第573章以进为退

那个衙役还没有走呢,他又非是王巨的门人,因此要等王巨的手令。

因此王巨又说道:“正好,再替我带一令给章通判,让他露布全州。”

说着开始书写这道露布。

第一条便是自此以后,环庆二州境内四等以下善户、孝子、烈士、女户、鳏寡,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征税或者摊派。

女户就是家中没有男丁的人家,善户就是平时做了很多好事的。

但这里有一个限定,那就是四等户以下,三等户以上者,也不在乎那点摊派与税赋,也就算了。

这是应对即将到来摊派更多的免役钱。

第二条则是根据王安石青苗法规订的一些变通,青苗法规订若遇荒年,则于下次有收成之年归还,荒年了都饿死人了,国家救济都来不及,还收个鬼啊。另一条规订则是除浮浪之人(不事生产游手好闲之辈),城乡户都可以借贷,以乡村为主,余下向城郭户摊派,为防人户流逃造成官府亏本,以五户或十户为一保,以三等以上户为甲头,互相监督。如是佃户借贷,则与主户(主家)合保,视主户资产而借予。

另外还有一个隐形的规订,那就是五等户以下,必须有担保才可借之,穷啊,穷了就会还不起,官府哪里会借。

所以说青苗法绝对不能算是多伟大的良善之法。

因此王巨下了一道命令,五等户以下者,不得以任何形式摊派,不仅是青苗贷,也包括即将到来的免役钱。

何谓五等户,大多数是吃了早上,没有晚的穷人,王安石,你好意思也要敛,也要摊派吗?不好意思,还真摊派了。青苗贷还好一点,后来又来了一个免役钱宽剩钱,两相叠加,这些赤贫百姓立即压力辈增,所以导致了更大的反对声音。

不过为了救急,王巨又做了几条补充。

四等户以下者,只要他们愿意借,不需要任何保人,官府在五贯钱或者价值五贯的粮食前提下,必须借给这些人。

这些穷人随时会遇到困难,往往因为一石粮草,就不得不卖儿卖女,按照王安石的青苗法,他们上哪儿去找保人,所以只好借高利贷,或者真的去卖儿卖女。

这条规订才是真正的救急!

四等以下户者,若是遇到半年归还之期,无法偿还者,可予余下半年内偿还,不会增加利息,官府也不得以任何理由,征收高出年息二分以利的青苗贷息。

什么三分利四分利,见鬼去吧。

如果一年下来,无法偿还者,可以用工代役形式偿还官府,其役根据轻重,每天支付五十文到一百文之间,偿还结束,终止其役。

就是年息不超过二分,还会有穷人还不起,那怎么办,这就是方法。

宋朝现在各种差役,衙前、贴司、散从官、弓手、手力等等,数量达到了五十三万六千多人,一州军均摊下来,达到了一千七百人!

这些差役有长役,如衙前胥吏等等。有短役,如手力等等。

因此免役法也根据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待遇。

长役则要雇佣专人从事,短役那就可以灵活应变了,但也要雇募百姓去从事。

现在正好用这些偿还不起的贫困百姓去从事,一没有给国家带来负担,二是减免了不必要的官司。

即便那些遇到困难,真的去贷了五贯钱的赤贫百姓,愿意放下身体,做两个月的役活计,也就还清了青苗贷。

如果这样都不想还,只想好吃懒做等着官府来养活,还用得着客气吗?

衙役将这两份手令带给了章楶。

章楶看着这个新青苗法,微微叹了一口气。

表面上看起来是很好啊,真正改良的青苗法。

但实际没那么简单,当真王安石是傻子啊?

第一个它没有真正救急,贫困百姓真迫切需要钱帛的时候,多是六样大事,婚嫁丧病生死,特别是前四样,若是遇到了困难,五贯青苗贷根本不够。

第二以役代债也会有很多麻烦,看上去是很美,不过这些役与役又不同,有的活重,有的活轻,所以王巨说五十文到一百文日薪,但因为存在着差异,执行时就会出现问题,必会又会产生新的纠纷。

第三高利贷主的不满,也没有真正禁止掉高利贷,比如赌博,或者从事不法暴利行业,官府不会放贷的,还是去借高利贷。然而那样是自己找死,官府能管得了吗。但这样一来,一半高利贷被打掉了。一般能从事高利贷的,都是当地有势力的豪强。

这些人会不会乐意?

但这三条仍不是让章楶叹气的地方,毕竟是王安石变法开的头,王巨只是将它扩大化了。

让章楶叹息的正是王巨这个不得向五等户,以及四等以下善户、孝子、烈士、女户、鳏寡户进行任何形式的摊派。

难道不对吗?

还真有点儿不对。

就拿青苗法来比较,看似数额不大,一户一贯,但户数多啊。如果将这些户数去除,环庆二州最少就要去掉一万五千以上户,两万贯青苗贷,然而这些数量是分配好的,这边去掉,只好向那边增加了。

青苗法还好一点,尽管是两万贯,实际所付利息不过四千贯。

后面还有更大的大头即将到来了,那就是免役钱与宽剩钱。环庆二州不是经济大州与人口大州,但是军事大州,所以相关的差役数量并不少,两千多人。就打算一人支付三十贯,那也要近八万贯了,况且还有一个宽剩钱呢。吕陶在知蜀州时曾上书《奏乞放免宽剩钱役钱状》,臣本州四县,已有宽剩钱四万八千七百万余贯。

蜀州离成都府不远,不过它在成都府的西侧,东面还好一点,离成都近,有大河大川,西边则全是茫茫山区,最西更是宋朝边境地区。而且面积狭小,只有成都府路的三分之一大小。

就是这个小州,宽剩钱数量就达到了四万八千多贯。

所以一个青苗贷不怕,怕的就是后面的免役钱宽剩钱,王巨所说的这些四等户五等户摊派一下,最少能摊派三分之一以上,并且连这些赤贫百姓都摊派了,你们这些富人们还能说什么呢。

但将这些人抛除开来,可能余下的人就要多摊派三四万贯钱帛。

那会造成什么结果?

慈怜贫困是对的,但劫富济贫只是民间平民百姓的一种美好愿望,如果地方官真的这么干,那就会捅出天大的麻烦。

“希望那个黑窟窿早点填上,”章楶心中默默地说道。

兜里有粮,心中不慌。

国家财政赤字,总不是一个事儿。

就象这次出兵,如果财政宽裕,岂不能取得更大的战果。正是因为财政问题,大军到了盐州,一起停下脚步。

不能说时机不好,最少在赵卨代替郭逵之前,时机还是不错的,渭州是蔡挺,秦州乃是韩维,听说此人同样很欣赏王巨,延州是郭逵,虽然不会象蔡挺那样的大力支持,但不会从中制梗,况且还有韩绛呢。

“看来那天与王巨好好谈一谈了。”章楶心中又想到。

所以任何事都没有那么简单。

王安石也不是敛财敛疯掉了,连赤贫百姓的钱也要敛,这是换取豪强的一种苟和。然而结果在敛财为前题下,赤贫百姓怨声载道,豪强更是恨气冲天,两头都不是人……

就是这样敛,到他第一次下台,就是未来那场超级旱灾到来时,还没有将窟窿填上。

不过国库倒是渐渐充盈起来,赵顼储备这些财货,一防大灾,他即位那年河北大旱,国库空空如也,无法赈济,给他留下太深的阴影了,二防大战,宋朝打仗特花钱,然而赵顼这么做,却更将王安石推到了深渊。

王巨这么干,看似好心,却会使矛盾更加激化。

当然,王巨也在想办法,当真劫富济贫哪,他也不是侠客。

不过王巨的一些做法,也带来了消极的意义,非是这个加强版青苗法,而是他的奖励。

三军卖命,死了那么多将士,想办法给他们多弄一点钱错了吗?看似数量庞大,实际均摊下来,每人分到手还不足五十贯。

不过以后让宋朝如何用兵?

那么为了胜利,朝廷只好提高奖励,那又会逼得赵顼进一步的敛财,以便实现他的强国梦……

好了,站在各人的角度,有各自的想法,但每一个想法只要在变革的前题下,都会有利的一面,也会有弊的一面,除非不变。或如后世的医改,房改,教改,是带动了经济发展,但真的真的坑爹啊。

这些麻烦可以放在以后解决,章楶继续在三个堡砦游说百姓。

那边河西战役也结束了,董毡河湟兵不是吃醋的,仁多零丁同样也会用兵,并且成了哀兵,两人打得头破血流。

董毡最后带着三军退回湟州。

这次董毡有点功劳,于是赵顼准备授董毡锦州刺史。

但文彦博率领群臣上书,说若无董毡出兵河西,西夏军心不乱,就无王巨于庆州大捷,因此董毡有大功于宋,请授一节度使之职,以奖其功。

吕惠卿气疯掉了,当场就争了起来,说董毡只是想捞好处,故西夏大军深入到庆州后才出兵河西抄掠,哪里有救援宋朝之心?并且王巨未离开京城便料定此事。即便如此,董毡出兵河西,西夏也没有撤军,反而增兵于环州。倒是蔡挺出兵天都山后,才终使西夏产生撤退之意。前线三军将士浴血奋战,才取得如此大捷。自己的军队不奖励,反而归功于一外蕃,让三军将士如何作想?

可是吕惠卿孤掌难鸣,很快他的声音就淹没在一片要大肆封赏董毡的声音里。

赵顼气得坐在龙椅上说:“前方难得大捷,没有想到朝堂居然如此……”

这一句说得很重了,终于使文彦博与司马光闭上嘴巴。

只隔了两天,赵顼下定了决心,让司马光去了洛阳。

为何下定决心,乃是高滔滔在后面一再地阻拦。所以有时候王巨十分怀疑,高滔滔与司马光真的有一腿,这一腿非是指那种肉体上的一腿,而是某种默契。

王巨则在前线撤退了第二批军队,也就是诸军中的保捷军、蕃军与强人,以及一些缘边弓箭手。

撤退的还有高永能、刘绍能、赵普、归娘浪埋等诸将,只留下了一名小将郭成。至于王文谅,则早让张茂则请回延州喝茶了。

这一撤,前线宋军整少了三分之二。

当然,这时候才是王巨最担心最小心的时候。

为了加快运盐速度,将他青盐交易地点,从淮安镇提到了萌门三岔,这个堡砦筑好了,与史上取了同样的名字,宁羌寨。

不过王巨记得的也不多,大多数堡砦名字不一样,而且许多堡砦位置也不一样了。并且与史上不一样的是,这次王巨比较看重宁羌寨的地理位置,因此筑的比较大,占地足足有四百多亩,整是史上的那个宁羌两倍面积。

这一提,便减少了六十多里路程。

然后王巨又将白豹城的交易地点提了提,提到了定边城。

王巨知道在史上宋朝于这里设了一个军城,因此也雄心勃勃,刻意建造了一个大堡砦,几乎与大顺城面积相仿佛。当然,占领了这么多横山地区,也要有一个中心地带。

不过这里王巨发生了误差,尽管同样倚着石涝川而建,但史上的定边军城则在更北一点,而且面积更大,整整两千余亩。并且在石涝川对岸又修建了一个小砦与之对峙,扼守河川。

这个无关紧要。

主要这一提,几乎提了近百里的路,而且多是山路,离盐州更近,这无疑加快了运盐的速度。

为此,王巨还减免了商贾每斤一文钱的盐价。

这些种种迹象不免让西夏某些人又想入非非。不过他们有些儿犹豫不决,毕竟嵬名科荣已经成功到了宋朝京城。

如果再动手,嵬名科荣在宋朝做的努力全白废了。

而且能不能胜,一雪前耻,还是两回事。

但就在这时候,忽然前方传来消息,说是宋军正在全力攻打虾蟆寨。虾蟆寨,名字不好听,但对于西夏来说,真的很重要,重要到大顺城有多重要,它就有多重要的地步。

第574章维稳

在宋朝,人们将白于山下面与西面的断断续续的崇山群岭也称为西横山,包括兜岭、杀牛岭等山脉。实际自归德川起,这些山脉已经开始变得零碎,多数更不属于白于山山系。

当然,不是说余下的就是平川了,还是山,山连着山,不过这些山不是特高大,有很多的山就象环州的那些山峁那样,虽然比庆州境内大多数山峁高大,然而比起真正的横山白于山,它们相对在矮小得多。

由洪德寨开始,往北就是归德川、虾蟆岭、骆驼会、双堆峰,然后就是盐州,但这条道直到双堆峰才变成真正的山路,余下的都是平川大道,比较平坦。不但平坦,而且低洼,特别是中间的桨水谷,一到雨季来临,往往归德河的水便会漫延上来,造成道路泥泞一片。

这个地形也意味着就象当年大非川那样,是一片水草丰美的好场所,易牧,不过最大的弊病就是难以防守。

因此虾蟆岭上的这个虾蟆寨极其重要。

如果将它丢失,宋军可以再建几个寨子,与东边横山诸寨相连,那么以后就可以从四个方向对盐州产生威胁(金汤城路、白豹城路、通塞川路、归德川路),而且它还严重地威胁着灵武大道。

如果可能,自虾蟆岭发兵向西,渭州再发兵向南,萧川以东会全部丢失给宋人。

并且因为这种地形,西夏刻意将它作为与宋朝缘边地区的一个重要的交易互市,这一条也十分重要,西夏除了牲畜皮毛外,余下的几乎什么都缺,布帛、茶叶、金银铜铁、日用百货,甚至粮食。

宋朝离开西夏能得活,所以动不动就关闭两大互市。

但西夏离开宋朝就无法得活,因此于边境设了许多大大小小的互市。

所以虾蟆寨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军事堡塞,也是一个重要的商业城镇。

在这种情况下,西夏将士虽很是害怕宋军,但一个个仍在顽强奋战着。

不过打着打着,西夏有许多人产生了疑惑,这支似乎由多数蕃人组成的攻城宋军手中是有一些攻城器械,连正规的云梯也搬了过来。

但总让人感觉到象是一支真正的杂牌军,非是传说中那个夜魔率领的妖异军队。从铠甲上也能看出来,这支宋军几乎连一副象样的铠甲都没有,因此这次攻城,就好象宋朝让这些人前来送死一般。

不过寨中的夏军也不敢怠慢,因为宋人在南方四十里处,正在建设一个高大坚固的归德堡,筑堡的就是西夏战俘。因此在堡前驻扎着数千宋朝官兵,不仅是监督这些战俘,也是监督自己这支西夏军队。

那支宋军似乎象是正规的官兵。

难道是宋人的诡计,败成这样了,整个西夏人都害怕了。

双方一攻一守,打到傍晚,那数千宋军困倦地退下。

慕容羌子带着一大群能说得上话的羌人,找到了种谊,说道:“种将军,虾蟆寨易守难攻,我们攻了两天,死了无数丁壮,实在攻不下来。”

“一个小寨子,都攻不下来,还想谋反?”种谊讥讽道。

“种将军,我们没有谋反,不相信你可以问一问你大哥。”

“平时桀骜不驯,又不听官府调动,岂不是谋反?”

“我们错了,真的知错了,”另一人说道,王巨下令,让他们按照汉人征税,补交十年税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