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暗黑大宋-第37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也没有猜出真相。

但这是在海外海上,任谁也没办法去查了。

无论是王巨做好事,或者资助了国家,或者私下花销掉了,大家全部无可奈何了。

这也是王巨丢掉三个作坊的原因。

三个作坊在大臣眼皮底下,看得清楚,红眼的人多,不如主动放弃。

大家对他财产如何议论,王巨不管,随后连续办了两场婚礼,一个是三弟的婚礼,一个是张贵的婚礼。

随后王巨带着三弟去了泉州,张贵仍留在京城读书,努力考一个举子再说吧。

但王巨却将妃儿与两个儿子两个女儿留在了京城,只带着琼娘南下。

王珪说了,知道的人皆恍然大悟,那时王巨已经断定郭逵南下不能灭掉交趾。然而岭南烟瘴之地,自己吃一点苦倒也罢了,不能让妻子孩子也随着吃苦,于是留在了京城。也算是吧,实际还有一个用意,那就是人质!

赵顼又是满脸苦涩。

当时不是没想过王巨,虽然王巨熙宁七年来京时说我不想碰兵事了。

不过真下诏强行让他担当重任,他能拒绝么?

但与两府宰相商议时,皆认为交趾比较容易平灭,就那么一个蛋大的国家,与福建路相仿佛,十万大军南下,还不手到擒来?

而王巨在泉州一年却为宋朝带来巨大的收入,关健是他那一套,其他官员都不懂。

因此商议来商议去,最后让郭逵做为南下的统帅了。

现在看来,是何等的错误。

十万大军,二十万民夫,从四月就开始征集,六月出发,每天得消耗多少粮草物资,去年好不容易重新充盈起来的国库,因为这一战又空空如也。

那就算了,积攒财政就是为了花销,为了强军强国的。

然而这一战,却死了那么多人,十万大军有五万大军是从京城抽调的禁军,可五万京城禁军回来的只有两万三千人,死掉了五成半!

如果按照庆州那一战牺牲烈士的各种补偿,一名烈士前前后后合计补偿给了其家人两百多贯,那么这次朝廷得拿出四千万贯出来发放抚恤!

花掉了那么多钱,死掉那么多军民,仅是为了换来富良江畔的一场胜利?

王巨在泉州这几年替朝廷赚的钱合计在一起,也不够这一战花销的。

吴充好笑地说:“王公,你不要将此子看得太过神奇,就象他说灾害过去,今春到来,又有旱灾发生。”

虽然这次旱灾远不能与熙宁七年那次旱灾相比,不过也算是很严重了,几乎能与赵顼即位之位的旱灾相仿佛。而且旱灾重灾区却是在东南,哪里是宋朝的钱袋子,大米仓。

因此这次旱灾影响仍很重的,甚至许多大臣正眼巴巴地等海上船队回来,海客们还“欠着”三司一百万石稻米,正好可以用来救急,也不要往京城调运了,就在东南发放吧。

王珪道:“王巨岂有如此之能,吴公,你高要求了。”

虽然有点本事,但是人,不是神,不是妖。

不过这也反映了大家的心态,虽有旱灾,但灾害能在承受范围之内。虽然死了许多军民,花费了许多钱帛,因为内库充盈,此战赵顼还从内库刻意拨出八百万钱帛用于军费,内库拨出钱了,国库就能稍稍宽松了,虽不能达到战前目标,不过终是胜了的。

朝廷现在两个选择都可以。

可以继续让王巨前去广南,看能不能如他所说的那样做到。可以就此停下,至少交趾不敢再入侵,南方安定,朝廷对南方百姓有能一个交待了。

于是冯京说道:“陛下,交趾乃化外之地,得之无益,去之也无害。况且七年大灾,八年灾平,百姓还未安定,交趾入寇,今年又有旱灾降临,熙河兵戈一直不休,天灾兵祸人祸,接踵而至,陛下当慈怜百姓,就此休生养息了。”

冯京本来还想说辽国那边还没有谈好呢。

不过王巨在那场谈话中,再三讥讽了朝中大臣恐辽,恐过了头,因此忍着没有说。

元绛道:“吴公此言也是,不过臣就害怕交趾恐成第二个李继迁。”

因为王巨在那场对话中,反复将交趾的地形与李继迁起事时的南河套形相比较,并且说交趾的地形比南河套更复杂。

地形做比较,难免就会将两个国家也拿来做比较。

开始时李继迁地盘也不大,不过延州北部横山向北的银夏地区,以及南河套。结果现在变成了一个让宋朝成为恶梦的国度。

那么交趾呢?

这样一想,也不是不可能的,如果交趾将占城真腊收复,再加上它们那个恶梦般的热带雨林地形,那就会真正尾大不掉了。而且现在的南方与史上的南方不同,因为木棉,这八九年来陆续地迁徙了二十一万余户百姓,如果不是木棉司过于敛财,能迁徙的百姓数量会更多。所以赵顼有时候想一想,东南数路这个百姓看来是太密集了。

陆续迁徙了这么多百姓,还有那么多赤贫的百姓涌向海外,以至几百艘巨舰,去年都没有装完。若是没有木棉司与海外的疏散,这几路百姓数量会增加到什么地步?

其实这样想是错的,挤一挤,这么大地方,不过四十几万户百姓,其中还有许多是来自北方的百姓,那么也容纳下去了。就象现在的泉州,二十万户百姓,大家一起叫多,人口太多了,太稠密了,土地太紧张了。但到了南宋,变成了三十多万户!

真恶性发展下去,大不了多溺死自己的子女了。

当然,这个挤的空间终是有限的,但在赵顼这一朝,不会产生致命性的危胁。

这么多百姓迁徙到岭南,不仅是木棉创造着利润,人多了,还有一些百姓种茶叶,办作坊,种水稻,这些也给朝廷带来了收入。

广南再也不是宋仁宗时可有可无的广南了。

那么一旦交趾壮大起来,成为第二个西夏,难不成象陕西那样,派驻重兵,建设无数堡砦……若真出现那个后果,这个兵费马上就要激增。而且三面皆敌,宋朝的处境会更困难。

冯京嘴张了张,想说也不敢说。

自己为了国家与百姓,想息事宁人,但万一出现了那个局面,自己无疑就成了一个历史罪人。

沈括道:“陛下,不如写一道诏书,问一下王巨,然后将这些战报顺便与诏书用特脚递送向泉州。”

赵顼更加苦涩,简单的一个道理,就象一支足球队,如果过份倚靠某一个球星,这个球星固然会星光耀眼,可这个球队就会很苦逼了。况且这是一个国家,上亿百姓,几万名官员,眼前一百多人,可以说是整个宋朝的精英。

但个个没有主见,又将球足到泉州去了,这样如何了得?

然而王巨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就象王韶,王安石在熙宁征两税,王韶不同意,王安石不开心了。后来讨论平交趾时,王韶再次反对,交趾是烟瘴之地,想要平交趾,必然会产生大量牺牲,浪费大量的人力与物力,不值。这更激怒了王安石,在他的议论下,赵顼对王韶开始产生厌恶感。

郭逵战报送回,王韶又上书说:“广源之建,臣认为是贪虚名而实忘祸,执政却怀疑臣所说乃是讥讽。去年举事之初,臣说力争极论,说宽民力而省财用,可同列皆不听,还有熙河事折辱臣。臣本意是不想费朝廷就可以得到伊吾、卢甘(指河州与洮州),却没有想过以熙河做路,河岷作州。现在我与大家意见不同,若不退,必被众人不容。”

这段话有两个背景。

第一个背景便是王韶开边熙河,打仗就得花钱,就象王巨庆州一战,那么大的胜仗,也不过花了两千多万贯,可招来许多大臣议论了。实际王巨也搞不清楚,在他推动下,直接的间接的,不用王安石变法了,就能将那个黑窟窿填下,为什么还有一点。只能说赚得多,用得多……

所以王韶于边境开市易谋财,屯田谋粮,训练弓箭手做兵。

我不用朝廷一兵一卒一粮一文,就可以将熙河拿下。

事实王韶征复熙河费用并不算高。

拿下后王韶的计划就是象原先古渭州的做法那样,朝廷驻扎官兵,训练弓箭手,派出少量官员,以羁縻为主、治理为辅管理这片地区,那么矛盾就会很少,同时也达到扼控西夏南下的目标。

第二个背景便是与王安石的矛盾,王安石置路建州设县,又开始征收两税,这是王韶不同意的。因为这样,无疑会产生很多矛盾。当然,如果没有西夏与辽国两大强敌,那么就治理吧。然而现有这两个强敌威胁,就不能让这个地区产生严重的矛盾。想要钱,市易就赚来不少钱了。想要练兵,有的是广漠的地区练兵养马屯田。

而且朝廷也阻止西夏人南下了,难道朝廷还不满足吗?

有人说王韶是王安石的人吗?是他的人吗?从王韶弹劾那个大和尚起,王韶就不是王安石的人了。

所以王韶较真,王安石不容了。

然后出兵交趾,王韶又竭力反对,这让王安石更不容了。

然而旧党们却更憎恨王韶,交趾未得全功后,王安石下去了,旧党开始用王韶开边熙河议论交趾之役。

两方皆不容,王韶气愤之下,才写了这道奏章。

好了,朝廷诏书说王韶本凿空开边,骤跻政地,却以勤兵费财归曲朝廷,由是落职知洪州。还未去洪州,又以谢表怨慢,落职,知鄂州。

王韶多骄傲的一个人?让我下可以,我上书就是要求下的,别给我戴子虚乌有的大帽子哉。他心中憋闷,闷出病了,伤势渐渐发作……

以这么小的代价,拿下熙河地区,王安石与赵顼就是如此对待的。

王巨能不怕吗?

所以他用了一些巧妙的手段,逼得朝堂出现这个结果。毕竟当初用兵交趾,不仅是王安石同意的,包括吴充、元绛等人都同意的。然而现在这个结果,当真能对天下人交待吗?是你们求着我来的,而非是我主动请战……

第630章条件(下)

“果如子安所料啊。”葛少华叹服道。

这个预料对王巨来说,并不难。主要是王安石、文彦博与司马光这些猛人如今都不在朝堂上。无论冯京,还是吴充,性子都比较软。就不要说王珪一直对王巨不错,尽管这个不错,和王巨对沈括一样。

至于元绛,比资历政绩,都不及王巨了。

不过王巨也没有想到会下去这么多人,王安石、韩绛、吕惠卿、陈升之、蔡挺、王韶,就连曾孝宽回到泉州守孝了。并且时常来王巨家串门子,把酒言欢。

别人不好说,但曾孝宽却是知道的。

以前泉州是什么样子,现在泉州又是什么样子。

就是王巨也疏忽了今年又有了旱灾,因此继续一波波灾民,从北面各州县涌向泉州,这是王巨巴不得的,不过灾民多了,尽管王巨派人救济,然给当地治安带来了不便。

但这个不便,也是王巨所希望的,大家一起巴不得这些灾民早点离开,迁徙时便不会有争议了。只是这样一来,在政绩上稍稍逊色些。

而且王巨也有意利用航海之利,照顾了一下曾家,还有浦城的章象。

也不是为了巴结,两家都是当地的望门,他们能配合,那么接下来做事也就顺利了。所以从公王巨做得是不错,从私王巨也算是卖了一个大大的人情。

王巨本人有出身,有政绩,有战功,现在也能说有资历了,曾孝宽如何不与王巨结交?

王巨就没有解释了,也不好解释,并且在属下面前,也要适度地保持一点神秘色彩。

他笑了笑说:“子深兄,我在泉州,不怕有麻烦。”

王巨看上去,与王韶差不多,属于那种不拉党,不结派,孤助无援的官员,王巨也在刻意塑造这一形象。

实际不然。

王韶的命运不仅是因为战功,其实战功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有战功也未必那么会悲催。

但王韶命运悲催,还有两个原因,一是上去太快了,定性就成了武臣,武臣了,大家就不会当成一回事了。而且迅速上位,眼红的人多。

二就是真正的不拉党不结派,孤立无援。

那么孤臣不应当重用吗?如果赵顼真能做到这一点,这些年就不会发生这么多事了,甚至可以说北宋都未必会灭亡。

且看汉武帝的一生,做了那么多大事,好的坏的,也有争议,可会不会象赵顼这样?况且汉武帝一直是有目标地做事,为了目标在做正确的事。

如果搬抄汉武帝,那么为了变法,就不要搞什么异论相搅,不要杀死韩琦、文彦博与富弼,但最少彻底地将他们打趴下。变法会不会畅通?

为了强军,那么就应当重用名个名将,而且打了这么多战役,名将也涌现出来了。但后来的五路伐夏,各个名将如何用的,各个主帅又是什么人?

王韶都不用,国家想强军强国,那么得用什么人?难道真穿越时空,将李靖、卫青、霍去病这些名将拽到宋朝来?

然而王巨不同,首先他来到泉州“洗白”,俺是一个文臣,并且替章楶洗白。

其次他在军器监呆了一段时间,就在地方上漂着了,又有意派人暗中营造一种悲情的命运,这便会赢得许多人的同情与支持。

最后便是有目的去做事,包括对付政敌,他得罪了一些人,可认真数起来,不过司马光、陈襄、文彦博、杨绘、孙固。但认真地分析,陈襄与杨绘、孙固那是逼上门的,至于司马光与文彦博,即便没有种种恩怨,以后王巨还会因为政治理念的不同,与他们产生严重冲突。

然而其他人呢,包括冯京与吴充,王巨与他们有过严重冲突吗?

而且也不是不拉派,如章惇、章楶、沈括、小苏,这几个人一人当抵百人。况且在武将中,王巨是何等的地位?

再者,许多人轻视王珪称他为三旨宰相。

当真如此,这些人争得那么厉害,可波及到了王珪?王珪向他示好,这是认为王巨有前程,也许是当成未来的帮手,也许是替他后人着想,然而王巨就果断地接来了这根橄榄枝,不是向王珪献媚,王珪也没指望过王巨会对他卑躬屈膝,只是略略尊重,在政事上互相声援罢了。但也足够了。

正是因为有王珪在上面和稀泥,这些年王巨也算是太平无事。

但谁去声援葛少华?况且葛少华只是一个举子出身。

因此王巨顿了顿说:“但你则不同,可今年又有灾害,迁徙的百姓数量还会有很多,对于海外来说,这是一件好事,可对于你来说,就会面临着巨大的困难。故此,我与曾孝宽结交,还说过这件事,不过他的能力还是有限的……另外我也会写信给沈括,他在三司,也可以替你说说话,不过他的能力还是有限的。所以你还要做几件事。”

两人官职不低了,然而这么多百姓,七嘴八舌的人多,就非是两人能力范围之内了。

“第一件事,我对各个豪强约束得比较紧,不过你我一走,必然又会原还原,不如在你手上索性放一放,虽然我不喜文公公开吼出与士大夫治天下,而非与是百姓治天下,然而话语权却是掌控在豪强士大夫与权贵手中的,这无可否认。如果无法妥协,那要记住一句话,拉拢多数人,对付少数人。不过我临行前,会写两封信给章质夫与章子厚,让他们写信回去,让族中的族人配合你。”

其实王巨也在妥协,然而做为葛少华,就必须做更大的妥协。

不过好在葛少华受王巨影响很重,特别是随王巨兴修郑白渠那段时光,王巨就是这么做的。加上这么多年磨砺,最少这个知州能胜任了。

至于进士与举人的区别,当真重要吗?

难的还是迁徙的百姓。

“第二件事是这个,”王巨递给他一张纸,葛少华看后,并没有不明白,但问了一句:“听说朝廷欲要派官员去海外管理?”

王巨不是谋反。

即便几个门客的有点儿想入非非,但也不是想危害宋朝,相反的,在维护宋朝利益上,几乎都是一致的。

王巨也是一样。

一个统一安定的国家对于整个民族的重要性非是公知们所能明白的。

就看前世的欧洲,不要说种族与语言,中国地方大,同样有很多种族与语言,虽然宋朝官话不是普通话,但各要的方言仍然很多,就象他初来泉州,想要与百姓交流,就必须要带着一个“翻译官”,四年多后,才勉强用当地的方言与当地人沟通。

如果有一个雄才大略的人物抢在工业化到来,统一了欧洲,然后工业化开始,殖民开始,那可能会让这些白人真正统一整个世界!

再看前世的十六国与南北朝史,英雄辈出,为何教课书里一笔带过?实际真的不能往深处写,那可以说是整个民族最黑暗的时期。

还有现在,如果赵顼不忌惮,放手让王巨去做,不要等工业时代到来了,只要过五十年,在南海东侧还能剩下多少猴子?

这正是背后有一个统一安定的国家,有着无数百姓。

然而王巨忠的不是赵顼,而是这个国家,迫于这种政治局面,以及赵顼的心性,王巨只好单干了,也因此,君臣是没办法真正交心地沟通了。

同样葛少华也不是想谋反,只是那边的秘密有点儿多,更怕官员管理,坏了王巨的大计。

并且他心中也不服,不管王巨做了什么,刚刚有点模样了,朝廷就来接手,为什么不接手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