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暗黑大宋-第53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起拿出来当成了周围百姓的私塾。但京城的那个宅子则不同,想做私塾也不行,周边都是贵人家,所以以后打算交给张贵兄弟。这几年还是挂在王巨名下,防止赵顼召他进京述职,一大家子,呆在驿馆不合适的。

外面又有许多人杀猪宰羊,以欢迎王巨的归来。

王巨低声说道:“妃儿,走的时候,拿出一千贯钱,济助村中的贫困百姓与孤寡老人,不能占乡亲们的便宜。”

妃儿恩了一声。

王巨背着手,走了出来。

村外便是一眼望不到边际的田野,夏麦基本都收割上来了,不过田里皆长着绿油油的粟苗与豆苗,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早不是他原先开拓郑白渠时那般荒凉的光景。

王巨眼力好,居然在一些旮旯里看到他从彼岸带过来的一些杂粮。

虽然伐夏之战,使郑白渠许多保捷兵牺牲,但没有影响郑白渠的庄稼耕种,特别是未来这两三年内,郑白渠的粮食尤其重要。

三叔安排妥当后,进了屋,说:“太保,这次回来打算呆几天?”

“就几天,祭完祖后,我们将要去河州。”

“河州,这么远?”

“吐蕃背叛我们大宋,朝廷可能会对吐蕃用兵,故此我要去河州,不然不能指挥。”

无论河州,还是朝廷对吐蕃用兵,对于“三叔”来说,都太***的远了,远得不可想像。但是王胜一脸自豪:“没想到当初那个穷山村里出了一个大人物。”

两人又说了一会儿话,王胜便讲到了这个私塾,前后共出了十七名举子,包括王家寨都有两个青年考中了举子。

说到这里,王胜十分自豪,想当年,一个保安军共出过多少举子?

王巨暗暗拧了一下眉头。

这个举子,王巨很不喜。

王巨为何将科举划成四级考,现在参加科举的士子太多了,每一届几乎达到了十几万人,甚至接近二十万人。

有的大州人口多,教育发达,比如京兆府十三县二十多万户,每次参加解试的士子能达到三四千人四五千人,无疑给各州府带来沉重的压力,所以先经过各县的童生试诠选,那么每一县只有数百人参加了,这样各州府压力立即去除。

但宽的只是各州府解试压力,到了省试之时,不仅有新举子,还有老举子,因此每一次省试新老举子人数能达到一万多人,多时能达到两万人,自己节裁官员数量,进士名额压缩,如今每届殿试只录取两三百名进士。

想一想这么多举子,只能争这两三百名名额,会有多大难度。

因此这个私塾尽管出了十七名举子,却无一名进士,中了进士,也未必能做到高官,不中进士,更是一无是处。

“这样的教育,这样的科举……”王巨在心中叹息一声,随后脸上也有些自豪。

彼岸也有教育,暂时不比宋朝优势大,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积,识字的百姓比例,会很快超过宋朝。

彼岸也会录用一些头脑灵活的青年学生为胥吏,为各镇幕僚官,但在彼岸,胥吏实际就是官员,最少是公务员,不存在任何岐视的,因此薪酬也远比内陆要高。

不过彼岸录用这些青年学生时,不是看他们知道多少经义,而是他们在专长知识上,能不能活学活用,能活学活用,才会录用,然后让他们用这些学来的知识,带领着百姓走上更富裕的道路。

而且在各个学校授课时,就刻意提到了这一条,不管学生将来会不会选择去做胥吏与幕僚官,或是选择其他职业,同样也要活学活用,只有活学活用,才能用自己学到的知识,给自己带来美好的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开智慧。

其实除了科技生产力跟上去外,彼岸许多制度已经不亚于****制度了。

现在彼岸仍没有宋朝富裕,不仅人数太少,平均财富也不及宋朝,宋朝穷人多,但有许多富人手中的钱财多得吓人,因此一平均下来,依然远胜过了彼岸。

当然了,王巨宁愿要彼岸那种财富,也不会要宋朝这种财富。

但正是因为制度教育各方面的不同,就连财富,彼岸也会大踏步地追上来。

甚至将来两边财富相差无几时,这边八成的财富控制在一成人手中,那边二三四等户手中的财富将会达到八成以上,也就是中产阶级比例会是宋朝的数倍。

不过这些想法,王巨不会傻呼呼扫王胜的兴说出来的,放在心里了。

王巨选择黄道吉日。

他多少年都没有回来祭祖,并且说不定去了彼岸,也不可能回来祭祖了,所以这次祭祖十分地隆重。

黄道吉日在九天后。

但到了第三天,王巨忽然收到蔡确一封信,信上的内容让王巨啼笑皆非。

这件事得从竹纸作坊说起。

王巨让王安石所逼,将竹纸作坊卖给了高家,一是赌气,二是想着法子与高家拉近关系,不是高家,是高滔滔,怎么着,也要尝试吧。

然而毛用,他一个人,那时文彦博他们是一群人,无论他做多少努力,高滔滔对他的应象越来越恶。

但竹纸作坊到了高家手中,朝廷休想得到一文钱商税了,甚至一个机灵的福建路百姓不知用什么手段,也得到了竹纸技术,虽不及高家这个竹纸,不过胜在便宜,然而仅过了一年时间,便让高家利用一些手段将此人送进了大牢。因此仅是这个作坊,每年几乎就可以替高家带来四五十万贯以上的利润。

王巨不是圣母裱,不可能为这个不认识的人去抱不平的,不过他心中很是不喜。

于是暗暗地将竹子引进到彼岸,彼岸也有竹子,只是数量很少,还有许多竹子不宜做竹纸。

不过这个竹纸连彼岸的纸张也满足不了,况且各支船队每年还要运输大量纸张贸易呢。

王巨因为心中不喜,索性便减少了竹纸的采购,增加了麻纸与藤纸。

高家还派人询问过这件事,彼岸答复也简单,就象麦子平时一斗三十文,粟一斗不足十文,但西北战急时,不管是麦还是粟运到前线,最少得三四百文钱,在这三四百文前,十文与三十文有何区别?

这是军粮的运输成本,海上的运输成本更高。

那么竹纸与藤纸麻纸些许差价,又算得了什么?

差价不大,竹纸现在质量虽然提高了,但韧性可及藤纸与麻纸?彼岸虽开始调运竹纸,可得不到人家的认可,因此现在不得不以藤纸麻纸为主了。

这样便将高家人糊弄过去了,实际海上运费虽高,但一艘船往往以万石计算,平均下来,并不是大家想像的那么惊人。

竹纸在大食倭国那边同样受欢迎。

不过人家不买,难倒强卖不成?高家与这件事无关了。

然而彼岸的大肆采办,导致了许多地区纸作坊生意兴隆,包括越州的一个藤纸作坊,作坊主叫郭元章,这是一个很精明的人,他吸收了宣纸与竹纸的一些生产技术,用古藤、楮树皮、麻、稻草以及其他十几种材料,研发出一种新式藤纸,不仅成本便宜,而且纸张质量也不错,便成了彼岸采购的重点对象。

特别是去年三千万大采购,郭家就分到了好几万贯纸张的业务。

郭家生意兴旺,引来一人垂涎,当地有一马姓衙内,他父亲就是江南西路转运判断马回景,这个马衙内便亲自来到郭家,拿出五千贯绢交,说俺买下你这个作坊了。

郭家这个作坊现在规模很大,不提名气了,就是硬件成本最少也有四五万贯钱,郭元章不同意,然后麻烦上门了。

在马衙内相逼下,郭元章气急,决定鱼死网破,先是假假的屈服,收下了马衙内两千订金,然后暗中将这个作坊以三万贯的价格,便宜卖给了杭州一个姓钱的员外。

随后郭元章带着这三万多贯绢交,来到银行司换成了金条,找到与他交好的一个夏姓海船船长,在夏姓船长帮助下,秘密逃向了彼岸。

找不到郭元章,马衙内与钱员外开始扯皮了,钱员外背景也不小,属于钱俶一脉的,虽不是钱俶的后人,但关系不是很疏远。

谁怕谁啊,最后都惊动了杭州与越州的官府。

杭州知府滕元发与越州知州刘载便找到了夏船长,郭元章既受了马家的订金,那么就不当将作坊卖给钱家,至少现在将那两千贯订金退给马家吧。

夏船长便怒了,先是责问滕元发,公素有声名,有人说公颇似公之外祖父与舅父之风(范仲淹与范纯仁),但现在怎能为非作歹,为虎作伥?

滕元发很冤枉哪,问,某哪里为非作歹了?

夏船长便说,郭元章家的作业最少价值五万贯,每年净收入达到近万贯,马衙内凭什么用五千贯就将这个产业收买过去?公难道不知道吗?

滕元发便看着刘载,他真不知道啊。

刘载便不悦地说,那么为何郭元章不来州城诉讼?

夏船长可不会惧他,反问道,诉讼?知道为什么郭元章将五万贯的产业以三万贯卖给了钱员外?正是你们越州诸胥吏衙差恐吓威胁,郭元章走投无路了,这才将它卖给了钱员外。试问刘知州,你们官官相护了,他上哪儿诉讼去?

那为何又收了马家的订金。

五万贯的产业被逼得以三万贯脱手,这两千贯钱权当少许补贴了,干嘛,刘知州,有本事来抓我啊,都做的什么混账官哦。

刘载脸气得发白。

这中间对对错错,滕元发也糊涂了,便上书朝廷。

赵顼大怒,下诏将马回景贬到岭南,做了一个小军的知军,马衙内成了坑爹的官二代。

不过郭元章这么做,也肯定是不对的,赵顼与滕元发一样,又不知道错在哪里,于是让蔡确写了一封信,用快马送到了王巨手中。

王巨回了一封信,这件事的本身容易解决,我责令让彼岸追回这两千贯,真不行,以后对郭元章进行一些补贴就是了。

关健是这件事背后所带来的影响。

郭元章精通各种麻纸藤纸的制造技术,彼岸却没有这种人才,因此彼岸每年从朝廷采购大量纸张,或用于彼岸,或带到外番交易,由是带给我朝大量税赋,也养活了许多百姓。

但无论藤或麻,彼岸也有的,就是一些材料彼岸没有,也可以引进,一旦彼岸在郭元章的带领下,正式大规模生产各种纸张,会带来什么后果?

并且由郭元章开头,许多有技术的商人,在权贵豪强相逼下,纷纷带着钱帛带着技术投奔彼岸,最后我朝有钱的人,只剩下一群权贵了,那会是什么样的光景?

朝廷处罚太轻了。

即便将马回景贬到了岭南又如何,说不定几年后,高滔滔上位,又将这人提拨上来。

而且刘载当真没有官官相护的想法?

写完了信,王巨摇了摇头,这些积病啊……也不是宋朝才有哦。

而且弄不好,他真的一语成真,以后随着彼岸越来越繁荣,一些无权无势的商人在一些豪强相逼下,逃向彼岸……原来是没办法逃的,难不成逃到更落后的辽国与倭国去?但现在就有地方可逃了。

所以王巨说三公,公正,公平,公道,它是极重要的。

但这只是一件小事,宋朝内部环境在恶化,可相比于其他朝代,依然还算是好的,而且经过王巨这三年治理,多少也阻止了一些弊病进一步恶化,况且就是彼岸,能否做到真正的三公?

重点还是吐蕃与西夏……至于这个黄道吉日,也只是一个幌子,他在等,等一个人,一支庞大的车队。

不久人来了……

“子京,西夏银夏石宥那一带大约有多少兵力?”王巨先请刘昌祚坐下,让妃儿沏茶,随后问道。

“斥候打探来的情报,大约只有三四万兵马,我率兵渡过大里河,还击毙抓俘了两三千西夏将士,但听闻梁乙逋兵败回来后,下令又征兵役……”

“不用管他们征兵役,西夏之所以能立国,是正统,是人心,何谓正统人心,因为他们多是党项人的后裔,嵬名氏就是拓跋氏,因此大家尊之为主。一旦失去民心,西夏什么也不是。”

“太保此言中的也。”

“不知那些驱逐的百姓有没有产生效果?”

“效果不错,”刘昌祚高兴地说道。

前前后后被刘昌祚撵出了近万名百姓,但就是山外少许夏粮,现在也收割上来,这些百姓是一无所有逃过去的,如果放在宋朝,有钱有粮,赈济一下也就安定了,况且西夏现在最缺少的是什么,非是钱粮,而是人口。

但西夏现在哪里有什么钱粮赈济?

于是这些流民为了生存,不得不到处烧杀抢掠了,整个山外乱成了一团。

“那就好,我马上写奏章,请求朝廷让河东发兵,我再下令种知州从盐州撤回来,调动一支兵马,配合你作战。”

河东路的兵马,王巨是没有权利调动的。

但章楶去了河东,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王巨可以直接绕过朝廷,一封书信即可。

两人又说了一会话,王巨看着刘昌祚苍白的鬓发,说道:“子京,再熬几年,你就可以休息了。”

虽然借助这次持续的会战,王巨与章楶皆有意提拨磨砺了一些小将,让他们迅速成长,可许多老将军年龄皆高了,比如燕达,比如刘昌祚。

美人迟暮,英雄白头。

王巨心中不由感慨万分。

刘昌祚不以为意,笑了笑说:“末将不才,得蒙太保赏识,这才略有作为,即便战死沙场,又何惜哉。”

“子京,我不要悲情,要的是大团圆,是喜剧,可不许说晦气话哦,”王巨开了一个小玩笑说。

刘昌祚立即匆匆回去安排,未来这次行动,才是王巨所说的惊喜之一。

随着许多轮戍的官兵陆续地撤退下来,不仅有轮戍的官员,还有一些作战能力弱的诸营官兵,这次也陆续一一撤向后方。

但他们这一行有些古怪,那就是押着从永乐城挖出来的尸骸,一路南下。

有许多尸骸找不到了,还有一些百姓被押到西夏后方活活虐死,但还是让刘昌祚的部下挖出来十四万多具尸骸。

现在这些惨死的军民一起腐烂成骷髅了,不过从这些骷髅上,还能看到他们当初的惨死之状。

而且不是一具两具,整整十四万多具,浩浩荡荡一眼望不到尽头的六轮车上全部装满了尸骸,其中陕西路百姓受害最重,车队一路过来,无数百姓伏于道路两边嚎哭着。

王巨刻意前往官道,他缄默了半晌,他是不会哭的,可心情同样沉重。

默默地站立良久,他对一名指使说道,做几面旗帜,上面三行字,一兵九民,百姓无辜,何致于死?

“喏,”那名指使说道。

一会儿车队渐渐远去,这也是王巨有意而为之,即便到了这一步,许多士大夫仍要“和平”,仍要做圣母,现在就让你们亲眼看一看,西夏是如何对待宋朝普通老百姓的。

不过这一行,会刻意从两个地方绕一下,一处就是洛阳那几名耆老的门口,还有一处,便是司马光的家……

PS:这一章可能在过渡吧,写得很没有感觉,大家凑合一下吧。还有二三十章,这本书就要结束了。虽然成绩差得要死,但总算我没有烂尾。

第821章一家人

种师道很快接到王巨命令,徐徐撤军。青盐虽好,正事更重要。

不仅要分兵支援延州,还有一个地方没有拿下来,那就是青岗峡、虾蟆寨,将这几处西夏要地占领,等于整个南横山(从白于山西半部到天都山),一起被宋朝拥有。

天都山下又有黄河之天险,泾原路官兵并且及时在几个重要的渡口两边修建了关砦,也就是两边大半段边境,不是西夏人进可攻退可守了,而是变成了宋朝进可攻退可守。

于是种师道下令,两路宋军,一路从环州归德川、白马川出发,一路直接从盐州南下,两边夹攻,实际总体而言,宋军在这边行径并不恶,主要还是以安抚为主。

将来恶的是银州夏州那边,一是永乐城的血仇,二是这一带乃是拓跋氏的老巢,即便安抚,也未必能赢得他们的欢心。就象当年宋太宗那样,难道宋太宗对定难四州(银夏宥绥)百姓恶了吗?

所以两路宋军南北而来,青岗峡一带的几堡砦守军望风而降了。

别的不说,就象萧关,就是最好的例子,投降了,只要不反抗,宋军也没有杀戳,相反的,宽赋宽税,又拨款修建道路,实施了种种惠民政策。萧关离这一带并不远,只有一百几十里路,只是道路不好罢了。

而且与宋朝不一样,宋朝各堡砦相对都比较高大坚固,有的堡砦还建设了瓮城,但西夏贫困,因此多半堡砦,实际就是用石头与栅栏垒建起来的。

这好象后世的猴子国家,于南海岛屿上修建了一些军事实施,但轮到****,直接填海了,再到美帝,人家直接将坡国变成走狗,然后于坡国驻军,俺们将马六峡直接扼守住,看你天都怕不怕?

以西夏这些简陋的堡砦,即便有人不怕死,顽强作战,也守不住。

拿下了这一地区,种师道立即于四五处险要所在,让当地百姓以工代役,修建四个重要的堡砦。

好了,南横山全部成了宋朝疆域了。

其实当年王巨庆州大捷后也可以这么做,不过那时朝堂反对声音大,特别是文彦博为西府首相,王巨得不到朝廷支持,财政上也十分困难,于是王巨仅占据了一部分横山。

但就是这一部分横山,也使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