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汉帝国-第16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话匣子一打开,就收不住了。如何取卵,如何缝合伤口,如何治刀伤,一一道来,头头是道。
    “骗马还有这么多道道?”景帝听在耳里,奇在心头,要不是亲耳听到,还真不相信崩马有这么多的技巧。
    主父偃、簧婴、冯敬三人谁个不是如景帝一般惊讶?
    尽管周阳知道箱马虽然不为人瞧得起,也是一门学问,听了这人的话,仍是不免一阵惊讶。周阳惊讶的不是弱马的讲究多,而是此人对这方面的研究非常深入,有些已经可见现代兽医学的端倪了。
    他主张要对刀伤用药,力避发炎化脓,只不过没有用现代术语说出来罢了。
    马政官员问询一些问题。此人一一回答。这些官员都是此道好手。一听便知他没有说假话,于狷马一事极为精熟。
    “好!”马政官员点头道:“你精于骗马,这很好。皇上要推行马政,大汉要大量驯养战马,你这崩马的本领用得上。从现在起,你就是朝廷的官员了,俸禄三百石。”
    三百石的俸禄,是很低阶的官员。这人不仅没有叹息。反倒是很欢喜:“谢大人,我是官身了,我是朝廷的官员了。”
    品秩再低,那也是官,要他不欢喜也不行。
    马政官员脸一肃道:“你听好了。皇上说了,只要你做愕好,皇上晋你爵,荣你身,让你享受荣华富贵。可是,你不尽心竭力,出了事。你罪责难逃!”
    “大人放心”的记住了!记住了!”这人一脸的笑容。
    “呵呵!”景帝抚着额头,甚是欢喜。不看不知道,一看方知,竟然连弱马这事还有如此多的道道。
    景帝大步一迈。又去下一处,来到赵过挑选种庄稼人才的地方。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家的基础,景帝非常重视。
    只见赵过坐在短案前,正在挑选人,一脸的严肃。
    他面前一个五十来岁的老农,一脸的风霜之色,老脸皱纹。站得毕恭毕敬。
    “这么老的人,能种庄稼?”景帝有些难以置信。
    “皇上有所不知,这种庄稼的人。年纪越大,经验越丰富。这老伯,是一把好手。”主父偃略一打量老者,为景帝释疑。
    “哦!主父偃。你就这么肯定?”景帝仍是有些不信。
    “皇上。你瞧,这位老伯与众不同。”主父偃的观察不弱:“他身上有太阳的慧黑色,这是久经太阳晒所至。还有,此人脸上没有菜色,和肉食者的脸色无异,臣料定,此人家境不错。不仅粮满仓,还养有家畜,食有肉。”
    食有肉,对于现代人来说。不值一提。在当时,却是天堂般的生活。一个老农若是食有肉,那的确不一般。要想养家畜。就得有粮食。结论就是此人很善于种庄稼。
    景帝把老农一打量,果如主父偃所说,此人的脸色不错,没有菜色。再一打量主父偃。不由得莞尔,主父偃是寒士,于菜色肉色一瞧便知。
    “老伯,你有何长处?”赵过问道。
    “禀大人,老朽别无长处,善种庄稼。”老农开始回答:“老朽对择地择时锄
    接下来,老者一一道来,什么时间下种,下种多少,什么地种什么庄稼,锄草积肥,无不是经验之谈,赵过是这方面的专家,也是听得不住点头,赞道:“老伯,你种庄稼太屈才了。你应该把这些经验,传授给其他的人,我命你为稻田使者,你可愿意?”
    稻田使者,相当于现在的农业技术员,对于这位经验丰富的老农来说。正合适。
    “谢大人!”老农抚抚额头。有些为难:“大人,老朽只会种,不会说,嘴笨。”
    “老伯,你就照适才所言来教人便可。”赵过笑笑,温言道:“老伯家境不错,家里养有家畜,这积肥就方便了,你呀,一定要把这也教给他人。”
    我们现在用化肥,用锄草剂,机械化生产,飞机播种,用家畜积肥在现代社会根本就不入人眼。可是。在汉朝,这是创举,非常值得。
    “谢大人。”老农依然有些迟疑:“夫人,老朽不识字呀。”
    “这好办!”赵过很是温和的道:“只要老伯用心,我给你派一个。书吏,这文秦一事,就交给他办了。嗯,老伯善种庄稼,没数十年的经验不会如此老道,俸禄六百石。”
    “六百石?”老者大是惊讶。继而就是欢喜无已:“谢大人,谢大人!”
    “老伯,你一定要用心。你家境不错,家里人都有肉吃。可是,大汉很多百姓没肉吃。若是庄稼种好了,有余粮,可以养家畜,百姓就有肉吃。”赵过鼓励道:“皇上说了,要大汉百姓粮满仓,食有肉,你千万不要辜负皇上的期望!”“皇上圣明呐!”老农有些动情的道:“皇上把老百姓放在心里,老百姓有好日子过了!”
    老农的话很朴实,没有什么华丽的辞澡,却是真心的赞扬。景帝听在耳里,大是受用,眼睛眯了起来,不住点头,这比千篇万篇煌煌之言更让人满足呀。
    “周阳,赵过这人,作荐得不错!”景帝冲周阳笑笑,赞赏不已。
    “他做了一批髅车,发给百姓使用,百姓都说好。可是,时间太短。不能做得太多,要不然,今年的收成会好上许多。”景帝大是惋惜。
    “皇上,只要有了人才,这时间会追回来。”周阳宽慰他一句。
    “说得好!”景帝点点头,带着周阳他们接着查看起来。
    景帝要振兴百业,这次招纳的人才真是各行各业的都有,这查看起来。费时好长。费时虽长,收获也不错。景帝是不看不知道,一看方知每一行都所在,既是惊讶。又是欢喜,对周阳提议办学一事,更加赞成。
    这些人的经验很丰富,不乏创造精神,却有一个共同的缺陷那就是不读书,不识字。正是因为他们不读书,不识字,这才采取面询的方式挑选。要不然的话,完全可以采用策试的办法,发给他们笔墨竹简,要他们写出来。
    一通查看下来,周阳很是惊讶。让周阳惊讶的是,我们的祖先创造力惊人,尽管周阳知道我们祖先的创造力惊人,却是没有想到是如此的惊人。
    铁匠已经发明了精钢烬造法,那是一锤一锤去锻打。在当时,钢铁的得来,主要是靠反复锻打,这叫百炼钢,这没什么好说的。问题在于。铁匠不仅锻打。还发明了油浸粹火之术,这是一个创举。
    “若是他们都读过书,识得字。这技艺会更加精湛。”景帝最后下了结论:“办学这事,雷打不动。联宁愿与匈奴晚些大战,也要把这事办好!这是国之根基呀!”
    只要有了人才,百业振兴,汉朝的实力就会更强大,匈奴虽然强横。也是无能为力。对景帝这结论。周阳他们完全赞同。
    查看完了百业技巧之事,就剩下最后一事,就是经国之士的策论了。这是重中之重,景帝决定次日举行,并且景帝要亲临。
    经过一天的巡视,周阳见识了汉朝的科技。非常震憾,为我们祖先的创造力而喜悦。对第二天的策试。周阳更加期待,这些经国之士会发出何等样的洪声呢?
    翌日,周阳早早赶到宫里。周阳去得早。没想到景帝更早,早就在宣政殿等着了。
    景帝身着皇袍,头戴通天冠。没有穆穆天子之威,而是一脸的笑容,一见周阳之面。便是笑呵呵的道:“周阳啊,今儿是大汉的喜日子。联要挑选大汉的经国之士。高祖有三杰、陈平、周勃、樊吟这些人才,才创建了大汉,联的人才越多越好。”
    不等周阳说话,一昂脖子,吟起了高祖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走喽,找猛士去兮!”
    景帝真的很欢喜,袍袖一拂,快步而去。脚步轻盈异常,足不点。
    景帝虽是贵为天子,却是性情中人,发怒的时候耳以抡棋盘砸死吴王刘漆的世子,欢喜的时候笑呵呵的。与平常人无异。周阳与景帝相识这么久,很少见到景帝如此欢喜。
    这也难怪,人才是一个,国家的根基,前来应试的人才远远超出了想象。连大名鼎鼎的申公都来了,要景帝不欢喜都不行。
    周阳、主父偃、窦婴、冯敬四人脸带微笑,跟着景帝进了宣政殿。
    一进宣政殿,周阳的眼珠差点掉,原来殿
    “周阳,你那想法很好。”景帝先是夸一句周阳,接着道:“跪坐着写累人,这般坐着写,不用腰酸背疼,联特的命人做了些出来,让他们坐得更舒适些。”景帝对这些经国之士真是不错,可是以说无微不至了,连这等小事也没有放过。
    景帝走到宝座旁站住,转过身,一拂袍袖道:“策论开始吧。”
    “策论开始,士子入殿!”窦婴扯起嗓子吼起来。
    他的吼声一停,殿外的士子一个接一个进来。周阳打量这些入殿的士子,差一点喷饭。
    第一个进入的是一个须发如银的老者。年岁不小了,没有七十,六十不是问题。却是红光满面,身体健硕,头戴儒冠,身着儒服,大袖飘飘,一股清雅之气乍现,让人大生好感。
    正是名满天下的大儒,申公。
    周阳历史不够好,申公有没有才学,周阳不清楚。至少申备这出场很帅,好象仙人一般,让人眼前一亮,不愧是名闻天下的大儒。
    “布衣申培,见过皇上!”申公按照士子之礼向景帝见礼。
    声音清越,富有磁性,周阳暗想你入错行了,如此优美的声音,应该去当歌唱家。
    申培是申公的姓名,因为他是著名的儒生,为人尊称为申公。
    “申公,请入座!”景帝微一颌首。
    “谢皇上!”申公谢一声,找到自己的位子,坐了下来。第一次坐这立式桌椅,倍觉新鲜,坐下后,扭扭了身子,坐得更舒适些。
    第二个进来的是一个,头戴蝶头,身着曲裾深衣的士子。此人三十余岁年纪,眼睛明亮,好象九天之上的骄阳,脸上泛着特异的光辉,一望便知。此人定非寻常之人。
    气质儒雅,让人大生好感,他大步而来,每一步下去,具有一种引人共鸣的节奏感。
    “好家伙!”举手投足间,能引人共鸣,绝对不是寻常之人,周阳不得赞叹一句,好感大增。
    可是,下一刻,周阳差点笑翻在的上。此人却是未着履,光着一双脚。白白净净的一双脚,保养得非常好,若是不看他的人,只看他的脚。一定会把当成妇人。
    后面的士子虽没有进殿,周阳却是瞧清了,个个衣冠整齐,褒衣博带。不敢有一点失仪,他倒好,竟然光着脚丫子来见皇帝,这也让人难以想象了。说得好听点。叫洒脱,说得难听点。叫狂生,这也太狂了。
    “广川董仲舒,见过皇上!”就在周阳转念头之际,这人上前冲景帝施礼。礼节周全,是士子之礼。一点也未出错。
    “董仲舒?”周阳惊讶得差点把下巴砸了。
    谁不知董仲舒的大名呢?周阳不知听过多少回了。很多人赞他为大儒,为儒宗,趋循有礼,什么好听说什么,可是,谁能想得到,董仲舒竟然不着履,光着脚丫子前来应试。
    要不是周阳亲见,打死他也不信。这事竟然是董仲舒这个千古有名的儒宗干的。
    “董仲舒?”景帝一双虎目在董仲舒的脚丫子上打量着,一脸的惊讶。
    董仲舒却是泰然自若,仿佛没有发现景帝在打量他的脚似的。
    “好!够洒脱!坐吧!”景帝莞尔一笑,冲董仲舒一挥手,董仲舒应一声,坐到自己的位子上了。
    申公坐下时,略有些惊奇,董仲舒却是泰然处之,仿佛他坐过千回百回立式桌椅似的,一点也不惊奇。
    景帝紧抿着嘴唇,强忍着笑。一双虎目不时打量着董仲舒。若不是在这种场合,要是在没人的地方。景帝肯定是放声大笑了。
    景帝做了这么多年的皇帝,董仲舒是第一个在他面前光脚丫子的人。要景帝不想发笑都不行。
    接下来是朱买臣进殿,向景帝见礼。
    朱买臣厚嘴唇,脸上的皱纹叠了一层又一层,明明四十不到的人。乍一看象是五十岁,纯粹一个小老头。这还不算,他还一脸的苦相。虽是身着儒服,头戴儒服,礼仪不失,周阳却有一种“沐猴而冠”的想法。
    周阳不是那种以貌取人的人。处此之情,不得不有如此戏德想法,实在是朱买臣太另类。
    要是给朱买臣一圈绳子,再给他一把斧头,让他穿上葛布粗衣,他不是楼夫,是楼夫的老祖宗!
    可是,朱买臣钟声若洪钟,话语中自具一股让人无法抗拒的魅力,让人不敢轻视。
    这些士子一个一个的进殿,见过礼后,坐到位子上。数百之众,黑压压一片。周阳望着这些士子。看着熟悉的桌椅,真有回到校园的。
    景帝扫视一眼,道:“前朝孝公求贤诏中痛说国耻,联今日也来说说国耻。数十年来,匈奴横行,围高祖,侮高后,掳掠百姓子女,黎民泣血。匈奴把利剑架在大汉的脖子上,大汉还不得不赔笑脸,行和亲。送妇人。国书还要写得谦卑异常。仿佛大汉的妇人没人要似的。三王五帝以来,就没有过如此奇耻大辱。联丢尽了脸面!今日的策论,就是破匈奴之术,古今治乱之道,你们痛陈吧!”
    “诺!”士子们应一声,提笔在手。准备痛陈时弊了……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凶叭,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   

第四十二章 收百越之议
    二少十子提慧在弄。难以下由得皱眉沉思起,更喀刊义起了笔杆子。
    周阳看在眼里,想起一到考试时就会把笔杆子当棒棒糖啃的翘课的不良学生,倍觉亲切。
    董钟舒、申公、朱买臣、公孙弘、王盛、赵绾、严助这些人却是想也没有想,提笔在手,悬腕挥毫。笔走龙蛇,只听一阵“刷刷”声响起。
    看来,他们是成竹在胸了。他们平日里苦思如何破匈奴,治道之乱。这说明他们用心,把国耻放在心上,这是真正的人才,景帝不住点头。
    景帝特别留意了一下董仲舒,此人虽然狂放,的确是有才干,微微颌首,大是赞赏。
    可下一刻,景帝不由得皱起眉,有些好笑,却不能笑,只能紧抿着嘴唇,尽力忍着。
    原来是董仲舒写着写着,又有了不雅的举动。他把右脚提起,放在桌上,左手不住抠起了脚丫子。
    一个白白净净的大脚掌摆在桌上,格外显眼,引得众人注目有人忍俊不禁,叶哧咔哧的笑起来。
    董仲舒却是浑然不觉,一双眼睛半眯半闭,仿佛睡着了一般。右手中的狼毫却是不断挥动,一副架轻就熟之慨,写到入神处,一颗头颅不住晃动,摇来晃去,很是享受。
    把他那副样儿看在眼里,周阳大是好笑。
    春陀脸一沉。就要喝止,却给景帝一摆手阻住了。
    景帝把董仲舒的脚丫子打量一眼,再也忍不住了,以手捂嘴,笑得身躯打颤。要是在没人的地方,景帝肯定会开怀畅笑。在这里大笑,不是不可以,而是会惊扰这些士子。只能委屈景帝,偷着笑了。
    周阳、窦婴、主父偃、冯敬,谁会不是象景帝那般,偷着直笑?
    这事实在是太搞笑了,堪称千古一奇。也可以说是儒林较事了。
    申公紧挨着董仲舒,瞄了一眼董仲舒那不雅样儿,不由得皱了皱眉头,若不是当着至尊之面,申公肯定会斥董仲舒无行。
    再瞧朱买臣,一脸的肃穆。笔行龙神,下笔毫无迟滞之象,看来其人面相虽苦。却是胸中自有经伟。
    海水不可斗量,人不可貌相,这话一点也没说错!
    公孙弘正襟危坐。行笔不停。严助脸色肃然。悬腕挥毫。驾轻就熟。
    这些士子,各有各的神态,各不相同,不必一一细表。
    写得最专注的就是董仲舒了。周阳暗想董仲舒会写出什么样的策论呢?会不会写出黜百家,尊儒术的千古一策呢?
    周阳很想上前去瞅瞅,可是,又怕惊扰士子,只能暂抑好奇心。
    “啊!”
    一阵轻呼声响起,发自一众士子之口。
    原来是董仲舒写完了,拿起竹简。对着竹简吹吹,明亮的眼睛一扫。站起身,快步来到景帝面前。把策论呈上。
    “这么快?”景帝大是惊讶。
    场中这么多士子,有些人才破题,就是申公这个名儒,也才写了半篇竹简,董仲舒就完了,还真让人有些难以置信。
    “禀皇上,写完了。”董仲舒躬身回答。
    “你写的什么?”景帝接过竹简。略一扫视,虎目中精光闪烁。差点站起来了,挥挥手道:“你先下去歇着。”
    董仲舒应一声,大袖飘飘,迈动光脚,快步而去。望着董仲舒的背影,周阳大是惊奇。难道他真的写出了独尊儒术策?瞧景帝这般惊讶样儿,十有**不会错。
    景帝拿着董仲舒的策论,一看再看,越看越是惊讶,不住抚额头。
    周阳真想冲上去,一把夺过来。瞧个究竟。可是,把景帝那专注样儿看在眼里,不得不打消这个念头。
    没多久,申公写好策论,交给寰婴,施礼告退。紧接着。朱买臣、公孙弘、严助写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