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汉帝国-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周亚夫紧咬着嘴唇,他是一员不可多得的良将,居然没有教周阳兵法,这份后悔劲无法言说了。
    周阳平静异常:“禀皇上,水无常形,兵无常势,用兵之道,不一而足,各有各的方法。骑战、步战、车战,设伏、诱敌,这些都可以视情况而定,并无成法。”
    “话是不错,这道理,读过半篇兵法的人都明白,不需要你说。”景帝眉头一挑,微微摇头,脸含不悦。
    等着出丑吧!这是常识,不需要说的,周阳如此回答,那是找训,百官不由得精神大振,等着看周阳给景帝训斥,训斥得无地自容。
    周阳好象没看见百官的期待似的,接着道:“总而言之,就一句话:阵而后战,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阵而后战,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这话同时出自景帝、周亚夫、窦婴,还有一班武将之口。个个眼睛瞪得老大,仿佛好酒的酒徒嗅到醇酒之气一般,如痴如醉。
    景帝眼里精光四射,盯着周阳,目光在周阳身上溜来溜去。周亚夫一脸的惊喜,嘴角的纹理出现,一直到了脖根。
    “啪啪!”
    一阵眼球的砸地的声音响起,周阳成了焦点,所有人的目光都聚在他身上了。
    这是盖世英雄岳飞的名句,流传千年的兵家格言。纵然是起兵家之祖孙武于地下,也会竖大拇指,景帝、周亚夫、窦婴以及一般武将通晓兵法,于这话能不肃然起敬?
    景帝意外,窦婴惊讶,周亚夫却是喜慰不禁。
    刚刚还在为没有教周阳兵法而后悔,谁也没有想到,周阳的话足以成为兵法格言,周亚夫这份喜悦远非笔墨所能形容,真想放声高歌,要是不在朝上的话。
    挠挠额头,景帝呵呵一笑,赞叹一句:“真是将门无虎父子呀!”
    周亚夫满面红光,拈着胡须,呵呵直乐,欢喜得连话都说不出来了。
    景帝的赞扬还没有完:“孙子有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此言与此一般,当为万世兵家之则!”
    武穆此言流传了千年之久,将来还会再传下去,永世不泯,景帝此言没有说错。
    “谢皇上赞誉!”周阳谦逊一句。
    景帝眼睛一眯,右手指节不住在御案上轻叩,沉吟起来:“周阳,你此言极妙,朕心甚慰。可是,兵家格言虽好,却几近于空,朕想听听你对汉匈情势的看法。大汉创建数十年来,与匈奴作战,未有大胜仗,其原委何在?你要说则言,不愿说则罢,朕只是随口问问。”
    皇帝能有随口问的事儿吗?即使景帝是随口问的,瞧他那副感兴趣的样儿,也不能推辞。
    周阳读过不少“商场如战场”的书籍,这些书引用兵法,解释商战之道,周阳摘引兵法格言不是问题。可是,这是时势分析,比起适才的一问更加难答,难上百倍!
    汉匈交战数十年,汉朝一直处于劣势,多少人为之痛心,多少人为之总结,其中不妙精妙之论。贾谊、晁错,这些名垂千古之士更是为之呕心沥血,这一问的难度可想而知了。
    许昌,庄青翟二人一脸的得色。二人忌妒周亚夫,适才见礼、夸赞,不过是走过场。这一问,周阳无论如何不可能有妙论,那么,周阳也就丢脸了,等着瞧好戏吧。   

第三章 舌战群臣
    在群臣注视下的周阳,仍是那般平静,一副不惊不躁的样儿。
    谁也不知道,在这镇静的外表之下,周阳却是激动难已。这是机会,天赐良机呀!周阳完全可以趁这机会,给景帝灌输一些现代文明,历史就会大为不同,或许会更加辉煌灿烂,这不正是周阳一直想要的么?
    “皇上垂询,臣不敢不言,若有不当之处,还请皇上恕罪。”周阳吸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侃侃而言:“欲举武事,必先修文政!大汉草创之初,天下奄奄待哺,无力与匈奴大战,是以数十年交战,无甚大胜仗,实不足为奇。”
    “欲举武事,必先修文政!”景帝品评一句:“此言深得治国之要呀!打仗嘛,打的就是国力!接着说。”
    周阳应一声:“数十载下来,大汉国力恢复,若要兴兵,当能战而胜之!”
    不久之后,汉武大帝就要大举击胡,横行的匈奴会给打得大败,这是不争的史实。然而,此时的汉朝,对匈奴是谈之色变,一提起匈奴二字,就有大臣心惊胆跳,认为匈奴是不可战胜的。
    周阳这话无异于火星落在火药桶里,立即引发了群臣的争议。
    许昌首先反驳:“周阳,你不过一个小小的郎官,也敢妄议国事?你可知道匈奴自小生长在马背上,可以在马背上过一生,骑射娴熟,兵利弓劲,来去如风,无从捉摸,何来战而胜之之语?以高皇帝之雄武,三十万大军被围平城,若不是陈平出奇计,岂能脱归?”
    庄青翟马上就附和:“许大人此言极是。大汉与匈奴打了数十年的仗,连千人以上的大仗都没有,为何呢?是因为匈奴来无影,去无踪,今日在东,明日在西,连影子都看不见,这仗还怎么打?”
    “嗡嗡!”
    二人的话深得文臣的心声,马上附和、支持、声援,七嘴八舌的说来,好象蜂群在盘旋。
    与文臣为匈奴长志气的看法截然不同,武将们却是大声鄙夷他们,不住冲文臣裂嘴角。
    “哈哈!”周阳放声大笑,群臣的议论声戛然而止。
    “周阳,你好大的胆子,你竟然敢在朝上狂笑?”许昌哪会错过这等良机。
    “许大人,你可知我为何发笑?我这不是狂笑,是嘲笑,嘲笑你等见识浅薄。”周阳于他的用心了若指掌,毫不留情面:“匈奴是骑**得,战骑骠悍,来去如风。可是,你可知大汉最大的优势是什么吗?”
    “大汉的优势在于土地辽阔,人口众多,钱粮不计其数,这谁不知道?”许昌扯扯嘴角,很是气愤,周阳居然用这种考童子的问题来问他,这是瞧不起他。
    群臣不住点头,就连景帝都赞成他这话。
    周阳却是出语惊人:“许大人错了!错得离谱!大汉最大的优势,不是土地之辽阔,不是人口众多,更不是钱粮无数。”
    “哼!”许昌冷哼一声,不屑辩驳。
    景帝眉头一挑,问道:“周阳,你说说看。”
    “皇上,臣以为,大汉最大的优势是在于文明悠久,技艺精巧。”周阳的回答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技艺就是科技,这是古人的说法。
    景帝剑眉一挑,眼里精光四射,盯着周阳,脸上带着明悟之色:“周阳,细细道来。”
    周阳这话太惊人了,汉朝主和与主战两派论战了数十年,说起汉朝的优势,不外乎钱粮人口、土地子民,就没有如周阳这般立论的,可以说是惊世之言。
    不仅景帝好奇,殿上这么多官员,谁个不惊讶?周阳再次成了焦点。
    “诺!”周阳解释道:“文明是何物?文明就是祖先精髓的传承,从三王五帝开始,华夏就在传承老祖宗的精髓,到如今,三千年过去了。三千年的精髓沉淀,是何等的博大精深,匈奴连文字都没有,他们何来文明之说?大汉的军队有军规军令,大汉的臣民有大汉律法约束,反观匈奴,虽有约束号令,不过是粗制,难与大汉相比。”
    这些都是实情,景帝不住点头。
    “光有文明还不够,还要有发达的技艺。”周阳这才说到重点了,作为现代人,深知科技的重要性:“华夏有着发达的技艺,而匈奴有吗?匈奴连冶铁都不会,他们用的主要是青铜武器,穿的是皮甲,而大汉冶铁之术远在匈奴之上,我们的军队穿铁甲,用铁兵器,何来匈奴兵利弓劲之说?”
    “你胡说!”许昌很没面子。
    一个年青将领,名叫公孙贺,站出来力挺周阳:“许大人,你去过边关吗?你见过匈奴长什么样儿么?周大人说得不错,匈奴就是这样子。他们的兵器,远远不如我们。”
    又一个青年将领,名叫公孙建,他的嗓门更大:“我在边关杀过数十匈奴,难道还不如许大人臆测?”
    许昌脸红得赛过关二哥,无言作答,狠狠一跺脚,乖乖闭嘴。
    把许昌的窘迫样儿看在眼里,周阳暗笑:“匈奴自小生长在马背上,骑射娴熟,这恰恰说明,匈奴必败,大汉必胜!”
    匈奴的优势,还成了匈奴必败的理由,这话太绕,立即引来一片指责之声,就是景帝也是一皱眉头。
    周阳不去理睬百官的指责:“匈奴除了骑射以外,还有什么优势呢?没有了!而大汉还有很多的优势,是以,匈奴必败,大汉必胜!匈奴是善骑射,大汉也可以训练敢战之士。即使在骑射上不能超过匈奴,我们还有强弩可用。蒙恬收复河套之地,不是使用了很多强弩吗?大汉边关上,不是也有不少强弩?弩的射程比弓远,射速更快,是匈奴最惧怕的利器。”
    强弩一直是中国古代独步世界的利器,即使西方的罗马帝国,在弩上的成就,比起汉朝要逊色很多。
    到了唐朝,强弩与轻骑兵、陌刀相配合,使得唐军纵横无敌,横扫了天下,灭国数十,唐朝也就成了梦幻般的王朝!
    “此言极是!此言极是!”公孙贺、公孙建一班武将大声赞同。
    景帝微微颔首,右手拈着胡须,听得很是享受。
    许昌吃了憋,时刻不忘找回面子,抓住机会问道:“周郎官,就算你说的有理,可是,马匹怎么解决?要养马,就得有草场,没有草场,怎么养马?”
    真是个可人,周阳正要说这事,他就提起来了,甘当丑角的精神可嘉。
    周阳强忍住笑:“至于马匹,其实很好办。养马嘛,一定要有草场,这没错。华夏之大,难道连点草场都找不到?匈奴的马匹是好,可是,大汉也可以养出上等战马,因为,马的种性是可以改良的。只要皇上重视战马,启用精通此道的人才,要不了多久,大汉就会拥有很多优良的战马。”
    这前景实在是诱人,景帝的眼睛眯在一起了:“话是不错,可是在哪里去找那么多人才?”
    此时的汉朝,还没有兴建“太学”,读书人虽受重用,国家还没有设立教育机构,这要等到汉武帝改制,才设立太学,正式开始培养人才。
    “皇上,臣有一策,可以解决此事。”这可是绝佳的机会,周阳绝对不会错过。
    “哦!”景帝很感兴趣,眉头一挑,身子略向前倾:“何策?”   

第四章 献上一计
    “皇上,世不绝贤,国不乏圣,大汉人口众多,岂能没有人才?”周阳刚一开口,又得到景帝认同,微微颔首。
    人才,是不缺的,只是没有发现,没有用好罢了。
    “精通技艺的人才更是不少,皇上可以从其中择取优秀者,让他们教徒授课,把技艺传承下去。”周阳开始兜售自己兴办科教学校的想法了:“一个良工教出十个,十个良工教出一百个,这样下来,既可使得技艺不失传,又有更多的良工。有了这些良工,大汉的军械会更加锋利,大汉的战马会更加优良,大汉的粮食会更多,大汉的水利会更加坚固,大汉的钢铁会更加坚硬……”
    一连串的例子举下来,景帝的眼睛越瞪越大,兴致越来越浓厚。
    许昌冷笑一声,打断周阳的话头:“周郎官,你说得比唱的好,可是,良工的技艺都是秘而不传,要他们教徒授课,痴人说梦。”他一口一个周郎官,是在讥笑周阳官位低下。
    这丑角他是越当越上瘾了,周阳暗中好笑:“这事很好解决。良工之所以把技艺秘而不传,无外乎他们要养家糊口,若是别人知道了,就会饿肚子,养不活家人。这有一个最大的弊端,那就是技艺会失传。”
    中国古代科技非常辉煌,有好多就是用现代的眼光来看,依然是很先进,有些东西我们的祖先做到了,而现代科技还无法解决,熟悉科技史的朋友都知道这点。
    这是让人痛心疾首的事情,周阳的声调有些高,人人都能听见。
    许昌又要说话,景帝挥手阻止:“周阳这话大有见识,秦末战乱,多少技艺、多少书籍不都毁于战火吗?若是要有更多的人知道技艺,有更多的人读书习字,这些技艺,这些书籍就不会毁于一旦。这可是我们老祖宗的精髓呀!”
    秦末战乱,很多书籍毁掉,让无数的文人为之叹息,不少文臣对周阳此言大是赞同。
    “丞相,魏其侯,你二人牵头,拟个条呈出来,呈朕阅后,立即实施。”景帝当场采纳了周阳的建议:“良工呀,他们吃饱了,家里有余粮了,他们也乐于教人。至于学徒,朕下旨,选良家子弟聪明多智者充徒。若学有所成,做出重大功绩者,与军功同,赐爵。”
    景帝不愧是明君,周阳要说还未言的事,他就决定了,周阳对景帝的钦佩之情更增几分。
    “皇上圣明!”周阳真心称赞一句。
    景帝看着周阳,脸上带着笑容:“周阳,你出了这么好一个主意,朕不得不赏你。赐你爵一级,你是不更爵,晋爵一级,大夫爵吧!”
    “谢皇上!”周阳谢恩。
    周阳原本是最低阶士爵的最高爵位不更爵,赐爵一级,就晋阶了,进入了大夫爵,可以戴一梁进贤冠了。这一级赛过数级。
    “公孙贺,你是建章营的校尉,朕今天给你找了一个新兵,周阳就给你了。”景帝看着周阳,问道:“周阳,你可愿去建章营?”
    建章营的兵士每一个都是经过千挑万选的,人人有一身过人的本领,外放到军队中去,不是校尉就是军司马级别的军官了。
    汉军的编制是每五人为伍,设有伍长;两伍为什,设有什长;五什为队,设有队率;两队为屯,设屯长;两屯为曲,设军侯;两曲为部,设军司马;五部为一个独立的作战单位,设校尉或者将军统领。
    军司马统领四百人,相当于现在的营长级别了。按照编制是五曲为一部,事实上并不一定是两千人,这要视情况而定。
    也就是说,建章营的兵士,相当于现代的营团级军官了,更何况还是景帝亲自选定的。建章营的兵士来源有三种,一是从军中挑选,其条件太过严苛,能给选中者太少。二是功臣子弟、贵族之弟充当。三是皇弟特旨。
    这三种情况里面,最难得的就是皇帝特旨了,没有特别情况,没有非常特殊的人,皇帝是不会下旨。这么多年来,皇帝下特旨为建章营选兵士的次数扳着指头也能数过来。周阳虽是普通一兵,却是荣耀无比,不少大臣眼里闪烁着艳慕之光,巴不得自己和周阳对换一下。
    周亚夫是红光满面,欢喜无限。他本就是将军出身,更是两代将门,若是周阳去了建章营,那就是承继祖业。最让他欢喜的是,周阳通《论语》,要是再有军职经历,在军中历练一番,那就是文武双全了。
    文武双全的官员,在朝中有几人?
    周亚夫本人就是由将入相,算得上是文武双全了。可是,他知道,他善统兵,不善为政,而周阳对局势的把握,对景帝心思的琢磨,在他之上,要是周阳有了军职的经历,那么前途真的是不可限量了。步周亚夫后尘,出将入相也不是不可能。真要如此的话,那就太美妙了。
    “谢皇上隆恩!”如此赏赐,比万两黄金,加官晋爵更让人欢喜。周亚夫抢在周阳之前,匍匐在地上,向景帝谢恩。一想到美妙的前程,声音都有些发颤。
    周阳原本想趁此机会说服景帝重视科技,有了科技做为基础,汉朝肯定会更加辉煌灿烂,接下来的“汉武盛世”必然会更加鼎盛。倒没有加官晋爵的想法,能让历史更加辉煌,就不枉白来汉朝一回。
    当然,好事谁也不嫌多,更何况还是去建章营,哪有不同意之理:“皇上,臣没有从过军,只怕做不好。”
    景帝于周阳这份谦逊很是赞赏,要是换个人,景帝特旨,肯定是拍着胸脯,欢喜得不知东西南北了:“这有什么好怕的?建章营嘛,是调教大汉最精锐军队的地方,你去了,一定能把你训练成能征善战之士!你好好用功吧!退朝!”
    景帝站起身,袍袖一甩,大袖飘飘而去。
    周阳还想向景帝建议,要他保护专利,已经退朝了。虽然有点遗憾,却不用担心,以景帝之精明,以后再说也是一样,他一定会采纳。
    先进的文明,凝聚了华夏;发达的科技,铸就了华夏的辉煌!
    游牧民族与华夏最大的差距就是文明不够先进,科技不够发达,并非他们不敢善战。最终才有匈奴给击破,突厥给灭亡的历史发生。
    契丹、女真、蒙古、满清这些游牧民族,虽然武功强盛,甚至征服了中原,最终却给汉族同化了。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先进的文明。
    想想蒙古人横扫欧亚大陆的历史,带了多少汉人工匠,为他们打造武器、弓矢、攻城器械,要是没有这些汉人工匠的支持,只会盘马弯弓的蒙古人什么也不是。
    周阳今日之语,实为精辟之言!
    “阳儿呀,阳儿!”周亚夫拉着周阳的手,亲热得紧,脸上的鲜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