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戰國做皇帝-第1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家赵括大将军可不再是只会纸上谈兵的狂徒,当年随其父马服君赵奢征伐燕国、剿灭白狄马贼、奇袭注人、血战林胡,这些可都是实打实的战功。赵人重战功,仰慕战场上的英雄,此时在赵国重臣们心中,赵括实乃赵国王室宗亲中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并且其星光愈发灿烂起来。
    赵括的豪言激起了赵王丹的血腥,更激起了赵国朝堂上这些元老重臣们的雄心壮志,他们一个个心潮激荡地苦苦思索着,思索着赵括慷慨之言,思索着被赵括数次腔调、身体力行的长策大谋。
    此时赵括一开口便咄咄逼人地指斥这位极其傲慢的王叔,大臣们一则振奋、二则紧张,殿中便是鸦雀无声,连平原君也不禁瞪了赵括一眼,觉得赵括有些太过大胆了。
    “赵括——”那平阳君赵豹面子山更有些挂不住了,他可是王叔之尊,就算是赵王丹也要给他几分面子,却被赵括这么驳斥,他心底有些火,“本君记得,你那长策大谋,可是要合纵抗秦,眼下我大赵之盟国只有魏国一个,谈何合纵?”
    大将军赵括毫不退缩,继续昂声道:“平阳君可曾听闻,时移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秦军来势汹汹,上党岌岌可危,我大赵若是退缩一步,来日便是大祸临头。此时若振臂一呼,三晋老盟旦夕可成。至于其余列国,那齐国纵然不派大军,粮草资助也是少不了的”
    说到齐国时,赵括向着赵王丹眨了眨眼睛,那赵王丹心领神会地一笑。去岁,赵括降服后胜的计谋,详细地禀报了赵王丹,只是略去那**不谈而已。此时,那被赵括牢牢攥在手心的后胜已经登上了齐国丞相之高位,赵王丹自然明白此时赵、齐两国虽无结盟之名,但已算是有结盟之实。赵王丹心下暗道:“赵括放长线,果然钓上来一条大鱼。”
    此时那平阳君赵豹已是气得面色通红,他听着赵括放声大言,如此不给他面子,忍住不就要开口驳斥。但平阳君赵豹还未来得及开口,便被赵括又堵上了话头。
    大将军赵括将那“穷追不舍”的辩论战术发挥到了极致,只听他继续昂声言道:“我王,平原君,列为臣工,想来都明白‘固国不以山河之险,失国不因四战之地’的道理。武灵王时,赵无韩国上党,却是胡服骑射拓地千里震慑天下;阏与一战形势危急,惠文王用家父马服君之计,狭路相逢勇者胜,一举全歼秦军八万。可见赵弱赵强、赵存赵亡,在国力也,在军力也,在朝野之气也”
    赵括这几句慷慨之言,听得殿上的大臣们心头热血沸腾起来,那平原君赵胜也忍不住身形微动,仿佛遥想起了追随武灵王东征西讨的岁月。那赵王丹更是眼前一亮,忍不住开口大赞道:“彩这才是我大赵男儿,有胆气”
    “我赵国接纳上党与否?根本处不在韩国图谋如何,而在赵国情势如何”赵括辞色凌厉,接着话锋一转,言道,“若赵国无国力、无大军、无壮心,纵是韩国无图谋而拱手相送,赵国可能守得上党?”
    赵括缓了口气,继续言道:“若赵国有国力、有大军、有图霸王天下之雄心,纵是韩国不献上党,赵国亦当夺来,又何惧移祸之计哉今平阳君先自认赵弱,徒灭志气,而后视韩国献地为移祸之算,诚可笑也若以此说,上党归赵为韩国移祸,上党归秦莫非便是韩国依附虎狼?夫一弱韩,自忖险地难守,危难之际思大局,献地于同根之邦而图谋结盟抗秦,于情于理于道于义,何者有差?何独不见容于平阳君,而中伤若此乎”
    听着赵括这昂声之言,王叔之尊的平阳君赵豹怒不可遏,他颤抖地指着赵括大声怒喝:“你竖子无谋,妄敢出此大言,误我赵国大谋乎?”
    “哈哈哈——”赵括却是哈哈大笑:“何为大谋?何为小谋?平阳君此话差矣”
    赵括根本不给平阳君反驳的机会,接着如长江大河一般滔滔不绝,继续朗声高呼道:“我王初立时,赵括曾言我大赵之长策大谋,平阳君可还记得。”
    “其一,以爵位之赏,激励国人战心,现二十级军功爵位顺利施行,我赵国耕战之军民,士气大振”
    “其二,固边北向,现李牧大将军十万大军固守北边,匈奴不敢南顾;垦荒河套已成,我大赵粮草充足”
    “其三,合纵山东诸侯,借势合力抗秦,现今三晋老盟重启在望,齐国不敢生异心,楚国结盟也指日可待”
    赵括潇洒地拢了拢那披肩的长发,慷慨言道:“此长策大谋,我大赵不输于秦国,平阳君以为然否?”问话时,大将军赵括目光灼灼地注视着平阳君,那慑人的气势令殿中重臣们精神一振。
    平阳君被气得浑身发抖,却又找不到词来反驳,于是颤抖着声音反问道:“你竖子只说,若惹恼了秦国,我赵国抗得那残暴的秦国么?”
    “平阳君,赵括便为你你一算,且听好喽”大将军赵括毫不退缩,他挥舞着手臂运足丹田之气,那中气十足的声音,震得大殿中的群臣耳边嗡嗡作响。
    “秦国有大军五十余万,赵国大军也是五十余万;秦国人口千万左右,赵国人口也是千万左右;秦国仓廪有十年军粮可支,赵国仓廪也有十年军粮可支;秦**资器械有多少,赵国也一般有多少,还多了林胡草原的数十万马匹牛羊,战马比秦国尚居优势”
    “秦国有名将,赵国也有名将;秦国有能臣,赵国更有能臣;秦人尚武好战,赵人更是举国剽悍胡风。平阳君但说,赵国哪一样抗不得秦国?”
    “竖子误国竖子误国”平阳君赵豹面色铁青,高声吼道,“黄口小儿,可知战阵之凶残,那暴秦岂是好惹的吗?”
    “哈哈哈——”大将军赵括又是放声大笑,气势正盛的他朗声道:“赵括也曾上得战场,见过那鲜血和脑浆,也曾见识过那暴秦所谓天下无敌的战力,以赵括之见,秦军虽强,我赵军也不输于他。平阳君未战先怯,只图猥琐避祸,可还有我赵氏男儿之风骨吗?”
    “你你”平阳君赵豹气得嘴唇抽搐,却再也说不出话来,辩不过赵括的他,已是颜面扫地,恨恨地一掌拍向案头,便起身离席大步去了,走到殿口,他又骤然回身吼了一句:“竖子误国大赵危矣”
    平阳君愤然离去后,殿中一时默然。大臣们对赵括气走平阳君虽觉不妥,然对赵括的一番道理却是不得不服。
    就实而论,赵括亲自推动的振兴赵国之长策大谋,步步施行,此时的赵国比秦国确实不差,赵括所数宗宗细目也绝无夸大。如此看去,接纳上党与否似乎便是不言自明了。虽则如此,有平阳君坚执反对,赵王与平原君也都还没有说话,大臣们一时便都僵住了。
    听赵括一席慷慨之言,少年赵王丹只觉血脉喷张,那心头如同一团火一般在熊熊燃烧。对于赵括气走平阳君之举,赵王丹不以为忤,反而觉得十分解气。
    赵王丹满含微笑地看了看大将军赵括,接着便将目光转向了上将军廉颇——这眼下秦国的武将之首。赵王丹笑了笑,试探着问道:“廉颇老将军,你来说说,依我赵国之军力,若秦军来攻,那上党山地能否守得?”
    赵王丹问着话时,心底不免有些忐忑。他觉得赵括方才之言,虽然豪气十足,但想到那秦国数十万大军虎狼之名,想想秦国那并吞天下的气势,心头还是有些不安。
    老廉颇慨然拱手道:“连同御胡边军,赵国大军共计六十余万。但论战力,我赵军与秦军不相上下。只要赵国没有攻秦之心,而只在上党做抗秦防御,此上党天险之地,便坚如磐石也”
    上将军廉颇此言,说得十分谨慎,只提防守而未言对攻。自阏与一战后,赵军与秦军虽有小战,却再未打过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战,蓝田大营秦军的战力到底如何,只有赵括曾潜入陘地一探,这廉颇却有些摸不准了。
    “上将军言之有理。”职掌财政的内史大臣赵禹冷静接道,“平阳君言韩国移祸,实则便是顾虑赵国不足抗秦也。我大赵今有六十万大军,若依旧畏秦若入虎,而不敢接纳上党,诚为天下笑耳”
    “老臣赞同。”已经是两鬓白发的国尉许历道,“当年无上党,马服君尚血战秦军而大胜赵军战力何输秦军分毫?目下我军资粮草充盈,若再得韩上党归赵,赵国西部便矗立起一道横宽三百里的天险屏障,何以平阳君此时却畏惧与秦军抗争?老臣实在不解也。除非赵国听任秦国蚕食山东,否则便不能丢弃上党”
    这许历乃是当年马服君赵奢帐下的中军司马,提起马服君之勇武,他心头激动得仍旧不能自已。再听听今日马服子之言,这许历忍不住在心头连声感叹:“马服君有子如此,大善哉”
    就在这时,大将军赵括又高高拱起了双手,朗声言道:“我王,且听赵括一言,此上党山地,我大赵不可受?”
    “咦——”
    “这是为何——”
    赵括此话一出,令殿中的群臣们大觉诧异,方才赵括激越慷慨,连声驳斥平阳君,为何现在态度突然来了个大转弯。那少年赵王丹也疑惑了,他皱着眉头问道:“大将军请说个明白,为何不受?”
    赵括淡淡地笑了笑,昂声道:“我王,列为臣工,且细细想想,若是因我大赵接受了上党引得秦军来攻,那便是贪图上党河山之利,不得已而为的争夺国土之战,列国诸侯将如何看我赵国?”
    见赵王眉头紧锁,赵括赶紧加快了语速:“我大赵当回绝上党之降,而声言愿出大军助韩国坚守上党,如此一来,我大赵便是义战,占尽了天下之理。若大战一开,列国诸侯岂能坐视?我王,大战将启,我赵国应义字当先乎?”
    殿中群臣们听着赵括这一番入情入理的分析,静默了许久。自进入东周乱世,虽说诸侯大争并无义战,但是这个义字却是列国诸侯们谁也不敢亵渎的。也正是因此,那东周王室虽然气息奄奄,却没有诸侯敢一举灭之,就是怕背上这不义之名,引来诸侯围攻。
    平原君赵胜缓缓地捋着那浓密的长须,眼中精光一闪望向赵括,心头惊叹道:“此子果然大才也慷慨激昂而不失沉稳之理性,若依此谋划,我大赵占尽道义制高点,诸侯们当再无闲话,秦国也输了一筹,彩,彩”
    上卿蔺相如定定地注视着少年大将军赵括,对这当年被他亲手发掘出来的赵括,他心头震惊不已:“如此少年,心思却缜密如此,论及长策大谋侃侃而谈,遍观列国诸侯,可有王室宗亲子弟能与这赵括相比?呜呼——我蔺相如为赵国献此良才,幸甚,幸甚”
    (当年赵括主持军器坊,乃时任丞相的蔺相如亲自举荐,故蔺相如有此一叹。)
    少年赵王丹想了一会了,愈发觉得自己自己有识人之名,这大将军赵括果然没有辜负他的一番信任。赵王丹点了点头,已经在心底默认了助战韩国,守住上党天险以维系赵国邯郸安全的计策。
    但出于对王叔平原君的尊重,他又微笑着向平原君问道:“以王叔之见,大将军赵括此义战之策如何?”
    沉默了许久的平原君一拱手,开口朗声道道:“老臣惭愧,原在犹豫不决,然则大将军赵括之言,却令老臣茅塞顿开。大将军言之有理,我大赵不可怯战,亦不可贪图一时之利而放弃了天下之义。”
    “我大赵乃四战之国,自立国以来百余年,大战不断,我赵国却是愈战愈勇,愈战愈强,先武灵王胡服骑射变法,赵**威大震,更是一举拓地千里。”
    “先惠文王之时,秦军来势汹汹欲图进犯我邯郸,其时,秦军号称天下无敌,诸侯无人敢挡其锋锐,马服君赵奢凛然不惧,痛歼秦军八万,诛杀秦将胡伤,这才震慑了秦军,扬了我大赵的军威”
    “这些年来,我大赵凡是勇武奋战,莫不国力强盛;凡是畏敌怯战,却是国势倾颓”说道此处,平原君赵胜心头有些伤感,因为他想起了当年沙丘宫变后惠文王处理时,那李兑专权时,赵国不堪回首的往事。
    平原君赵胜猛地站起身来,向赵王丹拱手,放声言道:“我王,老臣赞同大将军赵括之议,派大军助韩国守住上党,抢占道义制高点,唯此义战,关系到我赵国之气运,我赵人当一往无前,绝不退缩”
    “彩——”平原君一言落定,大将军赵括当先高声喝彩,两道灼灼的目光望向平原君赵胜。见这位赵氏的英雄人物终于被自己激发起了雄心壮志,赵括心头满是豪情汹涌。
    “彩——彩——”紧接着,殿中的群臣对平原君赵胜齐声喝彩。
    “善大善”少年赵王丹兴奋地重重地拍着九尺王案,高声道,“我意已决沟通韩国之事,由平原君领上卿蔺相如筹划;大军整备事,由上将军廉颇,领国尉许历、大将军赵括筹划”
    “诺”殿中群臣慨然齐声应诺。今日大将军赵括侃侃而谈,如同拨云见日,令群臣们顿觉心底顿觉痛快无比,这声应诺声喊得甚为响亮,直震得大殿中一阵嗡嗡作响。
    (这一段很关键,终于一口气写完了,谢谢书友们的支持,还有票票的,来支持一下吧诚挚感谢了)   

第二百四十七章 大军驻上党
    第二百四十七章大军驻上党
    (诚挚感谢各位订阅的书友,无耻的盗版者,请滚开)
    此上党之决策,关乎赵国的生死存亡及气运绵延,赵王丹王命一下,赵国的朝堂空前高涨地运转起来。仅仅两日之后,平原君便派出特使马队分作两路,浩浩荡荡地开进了韩国国都新郑和上党郡的治所壶关。
    新郑这一路,由平原君的心腹使臣吴胜率领。这吴胜手持赵王节杖进入韩国王宫大殿,昂身立于大殿之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与韩桓惠王及韩国一班老贵族们明言赵国义字当头,不愿乘韩国之危而平白地将上党之地划入版图;但是,赵、韩同属三晋老盟,赵国不愿坐视韩国被那暴秦欺凌,愿派出大军十万,襄助韩国驻守上党,同抗暴秦。
    自古以来,身后母国的强弱,决定了使臣出使列国、游说诸侯的底气。此时,赵国国势正盛,韩国又被秦国频频欺凌,正是有求于赵国的时候。正因为此,使臣吴胜一番话说得慷慨激昂、掷地有声。
    韩桓惠王再次见到这使臣吴胜,情不自禁地面有愧色。他想起了当年吴胜出使韩国,那时韩国君臣妄图以计谋国、周旋于秦赵两大国之间,将吴胜谅在新郑月余没有理会。这下倒好,韩国形势危急,人家吴胜这是雪中送炭来了。
    韩国的一帮老贵族们听完,简直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竟有这等好事,十九城的上党郡不要,却愿派出大军驻防上党,这可是多少年都难得一见的诸侯义举呀。于是大殿之上,韩国的贵族重臣们一改往日的沉默,一阵狐疑之后,纷纷朗声大赞赵国乃信义之国,径直向那韩桓惠王建言:韩国应把握时机,迅速和赵国结盟。
    韩桓惠王对这等军国大事本就是没有什么主意的主儿,看大殿上那一帮老贵族、重臣们群情激昂,再想想赵国如此做派确实当得仁义之名。原本打算丢弃的上党,这下竟然又转了一圈回来了,那十九城以后还是韩国的国土,韩桓惠王不免心动了。
    但是这韩桓惠王还没有昏庸到家,这等好事来得太突然,他觉得有些诧异,一时间没有明白赵国的真实意图。
    他罕见地拒绝了老贵族们尽速和赵国结盟的建言,并没有当场答应赵国使臣吴胜的要求,而是派了一个密使,秘密地快马加鞭将一封密信送到上党郡守冯亭的手上。既然此事尚存疑惑,韩桓惠王便要问一问冯亭——这位驻守上党十余年、坚挺不倒的老臣的意见。
    韩王的密信还未到,平原君的第二路特使倒是已经到了壶关,这一路特使,乃是由大将军赵括特意为平原君推荐。率领使队来到壶关的,便是那历史上为赵国邦交立下大功的才士毛遂。
    关于毛遂的这段历史,已经悄然地发生改变。若是没有和大将军赵括的偶遇,若是大将军赵括没有发出诚意十足的邀请,此时的毛遂应该已是平原君赵胜府中一个门客。不过,也仅仅是寸功未立、埋没于三千人海中的一个普通门客而已。
    遇到大将军赵括,乃是毛遂命运的关键转折点,此时的毛遂在御林军中协助军事苗单襄赞军务,可谓是如鱼得水,那诱人的爵位封赏已经在望。此番得大将军赵括一力举荐,有了一展其邦交才干的机会,毛遂心下不免感激涕零。
    大将军赵括推举毛遂为这一路的特使,其意有三。一者,这毛遂有胆有识、为人机敏,和那上党郡守冯亭不相上下,完成稳住冯亭这一出使的使命自然不在话下。二者,赵括是想让这位御林军的幕僚到上党走一遭,开阔眼界、顺便掌握些第一手资料,为来日的大战秦军的谋划汲取紧要的素材,毕竟作为御林军的幕僚,闭门造车那可是兵家大忌。三者,大将军赵括还是有些私心,他想让毛遂去谈谈那冯亭的口风,看看这冯亭这位战国的名臣是不是来日可入麾下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