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血淬中华-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进行了一轮火力射击,然后一个四面出击,山沟里除了十几个举手投降的土匪外,就再也找不到活着的匪徒了。清扫战场时战士们发现了“双江蛟”的尸体,这让一心想手刃“双江蛟”的李九杲连声大呼:“可惜!可惜!”
    保卫部在审讯抓到的俘虏时,还发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情况:“大云天”、“双江蛟”的绺子里都有日本谍报人员在活动,砸窑前几股土匪还曾有过联系。同一期间,棉花街、萨齐库、俄多里等地也遭受了大股土匪的袭扰,可见土匪异常活跃的后面有日本人的背景。于是,贺国光修书一封,并把缴获的日本人绘制的地图及与日本人的往来书信等物上报吉林府。同时,龙城、关街和二道江等地的士绅也联名报呈吉林府,请求表彰龙口街团练保乡安民之功德。
    剿匪的一系列胜利,使中华义勇军的势力范围在这军事真空地带急速膨胀。防地日益扩大,兵员也不断增加。新颁布的优待军属政策,又掀起了新一轮参军热潮。此时的义勇军,已经发展到了2000余人。兵工厂、制药厂、对外贸易和情报部门的工作,都已走上了正轨,并开始对义勇军的发展和根据地的建设形成强有力的支持。
    兵工厂生产的手榴弹和地雷,在前一段儿的剿匪行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现在他们又把仿制子弹及炮弹的工作摆到了研究日程上。好在是新近从天津高薪招来了一位德国工程师沙尔富,给天宇增添了一个有力的帮手,要不然这些工作都靠周天宇自己来完成,还是真够他忙一气的。因为有银子可赚,这个沙尔富很敬业,对工作时间的长短根本不计较。每天,他和周天宇除了要做各种研究、对兵工厂的工作进行指导外,还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去给技术学校的学员们讲课,真是一刻都不得闲。冯华对天宇的能力相当了解,倒是非常放心的让他挑起了这副担子。
    贺国光这一段儿则是一手抓民用工厂的生产,一手忙着搞对外贸易。在这方面,他可以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乐于接受冯华灌输的商业新理念,并把新观念与旧的商业环境互相融合,巧妙利用。他利用自己在东北各地的分号和熟悉的人际关系,不但扩大了大豆、木材、土特产的输出,还为其他几个新成立工厂的产品打开了销路。
    情报部的工作在黄德贵、郑偃武的相互配合下进展极快。他们利用贺家原有的商业销售网络,很快就在东三省的大、中城市都建立起了情报站,而且情报的触角已经开始向关内延伸。龙口街周围的大小村镇更是已经形成了一个密集的情报网。
    老中医李济棠虽然已是近六十岁的人了,但精力却不减当年。冯华和邢亮提供的一些中成药新配方,引起了他浓厚的兴趣,也让他焕发出极大的热情。他对这些新制剂的开发非常上心,邢亮也截长补短的去药厂与老人探讨。在他们的努力下,制药厂很快就形成了生产能力,除了对外进行销售外,还为义勇军提供了大量的治伤药品。
    最让冯华感到兴奋的是发现或者说是挖掘出了几个人才。冯华当初关注的王承斌和冯德麟,在军校的学习中都展现出了相当突出的军事才能。尤其是冯德麟,不但各项军事课程进步极快,而且还表现出了非常强的组织领导能力。特别是当冯华从黄德贵那儿了解了冯德麟过去的一些情况后,更是觉得他极有可能就是那个曾经跟张作霖分庭抗礼的“冯德麟”。
    那天,黄德贵前来汇报聘请洋人老师的事,在聊到军校时,忽然提起了冯德麟。他说:“大哥,这批军校的学员里是不是有个叫冯德麟的?”
    “是呀,怎么,你与他熟?”冯华随口问道。
    “可不是咋的,他当初投奔义勇军还是找的我呢!”
    冯华来了精神:“啊?德贵,你把他的详细情况给我介绍一下。”
    黄德贵虽然不知道大哥为什么对冯德麟那么感兴趣,还是一五一十的把冯德麟的来历说了出来。
    这冯德麟原名冯玉奇,为人十分豪爽且极讲义气,曾在县衙里当差。黄德贵与李九杲拉起杆子后,曾为了一桩买卖,通过朋友找过他帮忙。谁想这件事不知怎么传入了县太爷的耳朵里,虽然没有抓住真凭实据,但他也因此被解了职。冯华他们前一段儿扩军招兵时,冯玉奇正好带着十几个人前来投奔李九杲、黄德贵。报考军校前他才将名字改为冯德麟。
    冯华此时不禁有些兴奋,将黄德贵的介绍与自己掌握的资料相互印证,已经基本上可以确定这个“冯德麟”就是那个曾经与张作霖齐名的“冯德麟”。他可是自己来到这个世界后,遇到的第一个历史名人。
    无独有偶,因为改名字,冯华在几天以后又发现了一位名人。那天冯华去技术学校讲政治课时,一位叫马忠骏的学员询问什么是民族资产阶级。“马忠骏”,这可是冯华非常熟悉的名字:因为冯华的父辈当年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上山下乡,屯垦戍边”,连带着他也对屯垦产生了兴趣。上高中和大学时冯华特别注意收集有关东北开发屯垦的资料,在这些资料中他结识了“马忠骏”。
    “马忠骏”清朝末年担任过中东铁路交涉局委员;民国以后历任吉林屯垦局局长、东省特别市管理局局长等职,马忠骏任职期间,坚持民族立场,为维护国家铁路权和航运权作出过贡献。九一八事变后,他拒不出任伪职,并秘密资助马占山抗日,遭到日本宪兵队逮捕。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过哈尔滨市政协委员。冯华那时还想过:可惜老人不在世了,不然的话,访问老人一定能够得到早年间东北屯垦的第一手资料。
    冯华听了这个学员的自我介绍,心里就咯噔一下,难道这就是那个可敬的老人吗?可是以前在学员名单中,没注意过有叫马忠骏的人呀!带着疑问冯华在课后与马忠骏进行了交谈,真相终于大白。
    马忠骏原名叫马德扬,海城人。由于去盛京考取秀才落榜,无颜回家,流浪到了吉林。听说这里办新式学堂,才来应考,报名和考试时都用的马德扬这个名字,马忠骏是他前天才改用的新名字。
    接连发现了几位人才,冯华心里特别高兴,根据地现在最缺的就是人才。尤其是冯德麟和马忠骏,他们既然能在历史上留下大名,肯定有他们的过人之处,如果任用得当,将来必成大助。
    吉林将军长顺此时已率所部五千人马进驻奉天,并奉命节制奉天各军。这几日,由于连续接到后方胡匪劫掠粮草、攻城陷镇的告急文书,他不由得深为土匪活动日益猖獗、地方治安不断恶化以及后方驻军短缺等问题感到焦虑不安。接到龙口街团练剿灭几股土匪的捷报后,他大为高兴。为了解决后方面临的诸多问题,他经上报兵部,并在武选司注册后,下令将龙口街团练编为吉林防军。部队编制为下辖四营,受驻吉林副都统节制,但未按照将军衙门下设城守尉、协领的官制,而是仿照湘、淮军制,授贺国光为统领,领正四品衔;冯华为副统领,领从四品衔;邢亮、李九杲、张立三、周天宇四人为营官,领正五品衔,并奖给吉林机器局制造的来复枪500支,及一批枪弹、火药。
    在清政府对抗太平天国的战争中,湘淮军逐渐取代了八旗兵和绿营军的正规军地位。从1849年开始,清政府陆续裁减绿营军14万人,各省亦纷纷按照湘淮军制,相继建立起防军、练军。从此,防军与练军成为了清朝的主要武装力量,它们的营制皆源自于湘军。
    这种军制以营为基本建制单位,500人为一营,由营官率领;每两营至数十营设统领。兵必自召;将必自选,训练、指挥自主;粮秣薪饷自筹。每营只服从营官一人,每军只服从统将一人,营、军彼此独立;互不统属。“兵为将有”;中央兵权移于将帅,兵部亦无权管辖。湘军制度之盛行,成为清朝兵制的一大变革。这也是龙口街团练得以名正言顺编入吉林防军的主要原因。
    对于义勇军改编的问题,冯华等人其实早在进驻龙口街时就有所考虑,并进行过讨论。当时邢亮、周天宇都觉得加入腐朽的满清军队心里有些想不通。尤其是邢亮,自从义勇军成立,就以解放劳苦大众,建立新中国为己任,现在竟然让他去做封建王朝的帮凶,他怎么也不能接受:“华哥,我们非得当那个软蛋皇帝的官儿吗?”
    看着邢亮那副心不甘、情不愿的样子,冯华只得耐心地加以解释:“这只是一种策略,是为了生存和发展的大计。第一,东北是满清政权的发祥地,要适应关外满族人口较多的现状;第二,现在国家正处在外敌入侵的紧要关头,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此时不宜像太平天国那样打出自己的旗号,把矛头直接指向清政府;第三,东北毕竟是中国的领土,满族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不能像兴中会那样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只有实现全民族的团结,才能够振兴中华。第四,我们现在只是搞抵抗侵略的统一战线,就像当年的红军改编成八路军、新四军。我们要利用这个机会争取民众,壮大自己的力量,为将来建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做准备……”
    听了冯华的一番解释;邢亮终于被说服了。虽然心里还有些别扭,但他还是非常顾全大局地说道:“华哥,还是你考虑的全面周到,确实只有用这种办法,义勇军才会获得更快、更大的发展。”
    生性随和的天宇,思想工作从来都比老亮好做,冯华还没有把话说完,他已经是满口赞辞了:“华哥就是不一样,比我想的可长远多了!”
    11月15日,贺国光、冯华等人正式接到了吉林将军长顺对他们的任命,并令他们立即承担起吉林东南地区,包括龙口街、龙城、关街、棉花街等地在内的防务工作,严厉打击各股土匪,保证吉林府的安全,确保防地内社会治安的稳定。
    为了对外活动的需要,中华义勇军表面上按照防军的编制,将全部人马编制为四营,每营四哨,但实际上仍然实行三三制编制。贺国光、冯华仍然任正、副总指挥,一营长邢亮、二营长李九杲,三营长张立三,特种大队队长林喜,留守大队队长肖山。郑偃武、黄德贵、周天宇仍各司其职,刘三林担任新成立的炮兵连连长,义勇军直属部队成为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第四营,上报营官名单时填写了周天宇的名字。
    在整编大会上,贺国光带领全军进行了宣誓,冯华代表指挥部再次颁布了以人民解放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为内容的纪律条例;以及初步制定的内务条令和队列条令;宣读了确定《义勇军进行曲》为义勇军军歌的命令。冯华在讲话中激励全军官兵迅速投入到大练兵高潮中,使义勇军成为一支有觉悟、有文化、有军事素养,有强大战斗力的铁军。
    在成为隶属于吉林将军治下的正规军后,义勇军得到了名正言顺发展壮大的有利契机,但是也面临着时间紧迫、形势严峻等诸多难题。为此,在冯华的提议下,又召开了一次指挥部联席会议,并做出了以下五项决定:第一、为了迅速提高部队的政治军事素质,指挥部要进一步加强训练管理力度,团部成立军官训练班,对排以上的干部轮流集训。以连为单位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大练兵、大比武活动;第二、在周边地区成立地方部队,仍然称为团练,并派出教官予以训练指导。以各地团练为基础,实行村镇联防互保;第三、由于形势的变化,决定放弃落虎崖基地,所有人员和物资都转移到龙口街;为了提防落虎崖成为土匪新的巢穴,在留守大队最后离去时,将伏虎关及崖顶所有建筑全部焚毁。第四、留守大队与义勇军直属分队改编为警卫连,肖山任连长;第五、大力发展经济,加快根据地的建设与发展。
    不过是小半年的时间,龙口街这个弹丸小镇已经名声在外。周边地区的许多开荒户,听说挥发河这边的日子好过,成帮结队的迁徙过来;龙城、龙口街以及二道江新建的许多工厂,也吸引了辽吉两省不少的工匠,根据地一片经济繁荣、人丁兴旺的景象。
    
   
第二十二章 潜龙出深渊


    
    11月18日,日军攻占岫岩;同日,日军进攻旅顺,20日,正定镇总兵徐邦道率部在土城子狙击日寇,使日军攻击受阻。
    11月21日,徐邦道部在旅顺外围与进犯日军激战至深夜。由于节制旅顺各部驻军的北洋前敌营务处总办龚照玙弃阵逃遁,22日旅顺失陷,日寇进行了灭绝人性的大屠杀。一连四天,侵略军用枪毙、砍头、腰斩、破腹等残忍手段,屠杀我军民两万余人。
    日军攻占凤凰城之后,分兵两路向奉天进军,东路出凤凰城经摩天岭,攻击辽阳;西路从岫岩经海城,与东路形成钳形攻势,夹击辽阳。
    11月22日,守卫摩天岭的聂士成部设伏大败日军;11月25日,他又与依克唐阿的镇边军配合夹击东路日军,击毙日军大尉斋藤正雄以下40多人;26日,聂士成利用大雪天气,亲率数百骑兵,在吕本元的盛军配合下,突袭连山关日军,并一举收复连山关。
    虽然日军前一阶段的的进攻异常凶猛,但是由于我军东部战场捷报频传,因此在闲谈中,贺国光、李九杲等很多人都对战局的发展流露出了比较乐观的情绪。对于贺国光这些抓经济建设的人,虽然他的看法很片面,但冯华并没有直接进行反驳,只是一再指出: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东路日军虽然暂时受挫,但筋骨未伤;西线日军如攻占海城,则辽阳危矣、盛京危矣!义勇军仍然要按部就班、紧锣密鼓地抓紧训练,并尽快扩大军火的生产规模。
    可是对于李九杲这些军事干部,尤其是义勇军高层领导干部,这种片面认识就危险了。因此,冯华花了一整夜的时间整理出一篇讲话报告。在义勇军连以上干部会议上,他移花接木的作了这篇题目也叫《目前时局与我们的任务》的讲话。他从东北的东线战场,讲到西线战场;从关外讲到关内,从辽东讲到山东;从陆上讲到海上,从黄海讲到东海,讲到台湾、澎湖,按照他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对这场战争作了全面的论述。并强调指出,作为军事指挥员,必须有全局观,不能被局部的一点胜利蒙蔽住自己的眼睛,影响正确的判断。这篇报告,虽然有抄袭的嫌疑,但冯华演讲的天分和即兴发挥,以及他对侵略者愤慨、对祖国热爱的民族正气交织在一起,感染了到会的每一个人。虽然邢亮是最知道内情的人,但听了演讲后也感到心潮澎湃,心中不由赞叹:“华哥真是鼓动天才!”
    这篇讲话无疑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献,它不但让义勇军全体将士认清了当前的形势,增强了危机意识,而且还有助于提高义勇军干部的政治及军事素质,
    像是为了印证冯华的预言,11月底,坐镇奉天的吉林将军长顺,为了确保辽阳的安全,急调贺国光部增援辽阳、鞍山。所辖防地除几个重要地点留一部分兵丁驻守,其余全部由团练接管。
    加急密令送达龙口街后,义勇军总指挥部经研究很快做出了决定:一营、二营、特种大队、炮兵连留守龙口街。
    在留守人员的名单里,贺菱的名字当然也名列其中,可是这个小丫头却说什么也要跟着大部队,任你说破嘴皮也无济于事。冯华只得板起面孔,用命令的口气说:“贺菱,你是义勇军的一名战士,军人的天职是服从命令,你懂吗?”
    这丫头也很执著,立即立正、敬礼:“报告总指挥,义勇军战士贺菱向指挥部请战,要求上前线杀东洋鬼子,为死难的旅顺同胞报仇!”
    一番话说得义正词严,冯华只得求援似地看了看贺国光。其实,冯华心里也很矛盾,虽然菱儿对冯华平常的工作帮助很大,但是行军打仗艰辛凶险,对于菱儿这样的女孩儿,肯定是不适合,而且也有许多不方便。邢亮也担心带上个女孩子麻烦事儿太多,会碍手碍脚的。
    大概是只有这么一个宝贝女儿的缘故,贺菱虽是贺国光的掌上明珠,却从小就没拿她当女孩子娇惯。不但请来塾师教她读书识字,郑偃武也经常抽空教她几路家传拳法、剑术;这几年贺国光外出经商,时不时的也带上她,也让她增加了许多见识,可以说贺菱还是一个能文能武的女孩儿。
    在贺家,上上下下都知道,只要贺菱认定的事情,当父亲的经常是拗不过这个任性女儿。而贺国光的想法也总是异于常人,他不认同“女子无才就是德”的说法,更没有一般人“女孩儿家打什么仗呀”的那种通常思维,却是想:既然古有花木兰、穆桂英,那现在为什么不可以有贺菱为国出征?
    从中秋之夜冯华负伤,菱儿的焦急、担心和关切,以及后来对养伤的冯华细致入微地照顾,贺国光已经看透了女儿的心思。他自己也很喜欢冯华,他觉得冯华生得一表人才,且知识渊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