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秦之帝国再起-第30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快车手》)。

这下就可以知道飞廉为什么善走而且能够日行五百里了,原来,这个家族祖传的绝技就是飞车。古人惜字如金就是害人,一个走字,就没说是腿走还是车走。造父因此得到缪王的封赏。赵城成为造父的封地,从此造父的子孙就以赵为姓氏,其后世子孙创建了赵国。

那么秦国呢?原来,恶来死的时候。也已经有了儿子,他的儿子叫女防,这一支的子孙因为造父的得宠也在赵城居住并生存下来,并且渐渐的得到了周王室的宽恕。开始出来做官。比如女防的重孙大骆,按辈份也就是造父的堂侄,就成为了专门帮助周孝王镇守西部边陲。抵御西戎的将领。大骆有个儿子叫非子。

这是个有心人,大概是叔祖造父的发家史点醒了他吧。他开始虚心学习祖传绝技,并且有所发展,成为养马的好手。养马其实就是驾车的一部分,当年传说造父之所以能够成为快车手,除了技术以来,善于发现和饲养良马也是一绝,曾经驯养出了骥、温骊等名马。非子明白,自己的这一支再怎么发展,在赵城也只是寄人篱下,是旁支。所谓此地虽好,不是久留之地。于是他跑到犬丘这个地方,开始养马。

由于他养的马又好又壮,很快名声远播,被推荐到了周孝王那里,成为周王朝的“弼马温”。这个弼马温很尽职尽责,远比齐天大圣强,很快就得到了孝王的器重。孝王决定好好的重用他,让他成为大骆(也就是恶来)这一支可以继承宗嗣的嫡系子孙。这样他将来就可以继承家族产业。可是,这事遭到了申侯的反对,因为申侯的女儿就是大骆的原配妻子,而且生有嫡子成。

大骆是镇守西陲的将领,周孝王怕引起内乱(见拙文《中国最早的“和亲”事件》),便放弃了让非子继承大骆这一支宗嗣的打算,但却给了非子更好的补偿和更高的荣耀。他决定让非子获得他这个家族最古老的祖宗嬴姓的继嗣权,赐非子姓嬴,并把自己的土地秦城分封给他,让他的子孙世代为周王室养马。由于非子还没有正式的爵位,因此秦国被称为附庸之国。

周厉王年间,西戎反叛,非子的异母兄弟成被杀,非子又获得了父亲大骆这一支的继承权,从而成为真正的恶来这一支系的嫡系子孙。从此,秦城和赵城就分别成为了飞廉的儿子恶来和季胜的子孙的封地,后来他们各自通过努力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而通过这段故事,我们应该知道,秦国和赵国的共同祖先就是飞廉,而秦国的祖先是飞廉的大儿子恶来,赵国的祖先是飞廉的小儿子季胜。

这就是秦国和赵国的起源……

董翳提起这些的含义很深,他最想表达的就是自己不是看到秦国不妙了才叛秦,而是很多高门子弟都在“开枝散叶”,他也是董氏中的“被开枝”的一员,还请吕哲不要误会。

保证家族的延续性一直是华夏的“门风”,吕哲对此并没有什么看法。说实话,他对于秦国能够对治下众臣的氏族那么容忍感到吃惊,略略一想却也明白那是类似于“破釜沉舟”的一种反击手段,为的就是让那些氏族少了后顾之忧,能够全心全力的为国效力。

“我明白。”吕哲很肯定地在点头,他又从中看出了始皇帝开始在放弃中央集权,所以问:“廷尉现在……?”

董翳答曰:“已经不是廷尉了,现在是三川郡守。”

李斯被贬官了?这对于吕哲来说可是一个天大的消息啊!

第五百五十九章:诱人的假设

吕哲意识到秦国变化的重要性,现在的秦国似乎又走上了国策变动的道路,不过远还没有到“变法”的阶段。

变法一直是图强的前提,有时候变法可以使一国从虚弱走向强大,但并不是每次变法都能变强,那还要看所变的法到底是个什么模样。

在过去的历史里,有向上之心的国家必然会走向变法,而在有外力逼迫的时候变法无比的困难,秦国显然已经是意识到天下大势迫使国策不得不变的地步,现在无法全面的“改革”只能从一些细节上面来进行变化,那么中央官职的调动也就成了必然。

始皇帝对中央集权产生了动摇,那也就意味着秦国的分封会继续下去,这有这样才能使得豪门氏族竭尽全力去立功获得封地。中央集权的国策产生变动,大概是在这种前提下,李斯等等提出中央集权的官员肯定是会遭受打击,那么李斯成为失意的一员就好理解了。

秦国有现在的状况皆拜中央集权所赐,概因中央集权只会产生一个对天下万物有生杀权力的“奴隶主”,除了皇帝之外任何人都在随时可以剥夺财产、性命之列,那么他们为什么要为保护可以随时剥夺一切的政权?

秦不再执行中央集权制,那么历史在这里又产生了变化,有了始皇帝的“前车之鉴”,后面的政权想要再执行中央集权的难度在不自觉中被无限放大了。

“太子也不赞成中央集权吧?”吕哲看似无意的又问了一句。

“回主上,太子一直都反对集权,他认为无人可以拥有那么大的权力,绝对的权力所带来的必将是没有限制的**,因此恶了陛下才被发配北疆。现在陛下放弃集权,又正式册立太子,也是在安抚众臣、黔首。”董翳卖身投靠,还有什么不能说的呢?

吕哲明白了。近期以来秦国的任何动作都与国策的变化有关,既然又要走分封的老路子,那么封谁为王其实也就不存在太大阻力,他被封王亦是秦国国策变化的一部分,不全是因为忌惮。

历史记载中的扶苏是一名仁慈孝顺的人,没有始皇帝的首肯什么都不会去做,那么也就是说始皇帝也意识到天下局势的变换,或许扶苏能够为大变之后的秦国寻找到一条出路?

吕哲知道所想要知道的,送走董翳之后唤来列为高层。他将秦国的变化用很简洁的语言复述了一遍,最后问:“我们应该怎么取舍?”

不是军议。是询问日后该怎么对待改变了国策的秦国,蒯通这个军师不会第一个开口,很多没有想明白的人也不会说话。

张良已经确定被韩王借出,他现在是以外臣身份效力于吕哲,若是想要快速站稳脚跟,心中又有见解的话倒是适合第一个开口。

帐内良久无声,吕哲环视那些在沉思的人一眼,看见张良并无沉思神色,鼓励道:“张先生若是有见解不妨讲来?”

张良立刻拱手为礼:“回君侯。良确实有一些见解。”

吕哲脸上带着微笑:“那请张先生道来。”

在张良眼中,秦国在这当口改变国策有利有弊。

利是放弃集权重新让国内众派别的利益得到保证,期望那些豪门大族可以在国难当前的情况下为国效力,显然秦国的高层封地不会被收回。有望分封之下确实是在一起奋发了起来。

弊的见解却是与吕哲一致,认为高层是团结了,但是被牺牲了利益的中门小户必将会成为秦国甩不掉动乱的诱因,日后秦国恐怕会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君侯的‘中产为国家基石’很有独到看法。一国之中的中产者稳定,国家哪怕是有忧愁也能使社会不产生重大动荡。良斗胆猜测,正是因为中产者对国家的重要性。使君侯极力的在治下扶持,为的就是使人有产,为保护自己的财产不失拼命的勇气。”张良语气不由自主变得羡慕:“君侯八郡的土地可以扶持起无数中产者,这些人将是最为维护您的人,也会成为您的王霸之资。”

说得比较模糊,不过想要表达的意思很清楚,张良已经看到了一个国家的结构核心,也明白了中产阶级的重要性,话中为秦国为巩固高层牺牲中低层感到可惜,万分的祝福发现这一社会核心的吕哲能取得良好成就。

有许多是张良没有提出来的,不知道是没有发现还是不愿意说。

想要拥有稳定社会的中产阶级,那么统治者就要有足够的疆域,没有足够的疆域就要绝对的强势,或是内需扶持,或是内圣外王之道压榨他国。总之想要持之以恒的扶持更多稳定社会的阶层,除了开扩还是开扩,这样一来整个国家的好战性必然会高涨,从不断的掠夺中为国家的建设包括社会的稳定“添砖加瓦”,那么无可避免就将成为一个军事主义国家。

吕哲很高兴啊,张良不愧是张良,三言两语就将事情的本质用间断的话说出来。他也能看出张良隐隐的担忧,毕竟一个扩张成性的国家必然会伤害很多人的利益,在有得扩张的情况下韩国能幸存,一旦吕哲这边没了扩张的目标韩国必定会成为受害者。

“先生不用忧虑,”吕哲先是安慰了一句,后面又说:“我正要邀请韩王、魏王一同开扩南疆,就请先生代为转达?”

张良果然露出了惊喜的表情:“实在太感谢君侯的提携了!”

南疆指的不是岭南,是包括岭南以西的大片疆土,因为吕哲重视的关系,又因为吕哲从百越那里的缴获令人眼红,各国早就不是历史上那些只知道南方到处是瘴气、野兽、虫子的蛮荒之地,充分认识到世界上就没有一块是废土,差别就是怎么去利用。

魏韩两国现在是夹心饼干,无论是从哪个方向都注定无法开扩,他们国土面积无法增加,但是财帛物资却是能够赚取。张良早就想找机会透露韩国谋求参与南疆战事的愿望,好跟在吕哲后面喝几口汤水,没想到吕哲竟是率先提起,怎么能不让张良又惊又喜,心里也是无比感激照顾韩国的吕哲?

从吕哲的这一个举动上面,张良又看到了另一层的关系,吕哲显然是没有想过吞并韩国,不然不会大力的提携,只是……

“韩国无以为报啊?”张良看上去既是感激又是惶恐。

吕哲微笑说道:“要是先生愿意全心全意相助,那就是最好的回报了。”

张良呆住了,吕哲是将他看得比韩国还重要,这是天大的赏识。令他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才好,只能默默行礼致谢。

“军师,”吕哲转头看向满脸带笑的蒯通,用眼神询问了一下,看见蒯通颔首这才又看向张良:“张先生……”

吕哲亲自为张良介绍了自己未来的国策,当然是不可能毫无掩藏的介绍,一些必要掩盖的事项自然是不会说。

关于吕哲不想过早北上几乎是列国皆知的事情,但是吕哲那么重视南方就显得有些令人迷惑不解了。

“除了我称呼为桂林的那一带,岭南各地的平原都是优良的产粮地,在百越开发的基础上进行烧林成田,大力整顿一下十年之内多出千万亩良田不在话下,”吕哲停下来等待张良消化,过一会才继续说:“除去大片可开发为田亩的地皮,岭南的矿产、皮毛、药材等资源也相当丰富……”

吕哲甚至还谈到了水军,又画饼一般地提起了海外有一座由铜组成的大岛,说得张良有些目瞪口呆。

“世界是那么的大,若不是担忧全力外扩会使内部空虚,我真不想放慢探索的脚步。”吕哲有些感慨的说。

其实哪有那么简单,开扩任何一片处女地都不是那么容易,其中的付出与风险非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所需要的时间更是以数十上百年来计算,张良担忧吕哲真的集中力量去向西南开扩,不顾身份的关系赶紧劝导。

“先生所言极是啊。”吕哲认同地点点头,又说:“全力开扩没有必要,但是先行的探索却是在为后人指路,因此我才邀请魏韩一同。”

“当仁不让!”张良恭敬地行礼,态度比之之前更为尊重:“君侯眼光长远,胜……太多。”

张良是真的大开眼界,也叹服于吕哲向先人脚步未及所在开扩的决心。他突然想起了齐燕的事情,燕国向辽东和半岛开扩,取得了几千里河山的同时也发现那块地盘资源之丰富,内心里不得不感慨从战国起华族确实是将目光回收,没有看到外面的世界。

不知道是不是心有灵犀,张良想起了燕国,吕哲那边随后就拿燕国当例子,大谈燕国几乎不费吹灰之力获得好处却又将目光收回来。

“……无奈的事情,各方仇怨深结,诸多牵绊致使不得不分出胜负。”张良说完内心里却升起一种怪异的感觉。

或许……只是或许啊,要是吕哲真的能在外扩中获得比“内战”更大的好处,列国会放下纷争为族群向外开扩更大的生存空间吗?

第五百六十章:别样的横杠原理(上)

秦国从来都不是一个墨守成规的国家,她是因为一直在发现缺点并改善中一步一步走向强大,因此循规蹈矩的概念也几乎是没有。;X。

列国一直在说秦国是虎狼之国,虎狼是什么呢?不就是禽兽之国嘛!一个没有祖宗之法的国家总是令人不理解,不接受约束和遵守一些普世价值观更是要被敌视。

种种方面看来,秦国不遵守规则和一直在改变,因此而改善缺点图强,这一面有没有被列国所看在眼里?

列国肯定是知道发现缺点能够图强,可是他们与秦国不一样,秦国有那个决心,秦国的君王和众臣更是能够互相妥协,列国的保守力量却是太大太大了。

当然,那是在说之前的事情,现在列国都是灭亡之后复立,保守力量几乎是随着灭过一次国在浩劫中成为飞灰,现在可以说是变法图强的最佳时机。

秦国廷尉李斯被贬出朝堂,只要眼睛不瞎到一定份上,列国肯定是能看出秦国又在改变了,更敏锐的一些人从始皇帝提出封吕哲为王的意图上能看出更多,只是他们不确定那是秦国在迷惑人,还是玩真的。

李斯是谁?从他写出《谏逐客书》那一刻起就注定是名留青史的人物,至此便一直被始皇帝所倚重。在一统天下之后,李斯更是“中央集权”最大的倡导人,全力推行“集全部权力于一人”的理念。若是没有始皇帝的暗中指示,李斯敢这么做吗?显然没有始皇帝的点头,李斯绝不敢推行这种前所未有的国策出来。

始皇帝病重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也正是列国知晓这个消息才会显得那么肆无忌惮的攻秦。在这个当口,李斯被始皇帝贬出中央,那是不是秦国又在释放什么信号,想出了一个良好方案来试图挽回这种颓势?

赵被突袭,普一交战就损失了七万多士卒。粮秣与诸多物资更是在被突袭的时候损失惨重。

齐燕联军急切前来救援,没想到连续遭遇秦军的埋伏,在同一天之内竟是被苏角率领统一支秦军重创,被杀被俘的齐燕士卒达到了惊人的十余万。

初战不利最是打击士气,一连串的失利之下联军五天不到损失了二十万部队,那只能是用愁云惨淡来形容他们的心情了。

联军有多少个二十万士卒能够损失?更别谈被突袭时被烧毁的粮秣与物资了,这给联军的将领们在心里种植下了此战可能会失败的阴影。

正是因为准备的诸多物资在突袭中被焚毁,齐、燕、赵三国才会去找吕哲购买巨量的物资,若不是物资损失惨重购买量绝对不会那么大。

“苏角真不愧是北地悍将。那个叫章邯的人原是管理秦皇室府库的少府,没想到在用兵上也有这么大的才能。在举世攻秦之下。秦国的良将屡出不穷,真的是天不亡暴秦吗?孤却是不信小小挫折能断我联军求战之心,只是还请列王、列将军振作。”燕王夏语气很低沉,却是少了一些唉声叹气,像是蓄力待发一般。

赵王歇则是脸色无比阴沉:“有正式的消息传来,暴秦已经武装少府奴隶,更是从长城、骊山、各处直道集中人手,在半年后就将组织起一支起码六十万人的大军。”

秦国少府名册中从来不缺少人手,不过大多是一些统一之战中从六国俘虏的战俘。有相当多也是各地触犯律法的囚徒,更有世世代代为奴为婢的奴隶家庭。这些人要是按照往常来看是很难获得自由的机会,然而这一次秦国又开创了一个“先例”,那就是允许奴隶充军。以战功来换取自由之身。

陈余接着赵王歇的话往下说:“突袭我军的一部分秦军便是那些少府奴隶组成的部队,这些人作战时虽然少了秦军一直以来的严谨,但是其悍不畏死的勇气远高于正常的秦军,当是一支劲敌。”

暂时没人知道秦国组建奴隶、囚徒大军是许下了什么承诺。但是从这些人组建成军之后就那么的悍不畏死来看,绝不止是以战功换取自由之身那么简单。

“秦国有多少奴隶、囚徒?”齐王儋语气还算平静,不过看那不断松开又紧握的手。内心里绝不像所表现出来的那样。

包括陈余在内的所有人一时间哑然了……

华夏大地上从春秋战国开始就是“无一日不战”的状态,秦国位处西北边陲一路向东,与中原列国交战的次数怎么都算不过来。每一次交战必然会出现战俘,秦国又从来都是将俘获的战俘或是奖赏给参战将士,或是由官府贩卖给民间,又或者是收为官府在册的奴隶。列国交战了数百年,一代又一代的累积下来,谁又能算得出秦国有多少奴隶?至于囚徒,在座谁不知道秦律严苛,那囚徒的数量不用多想也知道不会少到哪里去。

“秦国在册的黔首(自由民)在去年已经突破五百万。似乎是在一统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