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秦之帝国再起-第60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帝国的爵位又分为五等,那么封地的大小自然也有区别,封地的初始人口也有等级。但是一旦被划为封地是减少人口或是增加人口就看领主自己去努力了。

至今帝国内部只有一名王爵,这名王爵叫赵歇,他的封地是新建的邯郸城,至于他能够拥有多少领民那是取决于那帮家臣有多少能力。

事实上在交通不便利……至少是中枢力所能及的控制范围外,真的没有比“领主制”更好的制度了……

国家的有效控制范围在现代有一个专用词叫“帝国极壁”,意思就是说因为交通的限制,任何一个国家的扩张都不是无穷无尽,因为哪怕是扩张并且实施占领,但是与行政中枢离得太远,一旦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情中枢无法及时地做出反应。等于是随时都有可能失去占领地。

中枢无法及时做出反应,离中枢越远的地方有效行政也就越小,这种前提下的扩张犹如镜中花水中月,但是领主制就不一样了。

“封建”在天~朝时代代表的是不好的词,一定要抵制,一定要破坏!然而“封建”这个词真的是从一开始就不好吗?恐怕是未必!

“封建”在上古先秦时代的意思是什么?“封建”这个词本来的解读又是什么?华夏文明屡次遭受入侵,知识的断代多到难以想象,很多发展起来的社会体系和科技也在一而再再而三的战火中消失。其实“封建”有着一个基础,那就是“财产私有权”的确立,拥有属于自己的财产才是封建的基础。

在“封建”的时代里。王不能随意地掠夺和奴役自由人……,所谓的自由人有一个称呼叫“国人(国民)”。什么意思呢?就是领导不能说什么就是什么,比如“你的钱充公!”“你的地充公!”“你的房子充公!”。

周王室时期有一个成语叫“债台高筑”,那是周赧王向许多商人借了钱。可是他又无力偿还,只能是躲避在一个高台之上羞于面见那些讨债的商人。

哎呀呀!商人竟然敢向领导讨债?那是跟领导过不去!必须以势压人,必须使用人脉让那些家伙倾家荡产或是家破人亡!

问题是……周赧王没让那些商人倾家荡产和家破人亡,不是他没有那样的权力和实力,是当时的普世价值观现状下,他要敢动用任何方式的暴力将会“失国”。也就是被自由人鄙视和瞧不起,导致王位更替,失去身为王者该有的威严和信用。所以了呗,同样是领导,有些领导欠钱是给被欠钱的人面子,而周赧王只敢躲。

周赧王借钱借的就是自由人的私有财产,他无法也不敢不承认,躲得还无比的尴尬和羞涩。

身为天子的周赧王尚且是这样,证明“封建社会”里对财产私有权的尊重,那么领主们会是什么样的作为就可想而知了。

领主制讲求的是领主对领民拥有保护权和守护权,领民对领主有着纳税和助战的义务。恰是因为互相之间都有责任和义务,等于是某种程度上的平等,因此领主只能是善待领民,因为一旦不善待领民会用脚来“投票”,失去了领民的领主就成了“光杆司令”,带来的后果会非常非常的严重。

领民服务于领主,领主服务于更高阶层的贵族,整个贵族阶层服务于王,一环套着一环的社会体系下,有各自的义务和责任,因此在爆发战争的时候总是会看到一幕,王召集自己的领主,大小领主召集自己的封臣,领主的封臣召集领民,领民招呼奴隶,一层层的集结起来组成一支大军。

领主嘛。就是拥有自主权的一个阶层,他们遇事时能够有限度的执行做主,那么就不用事事需要得到来自中央的许可才能有所行动。

啥?担忧领主做大之后,如周王室分封的诸侯国取代中央?分封时。中央比各个领主强大至少百倍千倍,有这么强悍的本钱最后还被领主超越,那么这样的中央被取代也是理所当然。

吕哲的想法说不得多少高尚,但也并不自私。他就是想要趁着千载难逢的机会使得民族生存空间不断扩张,从未想过说自己建立的皇朝一直持续下去。

对吕哲来说。自己一家能够长久成为“天下共主”自然是极好的事情,但一代、两代、三代……不知道会有几代,子孙不孝将江山丢了,那些占领区起码有过占领的“事实”,按照华夏文化的惯性,取代旧有统治权的新帝皇家族肯定会想方设法地将领土保持完整,这样一来肉要是烂了,那也是烂在华夏民族的锅里。

所以嘛,吕哲知道张良在帮助韩成,是走的律法漏洞在给韩成敛财。手甚至伸到了即将移民的那批人身上。

张良是怎么做的?他在安置移民的时候,有一大批地会被官方进行收购,地由官方持有之后会进行新一轮的贩卖,他是挑选了好地以相对合理的价钱卖给了韩成。

什么是“相对合理的价钱”很有值得说叨的地方,可是张良的行为只能说不检点,并非是属于滥用职权。

吕哲得知张良干了那些事情之后比较郁闷,张良不会是第一个这么干的人,张良也不会是最后一个这么干的人,律法存在漏洞下的疏忽,怎么办?只能是凉拌。像张耳做的一切是在律法框架内一样,张良也是按照律法的框架在办事,吕哲心里不舒服,也只能是不舒服。

三省六部从有隋一代设立起来之后连续传承到“我大清”灭亡。执行的时间差不多有一千三百年,这样看来三省六部这套制度必然有着它的实用性?

“硬搬照套不行啊……”吕哲已经连续思索了三天,眼见出巡队伍将要进入衡山郡,再有一个月左右就该返回国度,他不断揉着有些发胀的太阳**:“要看国家的实际情况,然后来完善行政体系。不是像民~国那样……”

民国什么样?一大群得了江山的人,他们无视了国情民情,以为别人用得好的行政体系就能适合自己,每个人嘴巴里喊着“皿煮”“共治权”,实际上干的却是争权夺利的事情,嘴巴喊不过就拉起队伍互相干,结果是两千多年前的“春秋”再次在华夏大地重演,不同的是这一次可不是春秋时节能够安逸玩窝里斗的环境了。

民国时期,一群人玩着玩着,光顾着玩,国家分崩离裂,一群喊着“为民族”“为国家”的家伙,他们甚至连“我大清”都不如,至少“我大清”还知道置办和建设工业体系,这群“皿煮人士”除了当中介买办,一直到再次被人取代的时候啥玩意都没干成。

这一趟出巡可不是做戏,吕哲亲身到了帝国各处走了一圈,他能够亲眼看到各地的现状,也能了解到官府对于民间的控制力度。正是因为亲眼看了一圈,了解到越是边塞的地方官府的控制力度越低,因此才会进行一系列的思考。

交通的通常可以使得中枢对地方的控制力上升,帝国只要有足够的条件也在致力修建道路。问题是现在这么个年头修路真的不是那么容易,吕哲花了将近十年的时间也不过才从南郡修建几条国道直通周边郡县,想要延伸出去,抵达西北边疆或是北疆,极为可能又需要另外的一个十年。

“也许‘封建’才是这个时代唯一的出路?”吕哲说的是领主封建制,他领导下的帝国目前也是半封建半集权状态。他闷闷地想着:“‘封建’制度下的行政体系需要众多的贵族,非常非常多的贵族,赐予封地之后还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约束力和控制力……”

因为有心事,出巡队伍到了衡山郡境内的时候也就没有特意停留。

皇帝的一个小举动令衡山郡的一众地方官彻底懵了,他们以为是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让皇帝不喜的事情,郡守张兴骑着快马带着几名随从就追赶,跑到了半路遇上了皇帝行辕派来的人。

吕哲是派人让张兴该干么干么去。

张兴会意,并不是衡山郡发生了什么令皇帝不喜的事情,至于皇帝为什么会赶路,那和衡山郡就没有什么关系了。

差不多是出巡队伍将要踏进南郡地界的时候,吕议与一众兄弟姐妹,以及身在帝都的一众官员,相应的礼节队伍,林林总总超过一万人的官方队伍,他们在看到皇帝行辕的时候发出了一致的问候之声。

除开国道两旁的官方迎接队伍,其实聚拢着的“闲杂人等”也是不少,不管是路过还是特意,聚在一起等候皇帝行辕的人超过七万。

“这样没问题吗?”骆摇问的人是萧何。他说:“无论怎么看最近的局势都有点……乱?”

萧何摇着头:“陛下优厚天下人十余载,若是这样会发生‘博浪沙事件’,就该重新思考思考柔还是硬了。”

博浪沙事件,那是张良干的一件大事。他带着自己的武士怯病埋伏始皇帝的出巡队伍,这件事情使得华夏文明多了一个成语叫“误中副车”。

张良就站在萧何与骆摇的不远处,听到“博浪沙事件”的时候脸色有些不自然地扯了扯,随后低下了头。

萧何对张良应该是有什么地方不满,要不也不会明知道张良能够听见对话提起“博浪沙事件”,毕竟始皇帝再残暴也是君王,刺杀君王从来都太令任何一名同样是君王的人忌惮了。

骆摇“呵呵”笑着看了一眼低下头的张良,像是随意一般地说:“陛下在思考行政体系的改良,不知道执政有什么意见?”

听到骆摇那句话的张良笑得比较苦涩……

第一千零二十四章:心乱了

吕哲与叔孙通探讨过三省六部在帝国的可行性和适应性,叔孙通知道了这件事情,那么差不多等于该知道的人都会知道。

儒家学派的士子从来都是大嘴巴,任何一个时代里的儒生从来都不知道保密为何物,那是儒家学派里的思想根本就没有任何与“保密”有关的字眼。

叔孙通对三省六部的理念非常感兴趣,他的感官里这与三皇五帝时期的共治有点像,至于三省六部怎么会与三皇五帝时期的行政体系相似,吕哲表示有点云里雾里。

儒家学派的士子真的都是大嘴巴,他们知道某一件事情,只要是有心想要得知,某个人邀请知情者进行一场宴会一顿酒就能将底子掏个干干净净。

皇帝有新想法,那个想法极为可能改变帝国的官场,事情关乎到自身利益之后,由不得一些人不重视。

张良笑容里的苦涩是因为什么?还不是属于丞相的权力被三分,一旦帝国将行政体系改为三省六部,执政府或许会继续存在,但是“执政”这一官职必定会取消,没有了执政这个职位,他的很多理念可就没有办法执行了。

苦涩的同时,张良内心里也是有些许的欢喜,他与许多人一致认为应当压制军方,一旦行政体系真的改革,太尉署和将军府将会改制为兵部,与兵部行政地位持平的将会有五个部门,六部之上还有三省,那将会形成文官成为帝国拔尖官员的体系,不再是军方一家独大的局面。

很多人所没有想到的是,吕哲仅仅是提个想法就自己熄灭了改制为三省六部的念头。他要的是不断地开拓,一旦军方的地位下降,文官开始抬头,那也就意味着国家将会为文官所掌握。

自古以来文官就不是一群适合开拓的群体,他们的定位是治理地方。纵观任何史书,任何一次国家向外扩张都不是由文官集团来进行。文官集团是最希望安定的一群人,安定意味着平静,那么扩张从何谈起?

文官抬头会导致什么现象吕哲稍微想想就会觉得可怕,文官集团没有开疆拓土的雄心。他们更多的心力是用在斗争上面。

没错,就是斗争,因为文官这个群体从来都是善于斗争的集体,没有敌人的时候是文官与武官的斗争,武官招架不住之后就会演变成为文官与文官内部的斗争。文官将会按照自己的理念自行分化成为党派,党争的序幕也就拉开了。

“所以……父皇还没有想好怎么完善体制吗?”吕议是满脸的纠结啊。他眼巴巴地看着自己的老爹,说道:“孩儿觉得现在的制度是有问题,但是与之更可怕的体制相比起来,目前的体制并没有失去活力。”

吕议的意思是,既然已经确定永无休止地扩张,保持军方集团的优越性就不能改变,已经在执行的体制是有暴露出一些问题,但是不致命。

“文官……文官啊!”吕哲看了一眼不远处看上去聊得比较欢乐,实际上却是人人会时不时将目光飘过来的人。他问吕议:“监国期间。留守帝都的官员,哪个群体找你最勤快?”

吕议腼腆地笑了笑,说道:“儒生最喜欢找孩儿。”

所以说啊,文人喜欢分派别,帝国是建立在上古先秦刚刚结束的时代,这是一个百家依然活跃的时代,几乎是一家就有“一家之言”,最喜欢傍上统治者兜售治国理念的学派唯儒家和法家。

“其实现在的儒家思想有糟糠,但也有菁华。”吕哲之前是按照后世的眼光在看儒家,真正的去了解儒家之后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他说:“儒家是一个很可怕的学派。他们从不固步自封,一有机会就会吸收掉其它学派的优点,进行一种学术和思想上的进化。”

这个倒是吕哲有些认知上的错误,其实是在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各家学派全部隐匿在儒家学派中,有的是成功地披上了一层儒家的外衣,更多没有披上儒家外衣的学派则是消亡,一些没有消亡的学派嘛……呵呵,无限被儒家贬低和侮辱是常态,如“工”和“商”。

吕议眨了眨眼睛似乎没有听懂吕哲在说什么。但是他真的没有听懂吗?

儒家能够在最后成为主流必然是有理由。百家的消亡也并不存在无辜。儒家奋力至上的时候,百家也不知道是发觉还是没有,百家之中原本属于统治地位的黄老学派有反击几下,其余学派什么动作都没有,儒家傍上了统治者终结了黄老学派的统治地位,其余百家依然是没有什么动作。

吕议不可能没有听懂,他也听出自家老爹对儒家某些领域上的认可。

吕哲在思考什么?他在思考关于思想的统一性,这样的想法也出现在刘彻的身上过。

刘彻为什么选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无非就是当时的汉帝国思想太混乱了,又有黄老学派的“无为”。什么叫无为?无为不就是什么都不干嘛!刘彻是要奋起的皇帝,怎么能够允许无为!

近期的帝国是什么情况?儒家一直在奋起,同时黄老学派和杂家也因为一些原因突然爆发出一种难以想象的能量。

帝国长年征战,对外开拓了大片的疆土,那些人认为疆土已经足够大了,是时候停下来歇一歇。因为打下的大片疆土是一种无人区的状态,他们认为这样的扩张根本就没有意义,那么是不是更加应该停止征战呢?

吕哲主持国政的策略是不断启动大型工程,一些学派无视了那是一种劳动能够有收获的行为,睁眼瞎似得认为驱使民力过重,黄老学派抓住了这一观点,他们还指出官员管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长期下去可能会致使民间生怨。

最近还有一个很是令吕哲觉得心优的问题,不知道是怎么开始,或许是一些人率先提出了观点,然后被越来越多的人响应,一种认为律法严苛的舆论先是缓缓地,然后是渐渐地。成了社会上的一种普遍观点。

吕哲有让燕彼详细督查,查了一圈下去,也许是那些操作者太过隐秘,可能是一种人们自发性的行为。反正燕彼没有查出有人操作的痕迹。

律法严苛的论调在帝国没有建立之前已经存在,当时是被单独指向秦国。吕哲建立的国家走的是与秦国类似的路线,建国之初因为是乱世,乱世用重典的前提下只有脑子被门夹的家伙才会跳出来指责,因此倒是没有得到多少责难。

目前帝国在内部已经没有了战乱。少部分地区虽然说会发生一些暴动,但那也只是极少的现象,吕哲不会允许帝国进入“无为而治”的状态,他才不管无为是不是真的会演变成无所不为,一个什么都不管的国家或许能够让大多数人进入平安安乐的状态,但是长久来说绝对会成为全民族的噩梦。

“或许适当的扶持儒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吕议斟酌了一小会,说道:“儒家有进取之心,只是他们平等对待天下人的核心思想有些要不得。”

吕哲露出了笑容,没错,儒家的进取之心正是帝国想要的。不过。他也知道吕议所说的“儒家平等对待天下人”真的是一个大麻烦。

儒家学派的“天下人”都有谁?不单纯地指本族人,还包括了本族的敌人。

儒家思想中还有一个比较有趣的核心思想,那就是“求仁得仁”,明白点地说就是:夷狄而华夏者,则华夏之;华夏而夷狄者,则夷狄之。

“夷狄而华夏者,则华夏之;华夏而夷狄者,则夷狄之。”是啥意思啊?指的是蛮夷学会了华夏的礼仪,那么蛮夷就能够称为自己人;自己人的思想与蛮夷同化,自己人也会成为蛮夷。

“夷狄而华夏者。则华夏之;华夏而夷狄者,则夷狄之。”的思想不能说有错,但是自董仲舒最为开头在儒家知识中加入自己的“料”之后,儒家可谓是完蛋了!

儒家最被诟病的就是“内王外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