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秦之帝国再起-第6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越~南、老挝、缅甸、吕宋岛、倭国全岛……

庞大的面积之下,所拥有的资源超乎想象。很难用一个明确的数据来进行标注到底是多少财富,因为有些资源是可以一再重复利用。

“吕宋岛仅是在去年就为帝国本土提供了超过七十万吨的铜,而这个数字还是被限制在没能对吕宋岛进行充足的开发。”陈宣用着满是遗憾的语气:“若是吕宋岛得到类似于倭列岛的人力物力支持,每年为帝国贡献二百万吨以上的铜不会是难事。”

帝国的衡量度和重量单位已经进行改革,全面采取的是现代的计算方式。一顿是两千斤,考虑到铜币含有铅和一定的锡,一斤的铜能够制造出大约一千二百枚五铢钱,那么七十顿的铜就是十六亿贯,然后再想想一贯是一千枚五铢钱……这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字。

南洋舰队的陈宣还说什么?他说吕宋岛的铜产量还能再增加,理想的数字应该是二百万吨,稍微一听就令人晕眩。

当然了,铜可不止能够制作成为钱币,实际上很多工具上都需要用到铜,再有就是铜币在目前于市场上是一种紧缺的现状,根据考察整个帝国的铜币需要量至少是三百亿贯左右,所以嘛……

“不止是铜,实际上南洋舰队的运载力一直是不够的状态。”陈宣诉苦道:“我们需要不停歇地将吕宋岛的铜运输到本土,除了铜之外我们还需要运输香料、香木等资源,急迫需要增加运输船只。”

现在的南洋舰队可是一支举足轻重的舰队了,他们正在为帝国不断不断地产生收益。正是基于这样的底气陈宣才敢在重要的场合叫苦连天,要是在之前嘛……陈宣只能是躲在角落里当听众,根本没出声的机会,更别说理直气壮要求增加船只了。

未来的贸易是香料的贸易。这一点吕哲无比确认,帝国中枢也从相关的数据中得知这样的认知。

从南洋获取的香料,从出现到今年,香料所产生的交易额已经超过一百七十万贯,而这个只是帝国内部的消化。未来帝国与中亚国家,甚至是帝国与地中海国家的贸易,香料与丝绸、茶叶是三个拳头产品。其中香料的成本要低于丝绸和茶叶,已经被帝国认为最重要的贸易资源之一。

陈宣炫耀似得讲完南洋舰队对帝国的贡献,一旁的辩良也有些坐不住了。

北洋舰队最近的遭遇不太美妙,一些主力舰和侦察舰一再被改装成为运输用途的货舰,北洋舰队战斗用战舰一直减少,“幸存”的大大小小战舰竟是只保留不足十艘,要有多凄惨就有多凄惨。

“……对帝国本土每年运输至少三十万吨的白银和不下于八万吨的黄金。”辩良满脸的苦涩,说道:“可是我们是舰队啊。是舰队,不是运输队,不能因为北洋需要承担运输而削减战斗用战舰,现在我们或许没有来自海洋上的威胁,可要是等待某天有危险了再来重视,那将会是一个天大的错误。”

萧何看向了骆摇。

骆摇面对先后两个诉苦的中郎将是眨了眨眼睛,然后做出“我没听见”的态度。

现在的议题是国家财政的计算,可不是在开什么诉苦大会,再则骆摇也觉得海军实在是不懂看时机,那么多文官在场诉苦个什么玩意。完全就是丢军方的脸。

“瞧,不止计算农业税和商业税,帝国每年的收益多到不好计算。”吕哲看着萧何,又看了看所有的臣工。说道:“实际上若不是时机还不成熟,朕真不觉得农业税有收的必要。”

本来就是啊!帝国现在几个重要的产粮区都是国有状态,实际上国家已经不依赖于民间个体户的粮食产出,是依赖于各支屯田兵团。

民间缴纳的农业税只占到了百分之三十三。这百分之三十三还是执政府那种未将农业税和商业税之外收益算进去的算法,要是将其它收入算进去,农业税的占比还不知道要缩小到什么份上。

吕哲说的所谓时机不成熟比较复杂。国家不能没有经过酝酿而就突然取消到什么,那样造成的结果就会是国家取消农业税收,那包括牧畜产业和商业为什么要收,怎么解释都解释不清楚了嘛!

另外,取消农业税还有一个可能延伸出来的大麻烦,那就是一旦没有了农业税的存在,农民的心是被收买了,但国家的工业建设估计就要受挫,会有大量的工人重新跑回去刨土,那队即将起步的工业化进程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灾难。

还需要等等,一直等到社会的进程进入到某个阶段,然后才能在合适的时间来进行某些事情。

“帝国一直在变大,我们能够利用的资源也一直在增加。”吕哲明明应该感到开心,可是看上却是紧皱眉头。他说:“我们需要人口,平均的人口。”

在公元前二零六年国家疆域面积达到八百二十万平方公里,绝对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但是随之而来的麻烦也将是巨大的。

八百二十万平方公里的疆域中,人口最为稠密的地方是在中原,再来是长江流域,人口最为稀释的地方……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不用一一列举。

所谓的中原大概就是后世的山西、河北、山东和河南局部,这些地方的面积大概是六十万平方公里左右,但就是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地盘上却是生活着超过千万的人口,可以想象该是“挤”到何等的份上。

长江流域的范围算起来就比较大了,这片区域的人口分布约有八百万左右,但是仅仅南郡一地就集中了二百五十万以上。

到了公元前二零六年,未含三岁以下幼童,帝国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是拥有三千六百万人口,其中十六岁以下有八百七十万,十六岁到四十岁有二千零四十万,四十岁以上有六百九十万。

会出现这样的年龄层分布,特别是十六岁以下的人口拥有八百七十万之多,纯粹是因为吕哲搞出鼓励生育,而这个数据一直都在增加之中;二千零四十万的数据也有值得说道的地方,那是十年的时间给予曾经的少年成长,也是战乱之中年轻体壮的人生存能力较强;六百九十万的四十岁以上数据,其实这部分人在十年之前也是处于壮年阶段,只是现在他们老了。

在公元前二零六年说四十岁是老人绝对不是在开玩笑,因为饮食和卫生条件的关系,当时的平均寿命只有可怜的三十五岁左右,那是一个活到五六十岁就算是非常长寿的年代,以至于六十岁的老叟成了稀罕物,能够在地方上拥有属于老年人的“强悍特权”。

执政府的相关部门做过期许的计算,未来十年帝国人口将会突破六千万的大关……当然,其中十岁以下的人口也将会占到至少百分之二十五的比例。

“也许需要至少三十年的周期才能让帝国的人口呈现健康式的循环。”萧何说这句话的时候是一种轻松的态度,他刚刚已经取得皇帝的支持,重新对每年财政投入进行规划,接受了所谓赤字运营的模式。他说:“如果将每年投入到相关保健上面,或许不用三十年,只要二十年帝国的人口就将超过七千万,那个时候就不担心一些地区地广人稀了。”

第一千零三十七章:也算是物尽其用

“我们的老爹正在有计划有步骤地肢解自己的国家!”吕议显得有些气呼呼,他对吕启说:“领主自治已经被周王室正式不适用,众多的领主会在逐渐吞并中自决出几个比较强大的诸侯王……不!或许在产生强大的诸侯王之前,他们就会不断试图削弱帝国!”

吕议不得不激动,在他看来自己的那个老爹真的是糊涂了,帝国情势一片大好,眼看称霸世界岛的计划正在一步接近着实现,但是作为帝国皇帝的老爹却因为国内看似出现不稳的苗头,并且不是会出现叛乱的不稳,想要指点地图分封领主。●⌒頂點小說,x。

在后世看来,周王室的分封是延长了王朝的周期,可实际上王朝并不是服从在一个中枢的领导之下,国家不是一个领袖,甚至出现过非一个民族的情况,等于是实际上分裂了一个偌大帝国。

从始皇帝一统天下之后,华夏民族从来都有一个“大统一”的情结,只要是身为领袖就绝对不会允许国家存在分裂的情况,因此华夏民族所拥有的土地才会一再增加。

华夏族群的土地是怎么增加的呢?从两汉帝国之后,只有少数强势的皇朝在进行主动的开疆拓土,更多的时候是华夏族群被击败导致亡国,然后击败华夏族群的胜利种族以少数统治多数,等待华夏族群推翻奴役自己的政~权之后,理所当然地将曾经胜利者的土地也视为华夏族群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毫无疑问,吕哲也是一名有“大一统”思维的人,他无法忍受非一个领袖、一个中枢、一个民族的情况存在。

吕启则不然,他很清楚自家老爹为什么那么做,那么做之后又会带来什么效果。

实际上,吕哲作为初代皇帝那么做。给予国家带来的开拓动力真的不是一点半点,若说没有分封之前是国家中枢(皇帝)推动的向外扩张,分封领主之后就该是以勋贵阶层主动地向外进行开拓。

任何一个帝国的扩张都不是永无止境,再强大的帝国也会有自己的受限范围,要是超过扩张带来的极限,强大的帝国就该不是因为扩张而变得强大是因为扩张致使自己走向衰弱。

“……所以。不再大举动用国家武力进行征讨,鼓励非国家层次的武装团队向外扩张,对于帝国来说才是有利的。”吕启思量了一下,对着气呼呼且好像没有听懂的吕议说:“勋贵会是第一批以私人名义向外扩张的群体,但他们不会是第一批也不会是最后一批,只要勋贵向外开拓获得的利益足够诱人,民间的氏族与豪绅必然紧随其后,有了氏族与豪绅的加入等于是形成一种社会效应。”

吕启没有说出更专业的名词,那叫“全民族殖民时代”。因为不断向外开拓和掠夺,很多时候将不再单纯以占领土地为首要目标,是控制一个地区之后进行商品的倾销。

当然,华夏族群想要进入殖民时代或许有些难,纵观历史的任何一个朝代,无论是以华夏本土族群为主的“中央之国”,还是胡人统一之下的“中央之国”,没有任何一个朝代有过殖民的历史。

为什么华夏大地无法进入殖民时代?那有些很多的因素。第一个原因就是华夏从始皇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之后,除开皇帝拥有自己的私产。其余任何人从根本意义上不再拥有私产,皇帝作为奴隶主可以拥有一切。

通常情况下作为奴隶主的皇帝其实很少进行破坏性的掠夺,真正掠夺人民最多的是奴隶主的仆役……也就是官员。在可以肆意掠夺的环境下,以儒生为首的一帮文官率先提出“士农工商”的排位,确定自己领先地位的同时也是创造合理和合法的掠夺环境。

商人在历朝历代成了最卑微和下贱的人,他们比农民和工匠有钱。但是在社会上没有任何的地位可言,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现象?那是因为官方在“养猪”,商人对于官员来说就是一群可以养肥的猪。而猪什么时候被宰,几乎是要取决于官员的心情。恰恰是这种现状下,无数代的官员一致打压商人。为的就是有需要的时候拉出一头“猪”宰掉,宰的时候还要让万众欢呼。

在私人财产得不到安全保障的前提下,商业的发展哪怕是再怎么鼓励都没可能变得繁荣,不繁荣的商业就不可能发生产能过盛的情况,这样一来就形成一个死循环,商业是必需物但又不可能壮大。

殖民的出现是因为国内无法吃下那么多的货物,商品需要寻找到新的出售地,那么就不可能缺少商人这个角色的存在。

帝国目前没有“士农工商”那一套,皇帝在鼓励所有的阶层发展工业,短期之内生产的产品还不会使得本土消费饱和,但是随着工业持续发展起来,本土消费饱和是必然的事情,那个时候或许就将迎来第一场因为寻找市场而发动的战争。

“现在存在的问题是,不能让一些学派过于活跃,于活跃中宣传错误的思维。”吕启说的是儒家,他知道吕议能够听明白是在说儒家,又说:“社会有阶层,但是不能让阶层产生固定化,更加不能将某一个阶层永远踩在脚下。”

儒家现在自然是没有针对谁,一帮所谓的大儒最近在搞的是,让社会群体出现明显的划分,如勋贵、官员、庶民三个阶级,然后又分出文人、武人、农人、工人、商人……等数十个不同职业或从事工作的类别。

以孔鲋为首的一帮儒生认为,帝国的繁荣昌盛离不开各司其职,对帝国有贡献的人理所当然应当享受更好的福利(特权),但是为了更使帝国的强盛一直持续下去,国家应当来仔细划分人的职业,好能够更容易地进行管理。

听上去似乎是有那么一些道理,比如有付出和贡献的人理应得到更好的待遇,孔鲋等人提出这个是想要获得勋贵阶层的支持。他们也的确是获得了一些支持。提出职业详细化之后,孔鲋更加得到来自于执政府一些人的支持。

景驹是第一个跑去找到皇帝,用赞叹的口吻向皇帝介绍孔鲋等人理念的人。

有一些小道消息称,皇帝听了景驹的话之后勃然大怒,当场痛骂了景驹一顿,并召唤执政官萧何和太尉骆摇。至于皇帝和执政官、太尉到底谈了什么,就谁也不是那么清楚了。

“老爹怎么可能让阶层产生固化嘛!”吕议用着郁闷的语气,说道:“实际上老爹很不喜欢儒家,只是因为身份的关系不好表现得太明显,要是可能的话,老爹恐怕比任何人都想将儒家埋进土里,只是真的不能那么做而已。”

吕议更为郁闷的是又有一个历史将要被改变,儒家只春秋战国的时代可是“铁血真汉子”来着,虽然尊重当权者。但还算是有自己的节操,不会因为统治者的意愿而就改变自己的坚持。

儒家在一些人的手里已经开始改变方阵,他们之中出现了如孔鲋一样的大儒,像极是为了得到来自于统治者……至少是统治阶层的认可和支持,放弃了与节操有关的东西。

任何学派都有依附当权者的共性,但独独法家做得最为惹人诟病。

法家确实也是媚上最严重的一家学派,他们实现自己理想有一个首要的关键,那就是得到当权者的认可和支持。想要获得当权者的支持。一些事情上必要的让步就必须存在,但很多时候法家对于统治者不止是简单的让步那么简单。因此才会被许多的学派所不齿。

如果说法家已经完全不要脸皮,并因为这样而得到良好的施展空间,他们至少是得到了回报,但孔鲋为首的一些儒家的“改革派”只是迈出了第一步就遭受到了挫折。

“也许再继续这么下去,儒家连在教育界都要没有容身之地了。”吕议很难和吕启说清楚为什么,但他就是喜欢看到儒家倒霉。

吕启只是笑笑。他可是非常清楚一件事情,儒家在帝国命运还真的有那么点凄惨,要不是后面找到自己的一点点价值,或许世界上就没有儒家的存在了。

现任的皇帝一直打压儒家,但至少还是一种温和式的打压。打压的同时也不是没有留下儒家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像是教育事业上就到处充斥着儒生的身影。

“老爹的做法绝对能称得上是温和,至少厌恶的时候并没有举起屠刀,甚至是留有空间,只是儒家太不知足,不然也不会有后面的事情……”吕启看着吕议略略地发呆。

吕议不喜欢儒家自然是受到后世一些文学的影响,他其实也清楚儒家并没有那么不堪,特别是在上古先秦时代刚刚结束的时候,儒家比其它许多学派甚至是在一些事情上更有节操,思想上也要领先于很多学派,但这一切都不会妨碍到他不喜欢儒家。

一些思想一旦植入将会变得无比的顽固,吕启并不知道这点,他甚至很不明白自己的老爹和自己这个弟弟为什么会一直对儒家保持警惕,甚至是到了吕议执政的时候动用武力……

“那些白痴,他们是在长久的,用自己都觉得不可能的事情,然后打算将整个民族拖入炼狱般的深渊。”吕议心情郁闷,用词也就显得恶毒,他对吕启说:“相信我,儒家真的不应该存在,他们将会毁掉任何一个帝国,没有任何的意外。”

儒家真的会毁掉帝国?吕启虽然聪明,但他无法从一些没有发生的事情上给予绝对的肯定。

吕议那么说并不是没有道理,汉帝国曾经那么强悍,但是轮到儒家成为主要的政治力量之后,那个致力于向外开拓的汉帝国没有了,是陷入了一场又一场的内耗之中。

汉帝国不但是持续内耗,儒家还将一个谎言重复了无数次,那就是对外战争不会获得利益,只会让民生变得凋零。事实却是什么?之前汉帝国对外战争并非没有收获,只是收获不属于人民,是被皇帝和官员分享了。儒家不会向人民说利益是存在的,但是不属于他们,他们或许是出于嫉妒的心理,比如刘彻独尊儒术但却没有重用儒生,或是怨恨产生的利益没有分享自己一份,然后创造“穷兵黩武”这个词来抒发自己的怨念。

汉帝国之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