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毒清-第1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完了这些,杨猛就起身准备离开了,现在朝廷的圣旨,还是很有威力的,杨家扛不住。杨猛也在忍着,不忍又能怎么办?

“三爷,云南回回能投杨家吗?”

丁灿廷的一问,到让杨猛有些意外,其实这话,杨猛是想从杜文秀的嘴里听到,看来这丁灿廷,也是位有眼力界的。

“呵呵……看表现,你们看了我的,我也要看看你们的,两厢情愿才是买卖。”

第二百一十七章一碗水端不平

永昌一案是个大难题,林则徐也在不断的试探着各方的反应,按照他的本意,就是打压永昌哨练和七把香会所属的势力,将恒文革职。

永昌一案,实属**。没有罗天池恒文等人的撺掇,没有七把香会在暗中鼓动,这事儿是不会发生的。

狠打这些势力,才能将永昌一案的影响压制到最小,打一方拉一方,中庸平和才是正理,但是这世事难料,弥渡回乱,却打乱了林则徐既定的步子,弥渡之事业已传到了朝廷耳中,此事是遮盖不住的。

而滇西的回回,也是奸狡,想趁审结永昌一案的时机,狠狠打压滇西的汉人势力,这事儿万万做不得。

若是林则徐初来之时,回回们倒也能称心如意,可今时不同往日,郑夫人殁,林老虎性情大变,滇西的乱事缠绵不休,大大拖延了林则徐告老还乡的时间,再加上这几日对云南叛乱的深入了解。

林则徐也意识到,无论是打压哪一方,云南的这碗水,自己或者是朝廷,都端不好、端不平。

双方各打五十大板,让滇西百姓认识到国法的威压,才是他林元抚要做的。

但在其中,稍微偏向一些,也是应该的,毕竟永昌屠回之事,颇为凄惨,回回也有值得偏向的地方。

要说这永昌的哨练,现在也不比回回好多少,杨老三一通狂杀,死伤的人数难以计数,回回借机生事。也该小小的打他们一下。

大体的路子定了下来。没想到事情还是有些变化莫测。朝廷的一道圣旨又打乱了林则徐的步子,严惩涉事回回,这一道圣旨,把林则徐逼到了墙角。

依着朝廷的方略打回回,滇西的回乱只能停歇一段时间,以后永昌之事,必然还会被回回当做叛乱的幌子,这事儿难办了。

圣旨难违。打肯定是要打的,但如何去打,这里面的文章不小,做得好,滇西自此无事,做不好回乱还将继续。

杨老三这个林则徐看不清、摸不透的人,出现在了他的脑海之中,永昌之事杨老三做的可圈可点,虽说杀伐过甚,但杨老三对付永昌练匪、会匪的手段。却是极为高明的。

永平、永昌一带的士绅谈杨色变,百姓们也没有多大的怨念。这在历次平乱之中,也属于极为罕见的,看来杨家对滇西的局势,看的比自己这个云贵总督明白的多。

这份圣谕应对的是自己在大理所发的折子,想来自己在永平所发的折子,也应该到了京师,练匪一事杨老三处理的妥当,自己虽说点出了杨老三的不足,但朝廷那边并不吝惜汉人百姓的性命,他那个鹤立镇总兵的差事应该是十拿九稳的,署普洱镇也应该没多大问题。

自己上次进京之时,也与圣上谈过杨家之事,对于杨家,圣上的褒扬不少,杨老三做督标中军不怎么合适,守在昆明手握三千多兵马,朝廷难免猜忌,把他调到鹤立镇,也算是不错的选择。

自己虽说削了杨老三的统兵之权,但起码总兵官的位子,算是入了圣听的武将职缺,这对杨家来说不是什么坏事儿。这次正好借着商议鹤立镇绿营的事情,问计于杨老三。

鹤立镇总兵这事儿,说白了就是林老虎在暗算杨猛,本以为不能用的杨老三,却抓住了滇西局势脉络,而林老虎自己却没摸清,问计于杨老三,也不是件容易事儿,林老虎首先要说服自己,毕竟自己刚刚坑了杨家一把。

“星斗啊!对鹤立镇的兵事,你有何见解呢?”

事情说做就做,林则徐唤来了杨猛,上来就问鹤立镇的事情,杨猛不由得觉得有些好笑,这林老虎服软的法子倒是高明。

“见解谈不上,无非是震慑而已,云南的绿营不可用,鹤立镇的兵事,就是要建新军。

这支新军,不仅要有汉人、各族的山民、还要招徕一部分回回,让各族之人,都能知道新军的厉害,那滇西的事情就好办了。

永昌戡乱就是个标杆,哪家能承受得起损失,哪家就造反试试,结局末将已经摆在了永昌,既然他们要触国法,永昌之事就是以后滇西戡乱的法子。”

林则徐不说正事儿,但杨猛要说,鹤立镇总兵的职缺,对别人来说是个不能统兵的鸡肋,但对杨家来说,却是一个安置滇西新兵的好法子。

“事儿是不错,但永昌之法太过无情,这个能不能委婉一些呢?”

林则徐是一省总督官,虽说找杨老三来,是为了永昌一案,但说到正事儿的时候,林则徐还是极为认真的。

这杨老三惯于拿着鸡毛当令箭,这次可不能再折在这小娃娃手里了。

“不狠杀不足以震慑滇西,滇西本就是个乱局,这里不是讲理的地界,在滇西谁的刀把子硬,谁的话就好使,说旁的没用,只有狠杀一条。”

林则徐不唠正事儿,但杨猛的给他带过去,回回之事牵扯不小,可不能让他依着朝廷的旨意做事。

“狠杀?不会引起滇西各族的不满吗?”

“不会!死人谁也害怕,大家伙都想安安稳稳过日子,知道了律法的森严,时间一长,有些事儿就会习惯的,习惯了之后,各族之间有了纠纷,就不会轻易的械斗了,没了械斗各族之间的仇恨就会慢慢消弭,除此之外,别的法子都是扯淡。”

“嗯……不错!这倒是条新路,可以尝试一下。如今这永昌一案,处理了练匪、会匪之后,滇西的回回们还是不想善罢甘休,他们也该打压一下的,也要狠杀吗?”

林杨两人说起话来,都带着目的。两人共同的话题。很快就被挑了出来。

“这个就不成了。现在处理他们,不能打的太狠,这就跟两帮人械斗一样,末将以前在宜良处理过这样的事情。

挨揍的一方,总会有不服气的,挑起下一场械斗的就是这些人,打服了这些人,下一场械斗就不会发生了。

这事儿最好就是让他们自己人来办。自己人的心气儿散了,他们以后就没时间对付外人了。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杨猛说这些话很费劲的,要掩饰好自己,还要让林老虎清楚自己的意思,这事儿不好办。

“你是说要打就打激进的?但这样岂不是冤杀?”

果然,这杨老三的路子还是和之前一样,但妄杀、冤杀这事儿,林则徐还是很难做出来的。

“滇西冤死的人多了去了。有他们在以后冤死的人会更多,一碗水怎么也端不平的。杀少数人救多数人,怨就怨他们倒霉吧!”

“可让他们自己选人,这个可行吗?”

说起了正事儿,林则徐也是一本正经,早把官威、官体什么的丢到了九霄云外。

“怎么不行?丁灿廷他们不是还在押吗?丁灿廷本就是滇西的大户,把事情给他们明说,咱们给他们定个人数就成了。

永昌练匪杀多少人,流多少人,让回回也拿出这个数目的人手不就成了?

滇西的这笔烂账,就他妈算不清楚,既然大家伙都不清楚,糊里糊涂的过去就成了,只要滇西的各族不闹事儿,咱们的也就睁一眼闭一眼。

现在开滇西的铜矿、铜厂才是大事儿,去年的滇铜,又要解京了,滇西的这些厂矿可不能老闲着,要不我们家的买卖,就要赔了!”

半真半假的一句话,林则徐也是悚然而惊,自己光顾着永昌一案了,算算时间,也差不多到了解铜的日子,滇铜复起才是大事儿,耽误了解铜,永昌一案就是处理的再好,自己也没好果子吃。

听了这话,林则徐也知道杨猛为何狠杀永昌哨练了,这是因为永昌的哨练,断了杨家的财路,霁虹桥不通,滇西的铜课就没了着落,原来事情的根子是在这里啊!

杨士勤那老倌,倒是奸猾,这样的事儿,明说就是了,让他家老三在前面抗旗子,可不怎么地道。

杨老三的那句话不错,一碗水怎么也端不平,云南是个乱邦,有些事儿就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难得糊涂啊!

打发走了杨老三,林老虎也没闲着,直接就到大牢之中,知会了丁灿廷、杜文秀等人,有了杨猛之前的话,这几人也没怎么反抗,半推半就接受了林则徐的条件。

滇西的回回高层,本想着来永平看看热闹,没想到等来的却是个坏消息,投献,这事儿可不是个好事儿,离心离德啊!

这些人也不是傻子,这就是林则徐的阳谋,但督标在永昌做的事儿,太恐怖、太吓人,昆明杨三爷,现在就是滇西的一个禁忌。

白彝壮苗等山族,都老老实实的呆着,滇西的回回,比起这些山族,也强不到哪里去,硬抗不是办法,只能选择妥协了。

分化,就是杨猛出的招,有永昌之事镇着,他们想不想都得接招,接了这招之后,这一族的人心就散了,到时候再扶植几个人上去,滇西之事,就没多大首尾了。

这无形之中的一碗水,杨猛端不平,林则徐端不平,丁灿廷、杜文秀等人也端不平,选谁不选谁,是个问题,选出来之后投献这些人,也是个问题。

滇西的回回高层,起初拒绝了这件事,想让永昌府的族人担起来,可杜文秀等人也是有招啊!你们不是想抽身而出吗?那就谁都不用选,到时候他们这些人,直接就在大堂上供述就是了,说了谁就是谁,这样更好。

还是那句话,谁也不是傻子,只有个反应快慢而已,而能出来扛事儿的这些人,反应都不慢,随意招供,这玩意的杀伤力太大,谁也不想把自己投献出去,死道友不死贫道,这话也是走到哪都好使的。

而激进的人,往往人缘不好,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着想,一份份名单,也摆在了林则徐的面前,四百多永昌的练匪、会匪,二百多支持回乱的幕后之人,两百户保山的回回,就成了审结永昌一案的关键人物。

抓人、下狱,成了这些天主要任务,随着一个个族人被投献,原本铁板一块的滇西回回,也慢慢的走向支离破碎。

永昌这碗水,注定是端不平的,但端起来洒不了,也需要大本事,杨猛凭着一个利字,推着林老虎,裹挟着滇西的回回,最终还是把这碗水端了起来。

剩下的事情,就看林老虎审案的本事了,只要拿捏好了度,纷扰滇西数年的回乱,就算是平定了。

第二百一十八章仇怨难消亦难解

永昌练匪、七把香会的会匪,除了那些被杀破胆的,就剩了押在永平的四百多人,械斗、香会、喊冤,在永昌也成了禁忌的玩意儿。

杨猛在永昌大肆杀戮哨练,搜杀背后支持哨练的大户、富户,不是没人喊冤,而是喊冤的全都死了。走了督标的人马,永昌就被杨家滇西武庄的人手给接管了,永昌府空悬、永昌县空悬,现在想喊冤就只能到永平找云贵总督林则徐大人了。

可永昌到永平,对这些人来说,就是条死路,回回们在投献,永昌的练匪、香匪也是一样,杨猛当日在永昌的一场屠杀,杀破了许多人的胆子。

为了不受牵连,一旦有喊冤的人,或是不服的人,他们前脚在同乡街坊面前出了不平之音,后脚就会被投献,接下来就是杨家刀手的事情了。

永昌的事情,林则徐也差人探过,得到的消息也算说的过去,有一点林老虎也清楚,永昌死的人,绝对不会比霁虹桥那边的少,无非事情已经做了,有些事儿不能深究,永昌的事情怨不得别人,怨只怨这些人不通国法。

杨猛做的事情,虽说惹人嫉恨,但在法理之上说的通,深究这些事,在朝廷看来,就是舍本逐末。叛匪,无论是回汉,在朝廷眼里都是可杀不可留的存在,杀得多了,无非是申斥几句了事儿,说不定杨老三还会因为杀伐果断被朝廷升官。

大清的地界乱匪横行,林老虎可以想象的到,有了杨老三这么一个狠人。身在朝廷的圣上和军机。说不定真会重用他。依着杨老三的性格,只怕将来会变成大清的人屠。

好在杨家与军机们不对付,自己调杨老三为鹤立镇总兵的折子,应该不会被驳回,重用杨老三,现在这个时候,军机们就是掣肘,但以后结果如何。林则徐自己也想不明白。

云南是个乱局,只能走一步看一步,许多东西,都得随机应变,不然这云南就是个陷人的泥潭。

滇铜复起是重中之重,永昌一案是细枝末节,现在也到了审结永昌屠回之事的时候了,空缺的永昌府由杨家老二杨毅暂署,对于自己这个弟子,林则徐也只能送到这里了。以后就看他自己的了。

永昌一案,案情纷繁复杂。自己头上还压着朝廷的圣旨,许多事都不能依照本心来做了,但好歹有一个安定云南的大义在前,做事的时候,林则徐的心里也算有些许的安慰。

历经三任总督,时史三年多的永昌屠回案,开审了!

不大的永平城也聚满了滇西的百姓,这些人说是百姓,但大多是各村各寨的村老,滇西各地的大户,还有就是滇西各族的头人、高层之类了。

这些人都不属杨家一脉,这些人却是被杨家逼着来永平城的,永昌一案审结很容易,但这个教训,杨猛要让所有的滇西人记住。

永昌、永平现在也是杨家彰显实力的地方,滇西的大半土地虽说掌握在杨家手里,但滇西起码还有四成的百姓,没有被杨家控制。

而这些没有纳入杨家的百姓,除了一些大户下属的庄农佃户,就是住在山上的各族山民了,滇西的傈僳族山城已经在建,有了这个傈僳族山城,滇西的山民,多半会投靠杨家。

至于滇西的那些大户,杨猛这次也打算做回恶霸,强取豪夺也要把滇西所有的土地,抓到杨家手里,这次审结永昌一案,只是让那些人,瞧瞧杨家的实力,等自己重组鹤立镇绿营的时候,就是杨家彻底控制滇西的开始。

永昌一案牵连颇多,林则徐也是由简及繁,第一个审的就是原永昌府恒文,家人被杨猛所杀的恒文,这些天也是惊惧异常。

罗天池一家被活埋,自己的家人也歩了他们的后尘,现在轮到自己了,望着在衙门口端坐的林则徐,恒文有许多话想说。

为了方便滇西的士绅观礼,林则徐把审案的地方选在了永平县的衙门口。由书吏宣读了恒文的罪状,林则徐的惊堂木一拍,喝问道:

“犯官恒文,可认罪伏法?”

“犯官恒文认罪,但恒文有话说,杨猛灭我满门,这事儿大人要如何处置?”

“先把前事画押。”

没想到到了这个时候,恒文还想着夸大案情,林则徐的脸上也多了一丝不快,抛出个话头,诱使恒文签字画押之后,林则徐大手一挥,督标们就把一路嚎叫的恒文拖了下去。

“大人,犯官恒文,畏罪碰壁而死。”

恒文的嚎叫消失不久,就有督标上来回复,恒文死了……

冷眼扫了一下杨老三,林老虎也只能无奈的接受了,督标既然说恒文是畏罪碰壁,那就是畏罪碰壁了,这杨老三睚眦必报的性子,是个天大的漏洞,这样的人,也只能做个悍将了。

接下来就是永昌的练匪、会匪了,沈振达、金混秋、张时重、刘书、周日痒,这些人早已被弄得不成人形,一批批的审结之后。

那几个被提名的,判了凌迟,就地执行。剩下的四百多人,林则徐连审也没审,拖上来之后,直接就宣读了判决。

该枭首示众、腰斩、绞刑,也一并当着众人给办了,大堂与刑场合在一处,这也是不多见的,为了这个刘存仁也是费了好大的心机,才将林则徐给说服。

借圣上钦赐审案之权,震慑滇西一众不法之徒,对于这个理由林则徐也能勉强接受,这才有了这个大异常理的审案过程。

处理了练匪、会匪,接下来就是历次鼓动回乱的回回大户,二百多人被处以凌迟、枭示、腰斩、绞刑,审结永昌一案的前半段。也是血腥累累的。

震慑完了就是安抚了。林则徐先是安抚了回乱之中受害的各族百姓。永昌剿匪得到的财货不多,其他的,据案犯交代,不是挥霍就是掩藏了,林则徐手里的财货,也只能象征性的安抚一下,条件实在是太有限了,

这事儿也不是杨老三贪墨。而是事实如此,督标到的时候,永昌城里确实是一无所有,从沈振达到永昌那些大户,都把自己的家产给藏了起来。

至于是不是真的,就只有杨猛和杨家滇西武庄的人清楚了。

本该安抚的二百多户保山回回,林则徐也违背了自己的意愿,把他们发到了璐江西岸的烟瘴之地管乃山居住。

这些人在永昌府都是有家产的,心甘情愿是肯定不可能的,但朝廷有旨。要严惩涉事回回,林则徐也只能强忍着心中的不快。不听他们的冤屈,强行变卖他们的土地财产,派了一汛的人马,强行把这些人迁到了管乃山。

那一汛人马,可是手握生杀大权的,这二百多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