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毒清-第26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战就损失三万多人,英军的将官们有些战栗了,雨季,火器的威力也大为降低,就这么个打法,想要灭掉缅甸,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一天三万人,暹罗的二十万人,一个礼拜就会打光,缅军到底在前方布置了多少条防线,没有人知道,无论是哨兵还是斥候,都接近不了缅军控制的地盘。

顺流而下的无数尸体,也惊动了锚在马圭下游的内河炮舰指挥官,无数的尸体,一直随着江水在舰队之中漂流了一夜,才慢慢的消失,起锚前进,救助前线就成了他的任务。

内河舰队的到来,解决了英军的难题,舰队与暹罗大军一起进攻缅军阵地,就成了伤亡最小的办法。

面对炮击,大多数缅军士兵,会毁掉面前的拒马,挥舞着缅刀扑入暹罗大军之中,一天、两天、三天,悲剧每天都在上演,仅剩十多万的暹罗大军,也慢慢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而放眼望去,前面的阵地,还是无数的青色拒马,面对这样的战局,英军的将领们,也不得不下令休整,内河炮舰的火力太弱了,根本不足以毁掉一个个缅军的阵地。

现在只能等洪水到来,等着伊洛瓦底江的水位暴涨了。

一众观战的云南新军军官,看了几天的屠杀,只学到了四个字,死战不退。

杨猛得了前线的消息之后,知道大局已定,再继续观战,也不会有什么收获了,现在,英军已经败了,死亡的人数只能看洪水的规模了。

听了徐子渭的汇报之后,杨猛只说了简简单单的四个字‘雨中悲歌’。

这样的一战,足够名垂史册了,不说别的,单单一个英军大败,就足够让那些死在雨中的缅军将士名垂青史了。

“好!缅军给英军唱响了送葬的挽歌,咱们也没必要客气,知会韦驼子,接到命令之后,让他在藏边组织一支五万人的新军,新军成型之后,立马开进印度。

现在的印度防守空虚,他的目标就是鼓动印度贫民反叛,第一战的目标就是印度的地主与贵族,扫了他们的生命和财富,让他就地武装,愿意参与反叛的印度民众。

让藏边的武庄、田庄,放下手头的所有活计,组织一支民壮大军,准备从印度转运财物。

知会大理的丁叔,让他派一支新军到藏边监视三**王,一旦这三**王,敢在背后玩幺蛾子,将他们全数诛杀,焚毁所有的寺院。”

一道道军令从杨猛嘴里传出,徐子渭听得兴奋不已,而索朗白玛听到杨猛最后一句的时候,不由的抖了几下。

“爷……”

“你可以将我的命令,透露给你的家族,他们知道怎么办!”

第四百二十五章横生枝节

英缅战争,打的虽说惨烈,但关注英缅战争的,除了云南的杨猛,就只有一个欧洲国家法兰西了。

因为法兰西在安南有所图谋,所以也并没有在欧洲国家宣扬英缅之间的战事,而英吉利一方只动用了一万多不到两万的本土士兵,剩余的四万多人,都是殖民地的印度兵,这也是这场战争不为人所知的原因之一。

前几个月,缅军为了污染下缅甸的水源,在缅甸的江河之中,投了无数的尸体,因为不是雨季的缘故,水流的速度相对较慢,这些尸体大多沉在了江河之中,并没有顺流而下,进入大海。

马圭的这场战争,是在雨季开始的第一天打的,此后暴雨一直就没有停歇,急速的水流,加快了尸体的行进速度,区区五昼夜,几万具尸体就漂进了安达曼海。

半个月的时间,可以说是正当时,当英泰联军休整的时候,这几万具浮尸也漂散在了沟通欧亚的海路之上。

英缅战争再次爆发,几天的时间,就成了欧洲最火热的话题,英军在缅甸大屠杀的消息也不胫而走,散布这些消息的,大多是与英吉利有嫌隙的欧洲国家,这些负面消息也给了英吉利政府莫大的压力。

侵占殖民地是一回事,在殖民地大屠杀又是另一回事了,这样做很容易被其他国家诟病的,英吉利是维持欧洲平衡的主力,一旦国际声誉没了许多事情就难做了。

而这个时候,安德烈也把安南的消息带回了国内。若是没有缅甸的大屠杀。法兰西政府也会好好的思量一下。可接踵而至的缅甸大屠杀,就是英吉利谋夺东南半岛的铁证。

在法国佬的眼里,东南半岛就是黄金半岛,除了可以沟通巨大的清国市场之外,东南半岛上大面积的原始柚木森林,也是造船业的原料圣地。

安德烈带回来的消息,加上英吉利的行动,这两者正好互为佐证。一下就暴露了英吉利想独吞东南半岛的野心,这对法兰西来说是不可容忍的,英吉利不仅在政治上摆了法兰西一道,而且在安南也给法兰西制造了一个相当强大的对手,西山叛军。

有些东西,说是说不明白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最多的还是看动机与利益,既得利益,成了法兰西分析英吉利国策的主要依据。

有些事情想不明白还好一些。一旦想明白了,那就意味着麻烦。资助缅甸反攻英吉利,这个法兰西做不到,但是在欧洲散布谣言这事儿,法兰西做起来还是手到擒来的。

最了解一个人的往往不是他自己而是他的对手,法兰西与英吉利就是一对这样的存在,分分合合之间,两国虽然相互看不上,对对于各自的软肋和优点,彼此都是极为清楚的。

占领东南半岛,封锁马六甲海峡,做亚洲霸主,之后就是称霸欧洲,一时之间,英吉利成了欧洲各国,极为忌惮的存在,毕竟许多国家在亚洲都有殖民地和市场,英吉利拥有世界第一的海军,有了东南半岛的陆基依靠之后,独霸亚洲的市场,进而称霸欧洲,这可不是臆想,而是即将成功的计划。

荷兰、葡萄牙、西班牙,这三个老牌的殖民帝国,与法兰西慢慢的走到了一起,他们在亚洲,都有自己的诉求,一旦英吉利侵占缅甸之后,还想谋图别的亚洲国家,那事情就只能通过欧洲本土的战争来解决了。

政治局势的不利,让英吉利的政客们也有了决断,两个月的时间,无论缅甸的战况如何,都要停战,否则缅甸的战争,就要威胁到英吉利的本土了。

政客们作出了决断,而英吉利海军也面临着一个抉择,自浮尸进入安达曼海的那一刻,停靠在勃生与渺弥亚的英吉利海军也坐不住了,简陋的通信手段,很难及时有效的传递消息,无奈的英吉利海军,只能派一支陆战队,和一部分探测水文的水手,进入缅甸战区了。

自打二十年前的英缅战争之后,下缅甸就是英吉利的殖民地了,对于缅甸的气候,英吉利人也积累了一些经验,雨季到来,洪水就会紧跟着雨季的步伐而来,可半个月不断的大雨,并没有引发第一场洪水,伊洛瓦底江的水文情况,根本不足以通行海船。

英吉利海军的陆战队,到了马圭,水手们也了解了一下马圭附近的降雨量,许多水手,都是经验丰富的气象专家,迟迟不来的洪水,对英吉利的这些水手们来说,相当的诡异。

英吉利人是谨慎的,英吉利也有一套相对完备的军事系统,当这个诡异的消息到了前线英军将领们的手里,他们也对前后区别很大的缅军,起了疑心。

从军事角度来说,马圭以北的地区,并不适合防守,这样的地理,无论是对英军还是对缅军,都是一样的,缅军死守马圭以北的防线,里面肯定有阴谋。

虽说想不出水坝这样的计策,但英军的将领们可以确定缅军是有阴谋的,有了水手们的提示,英军也将自己的驻扎地点往高的地方挪了一下,而这个举动对缅王来说,无疑是最坏的结果。

洪水在两天之前,就爆发了,三道水坝已经垮了一道,混杂着泥石流的洪水,威力太大,第一道水坝仅仅支撑了一天,就垮塌了。

如今第二道水坝也岌岌可危,正在加高加固的第三道水坝也不知能不能挡住肆虐的洪峰。

好在马圭前线只有英军在向高地转移,暹罗军队并没有接到转移的命令,时间对缅王来说,还是有些仓促了,若是再等上十几天,即使是英军驻扎的地方,也会被洪水淹没的。

但时间不等人。英军的表现。好像已经知悉了水坝的事情。炸开水坝,也就成了当务之急。

不过英军的动作,对缅王来说也是件好事儿,这样就不用放弃前线的缅军了,有了缅王的命令,马圭前线的缅军纷纷放弃了阵地,往山里转移。

缅军的表现更加印证了英军的判断,大雨之中的伊洛瓦底江河谷。也变得越来越诡异了,当滚滚的洪水带着闷雷一般的声响,来到马圭的时候,英军的将领们眼里露出的大多都是恐惧。

望着洪水之中载浮载沉的巨木,英军的将领们,瞬间就知道了缅军的计策,可现在却有些晚了,大部分的暹罗营地,都在洪水的范围之内,而一小部分的英军营地。也在水位线之下。

大洪水的威力是可怕的,速度也是恐怖的。一个小时不到,十多万英泰联军,就消失在了洪水之中,被洪水卷走的这些人,几乎没有任何的生还几率,接近三十万的英泰大军,历经无数厮杀之后,依旧在十**万上下,一场洪水,让暹罗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剩余的那三四万人,眼里也只剩下了无尽的恐惧。

驻扎在马圭的三四万英军,虽说早一步迁到了高地,可身后的补给队伍,也在丧生在了洪水之中,二十几艘内河炮舰,也经受不住这样的洪峰,一艘接一艘的翻覆在涛涛的洪水之中,一场大洪水,就决定了战争的胜败。

现在摆在英军面前的问题,只剩下如何撤退了,这一场洪水,危及的可不仅仅是在缅甸的英军,一旦剩余的这三四万英军回不去,对印度的局势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撤退成了英军最重要的任务,从伊洛瓦底江两岸的山上撤退,直接就被英军的将领们给否决了,从马圭翻越山林撤到孟加拉,从地图上看,是可行的。

但现在却不是时候,那边的山林多是原始森林,即使在冬季翻越这样的山林,对英军来说也是一场巨大的考验,雨季进入原始森林,全军覆没很容易的。

沿着伊洛瓦底江两岸的山林撤退,对英军来说也是相当的麻烦,除了一双脚,他们能带走的东西不多,一旦被缅军追击的话,也是很容易全军覆没的。

就在英军将领们筹划撤退的时候,暹罗军队却溃散了,大部队消失在了洪水之中,后面就该是缅军了,暹罗人对缅甸人做了什么,他们是清楚的,缅军的报复手段他们更清楚。

剩下的这几万人根本不是缅军的对手,再留在马圭附近就是找死了,对于丛林暹罗人比英军熟悉的多,前一刻还人声鼎沸的暹罗军营,下一刻就一片死寂,在暹罗军营附近驻扎的英军,连暹罗人是怎么逃走的都不清楚。

现在是英军最需要暹罗人帮助的时候,暹罗军队却突然溃散消失了,这对英军的将领们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

好在有一万多英吉利本土的军团坐镇,不然两万多的印度军团,也会跟暹罗军队一样,在恐惧之中溃散。

防守,等待洪水退却,沿着伊洛瓦底江平原撤退,就成了英军唯一的选择,在雨中翻越缅甸的原始森林,危险程度远高于缅军的追击。

大雨持续了三天,洪水也持续了三天,洪水消退之后,熟悉洪水的缅军并没有什么多余的动作,而英军将领们的心却直接沉到了谷底。

齐膝深的黄泥,直接就成了摆在英军面前的又一道天堑,火炮、辎重、马匹看来都要放弃了。

大雨过后就是暴烈的阳光,半天的时间,洪水留下的淤泥,已经结成了一层硬壳,面前可以走人了,这对英军的将领们来说,无疑是个天大的喜讯。

就在英军将领们的心情大起大落的时候,缅甸的百姓们却开始了又一项劳作,编草鞋。

远在勐腊的杨猛听到洪水的消息之后,也长长的舒了一口大气,自己的谋划算是成功了一半。

“告诉韦驼子,可以动手了!

五万新军,留下一万编入蓝旗军,咱们也该离开勐腊拉。”

一个接一个的阴谋,促成了东南半岛现在局面,只要英军大败,身在安南的法兰西根本就不是威胁,只是英军败得还不够惨,让他们丢掉印度,才是杨猛最终的目标。

“爷,桂平的三点教洪秀全,发了团营令,号召三点教的教民到金田团营编伍,咱们要如何应对啊!”

索朗白玛带来的情报,一下就毁了杨猛的好心情,看来三点教也按捺不住了。

“操!时间太仓促了,咱们还没准备好!让魏五安排理教的人,去广西传教,首倡自保护产,广西的事情,只能靠这个了。”

印度的事情必须要办,广西的三点教,现在无论是装备还是人员,都差的太多,让他们多发展几个月,也没什么大问题,现在打趴下英吉利,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第四百二十六章泥泞大追杀

杨猛在东南半岛策划了一连串的阴谋,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杨猛,最大的受害者,除了英吉利之外,就是缅越泰三国了,但对受害最严重的的缅甸来说,也并不是没有好处,杨猛起码给了他们一个民族独立的机会。

杨猛要撤出勐腊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许多事儿要有始有终,那些见证了自己直接参与东南半岛阴谋的人,是绝不能留下的。

安南西山叛军的几个首脑,与杨家交易的暹罗人,还有就是一些缅甸军方的人,这些人死了之后,杨家也就隐入迷雾之中了。

事实就是事实,是需要证据来佐证的,这些直接参与者死了,那事情也就成了传说,传说终究是传说,作为茶余饭后的消遣,传说是可以拿到桌面上理论理论的,但在国际局势之中,传说只是传说,是拿不上台面的。

斩断直接留在东南半岛的首尾,这个任务就是血影的事情了,现在的东南半岛正值乱局,正是处理这些的首尾的好时机。

一边安排着新军撤离,杨猛一边给孙伯青发去了一份份的暗杀名单,数千人的规模,对血影来说也是个挑战,这边的事情做完了,血影也差不多出师了。

如今的暹罗,就是个等待死亡的囚犯,相信缅王是不会放过痛打落水狗的机会的,暹罗没了军力,就是缅甸回复实力的一个银库,抢暹罗应该就是缅军接下来的任务。

这也正好给血影提供了刺杀的机会,无论是缅军的将领。还是暹罗的高层。在战乱之中。都是最容易刺杀的。

而缅泰之间的战事,也不会持续很长时间,乔孤乃那里有英吉利人刺杀暹罗王的证据,想必以乔孤乃在缅王心中的地位,缅泰之间很快就会实现和平的,而两国这一幕幕惨剧的始作俑者英吉利,就会成为英泰两国共同的敌人。

将身上最大的一块污秽,转到了英吉利身上。那印度的事情,也就好办多了。

杨猛在忙着撤退,英军也在忙着撤退,骑兵成了步兵,骑兵的马匹,也成了驮运物资的驮马。

就在英军踩上坚硬泥壳的那一刻,十多万背着粮食拿着缅刀的缅军士兵,也做完了战后的动员,消灭英吉利侵略者,成了这些人最想完成的使命。

这些缅军士兵的身上。除了一袋粮食,一把缅刀之外。还有一串串的草鞋,这个东西究竟有什么用,只有缅军最为清楚了。

忙于撤退的英军,这两天也受到了祝福,连续五天的大晴天,让英军撤离的速度飞快,淤泥形成的硬壳就是最好的公路,沿着淤泥硬壳,将近四万英军直奔勃生而去。

可能是在东方的缘故吧?祝福仅仅持续了两天,如今的缅甸是雨季,五个大晴天,已经是极为罕见的事情了。

两天行军一百多英里,这对印度兵团来说,也是个创举,正当英军的将领们,感叹着自己运气好的时候,瓢泼大雨就伴着空中的骄阳开始挥洒了。

前一刻还坚硬如铁的泥壳,下一刻就变成了柔软的羽绒枕头,一脚下去就是没过脚踝的烂泥,这对英军来说无疑是个最大的噩耗。

第三天的行程,英军从早到晚一刻也没有停歇,可直走了短短的十英里,这可不是什么好征兆,果断的英军将领,直接就在夜里,丢弃了所有不必要的辎重,火炮、弹药、大批的补给,这些东西都成了累赘,加快行军速度,撤出这片烂泥潭才是最为要紧的事情。

第四天的行程,依旧是一刻也不停歇,虽说丢掉了大批的辎重,可一天的行程,不过只增加了区区五英里。

四天的时间,英军逃出了卑谬,但前面还有个米实塔,这里的大片平原,也都被淤泥所覆盖,按着这个速度,英军想要撤到勃生,至少还需要半个月的时间。

可缅军会给他们半个月的时间吗?这当然是不可能的,第三天的时候,缅军的哨探们,就追上了英军,他们迟迟不动,只是在收拾英军留下的火炮和辎重。

连续两天在泥泞之中行走,许多英军士兵的靴子已经烂掉了,与靴子一起烂掉的还有脚板。

现在的英军,最缺的是时间和药物,晴天的行军虽说很快,但水源却是个问题,虽说英军喝的水是挖井汲取的,但洪水过后就是疫病,挖井已经不能过滤水源了。

疲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