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毒清-第28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那么明白吗?”

魏五说的这些东西,魏芷晴都是看过的,现在想来,这斩尽妖魔鬼怪,确实有些令人毛骨悚然呐!扫了堂上的父亲和男人一眼,魏芷晴不由的想起了岑毓英刚刚弄得那份章程,里面好像也有理教如何如何的条文。

照着父亲的思路,自家男人推行的理教,看来也不是个善茬子啊!

“那咱们的理教?”

“嗬!这理教的教义你也是见过的,简简单单,都是劝民护产向善的条文,咱们可没有什么弯弯绕,理教的教义,写的什么就是什么。

只不过咱们理教不拜神、不崇神,推行起来有些障碍而已,颜卿此去就是扫除这些障碍的。

再者就是。这百姓是需要教化的。三点教这样的邪教。不能给他一丝的余地,要么生要么死,是什么就是什么。”

灭尽,一词当然不能在条文之中出现,但岑毓英要做的就是灭尽三点教在广西传承,若是识时务,叛出三点教,还好说。不然这结果也好不到哪里去。

要说这歹毒、肮脏,三点教的那几个,拍马也赶不上杨老三,遇上杨老三这样的阴毒货,只能算他们倒霉了。

魏五说到了这里,魏芷晴也明白了不少的东西,许多事情,好像不是表面上想的那么简单,想想之前自己跟在男人身边,在东南半岛做的事情。她突然明白了好些道理。

“多谢父亲大人指教,芷晴明白了!”

嘴上说明白了。心里糊涂着呢!这就是魏五对自己女儿的评价,但这话说的很是时候,有些东西不能细问,有些东西也不能摆在台面上。

瞧自己身边坐着的杨老三,人家虽说杀了不少人,而且杀了无数的无辜之人,可在四省之地,提起杨三爷,无论是百姓还是之前的大户,几乎就没有一个指摘杨三爷哪哪不好的,除了溢美之词,没什么别的声音。

可细数数杨老三的底子,茅坑也比他干净多了,脏又能怎样?杀人,他那是杀贪官,杀得老百姓交口称赞。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杨老三悟得透彻啊!

“差不多明白就是了,老爷子还有别的事情要做,就别缠着他了,让月儿出来透透气吧!”

杨猛想的和魏五想的差不多,脏事儿烂事儿,都是身后事儿,站在人前杨家就是衣着光鲜、就是行善积德,别的事儿,与杨家扯不上任何关系。

差出岑毓英之后,杨猛这边又闲了下来,刘一贴给他诊脉之后,要求再静养一两个月,这样才能十拿九稳,对此杨猛也没异议,西山那边忙的不可开交,广州那边也在忙活,其他的事儿,交给管事们就成了,他要做的只是静养。

岑毓英到了广西之后,第一件事儿,不是开社戏,也不是发粮食,而是派人到广西各地,收购土地。

战乱之时,虽说许多人会抛售土地,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抛售土地,家里有钱有粮有人的,离着三点教闹事儿的地方比较远的州县,许多大地主,都不卖地。

做买卖赚钱买地,这就是多半富户的财富计划;当官贪污买地,这就是多半贪官的财富计划;几千年的农耕,也早就了土地的特殊地位,虽说种地是个看天吃饭的营生,但土地的重要性,上至当朝首辅,下至普通百姓,谁也明白这个道理。

手里的地多,家口就大,家口越多挣得越多,挣得越多土地越多,想要打破这样的循环,很不容易。

买不到的土地,岑毓英也不去碰,先是用粮食和金银,将能收拢的土地,收拢下来,打着杨家的名号,开始收容一些难民,还有各地的饥民。

第一步在广西打出杨家仁善的名号,岑毓英做的很成功,一个个武庄、田庄,借着原本的村寨,短短半个月的时间,就遍布了广西各地,云南的仁善杨家到了广西,许多活的不怎么样的庄农佃户,也开始投奔这些武庄、田庄了,对于这些人,岑毓英也是来者不拒,有多少安置多少。

与此同时,趁着广西官员人心惶惶的时候,岑毓英花了很少一笔钱,就在各处的县衙府衙之中,安插了大量的杨家人。

杨家在广西站稳了脚跟,在官府有了耳目,接下来还是并购土地,一个个的大地主,被岑毓英分门别类,仁善之家威胁,贪官污吏、恶霸劣绅灭门,不卖就强买,强买不成就抢,这就是杨猛兼并土地的政策。

贪官污吏、恶霸劣绅,虽说不少,但还有很多的地主不是声望高的读书人,就是修桥补路的善人,从这些人手里拿地,可是相当不容易的。

岑毓英是杨猛教出来的,一些阴招自然熟络,打着太平军的名号,将献地献财的镖书钉在这些良善大户的门板上,将贪官污吏和恶霸劣绅的庄园,挨个扫灭。

一时之间,广西的大户们人人自危,看着一个个被灭门的庄子,这些人最终选择了退避,而岑毓英则是趁机打着杨家的名号,以高出市价的价格收拢这些土地,一批大户得了金银,迁出了广西,但也有一批大户,以土地入股,加入了岑毓英开办的广西商号。

杨家危难之时,伸出援手,得到了广西上下一致的好评,有了这个声威,一些实在不想卖地的大户,也扛不住了,纷纷将土地卖给杨家,连杀带抢低价买,岑毓英算是为杨家又赚了一大笔。

而三点教的名声,却因此臭遍了广西,有了那些仁善大户的抵制,许多老百姓,对三点教流浪在外的传教人员,开始是抵制,到最后就是打杀了。

第四百五十六章信仰荒漠(下)

这第一步,无论是对岑毓英来说,还是对太平军的名声来说,都只是刚刚开始,好戏还在后面的。

岑毓英的第二步,还不是诋毁三点教,而是开始了广西商号的扩张,这与第一步是同时开始的,购买、入股、挤垮,岑毓英的手段依旧是有明有暗,借着杨家在珠江的强大运输能力,还有杨家商号这两年在广西的名声。

广西商号的扩张,比并购土地容易多了,有了五大商号为底蕴,杨家的买卖涵盖了所有商品,挤垮几个商户,对岑毓英来说再简单不过了。

官府用钱疏通,土匪恶霸用刀说话,杨家在广西的崛起,可以说是轰轰烈烈,也可以说是悄然无声,许多广西的商号,大多是换个牌匾加几个伙计而已,与平常并无两样。

田庄建完了,就是建武庄,这该是第三步了,但广西的情况有些特殊,虽说杨家之前建了一批武庄,但那些武庄招的人,都是比较可信的,这次岑毓英大片大片的建田庄,几万几万的招庄农佃户,里面难免有些良莠不齐的事儿,联村结寨以自保,就成了武庄的一个替代品。

募集团勇,现在也正是时候,太平军为祸广西,官府巴不得你这样做呢!现在正好过了农忙的时节,几个月的时间,也是为这些村寨、田庄准备好了的。

杨家为练勇们准备的家伙事儿,简单的令人发指,但谁也不怀疑。这东西杀伤力。浇铸的枪头。虽说粗陋的很,但打磨之后也是铮光瓦亮,捅死人一点问题也没有。

大刀片,杨猛倒想给练勇们配置,但那东西耗时不少,不如枪头制造的快,浇铸这玩意儿,西山两三天就能出十几万。加上打磨,西山刀剑厂半个月的产量,就够武装整个广西了。

除了铸铁枪头,一个练勇还配了一把柴刀,远近的武器都有了,训练也很简单,三招枪法,捅、挡、劈,是个人看两眼就能学会。

杨猛训练这些练勇的目的也很简单,让他们对抗小规模的太平军。大部队,自有武庄的人和新军对抗。

别小看这一个枪头、一把柴刀。有了可以糊口的粮食之后,这些练勇训练起来也是很拼命的,常年劳作有些驮的腰杆子也慢慢的直了起来,说话的声音也慢慢的大了起来。

对这些百姓来说,杨家和手里的家伙事儿就是底气。

一边训练,一边分配田地,不是四省大农场的架构,而是之前租赁土地的法子,从租赁土地到大农场,必须要有一个过渡,老百姓在意的是自己手里有多少土地,而不是你许下的美好前景,一下就把这些原本的庄农佃户,变成土地上的工人,那只能是一个结果,人心尽失!

有了田有了粮,有了遮风避雨的屋子,有了保护自己的家伙事儿,理教也开始慢慢的在练勇和田庄之间发展,谁对百姓好,百姓就对谁好,理教的传播,出乎意料的顺畅。

守田护产、和睦相邻,从最苦的百姓开始,慢慢到富足一些的,再到原来的那些地主大户,与太平军一切财物归圣库所有只留口粮相比,理教的守田护产,虽说在理论上落后,但却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赞成。

训练之余,杨家的武庄田庄,就开始请十里八乡的戏班,到庄子里唱戏,这戏班一住就是五六天,而戏班里打杂的数量,却多的离谱。

打杂的都是些可怜人,不是残疾就是白痴,唱戏之前,老少爷们大姑娘小媳妇,难免要闲话家常,这些打杂的就有了演出的舞台。

跟了太平军打仗,残了之后被丢在荒郊野地的,有之;信三点教,遭了老天报应的,有之;被太平军祸害的老老少少更是数不胜数。

这些打杂的人,说的都是一口流利的广西话,瞧着这些人的惨状,老百姓的同情心也是出奇的高,三点教渐渐的变成了,人人惧怕的存在。

烧屋收田、变卖家产才能入教,入教之后男人女人要分开,男人打仗,女人做工,男人死了女人就是别人的,小娃娃也要当兵打仗,这一桩桩一件件,经过添油加醋之后,就变得更为恐怖了。

三点教的许多东西,在广西并不是什么秘密,也不是岑毓英的人刻意去诋毁三点教,有些事儿,你只要开好了头,百姓们自然而然的会照着这个思路想下去。

而这些人,许多都是影子部队的,影子部队也算是个大杂烩,许多混江湖的骗子、老千、玩仙人跳的、看相算命的,都被吸收进了影子。

密谍细作,就是些骗子,这是杨猛的原话,许多混江湖饭儿的,不愿意做工、也不愿意当兵,这些人不犯法就不能杀,影子无疑是他们最好的归宿。

江湖骗子,也是流传了几千年的玩意儿了,存在即合理,影子无疑是他们大显神通的好地方。

岑毓英的前三步,也是在为这些人争取时间,如果这些打杂的,操的都是外地口音,可信度无疑是很低的,如果他们说的都是广西方言,那可信度就很高了。

为了避免穿帮,影子的人,也做了很详细的规划,这些打杂的来路,都是这两年,太平军毁了的村寨,即使有人要细究这些人的来路,也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儿。

一场社戏,周边几十上百里的人都会赶来,看社戏发粮食、盐巴和布匹,虽说数量不多,但这些都是好东西啊!

崭新齐整的洋布,多数老百姓别说穿了,就是见都没见过,几尺洋布、半碗盐巴、三五个饼子,这就是由头,将三点教变成臭狗屎的由头。

以邪破邪的法子出奇的好,岑毓英的汇报,到了杨猛的案头。听了这些之后。杨猛知道。广西从今以后不再是三点教的沃土了,太平军想在广西发展,除非杀光了广西的百姓。

“让岑毓英整理好以邪破邪的步骤,现在就培养江南一带口音的人,为之后的事情做准备。

让滇池盐场的人,到广西沿海建几个盐场,知会守在云南边界的杜擒虎,让他带着那三千新军。到广西与安南的边境驻扎。

知会岑毓英,在广西沿海设立武庄,让泰辰从广州调派一批巨炮到广西沿海,让多余的劳力,到沿海筑造炮台。

知会广州船厂的人,在广西沿海选择良港,筹建造船厂。”

之前的四省之地,都是内陆,投入不是很大,现在的广西。三分之一算是落在了杨猛的手里,等控制广西的官府。杨猛就又得了三分之一,清军和太平军滚出广西,那整个广西就算是易主了。

得了三分之一广西之后,杨猛也感受到了建设和防御的压力,杜擒虎的那三千人马,守在边境上,只能算是杯水车薪,海防线更是操蛋。

现在划着小船,只要是海岸就能登陆,想要防守太难!在近海的深水良港附近筑造炮台,不计工本的话,这巨炮也是一项巨大的花费。

“爷,三点教的教义真就是如此的下作?”

岑毓英汇报的东西,算是情报,里面比公文要详细的多,这东西是魏芷晴读的,杨猛在想什么,她不管,太平军财物归圣库的措施,她也不管,她最关注的还是太平军男女分营的事儿。

“下作?你指的是什么?”

在杨猛看来,圣库制度才是最下作的,但瞧魏夫子的表情,所说的肯定不是圣库制度。

“男女分营之事!”

“哦……这个啊!不能算是下作,对太平军来说,这是最好的措施了。”

“好?怎么好法?罔顾人伦就是好吗?”

一听这个,杨猛就知道,顺嘴说错话了,魏夫子终是读了小半辈子的圣贤书,天地纲常这些东西,对她的影响还是很深的。

“虽说有些不近情理,但也是无奈之举。太平军的将士,都是拖家带口的,一旦开战,带着老弱,那就是找死,想要不被灭掉,男女分营是必然的。

老弱妇孺,是太平军的累赘,但也是太平军战心之所在,背后就是家人,一旦溃退家就没了,你说他们能不死力而战吗?

如果洪秀全选择让底下的人抛家舍业的话,这战力和军心就没了,带着家口打仗,就成了太平军必然的选择。

但打仗不能带着这些老弱妇孺,最好的办法就是分营了,据我所知,太平军不仅男女分营,而且老少也是分营的。

不得不说,太平军里面还是有不少能人的。”

洪秀全这厮,委实聚集了一帮子能人,这拖家带口的打仗,再加上一个男女分营,绝对是巧妙高的主意,能想出这个主意来,这人不简单呐!

“爷,要是男人战死了,真如颜卿说的那样,女人就要跟别的男人吗?”

措施的好与坏,不是魏夫子所关注的,她现在眼里只有人伦纲常。

“也不尽然!但大体上是差不多的,你想啊!加入太平军的,都是些什么人?

平在山炭工、贵县的矿工,这些人多是些光棍,有了闲着的女人,太平军能不用吗?

现在的太平军还好些,他们要四处流窜,必然要为了名声遵守一些东西,一旦他们安定下来,这些东西,就会乱成一锅粥。”

说这些的时候,杨猛倒没有刻意诋毁的意思,这都是实际情况,虽说现在太平军表现出了一幅秋毫无犯的模样,但这是形势所迫,一旦让他们站住了脚,这太平军就是个悖乱的所在。

“爷,您为何不灭了三点教呢?”

说这话的时候,魏夫子有些咬牙切齿了,想想太平军的女营,有些东西确实是超出了魏夫子的底限。

“灭掉他!整个华夏都要沉浸在兵灾之中,那个时候,死的人就不是一万两万了,一千万两千万都不一定能止得住,你说咱们是该利用三点教篡了大清呢?还是自己动手,背上这无边罪孽?”

“可是……可是……这三点教罔顾纲常,就该灭掉,即使是利用,也要限制一下啊!”

说到这里魏夫子也有些语无伦次了,看来人人都是有底限的,一旦触了底限,谁也会发狂的。

“我不是正在做吗?”

“那是什么结果?”

“广西将成为三点教的信仰荒漠,说的直白一些,广西之后,再无三点教的立锥之地!”

“好!”

“是不错!我看你啊、以后可以倡一倡女权!”

“女权?”

“呵呵……这事儿以后再说吧!不到时候,做了就要失人心呐!”

杨猛神神秘秘的一笑,让魏夫子有些摸不着头脑了,但女权两个字,她却记在了心里。

第四百五十七章沐猴而冠

广西那边岑毓英的开局不错,杨猛的身体也恢复如初了,最令人高兴的还是藏边三女陆续产下的三个儿子,老二是索朗白玛生的,汉名杨新邦,藏民吉杰多吉,在名字上,二儿子算是子承父业吧!老三、老四,一个取名新星、一个取名新民,瞧这个架势,杨猛在子嗣上,很快就要超过自家大哥了。

杨家老爷子比杨猛更为高兴,一个多月之中,多了三个孙辈,杨家人丁兴旺,这是大好的兆头啊!对此,杨猛的忧虑却不少,子嗣多了就是好事儿?怕是将来后宅的纷争,也会更加的惨烈吧?

后宅的几女,唯一没有子嗣的就是唐梅依了,恐怕用不了几天,唐梅依又要回宜良了,相对于山城和子嗣,恐怕在唐梅依的心里,子嗣也更为重要一些吧?

这几个女人之中,恐怕索朗白玛是最轻松的,第一个儿子要过继到昌都,这个心机深沉的藏女,不参与纷争,对杨猛来说也算是幸事一件。

老二杨新邦还在襁褓之中,想要过继到昌都,怎么也得两三岁的时候,但索朗白玛的娘家人,却相当重视,为了这个延续家族血脉的孩子,他们竟派了一直过百人的队伍过来。

从藏文师傅、马术师傅,到陪读、陪玩的藏区婴儿,能想到能用到的,都被一股脑的塞到了宜良庄园。

“爷,我还想再要一个。”

索朗白玛情意款款的望着杨猛,第一个儿子要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