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毒清-第38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浙二省。

江南江北两大营,战术意义不大,摆在天京城外的这两大营,虽说看上去像个笑话,但两大营的战略意义还是极为重要的。

杨猛虽说看不上江南大营的向荣与江北大营的托明阿,但这两大营,对于阻止太平军东进、南下还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天京、镇江、瓜洲,虽说是太平军的地盘,但富庶的苏常二州,就被这两大营死死的挡在了身后,而且为了防备官军夺城,太平军的大半精锐,都是聚集在这三城防守的。

江南江北两大营,对太平军的牵制作用还是极大的。

江西、安徽的局势不好,近在咫尺的向荣江南大营,又要佯攻南京,这江南江北两大营,就成了杨秀清的心腹之患。

杨秀清调派安徽、江西的太平军回防,向荣和托明阿也就的被动的防堵,一来一去本是佯攻的计划,就变成了真打。

两大营的官军,虽说这两年经受了不少的磨练,但以做买卖为主的官军。战力有多少。也是一眼可辨的。

两大营不动。对太平军来说也是比较难啃的骨头,连营数十座的江南江北两大营,虽说攻势不成,但防守,还是差强人意的。

背靠苏浙二省,两大营的军资粮饷充足,若是死守的话,太平军不拿出两败俱伤的悍气。还真没什么办法奈何这两大营。

攻打城寨可不同于攻打城池,生死存亡之际,官军也是有些战斗力的,之前杨秀清一直不打这两大营,一是为了做买卖,二是这两大营也确实不好打。

为了防堵石达开的江西援兵,和陈玉成、李秀成的安徽援兵,两大营不得不动,这一动破绽也就出来了。

回防天京的太平军战将,翼王石达开、以及太平军的新秀陈玉成、李秀成。都是正经的将帅之才,兵力上太平军也占优势。除了三人的援兵之外,天京城中的太平军主力,也是不容小觑的。

正面破袭两大营,太平军也没有十足的把握,算算时间,这两大营守在天京附近,已近三年,两大营连营数十座、兵垒数百,正面击溃六万余官军,没个三五万的死伤,也是笑谈而已。

这两大营不能硬打,就只能调虎离山了,陈李的安徽援兵,直奔镇江而去,托明阿的北大营就不得不协同向荣的南大营进行防堵了。

向荣是个老行伍,依托营寨之坚,江南大营的防堵,算是毫无破绽,但托明阿那边,在军略上就差了很多。

不动不破,一动就破,面对漏了破绽的江北大营,陈玉成、李秀成也毫不客气,陈玉成汇通镇江守将吴如孝,东西夹击江北大营吉尔杭阿部,李秀成迂回至侧后猛攻,三路夹击之下,吉尔杭阿部溃散,被三人连破大营十六座。

这个时候,杨猛刚刚完成对一干大臣的敲诈,江北大营的急报也就到了京师,在朝廷的眼里,江南出了杨老三、曾涤生之外,最关键的就是江南江北两大营了,江北大营危急,苏浙二省危难,就在军机们在商量着如何救援北大营的时候,接连的战报,却让大清朝廷有些无所适从了。

自吉尔杭阿部溃败之后,江北大营也是日落西山,两日内十六座大营被破,整个防线都露出了破绽,镇江瓜洲练成一线,耗费三年之功,筑就的围城土墙,也被太平军撕开。

五日之内,江北大营崩盘,扬州失守,托明阿带着残部逃脱。石达开、陈玉成、李秀成三人,并不急于攻占苏浙,而是回身准备对付江南大营的向荣。

托明阿惨败,也激起了向荣的悍气,这个时候再不发威就没机会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向荣使出了浑身解数,算是勉强保住了江南大营。

江北大营崩盘,江南大营岌岌可危,朝廷那边也给曾涤生和左季高,发出了救援江南大营的谕令,但这也只能是个动作而已,要做,怕是比登天还难。

天京周边虽是孤悬之地,但外围还有很多暂时的据点,杨辅清、杨宜清、赖汉英、林启容的人马,仍在安徽、江西活动,若曾涤生、左季高强打天京,不是说打不过去,只怕硬打会把天京附近变成一个巨大的战场。

在天京周边开战,太平军占据了绝对的优势,进是苏浙皖赣,退是六朝王都金陵,这两人要是真往天京打的话,攻防的局势就要大变了,弄不好,曾涤生、左季高、向荣三人都要被困在天京城下。

如今天京附近的局势,就是让杨猛出力,没有五万新军,他也不会趟那个浑水,太平军如今算是到了军事的巅峰期,虽说自己弄死了不少太平军的将士,但太平军的真正精锐,都在天京城中,若是死磕的话,以杨秀清、石达开为首的太平军,还真不好对付。

即使去了五万新军,也不是碾压之局,面对数十万太平军将士,稍有差池,就是全军溃败呐!

左骡子那边得了谕令,也给杨猛来了书信,目的也简单,问计!

“左骡子奸猾,这厮心里怕是早已有了定计,想要救援向荣,只能嘴上说说而已,曾涤生那边如何?”

左骡子的态度,杨猛不怎么关注。这位可是个奸贼。奔天京打生打死。那只是朝廷的一厢情愿,就是左季高真有这个心思,能不能顺利到达也是两说的事儿。

曾涤生那边的态度才是关键,之前,杨猛让他协防九江,现在就是看归属的时候了,若是曾涤生来信求教,那事情就算勉强成了。若是杳无音信,那曾涤生那边还是欠火候。

至于自己这里,朝廷不到生死存亡的时刻,是不会轻易动用自己的,有些功绩差不多就行了,太大,就不美了,毕竟有个词儿叫做功高震主!

“爷,曾涤生那边尚无消息。”

“嗯!再等等吧!没有总比有了不点头要好!”

安徽与江西,多少还有些路程差距。曾涤生那边的消息迟一点也情有可原,最糟的结果无非是这厮不理睬自己而已。

如今江北大营被破。江南大营岌岌可危,罪魁就是曾涤生,这两大营一破,苏浙的门户洞开,只怕太平军的巅峰军势,仅仅是一个开始,苏浙买卖多,一旦太平军占了苏浙的一些要冲,那就有了大规模武装人手的能力了。

太平军之前的战力不够,与军械也有一定的原因,相对于官军,太平军还是走的流寇路线,虽说缴获了不少官军的器械,但这些武备大都被太平军的天京直属占用了,无论是林吉李的北伐军,还是赖汉英、石达开先后统帅的西征军,在军械上,都有很大的不足。

苏浙的茶、油、丝,是创汇的三大支柱,茶山,或许太平军没心思经营;油料,或许太平军粮食短缺,无法榨取;但是,丝织却是一个很赚钱的买卖,江宁的织户可是天下闻名的,养个几万十几万织户,对太平天国来说,不算什么,一旦苏浙的门户大开,太平天国也是个财源广进的大户。

天京至上海道的这段江路,是江南最为富庶的区域,钱油粮盐这些必备的生活物资都不缺乏,松江府的土布,芜湖附近的苏钢,这些就是大批量装备军队的军需物资了。

一旦这些地方失陷,再让曾涤生败上一次,也不是不可能的。如今,杨猛还要操心的一件事儿,就是太平天国的内乱。

杨秀清这厮抢班夺权的野望,日日高涨,只怕这南北大营一破,太平军高层的火并也要如火如荼的上演了。

若曾涤生不服,杨猛就要提前准备了,石相公不是个野心家,实在不成就只能扶持杨秀清那厮了。

但扶持杨秀清,杨猛也在计较之中,与洪秀全相比,这杨秀清的威胁无疑更大,一旦这厮与英吉利搭上了话茬,将来的麻烦也是不少。

天京附近的太平军,袭破江北大营之后,没能抓住向荣的软肋,也进入了短暂的休整之中,这段时间很关键,曾涤生的表现也很关键,这关系到杨猛是参与其中,还是继续旁观。

旁观,简单许多;如果参与其中的话,许多事情就会变得相当的麻烦。

“爷,按着朝廷驿马的速度,曾夫子那边怕是要延迟两三日的。”

见杨猛皱起了眉头,魏芷晴也只好出言劝解一下了,不遇到难办的事情,自家男人是不会皱眉头的。

“哦……延迟啊!最近这段时间,泰辰那边有没有克里米亚那边的情况,据以前的局势估计,如今那边,差不多也要停战了,一旦英法腾出了大量的兵力,怕是印度和东南半岛的局势都要大变了。

你下去查一下,若是没有的话,让泰辰加紧催促一下,海路消息延迟的时间更长,有关克里米亚的战事,这几个月,要作为重点来查探。

还有就是五大商埠的洋人,和西洋各国驻大清的公使都要纳入监视之中,如今的局势纷杂的厉害,一点也不能松懈。”

太平军的军势,进入一个巅峰期,恐怕苏浙那边的战场,官军就要节节败退了,虽说太平军与官军打的是击溃战,但想要重组江南江北两大营,也绝对不是易事。

官军在苏浙战场露出颓势,就不比在湘鄂皖赣的战局了,这关系到了国际局势,关系到了列强,对大清和太平军的态度。

江南江北两大营,全部崩盘,已经成了定局,之后,太平军的攻势,必将在苏浙两地掀起一股大潮,这潮流的走向如何,涉及的因素很多。

克里米亚、印度、东南半岛、大清,关联起来之后,可能性太多,要想做出预判,也是极不容易的。

英吉利在印度的攻势,安南那边踯躅不前的法兰西,近期活动频繁的米利坚,还有在克里米亚吃了亏的峨罗斯,这些都是不确定因素,谁知道会对大清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这些杨猛虽然无法做出准确的预判,但是,列强对大清的野心,却是昭然若揭的,或早或晚必有一战,这一战恐怕就是烧毁圆明园的那一战吧?

圆明园,可不是大清一家的,杨猛不在没办法,既然参与其中了,即使牵羁颇多,这圆明园也不能让列强给烧了,即使因此全面开战,也决不能后退一步。

这涉及到国体与国威,即使死几十万人、几百万人亦或是几千万人,也不能后退一步,一旦大清露出了软弱可欺一面,无论是狼还是狗,都会上来咬一口的。

这事儿不仅涉及到了大清的百姓,也涉及到了杨猛以后的安稳日子,持续百年的战乱,可不是杨猛想要的结果,一旦到了必要的时候,即使驱逐百姓挡枪子,杨猛也要与列强殊死相搏。

第六百二十八章作势欲扑

等待本就是无比焦躁的一件事儿,涉及到了纷繁复杂的大局,这样的等待更是令人望眼欲穿,这不是沉不沉得住气的问题,而是涉及到了生与死的问题。

一旦曾涤生那边没有回应,河道工程也只能到疏通长江主航道而止了,没有曾涤生的加入,接下来,杨猛就要大量的扩军、练兵了。

时间,对杨猛来说不是很多,对曾涤生来说也是如此,一旦这次没了机会,恐怕之后两人也没多少机会共事了。

对曾涤生,杨猛的耐心算是足够了,继续在曾涤生的身上用功不若另扶持一人,人选,杨猛早就有了,那就是曾涤生的年家子学生李鸿章,这位可比他的师父活泛多了,但活泛二字,可不是什么好评价,这人说白了,也算是反骨仔之流。

对于李鸿章,杨猛了解的可比曾涤生多,扶持这位,可要仔细的提防,他和左骡子还不一样,左骡子虽说奸猾,但并不悖主,这位后世的李中堂,可是个活脱脱的悖主之人。

虽说他与曾涤生一样,走得也是科举正途,但与曾涤生相比,这李鸿章的影响力,就要小得多了,不到万不得已,这个棋子,杨猛还不打算用。

但如今这情形,就是万不得已的时候了,一旦曾涤生拒不投靠,杨猛就要再试探他一次,实在不成,只能除去了。

杨猛在九江等了五天的时间,左骡子那边也催促了三次了,他没有等来曾涤生的信函。却把曾涤生给等来了。

曾涤生能亲身到九江。让杨猛稍稍有些诧异。这诚心未免大了一些,江西那边如今可是有战事的。

“曾夫子,你怎么过来了,江西那边无事吗?”

以曾涤生的个性,应该是留在江西督师的,如今亲身来九江,却让杨猛的心里起了一丝怀疑,事出反常必有妖呐!

“自从听了部堂的建议。委军于部下之后,江西战场进展颇为顺利,涤生深恨当年不听部堂的提点,过于刚愎导致两次大败被围,如今湘勇的旧部与部堂援助的杜降虎配合密切,许多事儿涤生已然不用亲力亲为了。”

这个解释倒是说的通,杨猛微微的点了点头,算是认可了这个说法,但有些东西还是要慢慢试探的,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不是?

“这次你怕是为了江南大营向荣而来吧?”

这事儿杨猛之前给曾涤生透过话儿了。向荣异动必然招灾惹祸,曾涤生在官场算是个实诚人。这次到九江来,多半是想救援向荣,但这事儿却是做不了的,救向荣现在已经晚了,只怕湘勇打过去的时候,江南大营也完了。

“正如部堂所说,江南江北大营陷入窘境,与涤生有直接的关联,只怕不救向荣,朝廷那边不好分说。”

曾涤生的话,也是实话,向荣兵败他是罪魁,虽说朝廷不一定知道这事儿,但这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有心人到处都是,犯红眼病的更多,见不得人好,怕是多数官场之人的通病吧?

“既然要救,可有军略?”

“正要找部堂讨教!”

“嗯!十万湘勇,或许可以救得向荣,少了这个数目,此去江宁必败无疑!”

杨猛这话是实话,若是曾涤生有十万湘勇,摆出进攻天京之势,杨秀清等人就没机会围杀向荣的江南大营了,没有这样的兵力,想要救援向荣,只是没事儿找事儿而已,弄不好曾涤生还会大败一场的。

听了十万的字样,曾涤生的脸上也露出了苦涩,十万说说简单,别说自己拉不起来这样的大军,就是能拉起来,朝廷那边也不允啊!

“部堂,向荣于我有恩,朝廷又有谕令,这江北大营已溃,不救向荣的江南大营,于情于理都是说不过去的。”

与杨部堂说话,曾涤生这段时间也开始注意措辞了,有些佶屈聱牙的东西,他也是尽量避免,免得惹部堂不快。

“嗯!说的也是,救,没这个本事;不救,说不过去;那就作势欲救好了。”

这话也是杨猛的试探手段之一,以曾涤生的个性,这作势欲救违背了他的原则,若曾涤生答应了,那这位就不是真心投靠,事前事后表里不一,这是细作呐!

“这个……部堂……怕是不妥吧……”

犹豫了好长一段时间,曾涤生终是没有接受杨猛的建议。

“嗯……既然你要救,以湘勇之力又难救,何不邀左季高一起出兵呢?

现如今,立马对天京用兵,你想也不要想,长毛贼破袭江北大营,只是击溃而已,杀伤的官军,并不多,只有吉尔杭阿所部的数千人而已,其他官军,大多随托明阿败退扬州以北了。

向荣是个老行伍,虽说不擅攻伐之道,但守势不错,长毛贼想要覆灭江南大营,却是不可能的,最多只是击溃而已。

你如今去救江南大营,得不偿失,不若与左季高合力,共扶向荣再立江南大营,在安徽、江西结合部,取一城池,互为依靠!”

再立江南江北大营,是朝廷必然的选择,江北大营主力未失,江南大营现如今正在勉强支撑,若太平军击溃江南大营之后,军事上没有压力,杨秀清必然会选择内斗。

对杨猛来说,太平军内斗不是什么坏事儿,但现在却有些不合时宜,如何处置太平军,杨猛还在思索考校之中,而且这段时间,关注一下列强的动态,才是真正的大事儿,给太平天国一定的军事压力,让杨秀清无心内斗,短暂拖延几个月,待英法的局势明朗之后,再作打算才是正理。

如今的杨猛也有做棋手的资本,左骡子和曾涤生。现如今都成了他的棋子。有这两个关键的棋子。制衡太平军,不是多大的难事儿。

至于朝廷那边,看来有必要挪走林吉李的那支北伐军了,看看林吉李的表现,若是这三人明步,就给他们一条活路,若实在是愚顽,那就该着僧格林沁立功了。

“部堂说的可是湖口?”

“再远一些。九江湖口本为一体,如今周边百里还没有长毛贼的动向,你来湖口做什么,养老么?”

“安庆?”

“嗯!就是安庆,我给左季高发个帖子,你在九江逗留几天,咱们计较一下,如何攻取安庆!”

安庆这地方,太平军的重视度不够,一旦安庆失陷。天京就危急了,攻取安庆宜缓不宜急。要让杨秀清,充分体悟一下安庆的重要性,才是关键的步骤。

夺取安庆,杨猛不是很着急,如今僵持才是最好的局面,官军过分坐大不好,同样太平军过分坐大也不是什么好事儿,让官军与太平军再彼此磨练一段,才是最好的选择。

“部堂,攻取安庆,怕是费时费力啊!”

“费时费力?那是你的看法!若你的湘勇舍南昌入安徽祁门,江西境内的长毛贼会作何选择呢?”

“怕是要追击的!”

“要的就是这个,自南昌入祁门,一路可不好走,且战且走,若败了长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